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磁兼容性原理及应用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电磁兼容性原理及应用
  • 湖北省电磁兼容学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7118015148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365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电磁兼容性原理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概述 1

1.2 电磁兼容性研究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2

1.3 电磁兼容性学科研究的内容 3

第二章 电磁场近场特性 7

2.1 电磁场近场概念与场域划分 7

2.2 感应近场特性 10

2.3 辐射近场特性 12

2.4 泄漏近场特性 13

一、单极天线法 14

2.5 电磁近区场强标准 14

二、开口波导与角锥喇叭法 15

2.6 近场测量的新技术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三章 电磁干扰源 18

3.1 电磁干扰的条件 18

3.2 电磁干扰源的分类 19

一、干扰源的分类法 19

二、自然电磁干扰源 19

三、人为电磁干扰源 21

四、电源线传导干扰源 25

一、开关 28

3.3 瞬变干扰源 28

二、继电器 29

三、电动机与发电机 30

四、点火 30

五、高压输电线 31

六、高频瞬变 31

七、间断工作 31

参考文献 32

第四章 印刷电路板(PCB)带状线、电线、电缆间的串音和耦合 33

4.1 串音和电磁耦合 33

4.2 电线、电缆间串音和电场耦合 34

4.3 电线、电缆间电感串音和磁场耦合 38

4.4 电感和电容串音的组合 43

一、PCB带状线和地平面上导线的特性阻抗 43

二、具有较长延时的传输线的串音 45

三、串音预测计算机程序 46

4.5 电磁耦合 47

参考文献 49

第五章 电磁敏感性 50

5.1 电磁敏感性的有关标准和规范 50

5.2 系统和设备的敏感性现象 51

5.3 接收机的敏感性 53

一、线性干扰响应 53

二、非线性干扰响应 53

一、话音通信系统 55

5.4 电磁敏感性评定标准 55

二、图象通信系统 56

三、雷达系统 58

四、可接受比 58

五、同步误差 58

参考文献 60

二、接地平面的要求 61

一、浮地 61

6.2 接地方式 61

二、单点接地 61

一、基本概念 61

6.1 接地平面 61

第六章 接地 61

三、多点接地 62

四、混合接地 63

6.3 电路接地 64

一、电路接地的考虑 64

二、单级电路的接地 64

三、多级电路的接地 65

6.4 电源接地 66

一、电源接地的考虑 66

二、电源回线 66

6.5 安全接地 67

6.6 信号接地 67

二、屏蔽电缆屏蔽层的接地 68

6.7 其他接地 68

一、信号电路屏蔽罩的接地 68

6.8 接地的电磁兼容性要求 69

一、电路接地 69

二、搭接 69

参考文献 70

第七章 屏蔽技术 71

7.1 屏蔽的机理和分类 71

一、屏蔽的机理 71

二、屏蔽的分类 71

7.2 电磁屏蔽理论 72

一、谢昆诺夫(Sche1kunoff)公式 72

二、莫泽(Moser)与班尼斯特(Bannister)公式 74

三、分析与讨论 76

四、涡流效应控制 77

7.3 屏蔽效能计算 78

一、金属板屏蔽效能 78

二、金属网屏蔽效能 79

三、ELF/VLF金属板屏蔽效能 81

四、准直流磁场屏蔽效能 82

五、门的屏蔽效能 82

7.4 屏蔽效能的评定 84

7.5 屏蔽材料选择 85

一、屏蔽效能 85

二、材料选择 87

一、屏蔽室结构 88

7.6 屏蔽室结构和主要屏蔽部件 88

二、主要屏蔽部件 89

7.7 屏蔽室谐振时的屏蔽效能 93

一、屏蔽室谐振频率 93

二、屏蔽室谐振时的屏蔽效能 93

7.8 屏蔽室的时效 95

一、老化影响 95

二、潮湿环境影响 96

参考文献 97

三、周期性维护 97

第八章 滤波与电源滤波器 98

8.1 滤波与滤波器 98

一、概述 98

二、滤波器的应用 98

8.2 滤波器的特性 100

一、振幅特性 100

二、时延特性 101

三、反射系数 102

二、共模和差模干扰信号 103

三、电源EMI滤波器网络结构 103

8.3 电源EMI滤波器 103

一、电磁环境 103

四、Cx和Cy电容器 104

五、其他性能 105

六、电源EMI滤波器的安装 109

七、公共接地回线 111

8.4 开关电源EMI滤波器 112

8.5 反射EMI滤波器 113

8.6 损耗线EMI滤波器 114

8.7 有源滤波器 115

参考文献 116

9.1 概述 117

第九章 雷电及其防护 117

9.2 雷电放电主要参数 118

一、雷电流 118

二、雷电场 120

三、雷电频数 121

9.3 雷电的危害和防护 122

一、雷电的危害 122

二、雷电的防护 124

9.4 防雷技术措施 127

一、接地网和防雷接地技术 127

二、接地体与接地电阻 127

五、同轴馈线 128

六、其他措施 128

四、电源设施 128

三、机房内环形接地母线 128

参考文献 129

第十章 核电磁脉冲 130

10.1 概述 130

10.2 核电磁脉冲的产生机理 131

10.3 核电磁脉冲的基本特性 133

一、源区 133

二、近区 135

三、中、远区 136

10.4 雷电与核电磁脉冲若干问题比较 137

10.5 核电磁脉冲对电子、电气设备的干扰和损伤 138

一、核电磁脉冲对系统的干扰 139

二、核电磁脉冲对元器件的损伤 139

10.6 屏蔽与防护装置 143

一、电场穿透 144

二、磁场穿透 146

三、滤波器、变量器、扼流圈和电涌放电器 148

四、接地与电缆布线 152

参考文献 153

第十一章 电气化铁道的无线电干扰 154

11.1 概述 154

11.2 电气化铁道的干扰源参数 155

一、线路阻抗与纵向衰减 158

二、横向传播特性 159

三、频率特性 164

四、统计参量特性 166

11.3 对通信设备影响的估价 168

一、距离换算 169

二、天线系统 170

三、带宽与检波器类型换算 170

参考文献 172

第十二章 计算机的电磁兼容性 173

12.1 计算机电磁兼容性综述 173

一、研究计算机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性 173

二、计算机电磁兼容性问题的特殊性 173

三、计算机电磁兼容性问题的新动向 177

一、一般数字集成电路的抗干扰措施 180

四、计算机电磁兼容性设计研究的内容 180

12.2 计算机元、部件抗干扰措施 180

二、磁盘信号读出电路抗干扰措施 181

三、动态RAM抗干扰分析 181

四、A/D转换器抗干扰措施 183

五、计算机接口电路抗干扰措施 185

六、微型计算机总线抗干扰措施 187

12.3 计算机电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问题 189

一、研究计算机电源系统电磁兼容性问题的重要性 189

二、供电系统的干扰来源 189

三、计算机供电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189

一、计算机传输通道的特殊问题 191

12.4 计算机传输通道的电磁兼容性问题 191

二、计算机使用的传输线及其抗干扰技术 192

三、计算机接地系统抗干扰问题 193

四、计算机印刷电路板抗干扰措施 194

12.5 计算机空间电磁干扰的抑制技术 195

一、计算机系统外部电磁辐射干扰源 196

二、静电对计算机的危害及防护 196

三、雷电干扰与防护 197

四、计算机对空间电磁干扰的屏蔽 197

一、计算机电磁泄漏的概念 198

二、计算机电磁泄漏的主要途径 198

12.6 计算机的电磁泄漏及防护措施 198

三、计算机电磁泄漏的危害 199

四、计算机电磁泄漏的防护措施 199

12.7 计算机机房设计 200

一、计算机机房设计的内容 200

二、计算机机房的选址原则 200

三、计算机机房屏蔽体的结构设计 201

四、计算机机房内的静电 202

五、计算机机房内的电磁防护 202

六、计算机机房内的噪声控制 203

七、场地环境的安全保护 203

八、计算机室内主要设备位置安排实例 203

一、软件抗干扰的特点 204

12.8 计算机软件抗干扰 204

二、计算机抗干扰用到的软件技术 205

三、计算机软件抗干扰实例 205

12.9 计算机系统的电磁兼容性问题及设计举例 209

一、系统总体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问题 209

二、计算机电磁兼容性设计举例 209

参考文献 213

第十三章 电磁辐射危害及其防护 214

13.1 电磁辐射对人员的危害及其防护 214

一、电磁辐射对人员的危害性 214

二、电磁辐射对人员危害的防护 218

二、电磁辐射对燃油危害的防护 219

13.2 电磁辐射对燃油的危害及防护 219

一、电磁辐射对燃油的危害性 219

三、射频辐射对燃油危害防护设计准则 220

13.3 强电磁辐射对电引爆军械的危害 220

一、问题的提出 220

二、电爆管的类型及起爆机理 221

三、危害电爆装置的潜在干扰源 224

四、安全距离 224

五、安全系数 225

六、电磁辐射对军械危害的有关标准 226

13.4 家用电器的电磁污染及防护 227

一、概述 227

二、家用电器电磁干扰的分类 228

三、家用电器电磁干扰的危害 229

四、家用电器电磁干扰的产生原理与防治 229

第十四章 任意形状导体表面近场的数学模型预测 233

14.1 概述 233

14.2 电场积分方程(EFIE) 233

14.3 Rao电流模型 234

一、共棱三角形对面元 234

二、电流基函数 235

三、矩量法解积分方程 237

一、模拟面上表面电流的完备性展开 239

14.4 节点单元电流模型 239

二、正交矢量场 241

三、节点单元电流模型 243

四、数值计算方法 245

五、典型导体面上电流分布 247

参考文献 247

第十五章 电磁兼容性预测与分析 248

15.1 干扰预测方程 248

15.2 数学模型 249

一、干扰源模型 249

二、传输函数模型 249

三、敏感设备模型 250

一、幅度筛选 251

15.3 电磁干扰预测的基本方法与范围 251

二、频率筛选 253

三、详细分析 253

四、性能分析 253

15.4 干扰预测程序(IPP-1) 254

15.5 系统电磁兼容性分析程序(SEMCAP) 257

15.6 系统内电磁兼容性分析程序(IEMCAP) 258

15.7 系统间电磁干扰预测分析程序 263

15.8 电磁环境/干扰预测模型 264

15.9 天线系统配置的预测分析 265

15.10 系统电磁干扰预测的实例 268

16.2 电磁波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基本方程 271

一、研究电磁波对生物体作用的基本电磁波参数 271

第十六章 电磁波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数学模型预测 271

16.1 概述 271

二、进入生物组织的微波的相位变化和衰减 272

三、受微波辐射的生物体吸收的能量 272

四、热平衡方程式 273

16.3 生物体的介质特性 274

一、表征生物体电特性的参数 274

二、影响生物体电特性的因素 274

16.4 射频电磁辐射生物体作用的机制 276

一、划分标准 276

二、热作用机制 276

三、非热效应机制 277

一、微波辐射对人和动物眼睛的伤害 278

16.5 电磁波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实例 278

二、微波辐射引起动物行为的变化 279

16.6 生物体内吸收感应场和能量分布的数学模型预测 279

一、概述 279

二、平板形、球形、椭球形组织模型 280

三、研究生物体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数值方法 284

参考文献 285

17.2 屏蔽室 286

一、屏蔽室的用途 286

17.1 概述 286

第十七章 电磁兼容性试验设施 286

二、屏蔽室的谐振 287

三、屏蔽室的反射 287

四、屏蔽室的尺寸 287

17.3 屏蔽半暗室 288

一、屏蔽半暗室 288

二、场地衰减 288

三、屏蔽半暗室尺寸的确定 289

17.4 横电磁波传输装置及吉赫横电磁波传输装置 292

一、概述 292

二、TEM(GTEM)装置工作原理 292

三、TEM(GTEM)室的工程设计 294

一、概述 297

17.5 电磁缩尺模型实验场 297

二、电磁缩尺模型理论 298

三、电磁缩尺模型实验场设计 300

17.6 宽带电磁场强计 301

一、概述 301

二、电磁场探头 303

三、检测器 306

四、传输线 307

参考文献 309

18.1 EMC测量基础知识 310

一、电磁环境电平 310

第十八章 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 310

二、射频吸收材料 311

三、测量容差 311

四、测量带宽和测量时间 312

五、敏感性测试扫描速率 312

六、测试数据显示 313

七、线路阻抗稳定网络(LISN)代替10μF穿心电容 314

八、宽、窄带电磁发射的鉴别 315

18.2 传导发射测量方法 315

一、电流法 315

二、电压法 317

三、电压法与电流法极限值和测试结果转换 319

四、辐射发射测量方法 320

五、设备和分系统的电磁敏感度测量 321

六、辐射敏感度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 324

18.3 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自动测试技术 324

一、EMI计算机辅助自动测试系统 325

二、EMS计算机辅助自动测试系统 329

18.4 危害电磁场强测量方法 337

一、测量仪表动态范围 337

二、特性要求 337

三、了解场源和传输特性 338

四、待测场的估算 338

七、综合电磁场测量 339

六、射频及低频电磁场测量 339

五、微波电磁场测量 339

参考文献 340

第十九章 频谱工程 341

19.1 电磁频谱 341

一、无线电信号的频谱特性 341

二、无线电频率的波段划分 343

19.2 无线电信号的传播特性 343

一、传播方式 343

二、场强或路径损耗的计算 344

19.3 频谱管理 346

一、频谱管理机构 346

二、频谱管理方法 347

三、民用无线电频谱管理实例 349

四、民用超短波LMS频段划分 350

19.4 频谱的有效利用及其与电磁兼容性的关系 351

一、短波预测与实时选频技术 351

二、频率自适应与功率自适应技术 351

三、频率共用与频率再用技术 352

四、信道复用技术 352

五、码分多址与上频下时 353

参考文献 353

20.1 磁感应影响的简算 354

一、量板制作原理 354

第二十章 电力线对电信线电磁影响的简算 354

二、量板的制作与使用 355

三、量板的主要特点 358

20.2 地电流影响的简算 359

一、概述 359

二、简化计算图的制作方法 359

三、简化计算图的使用方法 360

20.3 大地电导率测量深度的确定及简算 362

一、概述 362

二、测量深度的确定依据 362

三、最大装置极距的选择 363

四、实际应用 364

参考文献 36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