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政府与政治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政府与政治
  • 高民政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黄河出版社
  • ISBN:7805583668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71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政府与政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构筑中国特有的政治体系模式 王沪宁 1

作者弁言 1

前言页 1

第一篇 中国政治论(上) 3

第一章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3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和实质 3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形成和发展 5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 7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 11

五、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完善 15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沿革 21

1.萌芽时期 21

第二章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21

2.确立时期 28

3.巩固时期 31

4.变动时期 31

5.瘫痪时期 32

6.恢复发展时期 32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原则 34

1.根本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4

2.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35

3.政治原则--“四项基本原则” 37

4.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 39

三、人民代表的性质、地位及其权利和义务 39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成和任期 48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性质和地位 48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48

第三章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 48

3.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 51

4.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机构 53

5.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会议 56

6.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程序 64

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67

1.地方各级人大的性质和地位 67

2.地方各级人大的组成与任期 67

3.地方各级人大的主要职权 68

4.地方各级人大的机构与会议 68

5.地方各级人大制定法规的程序 70

6.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 70

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74

第四章 选举制度 77

一、选举和选举制度的概念 77

二、选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78

三、选举制度的原则 81

1.普遍原则 81

2.平等原则 82

3.直接选举和简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84

4.秘密选举的原则 86

四、选举组织 87

五、选举程序 88

1.划分选区 88

2.选民登记 89

3.代表候选人的提名 90

4.投票、计票和公布选举结果 91

六、人民解放军人大代表的选举 93

1.参加军队选举的范围 93

2.选举委员会 94

3.代表的产生 94

4.代表候选人的提名 95

5.选举程序 96

七、选举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97

1.增强选举的竞争性 97

2.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100

3.按多种方式划分选区 100

一、中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成因、特点、优点 102

第五章 国家结构--单一制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上) 102

二、高度集权--改革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111

1.中央高度集权体制的确立及成因 112

2.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 115

3.改革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特征及评价 118

第六章 国家结构--单一制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下) 120

三、适度分权--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120

1.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主要内容 120

2.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主要特点 123

3.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缺陷及其因素分析 126

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思路 130

1.建立合理化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指导思想 130

2.国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和孙中山先生地方自治的思想可供我们借鉴 133

3.建立合理化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 136

4.建立合理化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目标模式 138

第七章 中国的国家象征--国旗、国徽、国歌、国号 147

一、国旗 147

1.中国国旗的历史沿革 147

2.中国国旗的象征意义 149

3.中国国旗的制作规范 151

4.中国国旗的使用要求 152

5.中国国旗的保护和教育 154

二、国徽 155

1.中国国徽的产生和象征意义 155

2.中国国徽的制作和使用 156

3.中国国徽的保护 159

1.中国国歌的历史沿革 160

三、国歌 160

2.中国国歌的制定和使用 161

四、国号 162

第二篇 中国政治论(下) 169

第八章 政治党派与政党体制 169

一、中国共产党 169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169

2.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机制 171

3.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完善 182

二、中国各民主党派 185

1.各民主党派的性质特点 185

2.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机构 194

3.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 195

1.多党合作体制的内涵和特点 197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体制 197

2.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和主要途径 199

3.多党合作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意义 201

第九章 人民政协和政治协商制度 207

一、人民政协的产生和发展 207

二、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 212

三、人民政协的任务和职能 213

四、人民政协的组成和组织机构 219

五、人民政协的会议和专门委员会 222

六、政协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226

七、政协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29

一、干部管理的对象 232

第十章 干部管理体制 232

二、干部管理的一般原则 233

1.党管干部原则 233

2.服务原则 233

3.效率原则 233

4.系统原则 233

5.依法管理原则 234

6.民主监督原则 234

三、干部管理的机构体系 234

1.机构设置 235

2.基本职责 238

3.权限划分 241

四、干部管理的主要制度 244

1.有关更新的制度 244

2.有关激励的制度 251

3.有关调节的制度 260

4.有关监控的制度 261

五、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266

1.干部管理体制的发展历史 266

2.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269

第十一章 人民武装力量(上) 273

一、人民武装力量的概念和构成 273

二、人民武装力量的产生和发展 273

1.建国前人民武装力量的产生和发展 273

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277

三、人民武装力量的地位和作用 282

四、人民解放军的组织体制 284

1.陆军部队 284

2.海军部队 288

3.空军部队 290

4.第二炮兵部队 292

5.军队院校 293

6.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294

第十二章 人民武装力量(下) 295

五、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体制 295

1.中央军事委员会 295

2.总部机关 299

3.军兵种领导机关 301

4.军区领导机关 303

5.省军区、军分区领导机关和人民武装部 304

6.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领导组织体制 304

1.兵役制度 305

7.国防部 305

六、人民武装力量的若干制度 305

2.政治工作制度 311

3.管理教育制度 316

4.军队标志 319

第十三章 民(村)民委员会制度 321

一、居(村)民委员会的形成与发展 321

二、居(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与地位 324

三、居(村)民委员会的组成与任务 327

四、居(村)民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330

五、居(村)民委员会的主要权利 332

六、居(村)民委员会的活动方式 332

七、居(村)民委员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335

一、职工代表大会的形成和发展 340

第十四章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340

二、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与地位 343

三、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与任务 346

四、职工代表大会的组成与任期 347

五、职工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349

六、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结构 349

七、职工代表大会的活动程序 351

八、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354

第十五章 公民来信来访制度 360

一、公民来信来访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60

二、公民来信来访的心理动机 363

三、公民来信来访的基本渠道 366

四、公民来信来访的权利义务 368

五、公民来信来访的接待处理 371

六、公民来信来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375

第十六章 社会团体 378

一、社会团体概述 378

1.我国社会团体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378

2.我国社会团体的特点和作用 381

3.我国社会团体的政治参与 382

4.我国社会团体的管理 383

5.我国社会团体的种类 386

二、中华全国总工会 387

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391

四、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395

五、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398

六、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400

七、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401

八、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403

九、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 406

第十七章 中国政策 409

一、中国政策的内涵与分类 409

二、中国政策制定的原则、依据和过程 412

三、中国政策的执行与控制 420

四、现阶段中国若干基本政策的主要内容 423

1.我国的改革政策 424

2.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427

3.我国的科技政策 429

4.我国的人口政策 430

5.我国的外交政策 431

五、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政策体制 433

1.确立政策程序的法制化与民主化 434

2.完善政策组织体系 435

3.进一步提高政策决策人员的素质 437

第三篇 中央政府 441

第十八章 国家元首--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441

一、国家主席的性质和地位 441

二、国家主席的设立和作用 442

三、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 446

四、国家主席的基本职权 448

第十九章 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 451

一、中央人民政府的概念 451

二、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452

三、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 453

四、国务院的主要职权 454

1.领导权 455

2.监督权 455

3.人事权 455

4.提案权 455

5.法规权 456

6.受托权 456

五、国务院的机构设置 456

1.职能机构 456

2.直属机构 457

3.国务院办公厅 457

6.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458

5.国务院部委归口管理单位 458

4.国务院办事机构 458

7.国务院临时机构 459

六、国务院的领导体制 459

七、国务院的行政立法 461

1.国务院行政立法的依据和含义 461

2.国务院行政立法的种类 461

八、国务院的体制改革 464

1.健全国务院的领导体制 465

2.完善国务院的行政监督体制 467

3.国务院的机构改革 470

一、中国司法的原则 474

1.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 474

第二十章 国家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474

2.实行群众路线原则 475

3.实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476

4.实行“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77

二、人民法院概述 478

1.人民法院的历史沿革 478

2.人民法院的组织结构 482

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之间的关系 484

4.专门人民法院 486

三、最高人民法院 488

1.最高人民法院的任务和职权 488

2.最高人民法院的人员和机构 490

3.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原则和制度 490

1.人民检察院的历史沿革 493

一、人民检察院概述 493

第二十一章 国家最高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 493

2.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结构 496

3.专门人民检察院 498

二、最高人民检察院 500

1.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任务和职权 500

2.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人员和机构 501

3.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活动原则 502

第四篇 地方政府 507

第二十二章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507

一、地方人民政府的结构 507

1.地方人民政府系统的结构沿革 507

2.地方人民政府系统的现实结构 510

3.地方人民政府系统的结构分析 513

二、地方人民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515

三、地方人民政府的组成、任期和职权 517

1.地方人民政府组成、任期、职权的演变 517

2.地方人民政府组成、任期和职权的现实状况 520

四、地方人民政府的组织机构 522

1.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机构的沿革 522

2.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机构的现状及特点 524

五、地方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体制 526

1.地方人民政府系统的组织领导体制 527

2.地方人民政府内部的组织领导体制 528

六、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过程 530

1.地方人民政府的活动形式 530

2.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程序 532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辖范围与行政能力相适应的问题 535

七、地方人民政府体制及其运行的改革与完善 535

2.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上下权限合理划分问题 537

3.行政组织体制的精简和适当问题 538

4.地方人民政府行政的长期效应与短期效应有机地结合的问题 539

5.丰富行政管理经验的问题 540

6.行政机制运转科学化的问题 541

第二十三章 地方国家审判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542

一、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任务和职权 542

1.高级人民法院 542

2.中级人民法院 543

3.基层人民法院 544

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人员和机构 545

1.第一审程序 547

三、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程序 547

2.第二审程序 550

3.审判监督程序 551

第二十四章 地方国家检察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 552

一、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的任务和职权 552

1.对于判国案等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 552

2.对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 553

3.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行使监督权 553

4.对刑事案件行使公诉权 554

5.对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行使监督权 554

6.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所工作行使监督权 554

7.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行使监督权 555

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的人员和机构 556

三、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557

第二十五章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 563

一、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563

1.中国的民族状况 563

2.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564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566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设置原则、任务、职权及意义 569

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类型、结构与自治机关 577

1.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类型与结构 577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579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581

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发展 583

一、“一国两制”的涵议和内容 591

第二十六章 “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 591

第五篇 港、澳、台政府与政治 591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592

1.“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先导阶段 592

2.“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阶段 593

3.“一国两制”构想的完备阶段 594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595

四、“一国两制”构想的初步实践--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形成 599

1.特别行政区的含义 599

2.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600

第二十七章 香港政府与政治 602

一、香港概貌 602

1.香港的历史 602

2.香港现行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主要依据 603

3.香港压力集团 606

1.香港总督 608

二、现行香港主要政府机构 608

2.布政司及布政司署 609

3.行政局 609

4.立法局 610

5.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 612

三、香港的地方政治体制 613

1.香港的现行区划 613

2.市政局 613

3.区域市政局 614

4.区议会 614

四、《香港基本法》规定的香港政府与政治 615

1.1997年后现行香港政制的主要变化 615

5.市政局、区域市政局及区议会的选举制度 615

2.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617

3.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620

4.立法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 622

5.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 626

6.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和立法会 630

第二十八章 澳门政府与政治 634

一、澳门概况 634

1.重要地位 634

2.多种名称 634

3.悠久的历史 635

4.特殊的经济 637

5.社会及政治特色 638

1.澳门立法会的性质和地位 641

二、澳门立法会 641

2.澳门立法会的组成和任期 643

3.澳门立法会主要职权 644

4.澳门立法会的组织机构与领导体制 645

5.立法会工作程序 646

三、澳门总督及行政 646

1.澳门总督 646

2.澳门行政组成 648

四、澳门司法体制 650

1.澳门审判机关 651

2.澳门检察机关 654

五、《澳门基本法(草案)》规定的澳门政府与政治 655

1.行政机关 656

2.行政长官 657

3.行政会 662

4.廉政公署和审计署 663

5.立法会 663

6.审判机关 666

7.检察机关 668

8.市政机构 668

9.《澳门基本法(草案)》规定下的其它几个问题 668

第二十九章 台湾政府与政治 670

一、台湾及台湾问题的历史 670

1.台湾简历 670

2.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 670

3.台湾问题的产生 671

1.《五五宪草》 672

二、台湾现行政治体制的形成 672

2.《中华民国宪法》 673

3.《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673

4.《戒严令》与《国安法》 675

5.“宪政改革” 675

三、台湾主要党派与政治社团 677

1.从一党专制到一党独大制 677

2.“执政党”--中国国民党 678

3.其它政党和政治社团 681

4.“台独”思潮及其组织 683

四、国民党的“中央”政权机构 685

1.国民大会 685

2.“总统” 689

3.行政院 691

4.立法院 693

5.司法院 695

6.考试院 697

7.监察院 698

五、台湾的“地方制度” 701

1.现行台湾的行政区划 701

2.台湾当局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702

3.省自治机关 704

4.县自治机关 705

5.乡、镇、县辖市自治机关 708

6.市自治机关 709

后记 71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