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何克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9395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46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63页
- 主题词: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论 1
第一节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2
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概况 2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 4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 5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国外的经验 7
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 8
二、发达国家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 10
三、发达国家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效果 19
第五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国内的探索 22
一、要运用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整合” 23
二、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23
三、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24
四、要努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25
五、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创建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 26
第六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28
一、通过“整合”可弥补多年来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重要缺陷——忽视“教学结构”改革 28
二、通过“整合”和教育理论创新可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0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理论 33
第一节 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33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35
一、关于学习的含义 36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37
第三节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内容及实施 38
一、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策略 38
二、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策略 40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策略 41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特点 43
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44
二、强调“情境创设”对意义建构的促进作用 45
三、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深化作用 45
四、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46
五、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46
六、强调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达成教学目标) 47
第五节 建构主义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48
一、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 48
二、建构主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 50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 50
第六节 进入21世纪以后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反思 55
一、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 57
二、建构主义的认识论是“纯主观主义”的还是“主客观统一”? 59
三、是否还应该将建构主义作为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63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之二——教学结构理论 69
第一节 教学结构的定义与特性 69
一、教学结构的定义 69
二、教学结构的基本特性 71
第二节 两类不同的教学结构 73
一、教师主导型教学结构 73
二、学生主体型教学结构 74
第三节 学生主体型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 75
第四节 教师主导型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 80
一、教师主导型教学结构在学习理论方面的基础 80
二、教师主导型教学结构在教学理论方面的基础 82
第五节 两种理论的互补性与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90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学教并重”教学设计 96
第一节 教学设计(ID)理论概述 96
一、“以教为主”ID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步骤 98
二、“以学为主”ID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步骤 100
第二节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步骤 102
一、“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02
二、“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 104
第三节 教学目标分析 104
一、教学目标分析的意义 104
二、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106
三、教学内容顺序的确定 113
第四节 学习者特征分析 114
一、确定学习者的知识基础 114
二、确定学习者的认知能力 116
三、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 119
第五节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24
一、“先行组织者”策略 125
二、“五段教学”策略 135
三、“九段教学”策略 136
四、“假设—推理”策略 137
五、“示范—模仿”策略 137
六、“启发式教学”策略 137
七、“协作式教学”策略 140
第五章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及有效运用 146
第一节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分类及开发特点 146
第二节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整合”中的主要应用形式 148
第三节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整合”中的应用形式之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及运用 149
一、什么是多媒体课件 149
二、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要点 150
第四节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整合”中的应用形式之二——网络课程的设计及运用 152
一、什么是网络课程 152
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154
第五节 基于其他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158
一、基于MultiAgents(多重智能代理)技术的应用 159
二、基于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的应用 160
三、基于GRID(网格)技术的应用 163
四、基于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 164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课内整合模式 166
第一节 教学模式及相关概念 166
一、教学模式 166
二、教学方法 168
三、教学策略 168
四、教学结构 170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模式分类 170
第三节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173
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教学流程 173
二、“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174
三、“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76
四、“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177
第四节 探究性教学模式 186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教学流程 186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187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90
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193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课外整合模式 202
第一节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203
一、“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教学流程 203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204
三、“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207
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210
第二节 关于WebQuest整合模式 219
一、WebQuest模式的产生背景 219
二、WebQuest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220
三、WebQuest模式的实施步骤 221
四、WebQuest模式的实施案例——《多利》 226
五、“WebQuest”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比较 232
第三节 关于Just-in-Time Teaching整合模式 235
一、Just-in-Time Teaching模式的产生背景 235
二、Just-in-Time Teaching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237
三、Just-in-Time Teaching模式的实施步骤 240
四、Just-in-Time Teaching模式的实施案例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