图书介绍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邢莉,邢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2157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25页
- 文件大小:305MB
- 文件页数:749页
- 主题词:蒙古族-游牧民族-民族文化-研究-内蒙古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1
上篇 19
第一章 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生态解读 19
一 追逐水草游牧的生活方式 19
(一)移动——牧人生活方式的选择 21
(二)草原的生态特征与牧人的生态理念 24
(三)牧人生活的节律与草原生态时间 29
二 蒙古族游牧文明的标志性符号 37
(一)车、马、帐是蒙古族游牧文明的标志 38
(二)车、马、帐的整体结构维系了游牧社会 43
(三)车、马、帐是牧人生存智慧的表征 47
三 蒙古族游牧文明标志性的精神文化符号 50
(一)蒙古语:游牧文化的镜像 50
(二)长调:游牧生活的绝唱 58
(三)史诗:牧人文化精神的表述 64
(四)长生天:牧人的深层信仰 71
四 对游牧文化的评估 76
(一)游牧文化的价值 77
(二)游牧文化的非自足性 86
第二章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变迁的历史坐标 93
一 明代:游牧文化变迁的肇始期 93
(一)内蒙古区域内形成的汉族板升聚落 94
(二)农耕文化在土默特一带的兴起 97
(三)内蒙古区域内部变化的动向 101
二 清代:游牧文化变迁的转型期 106
(一)农业文化圈、半农半牧文化圈的形成与二元体制的建立 106
(二)盟旗制度的建立与游牧距离的缩小 113
(三)喇嘛庙的建构与定居态势的形成 118
(四)草原城市商贸文化的拓展 128
三 民国时期:游牧文化变迁的确认期 141
(一)蒙古族内部变革的新思路 141
(二)内蒙古区域四个文化圈的形成与互动 145
(三)蒙古族多种生计方式的出现与牧业观念的转变 148
四 游牧文化的衰微期:定居家庭牧业的产生 155
(一)制度文化变迁的背景 156
(二)马文化符号的衰微和转型 167
(三)内蒙古区域的城镇化 179
第三章 游牧文化变迁的外在动因 184
一 汉族移民与内蒙古人口的增长 184
(一)清代与民国时期农耕民族移民的类型与动因 185
(二)1949年后向内蒙古地区的移民 198
二 内蒙古区域的开垦与游牧文化的变迁 204
(一)清代的开垦与清政府的放垦政策 204
(二)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继续开垦 208
(三)1949年后的开垦与新建设 218
三 农进牧退与草原生态环境的退化 223
(一)草原生态问题的提出 224
(二)草原生态环境的严峻与农业开垦 240
(三)草原生态状况的严峻与草场的过度使用 245
第四章 内蒙古区域农耕生计方式与半农半牧生计方式的构建 251
一 内蒙古区域农耕村落文化的形成 251
(一)汉族移民的定居与村落文化的形成 251
(二)内蒙古人口的增加和密集 264
(三)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275
二 蒙古族生计方式的重构——蒙古农民社会的形成 283
(一)游牧民的流动与生计方式的抉择 283
(二)从蒙古包到定居房屋的变迁 292
(三)部分蒙古族向农耕生计方式的嬗变 299
三 蒙古族农业的生活方式——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烟台营子村为个案 309
(一)烟台营子村概况 309
(二)烟台营子村落生活的农业传统 315
(三)1947年以后农业的发展 319
四 半农半牧生计方式的形成与变迁 322
(一)蒙古族内部的迁移和人口的叠加 322
(二)半农半牧生计方式的形成与蒙汉杂居 326
(三)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照克图嘎查生计方式描述 341
第五章1947年后内蒙古区域游牧业生计方式的变迁 350
一从1947—1980年蒙古族游牧生计方式的变迁 351
(一)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的互助合作时期 351
(二)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人民公社化时期 357
二 从游牧到定居 362
(一)当代牧人生活描述——以锡林郭勒盟乌里雅斯太镇等牧区访谈为实证 363
(二)当代牧人生活节律描述 377
(三)当代牧业的社会组织——牧业社区 382
三 文化转型中牧业生计方式的变迁 386
(一)目前保护草原的重大举措的实施 387
(二)牧业生产技术的变迁 391
(三)牧人商品意识的增强和消费习俗的变迁 398
(四)牧人保护草场的新生产经营模式 405
下篇 413
第六章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413
一 农牧两种不同文化模式的冲突 413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 414
(二)农牧两种文化的冲突与民族冲突 419
(三)农牧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贫富冲突 424
二 从蒙汉族际婚看蒙汉文化的融合与变迁 430
(一)蒙汉通婚的初期——汉族“随蒙古”的阶段 432
(二)蒙汉通婚的中期:互相选择的阶段 440
(三)当代蒙汉通婚:具有规模的阶段 448
三 蒙古族命名习俗的汉化倾向与族群认同 463
(一)蒙古族命名习俗的文化特征 464
(二)蒙古族命名习俗的汉化倾向 467
(三)蒙汉通婚家庭的汉语命名倾向与蒙古族族别选择 480
第七章 敖包祭祀文化的变迁 489
一 敖包祭祀的神圣性与生态功能 489
(一)牧民对敖包的阐释 490
(二)敖包祭祀文化的神圣性 494
二 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2006年5月13日乌审旗敖包祭祀为个案 502
(一)清代以来敖包祭祀文化的变迁 502
(二)敖包形制的传承与变迁 504
(三)敖包祭祀仪式的传承与变迁 507
三 当代敖包祭祀的民间组织与传统的建构——以2008年7月东乌珠穆沁旗白音敖包祭祀为个案 515
(一)白音敖包祭祀与民间组织的建构 516
(二)敖包祭祀组织的话语权 519
(三)敖包祭祀与民间权威的表述 522
(四)文化个体与民间组织的互动 527
第八章 蒙古族“那达慕”的变迁 532
一 那达慕是蒙古民族的节日 532
(一)那达慕与“耐亦日” 533
(二)那达慕节日的文化特质 537
(三)那达慕节日的时间选择 547
二 那达慕的传承与建构——以2006年7月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建旗50周年举办的那达慕为个案 550
(一)2006年7月东乌珠穆沁旗旗庆那达慕符号阐释 550
(二)那达慕传统的新建构 559
三 那达慕核心符号的传承、衍化与族群认同 561
(一)那达慕在当代的传承 562
(二)那达慕符号的衍化 570
第九章 蒙古族过年习俗的变迁 579
一 当代蒙古族过年习俗的多元形态 580
二 过年习俗文化符号的变迁 585
三 过年习俗中人文精神的传承与族群的文化边界 593
第十章 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变迁 605
一 祭祀文化空间及祭祀象征物的变迁 606
二 民族国家时期的新建构 612
三 祭祀仪式的传承与族群认同 620
(一)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时间的传承 620
(二)达尔扈特的传承与变迁 622
(三)鄂尔多斯祭祀成吉思汗的民间语境 625
(四)成吉思汗龙年大祭的传承与变迁 627
第十一章 庙会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巴林右旗荟福寺2007年农历六月十五日 “大祝愿法会”为个案 641
一 荟福寺庙神圣空间的重新建构 641
(一)历史传统与荟福寺及庙会的建构 645
(二)民间信仰与荟福寺及庙会的构建 648
(三)荟福寺及庙会重构的民族国家叙事 651
(四)荟福寺及荟福寺庙会的重建是僧侣阶层的要求 653
二 当前荟福寺庙会的民间叙事——以内蒙古巴林右旗2007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庙会为个案 655
(一)民众信仰仪式的文化传承 656
(二)对庙会仪式的文化阐释 665
三 荟福寺庙会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670
结语 687
主要参考书目 711
后记 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