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辽宁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当代中国的辽宁
  •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ISBN:7800920879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671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6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辽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3

第八编 科学技术事业 3

第四十章 自然科学技术事业 3

第一节 科学技术队伍和研究机构 3

一、科学技术队伍 3

二、科学研究机构 8

第二节 科技群众团体 11

一、发展历程 11

二、学术交流 12

三、科学普及和科技培训 14

四、科技咨询 15

第三节 新兴技术研究 17

一、电子计算机技术 18

二、生物工程技术 19

三、新能源 20

四、新型材料 21

五、机电一体化 22

六、海洋开发 23

第四节 科学技术成果 24

一、农业 25

二、工业 27

三、新兴技术 29

四、医药卫生 30

五、地震预报 30

六、专利和国际获奖成果 32

一、改革科研管理体制 33

第五节 改革科技体制 33

二、开拓技术市场 35

三、改革农村科技管理体制 37

四、创建科技先导型企业 40

五、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 41

第四十一章 社会科学事业 43

第一节 研究机构和科研力量 43

第二节 科研活动和学术活动 47

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的科研和学术活动 47

二、新时期科研和学术活动及其特点 48

一、经济学及其分支学科 53

第三节 研究成果 53

二、政治理论和哲学 55

三、语言学和文学 56

四、历史学 57

五、国际问题和其他学科 58

第九编 文化事业 63

第四十二章 文艺事业 6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开创 63

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辽宁文艺 63

二、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文艺创作 64

三、初具规模的文学艺术事业 66

第二节 在政治风雨中曲折发展 67

一、文艺事业发展的正确指导方针 69

第三节 全面繁荣的新局面 69

二、蒸蒸日上的文学创作 70

三、空前活跃的戏剧创作与演出 72

四、百花争艳的艺术园地 73

五、振兴中的电影放映事业 74

六、蓬勃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 75

七、面向未来的艺术教育事业 77

八、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文艺事业 78

九、文艺团体的发展与文艺队伍的壮大 80

十、日益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 80

一、报刊事业的发展概况 82

第一节 报刊事业 82

第四十三章 新闻、出版事业 82

二、新时期报刊工作的新局面 85

三、新闻队伍在实践中成长壮大 88

第二节 广播电视事业 89

一、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 89

二、新时期的广播电视建设 91

三、新时期的广播电视宣传 91

四、广播电视机构与广播电视队伍 94

第三节 出版事业 94

一、出版事业发展概况 94

二、出版事业的繁荣局面 96

第一节 文物、博物事业 100

一、文物、博物事业发展概况 100

第四十四章 文博、图书、档案事业 100

二、新时期的文物、博物工作 102

第二节 图书馆事业 105

一、图书馆事业发展概况 105

二、公共图书馆 106

三、科研图书馆 108

四、高校图书馆 109

五、工会图书馆 110

第三节 档案事业 111

一、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111

二、档案工作的主要成就 114

第一节 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117

第四十五章 体育事业 117

第二节 新时期的群众体育 120

一、活跃的职工体育 120

二、日益繁荣的农村体育 121

三、发展中的学校体育 122

四、新兴的群众体育活动 123

第三节 加强训练攀登世界体育高峰 124

一、初具规模的训练体系 124

二、提高运动水平,攀登体育高峰 125

第四节 全面发展的体育建设事业 127

一、体育队伍不断壮大 127

二、体育设施不断完善 127

三、国际体育交往不断扩大 128

四、培育良好的体育风貌 129

第一节 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130

第四十六章 卫生事业 130

第二节 预防工作 132

一、爱国卫生运动 132

二、公共卫生 133

三、疾病防治 135

第三节 医疗保健 136

一、医疗工作 136

二、中医药 137

三、妇幼保健 138

第四节 教育、科研、药政药检 138

一、人口规模演变 143

第一节 人口规模和结构 143

第四十七章 辽宁人口 143

第十编 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民族宗教 143

二、人口结构特点 144

第二节 人口总量的变化 147

一、人口总量变动的历史过程 147

二、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及其影响 149

三、人口的流动 151

第三节 人口分布和人口城镇化 152

一、人口地区分布 152

二、人口密度 153

三、城市人口发展和分布 154

四、小城镇人口 155

一、人口盲目发展的历史教训 156

第四节 计划生育 156

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过程 158

三、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果 160

四、计划生育面临的新课题 162

第四十八章 劳动就业 164

第一节 辽宁城镇劳动就业的历史回顾 164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 164

二、“大跃进”时期和经济调整时期 166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168

四、新的历史时期 169

第二节 劳动就业的特点 171

一、安排大量人员就业 174

第三节 劳动就业的成就 174

二、拓宽就业渠道 175

三、实行劳动用工优化组合 176

四、提高职工素质 177

第四十九章 社会保障 179

第一节 社会保险 179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179

二、社会保险事业的成就 181

第二节 社会救济 184

第三节 社会福利 187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87

二、新时期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188

三、新时期社会福利事业的特点 190

一、优抚工作发展概况和成就 194

第四节 优抚 194

二、新时期优抚工作的特点 197

第五十章 民族与宗教 199

第一节 辽宁少数民族概况 199

第二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的民族关系 202

第三节 民族工作的失误和挫折 205

第四节 新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 207

一、拨乱反正,落实民族政策 207

二、进一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09

三、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210

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212

一、解放前的宗教 213

第五节 辽宁的宗教 213

二、新中国成立后宗教的变化 214

三、新时期的宗教工作 216

第十一编 司法公安 223

第五十一章 公安工作 223

第一节 公安机关的建立与发展 223

第二节 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 225

一、镇压反革命,铲除间谍特务 225

二、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227

第三节 加强城乡治安管理 227

一、治安工作 228

二、户口管理 230

三、特种行业管理 230

一、交通管理 231

第四节 交通管理和消防工作 231

二、消防工作 232

第五节 武装警察部队 233

第六节 教育改造战争罪犯 235

一、教育改造日本战犯 236

二、教育改造伪满战犯 239

三、教育改造国民党战犯 241

第五十二章 检察工作 244

第一节 检察机关的建立与发展 244

第二节 检察工作的主要成就 247

一、刑事检察工作 247

二、经济检察工作 251

三、法纪检察工作 252

四、监所检察工作 254

五、处理来信、来访,查处控告、申诉案件 255

第五十三章 司法工作 257

第一节 人民法院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257

第二节 案件审理 259

一、刑事审判 259

二、民事审判 263

三、经济审判 265

第五十四章 司法行政工作 266

第一节 律师工作 266

第二节 公证工作 268

第三节 人民调解 270

一、劳改工作的建立与发展 271

第四节 劳改劳教 271

二、劳改方针政策的实施 272

三、劳改工作的改革 276

四、劳教工作的新发展 279

第五节 法制宣传和法学教育 281

一、充实法制宣传机构 281

二、开展法制宣传 282

三、依法行政 284

四、法学教育 284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289

一、辽宁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 289

第五十五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9

第十二编 政党、政权、政协与群众团体 289

二、人民代表的选举工作 293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加强和完善 295

一、人大会议和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健全和完善 295

二、决定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 297

三、监督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 297

四、选举和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99

五、地方立法 300

六、推动法制教育,保证法律实施 302

七、加强人大代表的联系 303

第三节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建设 304

第五十六章 辽宁省行政机关 306

第一节 政府的历史沿革 306

第二节 政府的机构设置 309

第三节 政府的职能转变 314

第四节 政府的自身建设 316

第五十七章 人民政协 321

第一节 政协辽宁省委员会的前身 321

第二节 政协辽宁省委员会的产生和发展 324

一、历届委员会的组成情况 324

二、办事机构的设置 325

三、省政协机关的自身建设 326

第三节 人民政协的工作与作用 327

一、参与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的协商与讨论 327

二、发挥人才优势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330

三、发挥市、县(区)政协的作用 336

一、工会组织概况 338

第五十八章 群众团体 338

第一节 辽宁省工会 338

二、工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贡献 340

三、工会工作在改革中前进 348

第二节 共青团和青年工作 352

一、开展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353

二、动员和带领广大青年投身经济建设和改革 355

三、维护和代表青少年利益 357

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 358

第三节 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 360

一、动员和组织妇女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361

二、组织妇女参加各项政治活动 363

三、开展勤俭持家,创“五好”家庭活动 364

四、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365

五、为妇女儿童的福利事业办实事 366

第四节 工商联、侨联、台联 367

一、辽宁省工商业联合会 367

二、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368

三、辽宁省台湾同胞联谊会 369

第五十九章 辽宁的民主党派 371

第一节 民主党派概述 371

第二节 各民主党派简况 372

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辽宁省委员会 372

二、中国民主同盟辽宁省委员会 373

三、中国民主建国会辽宁省委员会 374

四、中国民主促进会辽宁省委员会 375

五、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员会 376

六、中国农工民主党辽宁省委员会 377

七、中国致公党辽宁省委员会 378

八、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大连市委员会、沈阳市 379

委员会 379

第三节 民主党派的作用和贡献 380

第六十章 辽宁地区共产党的组织 382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辽宁地区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38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地区党组织的领导机关及工作机构 384

第三节 辽宁地区党的组织建设 388

一、组织领导系统 388

二、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发展 389

三、干部队伍建设 390

第四节 辽宁地区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 393

一、党员和干部培训 394

二、开展整党整风教育 396

三、经常性的思想理论教育 398

第十三编 城市和经济区 403

第六十一章 城市的发展、特征和市领导县的体制 403

第一节 城市发展概貌与特点 403

一、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03

二、城市的现状 405

三、城市的特点 406

一、市管县体制的形成 409

第二节 市领导县的体制及其作用 409

二、市管县体制的优越性 410

第六十二章 中部城市群 414

第一节 中部城市群的基本特点 414

一、地区概貌 414

二、地区的主要特点 415

第二节 东北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沈阳 418

一、历史悠久的古城和艰辛的历程 418

二、国家重工业基地,经济实力雄厚 421

三、东北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422

四、东北的商品、物资流通中心和金融中心 424

五、科技教育比较发达 425

六、东北的国际经济交往联络中心 426

七、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427

第三节 钢都——鞍山 428

一、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 428

二、钢铁工业基地 430

三、方兴未艾的轻纺工业 432

四、发达的农村经济 433

五、城市基础设施较好 433

六、对外贸易长足发展 434

七、科学教育文化比较发达 435

第四节 能源工业基地——抚顺 435

一、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435

二、煤炭、石油、化工、电力、冶金工业基础雄厚 437

三、轻纺、电子工业的发展 439

四、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村经济 440

五、对外贸易的发展 441

六、旅游观览胜地 441

第五节 煤铁之城——本溪 442

一、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资源 442

二、钢铁、煤炭、建材工业实力雄厚 444

三、轻纺工业的发展 446

四、山区农村经济开拓前进 447

五、发展中的旅游业 448

第六节 新兴的化纤之城——辽阳 448

一、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448

二、工业的飞速发展 450

三、发达的农村经济 452

四、商业和对外经济贸易日益兴旺 453

五、城市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 454

六、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455

第七节 辽北粮仓和煤电之城——铁岭 455

一、悠久的历史、富饶的资源 455

二、辽北粮仓和发达的农村经济 457

三、新兴的能源基地 458

四、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459

五、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有新的发展 460

第六十三章 沿海城市带 461

第一节 沿海城市带的概貌 461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464

第二节 辽东半岛的明珠——大连 464

二、港阔水深,交通便利 466

三、发达的机械、石油、化工、轻纺工业 468

四、东北地区的进出口贸易窗口和开放前沿 471

五、发达的科学教育事业 472

六、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473

第三节 辽东湾上的港口轻纺城市——营口 474

一、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 474

二、古老而又年轻的港口 475

三、轻纺工业基地 476

四、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 478

第四节 鸭绿江畔的轻纺港口名城——丹东 479

一、历史自然概貌 479

二、发达的轻纺工业 481

三、以特产为优势的农村经济 483

四、发展中的丹东港 484

第五节 新兴的石油基地——盘锦 485

一、概况 485

二、全国第三大石油基地 486

三、著名的水稻生产基地 488

四、水产养殖,芦苇和畜牧业基地 489

第六十四章 西部城市区 491

第一节 西部城市区的概况 491

第二节 辽西重镇——锦州 494

一、概述 494

二、物产丰富的农村经济 495

三、独具特色的工业 496

四、辽西商品贸易中心 499

第三节 辽西走廊的新兴工业城市——锦西 500

一、富饶的地区,年轻的城市 500

二、新兴的工业 501

三、农村各业兴旺发达 502

四、海滨旅游胜地 502

第四节 塞北的煤电基地——阜新 503

一、“物阜民丰,焕然一新”由名符实的历史 503

二、煤电工业基地 505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 505

四、城市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506

五、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507

一、古老朝阳的巨变 508

第五节 辽西古城——朝阳 508

二、农村经济的变化 510

三、新兴的朝阳工业 511

第六十五章 城市建设 513

第一节 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513

一、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 513

二、曲折发展时期 517

三、健康发展时期 520

第二节 城市建设的成就 523

一、城市规划 523

二、城市道路与公共交通 525

三、城市供水、供气与供热 527

四、城市排水和环境卫生 529

五、城市园林绿化 531

六、住宅建设 532

七、城市公共建筑 534

结束语 536

附录一 当代中国的辽宁大事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至 557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557

附录二 历届中共辽宁省委、省人大常委、省人民 603

政府、省政协主要领导人名录 603

附录三 辽宁省行政区划沿革 629

附录四 辽宁省社会经济统计图表 635

彩色插图目录 646

英文目录 65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