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学指导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学指导
  • 孙伯鍨编写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2100·022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学指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 基本概念 1

1.哲学 1

2.哲学的基本问题 2

3.唯物主义 3

4.唯心主义 4

5.哲学的党性 5

6.马克思主义哲学 5

1.哲学和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6

二 基本关系 6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7

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 8

4.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8

5.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0

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1

三 基本原理 1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作用 12

四 主要问题解答 15

1.“哲学就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这种说法对吗? 15

2.“哲学上的党性就是阶级性”,这种说法对吗? 16

3.既然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为什么它还继续存在着? 17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8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0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变革? 21

五 学术观点简介 21

六 阅读与思考 22

七 简短的结论 23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5

一 基本概念 25

1.物质 25

2.运动 27

3.静止 27

5.空间 28

4.时间 28

6.规律 29

二 基本关系 30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0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1

3.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 32

4.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33

5.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34

6.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关系 35

三 基本原理 36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6

1.试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39

四 主要问题解答 39

2.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41

3.结合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谈谈一切从实际出发(或者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哲学根据。 42

4.“物质是现实存在着的事物”,这话对吗? 42

5.“世界统一于存在”,这话对吗? 42

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分析以下言论: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43

五 学术观点简介 44

六 阅读与思考 47

七 简短的结论 48

1.意识 49

一 基本概念 49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9

2.意识的能动性 51

二 基本关系 52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2

2.意识和劳动的关系 52

3.意识和语言的关系 53

4.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关系 54

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4

三 基本原理 56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 56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 57

1.“世界统一于物质,所以精神、意识也统一于物质”,这种说法对吗? 61

四 主要问题解答 61

2.“正如胆汁是肝脏的分泌物,尿素是肾脏的分泌物一样,思想是大脑的分泌物”,这种,观点对吗? 62

3.“正确的认识是反映,错误的观点和荒诞的鬼神传说不能算是反映”,这种观点对吗? 62

4.为什么人们不能改造客观规律,而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63

5.机器人有没有超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 64

五 学术观点简介 66

六 阅读与思考 67

七 简短的结论 68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69

一 基本概念 69

1.联系 69

2.条件 70

4.新生事物 71

3.发展 71

5.范畴 72

6.唯物辩证法 73

二 基本关系 74

1.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关系 74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75

3.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关系 76

4.规律和范畴的关系 77

5.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77

三 基本原理 78

1.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78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0

1.如何理解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82

四 主要问题解答 82

2.“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84

3.如何理解列宁说的“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这一论述? 85

4.有人说辩证法是“变戏法”,这话对吗? 86

五 学术观点简介 87

六 阅读与思考 89

七 简短的结论 89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91

一 基本概念 91

1.矛盾 91

2.矛盾的同一性 92

3.矛盾的斗争性 93

4.转化 94

二 基本关系 95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95

2.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96

3.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的关系 98

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99

5.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100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01

三 基本原理 103

对立统一规律 103

1.“前后不一致就是矛盾”,这种说法对吗? 105

四 主要问题解答 105

3.“主要矛盾就是基本矛盾”,这种说法对吗? 106

2.“个性寓于共性之中,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这种说法对吗? 106

4.“两点论就是均衡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这种说法对吗? 107

5.为什么说“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107

6.怎样理解“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109

7.运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说明为什么现价段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错误的? 110

8.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的正确性。 111

五 学术观点简介 113

六 阅读与思考 115

七 简短的结论 117

1.质 118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118

一 基本概念 118

2.量 119

3.度 119

4.关节点 120

5.量变 120

6.质变 120

7.部分质变 121

二 基本关系 122

1.质和量的关系 122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123

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意义 124

三 基本原理 124

四 主要问题解答 126

1.如何理解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度有什么现实意义? 126

2.“矫枉必须过正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说法对吗? 128

3.“质变优于量变”,这种说法对吗? 128

4.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掌握这个原理有什么实际意义? 130

五 学术观点简介 131

六 阅读与思考 133

七 简短的结论 134

一 基本概念 135

1.肯定 135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35

2.否定 136

3.否定之否定 137

4.扬弃 137

二 基本关系 138

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138

三 基本原理 140

1.辩证的否定观 140

2.否定之否定规律 142

四 主要问题解答 145

1.如何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又是曲折的?掌握这一原理有什么实际意义? 145

2.“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消极的保守的力量,事物的否定方面是积极的革命的力量”,这种说法对吗? 147

3.如何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 148

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同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有什么根本区别? 149

五 学术观点简介 151

六 阅读与思考 152

七 简短的结论 153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54

一 基本概念 154

1.本质 154

2.现象 154

3.内容 155

4.形式 155

5.原因 155

7.因果联系 156

6.结果 156

8.必然性 157

9.偶然性 157

10.现实性 158

11.可能性 158

二 基本关系 159

1.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59

2.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60

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62

4.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163

5.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 165

三 主要问题解答 166

1.“假象不表现本质”,这种说法对吗? 166

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说法对吗? 167

2.“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在此时或此地是原因,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结果”这种说法对吗? 167

4.“偶然性不过是没有被认识的必然性罢了”,这种说法对吗? 168

5.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四化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169

四 学术观点简介 170

五 阅读与思考 172

六 简短的结论 173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175

一 基本概念 175

1.认识论 175

3.不可知一论 176

2.先验论 176

4.反映论 177

5.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77

6.实践 178

7.感性认识 179

8.理性认识 180

二 基本关系 181

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81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81

3.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关系 183

4.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184

6.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186

5.分析和综合的关系 186

三 基本原理 187

1.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87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88

四 主要问题解答 190

1.认识为什么不能一次完成? 190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191

五 学术观点简介 193

六 阅读与思考 194

七 简短的结论 195

1.真理 197

一 基本概念 197

第十章 真理 197

2.客观真理 198

3.绝对真理 199

4.相对真理 200

5.谬误 200

二 基本关系 201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201

2.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203

3.逻辑证明和实践检验的关系 204

4.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关系 205

三 基本原理 20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6

1.“凡真理都有用,凡有用都是真理”,这种说法对吗? 208

四 主要问题解答 208

2.“错误是难免的,又是可免的”,这话对吗? 209

3.如何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关系的原理,来理解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10

4.“相对真理就是一半正确一半错误的真理”,对吗? 211

五 学术观点简介 212

六 阅读与思考 214

七 简短的结论 215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216

一 基本概念 216

1.社会存在 216

2.社会意识 216

4.历史唯心主义 217

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17

5.历史唯物主义 219

6.地理环境 220

7.地理环境决定论 220

8.人口因素 221

9.马尔萨斯“人口论” 222

二 基本关系 222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22

2.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223

3.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科学的关系 224

三 基本原理 225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25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26

四 主要问题解答 227

1.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27

2.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228

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30

4.怎样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剖析“人都是自私的”观点? 231

五 学术观点简介 232

六 阅读与思考 234

七 简短的结论 235

第十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37

一 基本概念 237

1.社会生产力 237

2.生产力诸要素 238

3.生产关系 239

4.生产关系诸方面 240

5.社会生产方式 241

二 基本关系 241

1.生产力中人和物的关系 241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242

三 基本原理 24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44

四 主要问题解答 245

1.如何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45

2.怎样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特点来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和当前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47

五 学术观点简介 250

六 阅读与思考 253

七 简短的结论 254

第十三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56

一 基本概念 256

1.经济基础 256

2.上层建筑 257

3.社会形态 258

4.上层建筑决定论 258

5.社会基本矛盾 259

二 基本关系 260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60

2.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关系 262

三 基本原理 26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63

四 主要问题解答 264

1.社会形态的理论对于研究社会历史有何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64

2.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产生,发展有何特点? 266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特点和实行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67

4.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69

五 学术观点简介 270

六 阅读与思考 273

七 简短的结论 274

一 基本概念 276

1.阶级 276

第十四章 阶级 国家 革命 276

2.阶级社会 278

3.阶级斗争 278

4.阶级分析法 279

5.国家 280

6.人民民主专政 281

7.社会革命 282

二 基本关系 283

1.阶级和国家的关系 283

2.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的关系 283

3.暴力革命和和平发展的关系 284

4.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关系 285

5.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286

6.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民主的关系 287

7.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287

8.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国家的对外职能的关系 288

三 基本原理 289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89

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 290

四 主要问题解答 291

1.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的特点? 291

2.“阶级的消灭是自发的过程”,这种说法对吗? 293

3.社会革命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 294

4.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革命?为什么“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提法是错误的? 295

五 学术观点简介 296

六 阅读与思考 298

七 简短的结论 299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 300

一 基本概念 300

1.社会意识结构 300

2.政治、法律思想 301

3.道德 302

4.艺术 303

5.宗教 304

6.科学 306

7.精神文明 308

1.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309

二 基本关系 309

2.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310

3.宗教和科学的关系 311

4.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311

三 基本原理 313

社会意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313

四 主要问题解答 316

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什么指导意义? 316

2.无产阶级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的区别是什么? 318

3.“因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所以应当禁止信教”,这种说法对吗? 319

五 学术观点简介 320

六 阅读与思考 322

七 简短的结论 323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25

一 基本概念 325

1.人民群众 325

2.个人 326

3.杰出人物 326

4.无产阶级领袖 327

5.群众观点 328

6.群众路线 328

二 基本关系 329

1.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329

2.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330

3.维护领袖权威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 331

三 基本原理 33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32

四 主要问题解答 334

1.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334

2.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既承认人民群众起决定作用,同时又承认杰出人物起重大作用,是否矛盾? 335

3.“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说法错在哪里? 336

4.如何正确理解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相互关系的原理? 338

5.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339

五 学术观点简介 339

六 阅读与思考 341

七 简短的结论 342

附录:全国部分省市1981—198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哲学试题 34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