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考试制度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谢青,汤德用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黄山书社
- ISBN:7805357536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1001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103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考试制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3
上编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3
第一章 先秦秦汉时期的取士考试 3
第一节 先秦举贤与选能 3
一、尧舜选贤举能和试用考察 3
二、奴隶制社会乡兴贤能和贡士考察 6
三、春秋时期招贤察能和奖励军功 9
四、战国时期寓试于养的养士制 13
第二节 秦汉的察举制度与考试 17
一、举贤良、察孝廉与考试 18
1、举贤良策试(18) 2、察孝廉试经 21
二、其他科别的荐举与考试 27
1、举考秀才(27) 2、举明经射策 28
8、举试博士(30) 4、举试童子郎 32
5、举勇武知兵者等 33
三、秦汉察举制的影响及弊端 34
1、察举制的影响(34) 2、察举制的弊病 36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察举考试 39
一、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40
1、从任人唯贤到九品中正制的产生(40) 2、九品中正制选官方式(41) 3、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43
4、九品中正制的流弊 46
二、察举考试 49
1、举贤良秀异(50) 2、察孝廉试经、举秀才策问 51
3、选试博士(55) 4、策试明经 57
第二章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 59
第一节 隋、唐、五代科举考试 59
一、隋朝科举制的萌芽 60
1、隋朝对选举制的改造(61) 2、秀才、进士、明经科的设置(62) 3、隋朝科举制的结构 65
二、唐前期科举制的确立与形成 69
1、常科的三级考试程序(70) 2、进士科 74
3、秀才科与明经科(77) 4、明法、书、算科 79
5、武则天创置武举科(81) 6、制举科 82
7、立法惩弊 83
三、唐中期科举制的发展 87
1、省试移入礼部(87) 2、礼部省试的发展 89
3、吏部的“常选”与“科目选” 99
四、唐后期科举制的兴盛 103
1、贡举考试(103) 2、吏部选试的特点 108
3、科举及第后的出路(109) 4、甲历制的建立与建全 112
五、科举制与南选制的结合 115
1、南选制的形成(115) 2、唐玄宗在南方试行科举制 116
3、南方科举制的发展和变化 117
六、五代十国时期的科举制 119
1、五代时期兴科举的特点(119) 2、中原王朝的科举条例(120) 3、经史诸科的兴盛(121) 4、进士科与制科(123) 5、吏部科目选 123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 124
一、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兴盛与发展 125
1、进士科(125) 2、制举科(129) 3、武举科 133
二、北宋中后期科举制的改革与演变 137
1、庆历科举制度的改革(137) 2、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139) 3、元祐以后的科举制度 141
三、南宋时期的科举考试 143
1、进士科(143) 2、制举与武举 145
四、宋代的科场舞弊与惩治措施 146
1、宋代的科场流弊(147) 2、惩治弊窦的措施 151
第三节 辽、金、元王朝科举考试 154
一、辽王朝的科举考试 155
1、科举制的种族特征(155) 2、进士科 156
3、制举与其它科目 160
二、金王朝的科举考试 162
1、“南北选”与科举制的全面确立(163) 2、乡试与府试(164) 3、会试(168) 4、御试 171
5、科目设置(174) 6、专门科 181
三、元王朝的科举考试 183
1、科举制的逐步确立(183) 2、《皇庆诏书》与科举条例(185) 3、乡试(187) 4、会试 190
5、殿试(191) 6、进士任职与“下第举人” 192
7、童子科、制科和医学科(194) 8、“贡吏试” 194
四、辽、金、元科举考试的历史地位 196
1、扩大了科举制的范围(197) 2、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197
3、调节了各族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趋势 200
第四节 明代科举考试 202
一、明代科举制的确立 203
二、文科 204
1、乡试(204) 2、会试(209) 3、殿试 212
4、考选翰林院庶吉士(214) 5、科举入仕 215
三、武科 217
1、武科考试制度的推行(217) 2、历朝武科考试办法 217
四、明代科举制的历史评价 219
1、特点及其积极作用(219) 2、弊端及其痼疾 221
第五节 清代科举考试 228
一、清代科举制的确立 229
二、文科 230
1、乡试(230) 2、会试(242) 3、殿试 245
4、朝考 250
三、宗室与八旗科举 252
1、宗室子弟科举考试(252) 2、八旗子弟科举考试 253
四、武科 254
1、武童试(254) 2、武乡试、会试 256
3、武殿试 258
五、翻译科 260
1、翻译童试(260) 2、翻译乡试、会试 262
六、博学鸿词科 265
1、康熙十八年已未词科(265) 2、乾隆元年丙辰词科 268
七、清代科举制的僵化与腐朽 270
1、考试内容的空疏(270) 2、试卷评阅的随意 271
3、败坏人才(273) 4、败坏吏治(274) 5、罕见的科场舞弊 275
八、科举制的西传及其影响 279
九、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废除 281
1、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281) 2、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290
第六节 太平天国科举考试 296
一、考试程序 297
二、考试科别 300
1、文科(300) 2、武科(303) 3、女科 304
三、考试规则 305
1、场规(305) 2、试题(305) 3、录取 306
4、考官(307) 5、士阶(307) 6、服制 308
四、考试意义和局限性 308
第三章 中国古代学校考试 312
第一节 隋以前学校考试 312
一、先秦学校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选拔 313
1、商周官学和考试(313) 2、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考试 315
二、秦汉学校考试 319
1、中央官学考试(319) 2、郡国学校考试 323
3、私学考试 325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考试 327
1、魏晋官学与考试(327) 2、南北朝时期官学与考试 331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学校考试 333
一、隋代学校考试 334
1、各级学校的“乙日试”(334) 2、国子学、太学考试(335) 3、地方州县学校考试(336) 4、私学考试 336
二、唐代学校考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37
1、学校考试制度的普遍确立(337) 2、学业管理考试与水平测验考试(338) 3、统一修业范围与考试标准(340) 4、颁行经疏(341) 5、稳定考试题型 342
三、唐代中央官学的多种考试形式 346
1、培养通用文职人员的常规考试(346) 2、培养专门人才的专项考试 348
四、唐代地方学校考试的特点与类型 353
1、考试特点(353) 2、招生考试(355) 3、招生限额(356) 4、进业考试与毕业考试(358) 5、私学考试 359
五、唐代学校考试的历史评价 360
六、五代时期学校考试 364
1、“师席”与私学考试(364) 2、官学考试中的一道奇光 365
第三节 宋代学校考试 367
一、国子监太学生考试 368
1、北宋三次兴学促进学校考试制度的发展 368
2、南宋太学考试制度的严密 370
二、专门学校考试 372
1、律学、算学、医学校考试(372) 2、书学、画学校考试(373) 3、武学校考试 374
三、地方学校考试 375
1、地方学校的兴盛(375) 2、“三舍法”考试制的推行 376
四、其他学校考试 377
1、国立小学考试(377) 2、宗学考试 377
第四节 金、元王朝学校考试 379
一、金王朝学校考试 379
1、国子监考试(380) 2、太学的“入学试” 381
3、女真国子学考试(383) 4、州、府学校考试 384
5、女真府学考试(385) 6、专门学校考试 385
二、元王朝学校考试 387
1、蒙古字学校的蒙文考试(387) 2、蒙古国子学的翰林院试(388) 3、回回学校的回回语译史试 388
4、元前期国子学“试贡法”的确立(389) 5、元中期国子学的升斋积分试(392) 6、元后期国子学积分制的演变(396) 7、地方学校的肄业考试 398
8、医学校考试 399
第五节 明代学校考试 402
一、国子监考试 403
1、国子监规制(403) 2、国子监的入学考试 405
3、监生的日常功课考核(406) 4、监生的月考、季考 407
5、监生的升留级制度与积分考试(408) 6、监生的“历事”制度及考核办法(408) 7、监生的科考 409
二、专门学校考试 411
三、地方学校考试 412
1、武学考试(411) 2、宗学考试 412
1、府、州、县学规制(413) 2、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童试(414) 3、生员的日常课业考试——月考、季考(415) 4、生员的岁考、科考 418
5、生员的德行考核及其出路 421
第六节 清代(1902年前)学校考试 422
一、国子监考试 423
1、国子监规制(423) 2、国子监的入学考试 426
3、监生的日常功课考核(426) 4、监生的月课、季考 427
5、监生的“历事”制度与积分考试(428) 6、监生的录科考试(429) 7、国子监的衰落及其废除 430
二、专门学校考试 431
1、八旗官学考试(431) 2、算学考试 436
3、宗学和觉罗学考试 436
三、地方学校考试 437
1、府、州、县学规制(437) 2、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童试(439) 3、生员的月课、季考 442
4、生员的岁试、科试(443) 5、拔贡、优贡考试 445
中编 中国近代考试制度 451
第一章 学校(堂)考试 451
第一节 清末学堂考试 451
一、洋务派学堂考试 452
1、外国语学堂(452) 2、军事学堂(460) 3、军事技术学堂 466
二、维新派学堂考试 471
1、万木草堂(471) 2、时务学堂 474
三、资产阶级新式学堂招生考试 476
1、小学堂(478) 2、中学堂(481) 3、高等学堂 483
4、大学堂(485) 5、实业学堂(490) 6、师范学堂 499
7、女子学堂 504
第二节 民国时期学校考试(上) 507
一、高等学校考试 513
1、入学招生考试(513) 2、学生操行与学业成绩考试 532
二、中等学校考试 540
1、入学招生考试(540) 2、学生学业成绩考试 554
三、小学教员检定考试 556
1、检定的机构(556) 2、考试检定的方法 557
第三节 民国时期学校考试(下) 560
一、高等学校考试 560
1、入学招生考试(560) 2、学生学业成绩考试 579
3、学业竞试(586) 4、甄别考试和甄审 590
5、学位制考试 593
二、中等学校考试 598
1、入学招生考试(598) 2、学生学业成绩考试 603
3、毕业会考(606) 4、甄别考试、审定资格及甄审 620
三、中初等学校教员检定考试 621
1、中等学校教员检定考试(622) 2、初等学校教员检定考试 625
第二章 留学考试 630
第一节 清末留学考试(1872—1911) 630
一、出国留学生的派遣 631
1、幼童公费赴美留学(631) 2、福建船政学堂选派留欧学生(633) 3、各省选派留比学生办法 633
4、练兵处选派陆军学生留学 634
二、庚款留美甄别考试 636
1、第一次庚款留美甄别考试(638) 2、第二次庚款留美甄别考试(639) 3、第三次庚款留美甄别考试 640
三、归国留学毕业生考试 641
1、留学奖励政策(641) 2、学务处考试 642
3、学部考试(643) 4、廷试(646) 5、弊端与意义 648
第二节民 国留学考试(上) 650
一、省费留学考试 652
二、清华学堂派遣庚款留美学生 655
三、归国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659
第三节 民国留学考试(下) 663
一、《国外留学规程》 663
二、公费留学考试 665
1、省费留学初试与复试(665) 2、清华大学公费留美考试(671) 3、中英庚款留英公费考试 674
4、中法教育基金会留法公费考试(677) 5、英美奖学金研究生实习生考试(677) 6、教育部公费留学考试 678
7、教育部翻译官留学考试 679
三、自费留学考试 681
1、教育部第一届自费留学考试(681) 2、教育部第二届自费留学考试 682
第三章 民国文官考试 686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文官考试 686
一、文官考试法案的拟议 686
二、文官考试的程序内容和特点 689
第二节 北京政府文官考试 690
一、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 691
1、考试资格程序与内容(691) 2、典试委员会的组成与职责(692) 3、考试后的任用 693
二、文官考试法规的修订与施行 694
1、考试资格程序与内容(695) 2、典试委员会的组成与职责(699) 3、考试后的任用(701) 4、文官考试法规的再修订 702
三、检定考试 703
第三节 广州革命政府文官考试 706
一、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707
二、考试院组织与考试条例 710
1、考试院组织条例(710) 2、考试条例及其施行细则 711
三、广州国民政府的法官考试制度 717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 718
一、考试院及其组织 719
二、考试、典试、襄试、监试法 721
1、考试法(721) 2、典试法(728) 3、襄试法、监试法 733
三、任命人员考试 734
1、高等考试(735) 2、普通考试(743) 3、特种考试 746
四、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 748
五、公职候选人考试 753
六、检定考试 755
第四章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考试 759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学校考试 759
一、高校的招生与考试 760
1、苏区高校的招生与考试(760) 2、抗日根据地高校的招生与考试(763) 3、解放区高校的招生与考试 773
二、中等学校的招生与考试 775
1、抗日根据地中等学校的招生与考试(775) 2、解放区中等学校的招生与考试 778
三、小学的招生与考试 780
1、苏区小学的招生与考试(780) 2、抗日根据地小学的招生与考试(783) 3、解放区小学的招生与考试 786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千部选拔与考试 787
一、根据地开辟前干部学校的招生与考试 788
二、苏区的干部选拔 791
1、苏区干部学校学员的选拔(791) 2、苏区训练班学员的选拔 792
三、抗日根据地的干部选拔与考试 794
1、抗日根据地在职干部的选拔与考试(794) 2、抗日根据地干部训练班的招生与考试 795
四、解放区的干部选拔与培训 796
第一节 普通高等学校考试 799
下编 中国现代考试制度 799
第一章 普通高校、中专和研究生考试 799
一、招生考试 800
1、招生制度(800) 2、招生对象(807) 3、考试科目(813) 4、政治审查(818) 5、健康检查 824
6、录取工作(827) 7、招生机构(838) 8、管理处罚(841) 9、招考制度改革 844
二、学业成绩考核 852
1、考核目的与范围(853) 2、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853
3、升级、留级与降级(860) 4、毕业与学士学位的授予 865
5、舞弊处罚 866
第二节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考试 868
一、招生考试 869
1、招生办法(869) 2、招生对象(871) 3、考试、政审与体检(873) 4、录取工作 875
二、学业成绩考核 878
1、考核办法(878) 2、留级、升级与毕业 881
第三节 研究生考试 883
一、研究生招生考试 883
1、非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884) 2、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 889
二、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业成绩考核 892
1、非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业成绩考核(893) 2、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业成绩考核 896
三、博士后研究制度 899
第二章 成人高校考试与高教自学考试 901
第一节 成人高等学校考试 901
一、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901
1、招生制度(901) 2、招生对象与报考条件 909
3、招生考试与录取工作(915) 4、招生制度改革 923
二、成人高等学校学业成绩考核 928
1、考核的目的与方法(928) 2、补考、升级与留级 933
3、毕业、结业与肄业 934
第二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937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937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937)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发展 938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机构与职责 946
1、全国考委(946) 2、专业委员会(947) 3、考试研究委员会(947) 4、全国考办(948) 5、省考委、地市考委和高校自考办 949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政策与制度 950
1、专业考试计划(950) 2、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952
3、命题和课程命题大纲(953) 4、专业证书制度 956
5、社会助学活动(957) 6、奖励与处罚 958
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开考与组织管理 959
1、确定和公布开考专业(959) 2、考试办法 961
3、考籍管理(963) 4、毕业 964
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改革 965
第三章 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考试 967
第一节 新时期党校教育的基本任务 967
一、党校的教育对象 968
二、党校的基本任务 969
第二节 党校干部培训考试 969
一、党校教育的班次和学制 970
二、培训班、理论班考试 970
1、招生办法(970) 2、考试科目(971) 3、学业成绩考核 972
三、党校函授教育考试 973
1、招生对象(974) 2、考试科目与方法 974
3、学业成绩考核 975
第四章 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 977
第一节 录用考试 977
一、考试种类 977
二、考试内容 978
三、考试方式 979
四、主考机关 980
五、监考人员 980
第二节 严格考核 980
一、考核内容 981
二、考核方法 982
三、考核结果 983
四、考核机构 983
第三节 择优录用 983
一、录用程序 984
二、特殊录用 984
三、录用规定 984
四、照顾对象 985
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985
后记 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