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史学五大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史学史研究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0507076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史学五大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施丁 1
郭沫若的史学 1
第一章 郭沫若在新史学上的地位 1
前言页 1
一、形成期的开拓者 2
二、发展期的实践者 7
三、全面建设期的推动者 12
第二章 郭沫若史学的三大成就 18
一、古史分期说的确立 18
二、先秦诸子说的风采 24
三、历史人物的画卷 33
一、“动”与“自我”的传统精神 45
第三章 郭沫若史学思想的脉络 45
二、考验辩证唯物论的适应度 49
三、以人民为本位的原则 54
四、所谓“帝王”新评考 59
五、曲折期思想的败兴手法 63
第四章 郭沫若对史料的处理与运用 69
一、文献上的辨伪 69
二、古文字的运用 73
三、古籍整理的方法 79
吕振羽的史学 83
第一章 集革命家与学者于一身 84
一、报国之志的萌发 84
二、挫折与摸索 86
三、人生的转折 90
四、学者与革命家一身二任 92
五、艰难的岁月 96
六、高风亮节 100
第二章 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探索与研究 103
一、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求索 103
二、殷商社会性质的辨正 109
三、西周封建论的创立 114
四、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开创性研究 118
五、民族史研究的开拓者 125
六、中国历史“停滞论”的批判 131
一、有感于时代使命 140
第三章 开拓者的启示 140
二、重实践 轻教条 144
三、人民本位 149
四、史与论结合的典范 154
范文澜的史学 161
第一章 学者和革命者的一生 161
一、青少年时代 161
二、国学名家 162
三、在斗争中磨炼 树立唯物史观 164
四、建国后专心著述 167
第二章《中国通史简编》——当代史学的煌煌巨著 169
一、延安版《中国通史简编》的成就 169
二、《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的理论指导 178
三、历史主义的出色运用 182
四、对制度沿革和民族状况的记述 186
五、对传统文化的精采分析 193
第三章《中国近代史》(上册)的开拓意义 199
一、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激烈斗争 199
二、奠定基本格局 前驱先路的功绩 203
三、开阔的视野 卓越的史识 212
四、近代史分期的主张 214
第四章 经学史研究 218
一、首创性的总结 218
二、深层次的剖析 221
第五章 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225
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之“神似” 225
二、论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爱国主义 230
三、百家争鸣和厚今薄古 237
四、“文”“史”兼通优良传统的发扬 240
翦伯赞的史学 245
第一章 坎坷的史学之路 245
一、在时代大潮中求索 245
二、在革命风暴中追寻 252
三、在新航路上顶风航行 259
第二章 新史学的又一块基石——两部中国史纲 267
一、第一部《中国史纲》 267
二、第二部《中国史纲要》 272
三、南明史与末代王朝的研究 273
四、倾注心血的民族史 277
一、《历史哲学教程》 281
第三章 光辉的历史思维 281
二、对传统史学的吸收与扬弃 291
三、高举历史主义大旗 294
第四章 出类拔萃的史学方法 304
一、搜集与分析史料的方法 304
二、从古典文艺作品中寻找真史 308
三、坚持史论结合 312
四、历史主义的方法 314
五、以文人史 声情并茂 315
侯外庐的史学 317
第一章 矢志翻译《资本论》 317
一、少年时代的追求 317
二、习译《资本论》的十年 320
第二章 史学生涯的发端 327
一、由经济学到史学 327
二、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特殊路径的探寻 333
三、关于思想史研究的发轫 340
第三章 《中国思想通史》的编撰 350
一、《中国思想通史》一至三卷的编撰与修订 352
二、中国封建社会史研究 357
三、《中国思想通史》四、五卷的编撰完成 366
四、未能最后完成的“近代编” 369
第四章 继续开拓与总结 375
一、继续开拓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 375
二、总结史学研究的经验得失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