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方政府知识大全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地方政府知识大全
  • 田穗生,罗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 ISBN:7800194612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695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7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地方政府知识大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地方政府概说 1

目 录 1

第一篇地方政府总论 31

1国家历史类型 31

2国家制度 31

3国家结构 33

3.1单一制国家 34

3.2复合制国家 34

5 中央政府 35

6地方政府 35

4当代国家的类型 35

6.1地方政府的特征 36

6.2地方政府的产生 37

6.3地方政府的历史发展 37

7当代地方政府的类型 38

7.1地方政府分类的方法 39

7.2按设置目的分类的地方政府 39

7.2.1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 40

7.2.2 节镇型地方政府 40

7.2.3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 41

7.2.4特殊型地方政府 41

7.3.1行政体地方政府 42

7.3按地方制度分类的地方政府 42

7.3.2自治体地方政府 43

7.3.3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 44

7.4按行政层级分类的地方政府 45

7.4.1基层地方政府 46

7.4.2最高层地方政府 47

7.4.3中间层地方政府 49

8行政区划 49

8.1地方行政建制 50

8.1.1地方行政建制的法律规范 51

8.1.2地方行政建制的主要依据 51

8.1.4市镇型行政建制的设置标准 52

8.1.3一般地域型行政建制的设置 52

8.1.5民族区域型行政建制的设置标准 53

8.1.6特殊型行政建制的设置依据 53

8.2地方行政单位 54

8.2.1地方行政层次 55

8.2.2地方行政单位的管辖幅度 56

8.2.3地方行政单位的等第与级别 56

8.2.4行政治所 57

8.3行政区域 58

8.3.1行政区域类型 58

8.3.3特区 59

8.3.2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 59

8.3.4政治特区 60

8.3.5特别行政区 60

8.3.6行政特区 61

8.3.7经济特区 61

8.3.8行政边界 62

8.3.9飞地 63

8.3.10首都 63

8.4中国的行政区划 63

8.5朝鲜的行政区划 65

9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66

9.1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实质和内容 67

9.2决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因素 68

9.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 68

9.4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限划分的基本特点 69

9.5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限划分的基本特点 70

9.6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71

9.7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影响 72

9.8中央集权制 74

9.9地方分权制 74

9.10民主集中制 75

9.11地方自治 75

9.12 “分割性”地方分权 76

9.15 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 77

9.13 “分工性”地方分权 77

9.14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77

9.16 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79

9.17埃及中央和地方关系 80

9.18墨西哥州政府和中央政府关系 81

9.19 巴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81

9.20美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82

第二篇地方政府体制 87

1地方政治制度 87

1.1地方政府体制 88

1.1.1联邦制国家的地方政府体制 88

1.1.2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体制 89

1.1.3集权制国家的地方政府体制 90

1.1.4分权制国家的地方政府体制 90

1.2中国地方政府体制 91

1.2.1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体制 92

1.2.2市镇型地方政府体制 93

1.2.3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体制 94

1.2.4特别建制的地方政府体制 95

1.2.5特别行政区政府体制 96

1.2.6行政特区政府体制 97

1.2.7市领导县体制 97

1.3美国地方政府体制 99

1.3.1联邦构成单位州政府体制 100

1.4英国地方政府体制 101

1.5法国地方政府体制 102

1.6德国地方政府体制 104

1.7 日本地方政府体制 105

1.8朝鲜地方政府体制 106

1.9印度地方政府体制 107

1.10瑞典地方政府体制 109

1.11 巴西地方政府体制 110

1.12埃及地方政府体制 111

2.1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职能 112

2地方政府职能 112

2.1.1联邦构成单位的政府职能 113

2.2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职能 114

3地方政府的职权 115

4地方政府的产生与任期 116

5地方政府的职能、职权和职务的联系与区别 117

6地方政府职能与机构的演变发展 118

7地方政府构成体系 120

7.1地方国家立法(权力)机关及职权 121

7.2地方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及职权 122

7.3地方国家司法机关及职权 123

7.4地方审判机关及其职权 124

7.5地方检察机关及其职权 125

8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 126

9 中国地方政府的构成体系 127

9.1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及上下关系 128

9.2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及上下关系 129

9.3地方国家审判机关及上下关系 130

9.4地方国家检察机关及上下关系 131

10 中国地方政府的职权 132

10.1 中国《宪法》关于地方政府职权的规定 133

10.2 1954年《地方组织法》 134

10.4建国初期关于地方各级政府职权的单项法规 135

10.3 1979年《地方组织法》 135

11 中国地方政府的产生、任期和职权 137

11.1 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138

11.2省人民政府 139

11.3地区人大联络处的机构与职权 140

11.4地区行政公署的机构与职权 140

11.5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141

11.6县人民政府 142

11.7区公所的机构和职权 143

11.8 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143

11.9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 144

12.1 县以上人民政府的办事机构及职权 145

12县以上人民政府机构体系 145

12.2县以上人民政府的职能机构及职权 146

12.3县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的机构及职权 146

12.4县以上人民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共管机构 147

1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增设裁并程序 147

14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机构和职权 148

15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的机构和职权 149

16建国初期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机构及职权 150

17建国初期的各级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51

18建国初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委员会 152

19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 154

20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 155

21建国以来中国地方国家政府机构的发展与改革 156

22中国城乡群众自治组织 158

22.1居民委员会 158

22.2村民委员会 159

23越南地方政府的机构和职权 160

24朝鲜地方政府机构和职权 161

25美国地方政府体系和职能 162

25.1 州政府的结构和职权 162

25.2县(郡)、乡镇政府的结构与职权 163

26 日本地方政府机构体系及其职能 163

26.1都、道、府、县政府机构和职权 164

27瑞典地方政府机构和职权 165

26.2市、町、村政府机构和职权 165

29印度地方政府机构和职权 167

28巴西地方政府机构和职权 167

30墨西哥地方政府机构和职权 168

31澳大利亚地方政府机构和职权 169

32土耳其地方政府机构和职权 169

33尼日利亚地方政府机构和职权 169

34埃及地方政府机构和职权 170

35新西兰地方政府机构和职权 170

36城市政府 171

36.1城市政府的产生和发展 172

36.3城市政府的分类 173

36.2城市政府的基本特征 173

37中国城市政府 174

37.1 中国市建制的形成和演变 175

37.2中国的设市标准 176

37.3直辖市的设置及其行政地位 177

37.4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产生、任期、机构与职权 177

37.5直辖市人民政府 178

37.6直辖市的审判和检察机关 178

37.7直辖市的城市管理 180

37.8省辖市的类型和行政地位 181

37.9地级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182

37.11 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184

37.10地级市人民政府 184

37.12计划单列市的行政管理 185

37.13地级市的城市行政管理 185

37.14县级市的类型与行政地位 186

37.15县级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187

37.16县级市人民政府 188

37.17县级市的审判和检察机关 189

37.18县级市的城市行政管理 189

37.19市辖区的设置和类型 190

37.21市辖区人民政府 191

37.20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191

37.22街道办事处 192

37.23市辖区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192

38美国城市政府 192

39英国城市政府 196

40法国城市政府 198

41 日本城市政府 199

42民族区域政府 201

42.1 当代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 202

42.2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 203

42.3社会主义国家的联邦制 203

42.3.1立法自治与行政自治 203

42.3.2 民族共和国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异同 204

42.4资本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 205

43美国的保留地制度 205

44加拿大的民族文化自治制度 206

45意大利的自治特区 207

46 比利时的民族语言区 208

47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8

47.1 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任务 210

47.2 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民族化 211

47.3 《选举法》对于少数民族选举的规定 213

47.4民族区域自治行政建制的层次 213

47.5 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214

47.6 自治区人民政府 216

47.7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217

47.8 自治州人民政府 217

47.9 自治县(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217

47.10自治县(旗)人民政府 218

47.11 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地区(盟)行政公署 218

47.12 自治县(旗)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区公所(苏木) 218

47.1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审判、检察机关 219

48特别建制政府 220

48.1特别建制政府的产生与发展 221

48.2特别建制政府的基本特征 222

48.3特别建制政府的类型 222

49中国特别建制政府 223

49.1地方特别建制的产生与发展 224

49.2地方特别建制政府的类型 225

49.3企政合一的行政体制 226

49.4行政特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227

49.5经济特区行政体制的主要特点 227

49.6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 228

49.7澳门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 229

50美国特别建制政府 230

51加拿大特别建制政府 231

52法国特别建制政府 231

53希腊特别建制政府 232

54葡萄牙特别建制政府 233

55澳大利亚特别建制政府 234

56巴基斯坦特别建制政府 234

57印度特别建制政府 235

58菲律宾特别建制政府 236

59马来西亚特别建制政府 236

60地方政府选举的由来与发展 238

60.1普选权的产生和发展 239

60.2选举人和被选举人资格 240

60.3选民登记制度 241

60.4选区及其划分 242

60.5投票制度 243

60.6选票的计算方法 245

60.7选举原则 247

60.8选举类型 248

60.9选举程序 249

60.10竞选 249

60.11政党与选举 249

60.12预选制度 251

60.13公民投票与公民复决 252

60.14民意测验 253

60.15代表资格审查 253

60.16代表的罢免和撤换 253

60.17选举诉讼 254

61 中国地方选举制度 255

61.1 《选举法》的颁布与修订 257

61.2 《选举法》有关地方选举的规定 257

61.3县级以上的地方选举 258

61.4县级以下的地方选举 258

61.5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地方选举 259

61.6特别行政区的选举 260

62资本主义国家的地方选举制度 261

62.1法国地方选举制度 262

62.2日本地方选举制度 262

62.3美国的地方选举制度 262

63.1朝鲜地方选举制度 264

63社会主义国家的地方选举制度 264

63.2前罗马尼亚地方选举制度 265

64发展中国家的地方选举制度 266

64.1缅甸地方选举制度 266

64.2巴西地方选举制度 267

64.3印度地方选举制度 267

第三篇地方政府行政管理 271

1地方行政 271

1.1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 271

1.2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 272

1.3地方行政体制 273

2.1现代组织理论 274

2行政组织 274

2.2决策、咨询与监控机构 275

2.3临时机构与常设机构 276

2.4合署办公机构 276

2.5挂靠机构 276

2.6附属机构 277

2.7虚设机构 277

3行政领导体制 277

3.1首长制与委员制 277

3.2一元统属制与多元统属制 278

4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 278

5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280

6.1.1行政编制 281

6编制行政管理 281

6.1编制类别 281

6.1.2事业编制 282

6.1.3企业编制 283

6.1.4社团编制 283

6.2地方机构编制管理 284

6.2.1机构的设置管理 285

6.2.2机构的组织管理 286

6.2.3宏观控制与微观管理 287

6.2.4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 287

6.3人员编制管理 288

6.3.2行政定编标准 289

6.3.1人员配置的依据 289

6.3.3事业单位定编标准 290

6.3.4人员的结构比例 290

6.3.5行政机关人员结构比例标准 291

6.3.6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比例标准 292

6.4地方各级行政单位编制总额的确定 292

6.4.1定编依据 293

6.4.2定编方法 294

6.4.3定编的审批与下达 295

6.4.4人员超编与缺编的处理 295

6.5.1工资基金管理 296

6.5控编的手段与方法 296

6.5.2 “一枝笔”审批 298

6.6职能管理 298

6.6.1职能分解 299

6.6.2职位说明 300

6.7编制管理体制 300

6.7.1地方各级编制管理机关 301

6.7.2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 302

6.7.3编制管理程序 302

6.7.4编制管理的法制化 303

6.7.5地方编制管理与地方机构改革的关系 303

7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 304

8英国的机构编制管理机构 305

9 日本行政机关的定员法 305

9.1 日本总务厅 306

10帕金森定律 306

11 日落立法 307

12 人事行政 307

12.1录用制度 308

12.1.1西方公务员的录用制度 308

12.1.2政务类公务员的产生 310

12.1.3聘任 310

1 2.1.5任期制 311

12.1.4委任 311

12.1.6终身职业制 312

12.2 中国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录用 312

12.2.1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 313

12.2.2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 314

12.2.3乡镇机构工作人员选聘合同制 316

12.2.4公务员考试录用制 317

12.2.5国家有关录用制度的重要法规 318

12.3任用制度 318

12.3.1任免程序 319

12.3.2停职的条件与时限规定 319

12.4.1岗位责任制 320

12.3.3职务的代理 320

12.4考核制度 320

12.4.2考核的种类 321

12.4.3考核的方法 321

12.4.4考核的内容 322

12.4.5考核与晋升 323

12.5奖惩制度 323

12.5.1奖惩原则 323

12.5.2奖惩种类 324

12.5.3奖惩的申报和审批 324

12.5.6加级和降级 325

12.5.4记功 325

12.5.5记过 325

12.5.7升职与降职 326

12.5.8国家关于奖惩制度的重要法规 326

12.6晋升制度 327

12.6.1年资制 328

12.6.2功绩晋升制 329

12.6.3考试晋升制 329

12.6.4晋职和晋级 330

12.6.5西方公务员晋升制度 331

12.6.6彼得原理 332

12.6.7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333

12.7调配制度 334

12.7.1调配的原则 336

12.7.2调配的程序 336

12.7.3人才交流 338

12.7.4回避制度 338

12.7.5国家关于解决夫妻分居和照顾家庭困难调干的规定 339

12.7.6兼职 340

12.7.7借调 341

12.7.8智力支边 342

12.7.9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事调配 342

12.8培训制度 343

12.8.1人员发展 344

12.8.2工作丰富化 345

12.8.3知识更新 345

12.8.4培训方式 346

12.8.5外国培训制度 346

12.8.6法国行政学院 347

12.9工资制度 348

12.9.1工资区类别的划分 349

12.9.2工龄的计算 350

12.9.3工资与物价挂钩 350

12.9.6中国各级国家机关行政人员工资标准表(1985年) 351

12.9.5职务工资 351

12.9.4基础工资 351

12.9.7外国公务员工资制度 353

12.10社会保障 353

12.10.1职业保障 354

12.10.2伤残和抚恤保障 354

12.10.3公费医疗 355

12.11退休保障 355

12.11.1退休的条件与方式 355

12.11.2退休工资的标准 356

12.11.3离休 356

13.2职位分类 357

13.1 品位分类 357

13人事分类制度 357

13.3职位 358

13.4职组 358

13.5职级 358

13.6职等 359

13.7职责 359

14 国家公务员制度 359

14.1政务类公务员 360

14.2业务类公务员 360

15 中国人事制度改革 360

16美国文官制度 362

16.1 美国维护功绩委员会 363

16.2美国的彭德尔顿法 363

16.3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 364

17 中国的人事部(厅、局) 365

18 “考试院” 365

19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人事厅 366

20部内制 367

21部外制 368

22折衷制 368

23.1财政体制 369

23.1.1国家财政、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 369

23财务行政 369

23.1.2地方一级财政 370

23.1.3中国地方财政体制的演变 370

23.1.4收支两条线 374

23.1.5收支挂钩 374

23.1.6地方机动财力 374

23.1.7民族自治地区的财政优惠政策 375

23.1.8地方财政机关 375

23.2地方预算制度 375

23.2.1预算种类 377

23.2.2预算编制体制 378

23.2.3预算编制方法 379

23.2.4预算的审批 380

23.2.5预算构成 381

23.2.6预算周期 382

23.2.7预算科目 382

23.3地方财政收入 383

23.3.1税收制度 383

23.3.2计税依据 384

23.3.3税率 384

23.3.4纳税环节与期限 385

23.3.5违章处理 385

23.3.6减、免税 385

23.3.9利改税 386

23.3.8分税制 386

23.3.7税目 386

23.3.10附加和加成 387

23.3.11 行政事业收入 387

23.3.12城市维护建设费 388

23.4地方财政支出 388

23.4.1财政拨款 389

23.4.2自收自支 389

23.4.3预算内资金 389

23.4.4预算外资金 390

23.5财政监督 391

23.5.2税收、财务、物价检查 393

23.5.1财经纪律 393

23.5.3财政监督机关 396

23.5.4审计 397

23.5.5审计机关 398

23.5.6审计特派员 399

23.5.7内部审计机构 399

23.5.8 会计 399

23.5.9预算会计 400

24机关行政管理 401

24.1 办公事务 402

24.1.1 办公机关 402

24.1.3公文种类 403

24.1.2 文书 403

24.1.4公文格式 404

24.1.5公文处理 404

24.1.6档案 405

24.1.7 《档案法》 405

24.1.8信访管理 406

24.1.9印章管理 407

24.1.10关于行政机关印章的规定 408

24.1.11保密管理 408

24.2后勤事务管理 409

24.2.1物材管理 410

24.2.2机关建设管理 411

24.2.3房屋管理 413

25专业行政管理 414

25.1 计划管理 414

25.2宏观经济管理 415

25.3行业经济管理 415

25.4科技发展管理 416

25.5劳动事务管理 416

25.6 物价管理 417

25.7社会治安管理 417

25.8公证管理 418

25.9律师事务管理 418

25.11 宗教事务管理 420

25.10民族事务管理 420

25.12华侨事务管理 421

25.13工商行政管理 422

25.14土地管理 423

25.15税务管理 423

25.16标准计量管理 423

25.17房地产管理 424

25.18国有资产管理 424

25.19路政、航政管理 426

25.20 乡镇企业管理 427

25.21林政管理 428

25.22进出口管理 428

25.23外贸管理 429

25.24物资管理 430

25.25卫生行政管理 430

25.26教育行政管理 431

25.27文化行政管理 432

25.28文物管理 433

25.29计划生育管理 434

25.30新闻出版事业管理 435

25.31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管理 435

25.32体育行政管理 436

25.33外事行政管理 436

26.1基层政权建设管理 437

26民政管理 437

26.2村委会、居委会管理 438

26.3行政区划管理 438

26.4地名管理 439

26.5社团管理 439

26.6社会福利管理 440

26.7优抚管理 440

26.8殡葬管理 440

26.9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管理 441

26.10救灾救济管理 441

27依法行政 441

27.1行政法 442

27.2行政法规 443

27.3行政立法 443

27.4行政程序法 444

27.5行政诉讼 445

27.6行政复议 446

27.7 民告官 446

27.8 行政法院(庭) 447

27.9行政命令 448

27.10渎职与滥用职权 448

27.12法律、法规、规章、决议、政令的区别 449

27.11调取案件令 449

27.13司法行政 450

27.14地方性法规 450

28监督行政 451

28.1行政监察 452

28.2党对行政的监督 452

28.3国家对行政的监督 453

28.4社会对行政的监督 454

28.5群众对行政的监督 456

28.6行政监督 456

28.7权力监督 457

28.8法律监督 458

28.9政治监督 459

28.10瑞典查弊专员制度 460

29行政管理过程 460

29.1行政领导 461

29.1.1领导责任 462

29.1.2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 463

29.1.3常务会议 463

29.1.4全体会议 464

29.1.5办公会议 464

29.2行政决策 465

29.2.2决策过程 466

29.2.1决策体制 466

29.2.3决策方法 467

29.2.4决策系统的机构设置与工作程序 468

29.3行政信息 469

29.4行政咨询 470

29.4.1咨询系统的机构设置与工作程序 471

29.5行政反馈 471

29.5.1 反馈系统的机构设置与工作程序 472

29.6行政授权 473

29.6.1执行系统的机构设置与工作程序 473

29.6.2行政命令手段 474

29.7行政效率 475

29.8行政效益 476

第四篇地方政府历史发展 479

1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的历史演变 479

2国家在中国的出现 480

3夏代的地方政府 481

4商代的地方政府 482

5西周的地方政府 483

5.1西周的基层行政组织 483

6先秦时期的官员管理 484

7郡县制时期地方政府结构体制的演变 485

7.1郡县制的出现与确立 486

7.2封国与郡县并存的国家结构双轨制 487

7.3州从监察区划发展为行政区划 488

7.5侨州郡县体制 489

7.4道、属国与左郡 489

8郡县制时期地方政府组织的变化 490

8.1南北朝的地方政府军政双轨制 491

8.2州郡县等第的划分 492

8.3州政府的组织与职能 493

8.4郡政府的组织与职能 493

8.5县政府的组织与职能 494

8.6乡官制和乡的职能 495

8.7京畿地区的地方政府组织 496

9郡县制时期的职官管理制度 497

8.8封国的政府组织 497

9.1郡县制时期官员的录用渠道 498

9.1.1察举制 499

9.1.2征辟制 500

9.1.3九品中正制 500

9.2郡县制时期官员的任用制度 501

9.3地方官员的秩禄 501

9.4两汉地方官员的考核与奖惩 503

9.5两汉官员的致仕制度 503

10州县制时期的地方政府结构体制 504

10.1隋代的地方政制改革 505

10.2州县制时期的准行政层次——道、路 506

10.3府制的出现 507

10.4羁縻府州制 508

10.5宋代的监和军 509

11 州县制时期地方政府的特点 510

11.1州县制时期地方行政等第划分的变化 510

11.2陪都制 511

11.3唐宋首都地方政府组织 512

11.4宋代路的机构设置 513

11.5唐、宋的州政府组织 514

11.6 隋、唐、宋三代的县政府组织 516

11.7唐代的乡职和宋代的乡役 518

12州县制时期官员管理制度 519

12.1唐代的散官制 520

12.2宋代的差遣制与祠禄制 521

12.3唐宋时代的科举制 522

12.4唐宋时期的门荫制度 523

12.5唐代官员的俸禄 523

12.6唐代的考课制度 524

13府县制时期地方政府体制 525

13.1府县制时期的地方层级 526

13.2府县制时期的道和演变 527

13.3边疆民族区域行政制度 528

13.5太平天国地方政府体制 529

13.4村社制 529

13.5.1太平天国的基层政权——乡官制度 530

14府县制时期地方政府组织 531

14.1省级政府组织的变迁 532

14.2道的机构设置和职能 533

14.3京畿地区机构设置 534

14.4府机构与职责的变迁 535

14.5州政府之组织和等第 535

14.6厅的设置与机构 536

14.7县的基本组织、职能和等第 537

14.8 民族地区政府机构设置 538

15清末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539

15.1 洋务运动引起的机构增设 540

15.2地方学务官体制改革 541

15.3东三省特别官制 541

15.4省咨议局及对政府的影响 542

15.5县董事会和议事会 543

16清末近代行政机构的出现 544

16.1督抚会议厅 545

16.2新型财政机构的设置 545

16.3司法行政机构的设置 546

16.4洋务交涉机构的设置 547

16.6地方工商业管理机构的设置 548

16.5地方治安机构的设立 548

16.7地方自治机关的演变 549

17府县制时期地方官吏的管理制度 550

17.1从成熟到衰退的科举制 551

17.2府县制时期的官吏铨选制度 552

17.3府县制时期官吏任用制度 553

17.4秩俸制度与养廉银 554

17.5府县制时期官吏致仕制度 555

18民国时期地方政制概况 556

18.1 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层次 558

18.2湖北军政府 559

18.3都督、都督府制 560

18.4将军、督军、督办制 561

18.5省行政公署 561

18.6联省自治 562

18.7 省宪法 563

18.8巡阅使、巡阅使署 564

18.9特别行政区制度 565

18.10京兆区 566

18.11蒙古、西藏地方 566

18.12道官制 567

18.13县知事、县知事公署 567

18.14北洋政府时期的特别市 568

18.15 《省政府组织法》 569

18.16省政府主席 570

18.17省政府委员会 571

18.18省政府合署办公制度 572

18.19 国民政府时期的行署体制 572

18.20 国民政府初期省、县中间层次 573

18.21 行政督察区及专员公署 574

18.22 国民政府时期的院辖市 575

18.23 国民政府时期的省辖市 576

18.24 《县组织法》和县政府裁局改科 577

18.25新县制下的县政府 578

18.27 民国时期的区政权组织 579

18.26设治局 579

18.28 民国时期的乡镇公所 581

18.29 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 581

18.30省临时议会 583

18.31 省议会 583

18.32省临时参议会 584

18.33省参议会 585

18.34县议事会 586

18.35县临时参议会 587

18.36县参议会 588

18.37乡(镇)民代表会 589

18.38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选举制度 590

18.39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选举制度 591

18.40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司法制度 592

18.41 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司法制度 593

18.42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 594

19 日伪地方政权 595

20革命根据地的议行合一体制 596

20.1 苏维埃工农检察委员会 597

20.2边区 598

20.2.1边区抗日民主政府 599

20.2.2边区行政公署和专员公署 600

20.2.3边区各级参议会 601

20.2.4三三制 602

20.2.5精兵简政 602

21解放区的地方政权体制 603

22大行政区制度 604

第五篇资料便览 609

中华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大事记(1911—1949) 60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大事记(1927—1949) 63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国家机构建设大事记(1949—1990) 653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简表(公元前211—1949) 6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简表(1949—1990) 694

编后记 69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