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美)Bob McCarthy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19359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92页
- 文件大小:214MB
- 文件页数:517页
- 主题词:音频设备-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音响系统 3
第1章 声音的传输 3
1.1 声音传输的目的 3
1.2 声频信号传输的定义 4
1.2.1 时间与频率 4
1.2.2 波长 5
1.2.3 温度的影响 6
1.2.4 波形 8
1.3 传输的量化 10
1.3.1 分贝 10
1.3.2 功率 16
1.3.3 频率响应 17
1.3.4 极性 19
1.3.5 反应时间 19
1.4 模拟声频的传输 19
1.4.1 线路电平设备 20
1.4.2 线路电平的互连 32
1.4.3 扬声器电平设备——功率放大器 34
1.4.4 扬声器电平的互连——扬声器电缆 40
1.5 数字声频的传输 42
1.5.1 数字声频设备 42
1.5.2 数字声频的互连 44
1.6 声学传输 45
1.6.1 声能、声压和表面积 45
1.6.2 环境的影响:湿度与温度 46
1.6.3 声学换能器:扬声器 47
本章参考文献 59
第2章 声波的叠加 60
2.1 引言 60
2.2 声波叠加的属性 61
2.2.1 声波叠加的定义 61
2.2.2 叠加的条件 61
2.2.3 叠加的数量 63
2.2.4 电与声的叠加 63
2.2.5 声源的指向性 64
2.2.6 叠加的数学表达 64
2.2.7 叠加的幅度 65
2.2.8 叠加的相位 66
2.3 响应的波纹 70
2.3.1 叠加区域 70
2.3.2 梳状滤波器效应:线性与对数 78
2.3.3 叠加几何学 79
2.4 声学交叠 87
2.4.1 声学交叠的定义 87
2.4.2 分频器的分类 88
2.4.3 频谱的划分和频谱分频器 89
2.4.4 空间分割器和空间声学交叠 101
2.5 扬声器阵列 112
2.5.1 引言 112
2.5.2 扬声器阵列的类型 112
2.5.3 耦合阵列 114
2.5.4 非耦合阵列 125
2.6 扬声器/空间叠加 140
2.6.1 模拟函数 141
2.6.2 扬声器/空间叠加类型 143
2.6.3 吸声的影响 147
2.6.4 环境的影响 149
第3章 接收 150
3.1 引言 150
3.2 响度 151
3.2.1 响度与dB SPL 151
3.2.2 等响曲线 152
3.3 定位 153
3.3.1 引言 153
3.3.2 声像 154
3.3.3 垂直方向的定位 155
3.3.4 前/后定位 157
3.3.5 水平定位 158
3.4 音调、空间感和回声的感知 164
3.4.1 引言 164
3.4.2 音调的感知 165
3.4.3 回声的感知 167
3.4.4 空间感的感知 168
3.4.5 感知区域的检测 169
3.5 立体声的接收 169
3.5.1 引言 169
3.5.2 声像区 170
3.5.3 立体声的度量 171
3.5.4 立体声的副作用 175
3.6 放大声音的检测 176
3.6.1 失真 176
3.6.2 压缩 176
3.6.3 频率响应的染色 176
3.6.4 准透视关系 177
3.7 传声器的接收 179
3.7.1 引言 179
3.7.2 传声器与人耳的比较 179
3.7.3 测量传声器 179
本章参考文献 180
第2篇 设计 183
第4章 评估 183
4.1 引言 183
4.2 自然声音与放大声音 184
4.2.1 辐射、传输和接收模型的对比 185
4.2.2 传输通道的差异 186
4.3 声学专家与声频工程师的关系 191
4.3.1 目标的比较 191
4.3.2 折中方案 198
4.4 发展趋势 201
本章参考文献 205
第5章 预测 206
5.1 引言 206
5.2 制图 207
5.2.1 2-D图类型 207
5.2.2 3-D图类型 208
5.2.3 3-D世界的2-D图纸表示 208
5.2.4 比例尺度 212
5.3 声学模型编程 212
5.3.1 引言 212
5.3.2 简史 213
5.3.3 扬声器数据文件 214
5.3.4 声学传输属性 220
5.3.5 吸声材料属性 225
5.3.6 特性总结 226
5.3.7 应用 229
5.4 结论 230
第6章 变量 232
6.1 引言 232
6.2 最小变化理论 234
6.2.1 变化的定义 234
6.2.2 变化的原因和标准进程 235
6.3 扬声器/房间链路透视比 242
6.3.1 量角器和比萨饼 242
6.3.2 最大可接受变化量 243
6.3.3 非对称覆盖的考虑 244
6.3.4 覆盖弓方法 244
6.3.5 前向的透视比 244
6.4 距离比 246
6.5 最小声级变化 247
6.5.1 单只扬声器 248
6.5.2 耦合的扬声器阵列 253
6.5.3 非耦合扬声器阵列 260
6.6 最小频谱变化 265
6.6.1 透视比、波束宽度和扬声器阶次间的关系 265
6.6.2 扬声器阵列方法 275
6.7 最小波纹变化 303
6.8 重低音扬声器阵列 303
6.8.1 端射型 304
6.8.2 双单元直线排列技术 304
6.8.3 反转式扬声器组 306
6.8.4 耦合和非耦合线声源 306
6.8.5 耦合和非耦合点声源 308
6.9 结论 309
6.9.1 扬声器阶次和波束宽度 309
6.9.2 最大功率与最小变化量的关系 310
6.9.3 最小变化量覆盖形状 310
第7章 技术指标 314
7.1 引言 314
7.2 技术指标的原则 314
7.2.1 技术指标的定义 314
7.2.2 目标和挑战 315
7.2.3 特殊的问题 315
7.2.4 特殊问题的答案 318
7.2.5 折中 319
7.3 通道/系统类型 320
7.3.1 单声道 320
7.3.2 双声道立体声 320
7.3.3 多声道环绕声 321
7.3.4 声源效果 324
7.4 系统的细分 324
7.5 子系统类型 325
7.5.1 主系统 325
7.5.2 侧向补声 327
7.5.3 内补声 327
7.5.4 下补声 327
7.5.5 前区补声 328
7.5.6 延时 328
7.6 可量化的设计 330
7.6.1 功率的确定 330
7.6.2 能量的叠加 330
7.6.3 形状的度量 331
7.7 阵列设计程序 331
7.7.1 主系统设计 331
7.7.2 对称耦合点声源 332
7.7.3 非对称耦合点声源 333
7.7.4 非对称复合耦合点声源 336
7.7.5 对称非耦合线声源 341
7.7.6 非对称非耦合线声源 341
7.7.7 对称非耦合点声源 342
7.7.8 非对称非耦合点声源 342
7.7.9 对称非耦合点目标源 343
7.7.10 非对称非耦合点目标源 343
7.8 切面 343
7.9 挑台战争 346
7.10 多声道声音 350
第3篇 优化 355
第8章 检验 355
8.1 检验的定义 355
8.2 物理测量工具 356
8.2.1 倾角罗盘 356
8.2.2 量角器 356
8.2.3 定角卡片 357
8.2.4 激光笔 357
8.2.5 温度计 358
8.2.6 湿度计 358
8.3 简单的声频测量工具 358
8.3.1 伏特/欧姆表(VOM) 359
8.3.2 极性测量仪 359
8.3.3 监听小盒 359
8.3.4 阻抗测量仪 359
8.3.5 示波器 360
8.3.6 声级计 360
8.3.7 实时分析仪(RAT) 361
8.4 复杂的声频测量工具 362
8.4.1 傅里叶变换 363
8.4.2 分析仪基础 363
8.4.3 信号的平均 370
8.4.4 单通道频谱的应用 372
8.4.5 转移函数的测量 374
8.5 其他复杂的信号分析仪 397
8.6 分析系统 399
参考文献 400
第9章 验证 401
9.1 引言 401
9.2 测试工作的构成 401
9.2.1 测试方案 402
9.2.2 测试观测点 403
9.2.3 测量的设置 403
9.3 程序 406
9.3.1 噪声与频率的关系 406
9.3.2 总谐波失真+噪声(THD+N) 408
9.3.3 最大输入/输出能力与频率的关系 409
9.3.4 反应时间 411
9.3.5 极性 413
9.3.6 频率响应 416
9.3.7 相频响应 416
9.3.8 压缩 419
9.4 传声器检验 419
9.4.1 传声器的匹配 419
9.4.2 传声器响应 420
9.5 后期校准的检验 421
9.6 其他的考虑因素 423
第10章 校准 424
10.1 校准的定义 424
10.1.1 目标 424
10.1.2 挑战 425
10.1.3 策略 425
10.1.4 技术 426
10.2 校准的方案 426
10.2.1 校准的“无政府状态”性 426
10.2.2 校准的“君主制度”权威性 426
10.2.3 校准的“资本主义”性 427
10.2.4 “民主制度”的校准 427
10.2.5 TANSTAAFL和排序排序筛选 428
10.3 信息的获取 428
10.3.1 校准的细分 428
10.3.2 物理信息的获取 430
10.3.3 电信息的获取 430
10.3.4 声学信息的获取 432
10.3.5 传声器定位的原则 446
10.4 程序 453
10.4.1 声学评估 453
10.4.2 声级设定 454
10.4.3 扬声器位置调整 456
10.4.4 均衡 459
10.4.5 延时设定 463
10.5 操作步骤 467
10.6 实际应用 471
10.7 最后的处理 473
审听 473
10.8 优化 474
10.8.1 利用节目素材做声源 474
10.8.2 有观众的情形 475
10.8.3 温度与湿度 476
10.8.4 舞台的声泄漏 476
10.8.5 舞台传声器的叠加 477
10.8.6 反馈 478
10.8.7 多声道节目素材 478
10.8.8 演出时传声器的位置 479
10.8.9 作为节目声道的重低音 480
10.8.10 结束语 480
后记 481
参考文献 482
词汇表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