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哲学史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近代哲学史  上
  • 冯契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03246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568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12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哲学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3

一、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古今中西之争 3

二、中国近代哲学论争的主要问题 10

三、从中西比较看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规律性 25

第一编 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准备阶段 35

前言 35

一、社会危机的加深和反侵略运动的兴起 36

二、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39

三、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输入及其对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影响 43

四、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准备阶段的古今中西之争 48

第一章 龚自珍魏源的哲学思想 59

第一节 龚自珍对“衰世”的揭露批判和更法改制思想 59

一、对清王朝衰世的揭露批判 62

二、更法的要求和改制的设想 66

第二节 龚自珍对历史的演变规律和发展动力的探讨 72

一、“公羊三世”说的重新提出 73

二、“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76

三、“众人之宰,自名曰我” 78

四、“先有下而渐有上” 80

第三节 龚自珍对天命论的批判和在人性论问题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81

第四节 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改革思想 86

一、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 87

二、社会改革思想 90

第五节 魏源的历史进化观点和唯物主义认识论 91

一、历史进化观点 91

二、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 93

第二章 洪秀全洪仁玕的哲学思想 101

第一节 洪秀全洪仁玕与太平天国革命 101

一、从热中科举到“拜上帝” 101

二、领导太平天国革命 104

第二节 建立理想社会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107

一、《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理想 107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与农业社会主义的空想性 109

三、《资政新篇》的社会理想 112

四、提出《资政新篇》的重要意义 114

第三节 革命的世界观与宗教唯心主义幻想 116

一、革命的变易观 116

二、“古来事业由人做” 120

三、宗教唯心主义幻想及其思想矛盾 122

一、反动的政治生涯 126

第三章 曾国藩的哲学思想 126

第一节 生平与学术思想 126

二、驳杂的学术思想 129

第二节 哲学思想 133

一、以理学为核心的唯心主义杂烩 133

二、“格物诚意”的复性说 139

第四章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哲学思想 142

第一节 早期改良派的改革思想 144

一、富国强兵需要采用近代科学技术 144

二、振兴工商是“立国之本原” 146

三、富强之本在“议院上下同心” 148

四、改科举,兴学校,培育新人才 151

第二节 早期改良派的变易唯心史观 152

一、社会历史是不断变易递嬗的 152

二、对历史变易原因的见解 156

三、变易史观包含的矛盾 158

第一编简单结语 162

前言 169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169

第二编 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进化论阶段 169

二、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 172

三、戊戌维新时期与辛亥革命时期的古今中西之争 176

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继续输入及对资产阶级哲学革命的影响 184

第五章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189

第一节 生平及思想发展概况 189

第二节 对传统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和改造 191

第三节 “三世”说历史进化论 196

一、从主变易到重进化的思想发展 196

二、历史的“三世”进化及其动力 199

三、“三世”进化说包含的思想矛盾 203

四、提出“三世”说历史进化论的意义 206

第四节 “大同”社会学说 208

一、“大同”思想的孕育与成熟 208

二、“大同”学说的理论前提 209

三、“大同”社会的蓝图 213

四、“大同”社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 214

五、“大同”社会理想是资产阶级改良的空想 217

第五节 “以元为体”的自然观 219

一、早年以“气”为本的思想 219

二、“元”为万物之本的自然观及其思想矛盾 220

三、《诸天讲》所反映的自然观 224

第六节 认识论上的经验论与先验论 228

一、强调“习学”与“实测”的经验论倾向 228

二、“以智为先”的先验论思想 231

第六章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240

第一节 “冲决网罗”的反封建思想 242

一、猛烈抨击封建纲常名教 242

二、反对君主专制主义的统治 245

三、反清革命的思想倾向 247

一、从元气论到“以太”说 250

第二节 《仁学》的宇宙观 250

二、“以太”为体、“仁”为用哲学的性质 251

三、提出“以太”为体、“仁”为用的主旨 254

四、《仁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及其根源 256

第三节 唯名论与直觉论 259

一、唯名论的提出及其意旨 259

二、唯心主义直觉论 263

第四节 变易进化的唯心史观 267

一、从变易到进化的思想演变 267

二、《仁学》的变易进化观 269

三、“两三世”说历史进化论 270

四、关于社会历史进化动力的矛盾思想 272

第五节 资产阶级的人性论 275

一、人性即“人之自然” 275

二、《仁学》人性论的双重含义 277

三、主张性善说 279

第七章 严复的哲学思想 282

第一节 对西学的传播及对中西哲学的比较 283

一、对西学的传播 283

二、对中西哲学的比较 285

第二节 进化论和机械唯物论 287

一、《天演论》的翻译与西方进化论的东来 287

二、物竞天择的天演哲学 289

三、机械论及其与进化论的关系 293

第三节 进化的历史观 295

一、“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295

二、自然“天演”与“与天争胜” 299

三、社会历史进化的决定因素 301

四、社会有机论与和平渐变思想 303

一、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306

第四节 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 306

二、元知、推知的认识过程 309

三、内籀、外籀的科学方法 313

第五节 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 316

一、“开明自营”的功利主义 316

二、“背苦趋乐”的快乐主义倾向 318

三、天赋自由的原则 320

第八章 梁启超的哲学思想 324

一、倡导“新民”的意旨 326

第一节 “新民”思想 326

二、“新民”是独立自由的 329

三、“新民”具有利群、爱国的公德 333

四、“新民”必须具有进取冒险精神 336

五、“新民”说中的先验论倾向 338

六、提出“新民”说的历史意义 340

第二节 进化的唯心史观 342

一、历史的进化是人群的进化 342

二、历史的进化是有规律性的 344

三、社会历史进化的和平渐变与革命突变 347

四、社会心理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 351

第三节 史学研究的方法论 354

一、史的实证方法 355

二、史的归纳法 357

三、史的总体研究法 358

四、对梁启超史学方法论的评价 361

第九章 以《翼教丛编》为代表的封建反动思潮对维新变法思想的攻击 363

第一节 《翼教丛编》出笼和顽固派与洋务派合流的历史背景 363

第二节 维护纲常名教,反对民权平等 367

第三节 坚持夷夏之防,反对学习外国 370

第四节 坚持程朱理学,反对个性解放 374

第十章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 379

第一节 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及其唯意志论哲学思想 380

第二节 美学理论--境界说 386

一、美学思想的渊源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 386

二、美学理论的形式主义倾向和超功利思想 389

三、美学理论的核心--境界说 392

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方法论 397

一、对古今中外的学术成就兼收并蓄 397

二、用实证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史学 400

三、重视“明其变化之迹”,把握因果联系 401

四、以实证史,以史考实的比较方法 403

五、重视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405

第四节 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407

第十一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410

第一节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两派论战的不可避免 410

第二节 两派论战中哲学观点的主要分歧 421

一、对人民群众认识的分歧 422

二、革命进化论与庸俗进化论的分歧 426

三、天命论与反天命论的分歧 429

一、论战的历史意义 432

第三节 论战的历史意义和革命派在理论上的局限性 432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理论上的局限性 434

第十二章 章太炎的哲学思想 437

第一节 坚持民族主义立场 439

第二节 唯物主义宇宙论及其向唯心主义转变 443

一、对“积气为天”及主宰万物之天的否定 444

二、宇宙的运动及其无限性 446

三、“凡物之初只有阿屯” 448

四、向唯心主义的转变 451

一、生物的进化 454

第三节 从进化论到俱分进化论 454

二、人类的进化 456

三、对进化原因的探求 457

四、善恶、苦乐并起的俱分进化论 459

第四节 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462

一、重视感觉更重视理性 464

二、重视对逻辑学的研究 468

三、向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转变 470

一、反功利主义的道德观 473

第五节 反功利主义与唯意志论 473

二、“依自不依他”的唯意志论 479

第十三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483

第一节 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 483

一、旧三民主义的形成及其内容 483

二、新三民主义的形成及其内容 486

第二节 唯物主义的进化自然观 489

一、物质进化的自然观 490

二、精神是物质进化的产物 494

第三节 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497

一、“知难行易”说 498

二、“先有事实后有言论”的反映论 500

三、取法现代,尚友古人 504

四、知行的作用、内容及其关系 507

第四节 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512

一、进化历史观 512

二、历史发展动力观中的合理因素 515

三、历史观的唯心主义本质 518

第五节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522

一、“天下为公”社会理想的形成 522

二、“天下为公”社会理想的基本内容 524

三、“天下为公”社会理想的实质 527

第六节 孙中山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531

第十四章 朱执信的哲学思想 535

第一节 唯物主义思想倾向 536

一、精神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 536

二、精神“依托物质” 538

三、知识由“学”和“习”中来 540

第二节 对进化社会历史观的新探索 545

一、“动之社会”的社会发展观 546

二、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547

三、人民是革命运动“力之本体” 550

四、对阶级斗争的认识 553

第二编简单结语 558

第三编 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阶段 569

前言 569

第一节 无产阶级哲学革命阶段的经济、政治 569

第二节 无产阶级哲学革命阶段的古今中西之争 578

第三节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 583

第四节 无产阶级哲学革命的发展进程 587

第一节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旧制度旧文化 593

第十五章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 593

第二节 文学革命 60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614

第十六章 五四时期的哲学论战 620

第一节 “问题与主义”论战 620

第二节 批判伪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 630

第三节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643

第十七章 李大钊的哲学思想 659

三、“历史的方法” 801

第一节 生平及思想演变 806

第二十二章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806

第二节 唯意志论的世界观 809

一、“生命”、“生活”是宇宙的本体 809

二、“人心”是“宇宙大生命的核心” 811

三、只有“人心”才能通向“无对” 813

第三节 “直觉主义”的认识论 814

一、“直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814

二、“人心”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819

一、“意欲”的不同路向,决定不同的文化 821

第四节 唯心主义的文化观 821

二、“三条路向”和“三类文化” 822

三、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 827

四、封建复古论和变相的“中体西用”论 830

第二十三章 三十年代的哲学论战 833

第一节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834

第二节 中国社会史论战 841

第三节 所谓“唯物辩证法论战” 847

第二十四章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 852

第一节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 852

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 856

第二节 朱光潜的表现说美学理论 856

二、美感经验 858

三、美在于表现 860

四、艺术境界说 862

五、超功利的艺术观 866

第三节 朱光潜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868

第二十五章 佛学在近代复兴与吕澂的佛学思想 873

第一节 近代佛学的复兴 873

一、复兴的主要标志 873

二、复兴的主要原因 878

三、杨仁山、欧阳竟无对近代佛学的贡献 882

第二节 吕澂的佛学思想 890

一、佛教研究法的创新 891

二、“佛法不离世间”思想提出的意义 893

三、唯识思想的研究成就 895

四、汉藏佛学的沟通 902

五、佛教因明的传播与发扬 905

第二十六章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909

第一节 “离心无境”的宇宙观 910

一、从体和用的关系上建立“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的唯识理论 910

二、从心和境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唯识无境”的理论 914

三、用翕和辟的范畴,论证其精神主宰一切的唯识观 918

第二节 “反求本心”的认识论 920

一、“反求本心”的基本含义 920

二、“反求本心”的思想渊源 922

第三节 “相反相成”的唯心辩证法 922

二、先验主义的方法论 1050

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1054

四、人生哲学 1058

一、“建设新儒家思想” 1066

第二节 贺麟 1066

二、“新儒家思想”的宇宙观 1069

三、“自然的知行合一说” 1073

第三十二章 对戴季陶主义、陈立夫“唯生论”、蒋介石“力行哲学”的批判 1079

第一节 戴季陶的封建道统论和“仁爱”哲学、“民生哲学” 1079

第二节 蒋介石、陈立夫的封建复古论与“唯生论”、“诚”的哲学、“力行”哲学 108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者对戴季陶、蒋介石、陈立夫的批判 1094

第三十三章 杜国庠、侯外庐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于中国思想史研究 1103

第一节 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思想史 1107

第二节 探讨中国思想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和斗争 1109

第一节 历史的必然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1111

第三十四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 1111

第二节 毛泽东早期的思想 1113

一、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115

二、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1123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 1135

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135

二、辩证的知行统一观 1137

三、辩证的矛盾统一观 1141

第一节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146

第三十五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 1146

第二节 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的统一 1154

第三节 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统一 1163

第四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学说 1170

第五节 周恩来、刘少奇等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阐发 1172

一、关于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的理想品格 1172

二、关于群众路线 1178

第六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伟大历史意义 1182

第三编小结 1185

后记 119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