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中国史学习手册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新编中国史学习手册
  • 孟文镛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03212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666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7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新编中国史学习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古代部分 1

一、先秦时期 1

原始群 1

氏族公社 1

蝴蝶人 1

第一编 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名词解释 1

元谋人 2

北京人 2

山顶洞人 2

仰韶文化 2

军事民主制 3

禅让时代 3

半坡村遗址 3

河姆渡文化 3

禹 4

启 4

汤 4

盘庚迁殷 4

商纣王 4

周公东征 5

武王伐纣 5

甲骨文 5

司母戊鼎 5

宗法制度 6

国人暴动 6

共和行政 6

平王东迁 6

管仲 7

晋文公 7

城濮之战 7

齐桓公 7

春秋五霸 7

楚庄王 8

秦穆公 8

?之战 8

勾践 8

初税亩 9

田氏代齐 9

三家分晋 9

战国七雄 9

李悝 9

孙膑 10

商鞅 10

乐毅 10

吴起 10

秦孝公 10

徐州相王 11

桂陵之战 11

马陵之战 11

长平之战 11

都江堰 11

郑国渠 12

孟子 12

老子 12

屈原 13

楚辞 13

墨子 13

韩非 13

《孙子兵法》 14

《甘石星经》 14

扁鹊 14

《黄帝内经》 14

二、秦汉时期 15

李斯 15

焚书坑儒 15

陈胜 16

长城 16

灵渠 16

郡县制 16

项羽 17

大泽乡起义 17

巨鹿之战 17

约法三章 17

楚汉战争 17

汉高祖 18

郡国并行制 18

萧何 18

“入粟拜爵” 19

贾谊和《治安策》 19

文景之治 19

韩信 19

晁错《削藩策》 20

“推恩令” 20

七国之乱 20

桑弘羊 20

董仲舒 20

卫青 21

霍去病 21

轮台罪己诏 21

中朝 21

限田之议 22

昭宣中兴 22

西域都护 22

张骞 22

丝绸之路 22

昭君出塞 23

王莽 23

绿林军 23

赤眉军 23

昆阳之战 24

汉光武帝 24

王景 24

甘英 25

党锢事件 25

班超 25

尚书台 25

黄巾军 26

太平道 26

许慎与《说文解字》 26

班固 26

张衡 27

张仲景与《伤寒论》 27

华佗 27

刘备 28

孙权 28

董卓 28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8

周瑜 29

卫温 29

官渡之战 29

赤壁之战 29

夷陵之战 30

陆逊 30

司马懿 30

司马炎 30

刘曜 31

贾南风 31

户调制 31

九品中正制 31

永嘉南渡 32

祖逖北伐 32

淝水之战 32

北府兵 33

侨置与土断 33

孙恩起义 33

侯景之乱 33

士族 34

刘裕 34

庚戍土断 34

魏孝文帝 35

冯太后 35

五胡十六国 35

王猛 35

宗主督护制 36

九品混通 36

三长制 36

六镇起义 36

河阴之变 37

东魏 37

西魏 37

北齐 37

范缜与《神灭论》 38

竹林七贤 38

64.评宋太祖 38

鲍敬言与《无君论》 38

北周 38

郦道元与《水经注》 39

建安七子 39

祖冲之 39

刘勰与《文心雕龙》 39

刘徽与《九章算术注》 40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40

莫高窟 40

龙门石窟 40

隋文帝 41

云冈石窟 41

四、隋唐时期 41

三省六部制 42

科举制度 42

《开皇律》 42

隋炀帝 42

租庸调 43

大索貌阅 43

输籍之法 43

府兵制 43

河北起义军 44

瓦岗军 44

隋朝大运河 44

江淮起义军 45

唐高祖 45

魏征 45

武则天 45

唐玄宗 46

松赞干布 46

文成公主 46

开元之治 47

贞观之治 47

鉴真 47

玄奘 47

《唐律疏义》 48

玄武门之变 48

政事堂会议 48

释褐试 49

杨贵妃 49

安禄山 49

史思明 49

永贞革新 50

郭子仪 50

安史之乱 50

王叔文 51

甘露之变 51

牛李党争 51

牛僧孺 51

李宗闵 52

李德裕 52

郑覃 52

刘晏 52

飞钱 52

节度使 53

河朔三镇 53

藩镇割据 53

裘甫 54

王仙芝 54

黄巢 54

李克用 54

朱温 55

安西都护府 55

突厥 55

薛延陀 55

渤海国 56

靺鞨 56

回纥 56

吐谷浑 56

吐蕃 57

南诏 57

初唐四杰 57

韩愈 57

柳宗元 58

李白 58

杜甫 58

李春与安济桥 59

巢元方 59

白居易 59

一行和尚 59

孙思邈与《千金方》 60

雕版印刷术 60

《唐新本草》 60

古文运动 60

五、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61

五代十国 61

石敬瑭 61

范仲淹 62

王安石 62

寇准 62

阿保机 62

司马光 63

李纲 63

岳飞 63

宗泽 64

元? 64

阿骨打 65

秦桧 65

北面官与南面官 65

头下军州 65

主户和客户 66

通判 66

高梁河之役 66

陈桥兵变 66

转运使 66

猛安谋克 67

澶渊之盟 67

庆历新政 67

花石纲 68

交子与会子 68

经总制钱 69

绍兴和议 69

隆兴和议 69

宋江和方腊 70

折变和支移 70

嘉定和议 70

钟相和杨幺 71

成吉思汗 71

忽必烈 72

文天祥 72

马可·波罗 73

黄道婆 73

刘福通 73

领户分封制 74

达鲁花赤 74

驱口 74

怯薛军 74

村社制 75

斡脱 75

站赤 75

红巾军 76

四大汗国 76

理学 76

马端临 77

袁枢 77

元曲 77

词 77

沈括与《梦溪笔谈》 78

毕升与活字印刷 78

王惟一与针灸铜人 78

王祯和《农书》 79

郭守敬和《授时历》 79

宋慈和《洗冤集录》 79

张居正 80

于谦 80

朱棣 80

六、明清时期 80

戚继光 81

努尔哈赤 81

熊廷弼 82

孙承宗 82

袁崇焕 82

顾宪成 82

李自成 83

张献忠 83

内阁 84

奴儿干都司 84

三法司 84

卫所 84

三司 84

永宁寺碑 85

一条鞭法 85

八旗制度 85

夺门之变 86

皇旅内阁 86

靖难之变 86

三饷 86

土木之变 86

援朝战争 87

萨尔浒之战 87

荥阳大会 87

鸳鸯阵 88

倭寇 88

东林党 88

大顺政权 89

大西政权 89

吴三桂 89

侯峒曾 90

阎应元 90

郑成功 90

史可法 90

鄂尔泰 91

施琅 91

李定国 91

张煌言 91

乾隆帝 92

岳钟琪 92

三藩之乱 92

雍正帝 92

文字狱 93

更名地 93

地丁合一 93

驻藏大臣 94

金本巴瓶 94

尼布楚条约 94

提督 95

军机处 95

总督 95

内阁大学士 95

巡抚 95

八旗兵与绿营兵 96

黄宗羲 96

总兵 96

顾炎武 97

王夫之 97

李贽 97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98

《古今图书集成》 98

《四库全书》 98

《永乐大典》 98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99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99

《徐霞客游记》 100

近代部分 100

一、鸦片战争 100

鸦片战争 100

林维喜事件 101

虎门销烟 101

林则徐 101

黄爵滋 102

邓廷桢 102

关天培 102

三元里抗英斗争 103

广州抗英战役 103

浙江抗英战役 103

陈化成 104

黑水党 104

穆彰阿 104

义律 104

南京条约 105

镇江之战 105

璞鼎查 105

望厦条约 106

黄埔条约 106

广东社学 106

广州反入城斗争 107

龚自珍 107

太平天国运动 108

二、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108

魏源 108

拜上帝会 109

金田起义 109

洪秀全 109

冯云山 110

永安建制 110

萧朝贵 111

太平军北伐 111

太平军西征 112

天京内讧 112

杨秀清 112

韦昌辉 113

石达开 113

李秀成 114

陈玉成 114

枞阳会议 114

天朝田亩制度 115

《资政新篇》 115

洪仁玗 116

乡官 116

三河大捷 116

湘军 117

淮军 117

厘金制度 117

安庆保卫战 117

天京保卫战 118

捻军 118

华尔 119

洋枪队 119

天地会 119

戈登 120

上海小刀会起义 120

张秀眉起义 12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21

亚罗号事件 121

马神甫事件 121

瑷珲条约 122

祺祥政变 122

天津条约 123

北京条约 123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23

西太后 124

蒲安臣 124

叶名琛 124

肃顺 125

巴夏礼 125

洋务运动 125

三、洋务运动 125

洋务派 126

奕 126

李鸿章 127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27

南洋通商大臣 128

同文馆 128

安庆军械所 128

北洋通商大臣 128

北洋海军 129

江南制造局 129

福州船政局 129

金陵机器制造局 129

天津机器制造局 130

轮船招商局 130

上海机器织布局 130

开平矿务局 130

天津电报局 131

沈葆桢 131

张之洞 131

左宗棠 132

崇厚 132

丁日昌 132

冯桂芬 133

王韬 133

薛福成 133

容闳 134

郑观应 134

马建忠 134

陈炽 135

赫德 135

陈虬 135

李泰国 136

阿古柏 136

马嘉理事件 136

中法战争 137

中英烟台条约 137

四、中法、中日战争 137

中俄伊犁条约 137

刘永福 138

马尾海战 138

刘铭传 139

何如璋 139

孤拔 139

冯子材 139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140

甲午中日战争 140

黄海海战 140

威海卫之战 141

左宝贵 141

邓世昌 141

丁汝昌 142

刘步蟾 142

方伯谦 142

马关条约 143

三国干涉还辽 143

徐骧 143

唐景崧 143

丘逢甲 144

五、戊戌变法 144

戊戌变法 144

中俄密约 145

旅大租地条约 145

公车上书 145

广学会 146

康有为 146

《新学伪经考》 147

梁启超 147

《孔子改制考》 148

《中外纪闻》 148

《大同书》 148

强学会 148

谭嗣同 149

严复 149

唐才常 150

黄遵宪 150

湖南时务学堂 151

陈宝箴 151

保国会 151

南学会 151

百日维新 152

京师大学堂 152

杨锐 153

刘光第 153

康广仁 153

林旭 153

戊戌政变 153

文廷式 154

徐致靖 154

翁同龢 154

杨深秀 154

珍妃 155

荣禄 155

光绪帝 155

李提摩太 156

保皇会 156

自立军 156

六、义务团运动 157

义和团运动 157

“门户开放”政策 157

广州湾租界条约 157

天津教案 158

巨野教案 158

廊坊之战 159

八国联军 159

东南互保 159

红灯照 159

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60

围攻紫竹林 160

辛丑条约 160

交收东三省条约 161

庚子赔款 161

张德成 162

曹福田 162

载漪 162

朱红灯 162

聂士成 163

杨儒 163

西摩尔 163

瓦德西 163

大阿哥事件 164

七、辛亥革命 164

辛亥革命 164

拒俄运动 165

1905年反美爱国运动 165

日俄战争 165

收回利权运动 166

军国民教育会 166

爱国学社 167

苏报案 167

洪全福起事 167

兴中会 168

华兴会 168

科学补习所 168

共进会 169

《宋史》 169

光复会 169

日知会 169

文学社 169

中国同盟会 170

孙中山 170

黄兴 171

宋教仁 172

杨衢云 172

尢列 173

郑士良 173

陆皓东 173

陈少白 173

陈天华 174

章太炎 174

邹容 175

蔡元培 175

南社 176

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176

同盟会宣言 176

《新民丛报》 177

萍济醴起义 177

长沙起义 177

《民报》 177

新军 178

熊成基 178

倪映典 179

徐锡麟 179

秋瑾 179

朱执信 180

赵声 180

黄花岗起义 180

禹之谟 181

王和顺 181

蔡锷 181

预备立宪 182

立宪派 182

预备立宪公会 182

五大臣出洋 183

吴樾 183

政闻社 183

钦定宪法大纲 184

资政院 184

谘议局 184

张謇 185

汤寿潜 185

汤化龙 185

保路运动 186

郑孝胥 186

武昌起义 187

南京临时政府 187

宗社党 18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88

黎元洪 188

程德全 189

谭延闿 189

陈其美 189

李平书 190

胡汉民 190

南北议和 190

载沣 191

李佳白 191

隆裕太后 191

北洋军阀 192

袁世凯 192

八、北洋军阀 192

徐世昌 193

王士珍 193

皖系军阀 193

直系军阀 194

奉系军阀 194

国民党 194

中华革命党 195

欧事研究会 195

进步党 196

二次革命 196

善后大借款 196

筹安会 197

中华民国约法 197

二十一条 197

洪宪帝制 198

护国运动 198

白朗起义 198

宪法研究会 199

宪政商榷会 199

张勋复辟 200

护法运动 200

府院之争 200

蓝辛石井协定 201

西原借款 201

现代部分 202

新文化运动 202

巴黎和会 202

一、五四运动和建党时期 202

五四运动 203

问题和主义的争论 203

共产主义小组 203

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 204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04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05

社会主义青年团 205

华盛顿会议 205

安福国会 206

直皖战争 206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207

“好人政府” 207

第一次直奉战争 207

第二次护法运动 208

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208

孙文越飞宣言 209

西湖会议 209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210

女权运动 210

文学研究会 210

创造社 211

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 211

壬戍学制 211

毛泽东 212

李达 213

李大钊 213

陈独秀 214

吴佩孚 214

周恩来 215

蔡元培 216

胡适 216

曹锟 216

马林 217

蔡和森 217

黄埔军校 218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18

三大政策 218

二、国民革命时期 218

新三民主义 218

第二次直奉战争 219

北京政变 219

中华全国总工会 219

五卅运动 220

省港大罢工 220

广东统一战争 221

国民政府 221

江浙财阀 221

关税会议 221

首都革命 222

西山会议派 222

孙文主义学会 222

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222

国家主义派 223

中山舰事件 223

整理党务案 223

农民运动讲习所 224

汀泗桥战役 224

北伐战争 224

万县惨案 225

叶挺独立团 225

迁都之争 225

南京事件 226

汪陈宣言 226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26

夏斗寅叛变 226

“七·一五”分共会议 227

马日事变 227

徐州会议 227

共产国际“五月指示” 227

郑州会议 227

东方文化派 228

甲寅派 228

现代评论派 228

邓演达 228

冯玉祥 228

刘少奇 229

孙传芳 230

宋庆龄 230

李济深 231

李宗仁 231

吴玉章 231

林伟民 232

汪精卫 232

何香凝 232

彭漭 233

苏兆征 233

唐生智 233

廖仲恺 234

蒋介石 234

谭平山 235

戴季陶 235

加伦 235

鲍罗廷 235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236

唐桂战争 236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 236

济南惨案 237

东北易帜 237

国民党训政 237

中东路事件 238

“八·七”会议 238

南昌起义 239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239

三湾改编 240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40

广州起义 240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41

中国托派 242

蒋桂战争 242

中原大战 243

蒋冯战争 243

古田会议 244

红军四次反“围剿”战争 244

第三党 245

国民党改组派 245

“九·一八”事变 246

国民党四全大会 246

人权派 246

伪满洲国 247

“一·二八”事变 247

长城抗战 248

塘沽协定 24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248

国联调查团 249

中统 249

军统 250

新生活运动 250

乡村建设运动 251

法币政策 251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251

左联 252

福建事变 252

民族主义文学 253

国统区文化“围剿” 253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254

中国社会史论战 254

国民党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254

遵义会议 255

红军长征 255

华北事变 256

“一二·九”运动 257

瓦窑堡会议 257

“八一宣言” 257

七君子事件 258

西安事变 258

绥远抗战 259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259

“五五宪草” 259

中国人民救国会 260

热振摄政 260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260

台湾雾社起义 261

新启蒙运动 261

王明 261

刘伯承 262

孔祥熙 262

叶剑英 263

朱德 263

李立三 264

杨虎城 264

陈毅 264

陈果夫 265

张国焘 265

沈钧儒 266

宋子文 266

张闻天 266

茅盾 267

贺龙 267

郭沫若 268

博古 269

鼓德怀 269

阎锡山 269

鲁迅 270

蔡廷锴 270

“七七”事变 271

四、抗日战争时期 271

瞿秋白 271

八路军 272

淞沪抗战 272

国共合作宣言 272

新四军 273

东北抗日联军 273

苏联航空志愿队 274

洛川会议 274

陕甘宁边区 274

平型关战役 275

忻口战役 275

南京大屠杀 275

国民党临时会国代表大会 276

武汉保卫战 276

台儿庄战役 276

三青团 277

国民参政会 277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 278

南岳军事会议 278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278

汪伪政府 279

远东慕尼黑阴谋 279

第二次长沙会战 280

第一次长沙会战 280

第三次长沙会战 280

枣宜会战 280

宪政运动 281

十二月事变 282

关于三民主义问题的论战 282

战国策派 283

皖南事变 283

国社党 284

中国民主同盟 284

“治安强化运动” 285

百团大战 285

太平洋战争 286

中国战区 286

中国远征军 286

曲线救国 287

中美合作所 287

延安整风运动 287

大生产运动 288

抗大 289

三三制政权 289

精兵简政 289

豫湘桂战役 290

新疆三区革命 290

赫尔利使华 291

中国共产党七大 292

国民党六全大会 292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293

任弼时 293

陈嘉庚 294

张澜 294

林伯渠 295

罗荣桓 295

林彪 295

史迪威 296

白求恩 296

斯诺 296

五、解放战争时期 297

重庆谈判 297

双十协定 297

中国民主建国会 298

上党战役 298

“一二·一”惨案 298

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 299

中国民主促进会 299

九三学社 299

中国致公党 299

停战协定 300

马歇尔“调处” 300

政治协商会议 301

较场口事件 301

中美商约 301

中原突围 301

苏中七战七捷 302

陕北蘑菇战 302

莱芜战役 302

制宪国大 303

孟良崮战役 303

李闻惨案 304

抗暴运动 304

“五·二○”学生运动 304

台湾“二·二八”起义 304

全国土地会议 305

“五四指示” 305

内蒙古自治政府 305

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306

反美扶日运动 306

于子三血案 306

北平和平谈判 307

金圆券 307

三大战役 307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307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307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08

渡江战役 309

西南战役 309

紫石英号事件 309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10

美国白皮书 310

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31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1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11

开国大典 312

马叙伦 312

黄炎培 312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313

古代部分 314

1.我国境内有哪些古人类化石?研究北京猿人的意义何在? 314

第二编 问题解答 314

2.我国新石器时代有哪几种主要文化类型?半坡遗址所反映的氏族制度是什么? 315

3.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316

4.我国原始公社制是怎样解体的? 317

5.为什么说夏朝是奴隶制国家?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对研究夏朝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 318

6.商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319

7.周朝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怎样的? 320

8.井田制的性质和主要内容以及井田制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321

9.西周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322

10.大国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以“尊王攘夷”相号召? 323

11.“弭兵”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324

12.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325

13.何谓“五经”?“五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27

14.孔子其人及其思想评价 328

15.魏国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是什么? 329

16.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 330

17.“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历史作用是什么? 332

18.秦统一中国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是什么? 332

19.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派别 334

20.秦始皇实行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34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335

21.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 336

22.评秦始皇 337

23.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339

24.在楚汉战争中,项羽为什么失败?刘邦为什么能胜利? 340

25.西汉初年为什么实行“无为”政治?“无为”政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作用和后果如何? 341

26.评汉武帝 343

27.略述王莽改制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344

28.光武帝刘秀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 347

29.度田事件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348

30.东汉大地主田庄的经济特点和阶级关系怎样? 349

31.略述班超经营西域的主要功绩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350

32.东汉时期,世族门阀势力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352

33.黄巾起义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353

34.什么是今文经?什么是古文经? 354

35.试述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 355

36.分析王充的思想 357

37.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 358

38.评曹操、诸葛亮 359

39.略述西晋户调式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361

40.“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影响怎样? 362

41.略述淝水之战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主要原因及这次战争的历史意义 363

42.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历史条件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364

43.略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65

44.略述屯田、占田、均田的各自特点 367

45.略述北周的政治状况 368

46.魏晋玄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69

47.隋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370

48.略述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 371

49.隋末农民战争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372

50.“贞观君臣论政”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 373

51.唐初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 374

52.隋唐均田制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375

53.隋唐府兵制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376

54.简述唐朝的科举制度及其意义 377

55.简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378

56.简述唐代的宦官专政 380

57.两税法产生的原因、基本内容、意义及其与租庸调法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81

58.黄巢大起义的原因、特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382

59.唐诗兴盛的原因和主要表现是什么? 383

60.评价刘知几的史学观点 385

61.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86

62.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387

63.简述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主要表现和基本特征 387

65.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89

66.评岳飞的抗金斗争 390

67.两宋农民起义的特点及其意义是什么 ? 391

68.评成吉思汗 392

69.简述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 392

70.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是什么? 394

71.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是什么? 394

72.简述宋代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及朱熹的哲学思想 395

73.简述明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与特点 396

74.评朱元璋 398

75.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对此作何评价? 399

76.时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401

77.评郑和下西洋 402

78.明末农民战争的特点、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403

79.简述清初中央集权加强的原因与主要表现 405

80.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过程中,经历过哪些重大斗争? 407

81.地丁合一制与一条鞭法有何联系与发展?意义是什么? 408

82.评康熙帝 409

83.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及历史意义 410

84.简述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增长的表现及其原因 411

85.简述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413

86.简述《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及社会意义 414

近代部分 415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 415

2.试述闭关政策并作出评价 416

3.简评林则徐的历史地位 417

4.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18

5.简评太平军北伐、西征的得失 420

6.比较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421

7.试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对我国领土的侵吞 422

8.简述祺祥政变的影响 424

9.试述1856年天京变乱的危害 425

10.简述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426

11.试评洋务运动的性质及其失败原因 427

12.简述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概况与特点 428

13.分析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430

14.试述左宗棠对新疆失地的收复 431

15.试述黑旗军抗法斗争的光辉业绩 433

16.简述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及战争的特点 434

17.试述甲午战争中帝党与后党、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 435

18.《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436

19.评述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 437

20.试述维新运动对守旧派的论战及其意义 438

21.简述和评价光绪帝在维新运动期间的表现 439

22.试述戊戌变法的性质、意义及经验教训 441

23.义和团运动是怎样兴起的? 442

24.分析义和团与清政府的关系 443

25.义和团是怎样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 444

26.从《辛丑条约》看中国半殖民地的深化 446

27.从慈禧的三次垂帘听政看其反动嘴脸 447

28.简评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 448

29.简述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觉醒与作用 449

30.分别评述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的革命宣传活动和思想 450

31.比较分析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这些革命团体的异同 451

32.试评同盟会的纲领 452

33.简述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454

34.试评资产阶级立宪派 455

35.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456

36.试析《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 457

37.评帝国主义列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 458

38.简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与经济教训 460

39.“二次革命”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461

40.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及败亡原因是什么? 462

1.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何以能持续达16年之久?它给中国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463

现代部分 463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义义革命的必然性何在?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64

3.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战胜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466

4.造成新文化运动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467

5.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468

6.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依据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468

7.1922-1924年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为何又一次泛滥? 470

8.五四运动前后关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的焦点和实质是什么? 471

9.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 472

10.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473

11.为什么说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74

12.北伐战争胜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75

13.概述国民革命时期工人运动的发展及其特点 476

14.两湖地区农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77

15.国民会议和善后会议有何不同?国民会议运动的意义何在? 478

16.戴季陶关于团体排拒性的理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480

17.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480

18.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革命的领导作用? 482

19.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错误及其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483

20.如何评价共产国际在中国国民革命中的作用? 484

21.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何在? 485

22.从国民革命失败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486

23.试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作用 487

24.国民党新军阀在全国的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488

25.国民党新军阀建立的南京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489

26.蒋介石为什么能在新军阀混战中取胜? 490

27.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91

28.国民党官僚资本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92

29.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怎样形成的? 494

30.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 495

31.“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496

32.蒋介石为什么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 497

3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499

34.概述“一二·九”运动发生的背景和意义 500

35.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 501

3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502

37.经过十年内战,国共两党为什么能够再次合作? 503

38.比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战建国纲领》的异同,并指出其原因 504

39.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505

4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有何战略意义? 506

4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哪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对中国革命有何重大意义? 507

42.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对蒋介石进行诱降的? 508

43.美国在中国抗日时期的对华政策是怎样演变的? 509

44.汪伪政府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进行了哪些罪恶活动? 510

45.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压的? 511

46.概述抗战时期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发展 512

47.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14

48.延安整风运动为什么要着重反对主观主义? 515

49.试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历史上的地位 515

50.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516

5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 518

52.概述解放战争的发展进程,并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原因 519

53.怎样评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520

54.国统区人民形成的第二条战线对于中国革命有何重大意义? 521

55.国统区的经济是怎样陷于总崩溃绝境的? 522

56.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基本经济政策同十二月会议提出的经济纲领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23

57.“中间路线”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它的破产说明了什么? 524

58.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何重要意义? 526

5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有何根本区别? 527

6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是什么? 528

1.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 530

第三编 史学界争论问题述要 530

古代部分 530

2.关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分期问题的讨论 534

3.关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的讨论 537

4.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 540

5.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讨论 543

6.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 546

7.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讨论 549

8.关于爱国主义与民族英雄问题的讨论 553

9.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 556

1.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 560

近代部分 560

2.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前闭关政策 561

3.关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的讨论 562

4.关于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的讨论 563

5.关于太平天国建都天京的得失问题的讨论 564

6.如何评价石达开? 565

7.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讨论 566

8.如何认识洋务企业的性质和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567

9.如何评价洋务派? 569

10.如何评价李鸿章、左宗棠? 571

11.如何认识甲午战争中的帝后党争? 573

12.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关系怎样? 574

13.如何评价刘步蟾、丁汝昌、方伯谦? 575

14.戊戌变法的性质与历史作用是什么? 576

15.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关系怎样? 578

16.怎样评价康有为、光绪帝? 579

17.关于义和团性质与“扶清灭洋”的口号的讨论 581

18.关于义和团与封建蒙昧主义、排外主义的讨论 582

19.如何评价资产阶级立宪派? 583

20.关于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的讨论 585

21.关于同盟会、光复会、中部同盟会的性质的讨论 587

22.如何评价黄兴、宋教仁、章太炎? 589

现代部分 591

1.关于五四运动的领导问题的讨论 591

2.关于李大钊思想的转变的讨论 592

3.对问题和主义论战的估价 593

5.关于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问题的讨论 594

4.中共二大是否已经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 594

6.如何看待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和第二期北伐? 595

7.大革命后期能不能开展土地革命? 596

8.关于国民革命时期蒋介石的政治态度和阶级属性问题的讨论 597

9.如何看待国民革失败的主要责任? 598

10.如何评价南昌起义的战略和政权? 598

11.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问题的讨论 599

12.如何评价福建人民政府 600

14.关于红军长征战略方针的演变问题的讨论 601

13.对人权派政治倾向的评估 601

15.有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602

16.如何看待左联同“自由人”、“第三种人”论争的性质? 604

17.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形成问题的讨论 605

1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阶段如何划分? 607

19.关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的讨论 607

20.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的讨论 608

21.汪精卫集团叛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09

22.对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的评估 610

23.关于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方针的讨论 611

24.“平分土地”的口号是否正确? 611

25.民盟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否主张走中间道路? 612

第四编 文献资料简介 614

古代部分 614

一、纪传类 614

《史记》 614

《汉书》 614

《后汉书》 614

《三国志》 615

《晋书》 615

《宋书》 615

《魏书》 616

《南齐书》 616

《梁书》 616

《陈书》 616

《周书》 617

《隋书》 617

《南史》 617

《北史》 617

《旧唐书》 617

《北齐书》 617

《新五代史》 618

《旧五代史》 618

《新唐书》 618

《辽史》 619

《金史》 619

《元史》 619

《明史》 620

《新元史》 620

《清史稿》 620

《汉纪》 621

《竹书纪年》 621

《左传》 621

二、编年类 621

《后汉纪》 622

《资治通鉴》 622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623

《续资治通鉴》 623

《国榷》 623

《续资治通鉴长编》 623

《通鉴纪事本末》 624

《左传纪事本末》 624

三、纪事本末类 624

《明通鉴》 624

《明纪》 624

《辽史纪事本末》 625

《金史纪事本末》 625

《西夏纪事本末》 625

《宋史纪事本末》 625

《元史纪事本末》 626

《明史纪事本末》 626

《清史纪事本末》 626

四、制度史类 626

《通典》 626

《通志》 627

《文献通考》 627

《续通志》 628

《续文献通考》 628

《清通典》 628

《续通典》 628

《七国考》 629

《东汉会要》 629

《秦会要》 629

《西汉会要》 629

《春秋会要》 629

《清朝续文献通考》 629

《清文献通考》 629

《清通志》 629

《三国会要》 630

《唐会要》 630

《五代会要》 630

《宋会要辑稿》 630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630

《元典章》 630

《汉学师承记》 631

《明儒学案》 631

《宋元学案》 631

五、其他 631

《明会典》 631

《明会要》 631

《清会典》 631

《学案小识》 632

《清儒学案》 632

《太平御览》 632

《册府元龟》 632

《二十二史考异》 633

《二十二史札记》 633

《四部备要》 63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633

近代部分 634

《中国人名大辞典》 634

《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 634

《中国近代史词典》 634

《清代碑传文通检》 634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 634

《清代职官年表》 635

《中外历史年表》 635

《中西回俄历表》 635

《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 635

《清代地理沿革表》 635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635

《中国近代史历表》 635

《五十二种文史资料篇目分类索引》 636

《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636

《清人文集别录》 636

《中国史学论文索引》 636

《八十年来史学书目》 636

《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636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 637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637

《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 637

《筹办夷务始末》 637

《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 637

《鸦片战争在闽台史料选编》 637

《魏源集》 638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 638

《龚自珍全集》 638

《太平天国印书》 638

《李秀成自述原稿注》 638

《太平天国资料》 638

《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 638

《道光洋艘征抚记》 638

《夷氛闻记》 638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 638

《林则徐集》 638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639

《太平天国初期纪事》 639

《太平天国史料译丛》 639

《太平军在上海》 639

《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 639

《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 639

《吴煦档案选编》 639

《李文忠公全集》 640

《清季教案史料》 640

《郭嵩焘奏稿》 640

《左文襄公全集》 640

《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 640

《曾国藩未刊信札》 640

《曾文正公全集》 640

《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 640

《镜湖自撰年谱》 640

《西学东渐记》 641

《甲午中日战争》 641

《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 641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641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 641

《清末海军史料》 641

《教务纪略》 641

《中国海关与邮政》 641

《翁文恭公日记》 642

《饮冰室合集》 642

《康有为政论集》 642

《越缦堂日记》 642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642

《适可斋记言记行》 642

《盛世危言》 642

《弢园文录外编》 642

《庸庵全集》 642

《谭嗣同全集》 643

《梁启超年谱长编》 643

《义和团档案史料》 643

《义和团史料》 643

《庚子记事》 643

《孙中山全集》 643

《黄兴集》 643

《蔡锷集》 644

《蔡元培全集》 644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644

《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史料选择》 644

《陶成章集》 644

《陈天华集》 644

《朱执信集》 644

《宋教仁集》 644

《章太炎全集》 644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645

《张季子九录》 645

《护国文献》 645

《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 645

《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 645

《革命逸史》 645

《辛亥革命回忆录》 645

《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 645

《北洋军阀史料选辑》 646

《护国运动资料选编》 646

《1919年南北议和资料》 646

《洪宪纪事诗三种》 646

《顾维钧回忆录》 646

《民国经世文编》 646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647

《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 647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647

一、综合类 647

现代部分 647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中央党校) 648

《“六大”以前》 648

《“六大”以来》 648

《The Chen Cheng Collec-tion1931-1934》 648

二、专题类 649

《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 649

《“一大”前后》 649

《五卅运动史料》 649

《“四·一二”反革命资料选编》 650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650

《北伐战争--资料选辑》 650

《南昌起义》 651

《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资料选编》 651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651

《遵义会议文献》 651

《满洲事变》 651

《“一二·九”运动》 652

《西安事变资料》 652

《百团大战史》 652

《皖南事变(资料选辑)》 652

《阵中日记》 653

《汪伪政权资料选编》 653

《国共谈判资料选辑》 653

《淮海战役资料选》 654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654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654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 654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 655

《中国职工运动简史(1919-1929)》 65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655

《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 655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 655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656

《批判资产阶级中间路线资料选辑》 656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656

《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选编》 656

《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 657

《中国青年党》 657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657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657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658

《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 658

《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 658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资料选辑(1840-1849)》 659

《五四时期的社团》 659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 659

《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 660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 660

三、文集类 660

《列宁斯大林论中国》 660

《李大钊文集》 661

《陈独秀文章选编》 661

《瞿秋白选集》 661

《刘少奇选集》(上卷) 661

《周恩来选集》(上卷) 661

《毛泽东选集》 661

《孙中山选集》 662

《胡适文存》 662

《蒋总统集》(台湾) 662

《王明言论选辑》 662

四、报刊类 662

《申报》 662

《民国日报》 662

《中华日报》 663

《抗敌报》 663

《救亡日报》 663

《红星报》 663

《红旗日报》 663

《中央日报》 663

《热血日报》 663

《红色中华》 663

《新华日报》 664

《解放日报》 664

《东方杂志》 664

《新青年》 664

《每周评论》 664

《生活周刊》 665

《红旗》 665

《革命评论》 665

《布尔什维克》 665

《学衡》 665

《向导》 665

《努力周刊》 665

《先驱》 665

《共产党》 665

《新思潮》 666

《革命行动》 666

《解放》 666

《八路军军政杂志》 666

《观察》 66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