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子学时代教育理念与当今高等教育观念变革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子学时代教育理念与当今高等教育观念变革
  • 王文鹏,贾喜玲主编;王凤玲,张忠迪,吴兰君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27407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研究-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子学时代教育理念与当今高等教育观念变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1

一、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程 1

(一)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2

(二)法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 2

(三)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流变 3

(四)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变 4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沿革 6

(一)中国高等教育初建时期 6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时期 7

(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8

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临的困境 10

(一)结构割裂,发展模式单一 10

(二)过于注重数量,忽视质量 11

(三)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与社会需求多样化脱节 12

(四)教育理念滞后,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14

第一章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理念革新的西方资源: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16

一、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17

(一)西方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研究 17

(二)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8

(三)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模式理论 23

(四)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局限性及发展 26

二、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模式 29

(一)美国模式 29

(二)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模式 30

(三)日本及拉丁美洲模式 31

(四)东欧转型国家模式 32

三、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中国化 36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进展 36

(二)中国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40

(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流理论 42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49

(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57

第二章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理念革新的本土资源:子学时代的教育理念 62

一、子学时代教育思想的创生环境 63

(一)子学时代的内涵 63

(二)春秋战国时势流变 65

(三)孔子的政治诉求与“为学”实践 68

二、子学时代的教与学理念 72

(一)子学时代圆融的教与学氛围 73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76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心理学依据 82

三、孔子师徒间教与学关系 91

(一)师徒间的父子关系 91

(二)师徒间的友人关系 94

(三)师徒间的师徒关系 95

四、子学时代教育理念的吁请 96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观念嬗变 97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观念现状 103

(三)子学时代教育理念的吁请 107

第三章 子学时代教育理念视域下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变革 117

一、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变革的时代背景 117

(一)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使高等教育具有国际性 118

(二)信息化的现实背景使高等教育呈现多样性 127

二、西方高等教育主流理念 136

(一)胡塞尔“交互主体论”的基本观点 137

(二)雅斯贝斯的“主体间性”教育观点 145

(三)西方高等教育主流理念缺憾 152

三、子学时代的教育观念的合理内核 155

(一)孔子的多元和谐、异质协调的教育理念 156

(二)子学时代教育理念对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启示 161

第四章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理念的教育场域创新:师生精神相遇关系的建构 175

一、精神相遇关系的哲学内涵 176

(一)精神相遇关系的哲学意蕴 176

(二)子学时代精神相遇教育观念的借鉴 182

二、精神相遇关系下的教育教学思维 192

(一)教育教学思维的含义 192

(二)传统教育教学思维的弊端 193

(三)精神相遇关系下的教育教学思维 196

三、精神相遇关系下的教育教学特征 199

(一)精神相遇关系的教育教学意蕴 200

(二)精神相遇关系的教育教学形式 202

(三)精神相遇关系的教育教学实现条件 206

四、构建精神相遇关系的哲学依据 219

(一)当前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219

(二)精神相遇关系的本体论意蕴 221

(三)精神相遇关系的理想话语交往场域构建 224

第五章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领域精神相遇关系实现的路径 226

一、精神相遇——高等教育的祈想 226

(一)高等教育现实的呼唤 227

(二)高等教育走出困境的选择 230

二、精神上相遇关系的范式构想 237

(一)“相遇”作为一种态度——介入 237

(二)“相遇”作为一种关系——平等 238

(三)“相遇”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话 238

三、精神相遇关系场域的塑造 239

(一)精神主体角色之适应性 240

(二)精神“相遇”场域的塑造 244

(三)精神“相遇”观念的实现 248

第六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课堂教学精神相遇关系观念的尝试 269

一、营造圆融的教与学氛围,实现精神相遇 269

(一)关注生活的胚基,营造感性的课堂生活环境 270

(二)重视生命的灵性,营造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 275

二、尊重差异,尝试“各因其人”教育 283

(一)孔子“各因其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284

(二)秉承古训,“人性可塑” 287

(三)尊重差异,“强而弗抑” 291

三、倡导“乐学”,实现知识在精神相遇中愉悦生成 308

(一)借鉴“游学”,拓展课堂 309

(二)创设教学情境,尝试“乐学” 313

第七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精神相遇观念的实践 321

一、革新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师生精神特质 321

(一)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凸显精神相遇观念 322

(二)塑造精神场域,巧设师生“精神相遇” 326

二、关注师生生活的胚基 331

(一)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 331

(二)彰显学生个性、生活情趣和生命的灵性 334

(三)展现教师教学个性和人格的本真 337

三、培养师生开放性、探究性思维 342

(一)鼓励各种形式的教学 342

(二)个别学生的补偿性教育 353

(三)提倡学术“和而不同” 357

主要参考文献 366

后记 37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