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质与水处理 公共供水技术手册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水质与水处理  公共供水技术手册
  • 刘文君,施周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09103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70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795页
  • 主题词:水质管理-技术手册;水处理-技术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水质与水处理 公共供水技术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译者的话iv 1

前言vi 1

第一章 饮用水水质标准、法规和目标 1

1.1 饮用水标准的早期发展 1

1.2 美国联邦饮用水标准的早期历史 2

1.2.1 州际检疫法 2

1.2.2 美国公众卫生服务标准 2

1.3 美国安全饮用水法 3

1.3.1 国家暂行主要饮用水法规 4

1.3.2 国家科学院的研究 5

1.4 美国安全饮用水法的修订案(1977~1986) 5

1.5 1988铅污染控制法 7

1.6 1996安全饮用方法的修正 7

1.7 国家主要饮用水法规的发展 8

1.7.1 法规中对污染物的选择 9

1.7.2 建立法规的决定 12

1.7.3 控制的优先等级和紧急威胁 12

1.7.4 制订法规的截止日期及步骤 13

1.7.5 健康风险和费用分析 13

1.7.6 MCLGs的制订基础 13

1.7.7 风险评估的风险管理 13

1.7.8 毒理学回顾 14

1.7.9 已知的或可能的对人致癌物 15

1.7.10 致癌性证据不充分 16

1.7.11 可能的使人致癌和物质 17

1.7.12 微生物污染物 18

1.7.13 MCL的法规基础 19

1.7.14 处理工艺……19] 19

1.7.15 风险平衡 19

1.7.16 利益应该证明费用是合理的 20

1.7.17 最可用的技术 20

1.7.18 监控和分析方法 20

1.7.19 递交报告和保持记录 21

1.7.20 公示 21

1.7.21 有效期和复审 22

1.7.22 变动 22

1.7.23 豁免 22

1.8 现今国家主要饮用水法规 22

1.8.1 规则制订的标志 23

1.8.2 美国饮用水标准的汇总清单 23

1.8.3 USEPA饮用水健康忠告 27

1.8.4 直接和间接的饮用水添加剂 27

1.9 国际饮用水标准 28

1.9.1 加拿大 28

1.9.2 墨西哥 28

1.9.3 世界卫生组织 28

1.9.4 欧洲联盟 28

1.10 发展趋势 29

第2章 水质的健康效应和感官性指标 30

2.1 水源性疾病爆发 31

2.2 致病微生物 32

2.2.1 细菌 33

2.2.2 病毒 35

2.23 原生动物 37

2.2.4 藻类 39

2.2.5 真菌 39

2.3 指示物和指示生物 40

2.3.1 总大肠杆菌 40

2.3.2 粪大肠杆菌和埃希氏大肠杆菌 40

2.3.3 异养菌 41

2.3.4 产气荚膜梭菌 41

2.3.5 大肠杆菌噬菌体 41

23.6 拟杆菌 42

2.3.7 颗粒数 42

2.3.8 浊度 42

2.3.9 有氧孢子形成菌 42

2.3.10 微粒分析 42

2.4 化合物对健康的作用 43

2.5 无机成分 54

2.5.1 铝 54

2.5.2 砷 55

2.5.3 石棉 55

2.5.4 钡 56

2.5.5 镉 56

2.5.6 铬 56

2.5.7 铜 57

2.5.8 氟化物 57

2.5.9 硬度 57

2.5.10 铁 57

2.5.11 铅 58

2.5.12 锰 58

2.5.13 汞 58

2.5.14 钼 59

2.5.15 镍 59

2.5.16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59

2.5.17 硒 60

2.5.18 钠 60

2.5.19 硫酸盐 61

2.5.20 锌 61

2.6 有机组分 61

2.6.1 挥发性有机物质 63

2.6.2 农药 66

2.6.3 处理药剂、衬里和涂料中的化学物质 70

2.7 消毒剂和消毒副产物 71

2.7.1 消毒剂和无机DBPs 72

2.7.2 有机消毒副产物 75

2.8 放射性核素 79

2.9 感官质量 81

2.9.1 臭和味 81

2.9.2 浊度和色度 82

2.9.3 矿化度 83

2.9.4 硬度 83

2.9.5 染色 83

2.10 总结 83

第3章 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84

3.1 水源水 84

3.1.1 可选择的水源 85

3.1.2 可选择的处理方法 85

3.2 影响水处理工艺选择的因素 85

3.2.1 污染物去除 85

3.2.2 源水水质 87

3.2.3 可靠性 88

3.2.4 已有的条件 88

3.2.5 工艺的灵活性 89

3.2.6 水厂的能力 89

3.2.7 费用 89

3.2.8 环境的协调性 90

3.2.9 管网系统的水质 90

3.2.10 处理工艺的规模 91

3.3 对处理工艺进行评估 91

3.4 处理工艺实例假设的工艺例子 92

3.4.1 地表水处理 92

3.4.2 地下水处理 94

3.4.3 实例研究 97

3.5 总结 98

第4章 水源水质量管理 99

4.1 地下水 99

4.1.1 地下水水源质量: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及法规 99

4.1.2 地下水源及其水质影响因素概述 99

4.1.3 私人及公共地下水源水使用模式:质量管理问题 105

4.2 地表水 131

4.2.1 水文循环 131

4.2.2 影响整体源水水质的因素 132

4.2.3 自然因素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 134

4.2.4 人类活动对地表水水质产生的点源影响 135

4.2.5 人类活动对地表水水质的非点源影响 136

4.2.6 地表水源的水质管理 137

第5章 空气吹脱和曝气 142

5.1 空气转移理论 142

5.1.1 平衡 142

5.1.2 质量传递 150

5.2 运行装置 152

5.2.1 填料塔 152

5.2.2 设计公式 155

5.2.3 KLa的确定 158

5.2.4 填料塔直径的确定 160

5.2.5 设计方法 162

5.2.6 溶解性固体对填料塔运行的影响 168

5.2.7 利用吸附对空气吹脱尾气进行控制 169

5.3 扩散曝气或鼓泡曝气 174

5.3.1 设计公式 174

5.4 表面曝气 183

5.4.1 设计公式 183

5.5 喷淋曝气 187

5.5.1 设计公式 188

第6章 混凝和絮凝 191

6.1 定义 192

6.1.1 混凝剂和废物处理 192

6.2 污染物 192

6.2.1 天然有机物(NOM) 192

6.2.2 颗粒 194

6.3 悬浮液颗粒的稳定性 196

6.3.1 静电稳定性 196

6.3.2 空间稳定 200

6.4 混凝剂 201

6.4.1 简介 201

6.4.2 脱稳机理 201

6.4.3 水解性金属盐(HMS)混凝剂 202

6.4.4 用于水处理的水解性金属盐(HMS)混凝剂种类 205

6.4.5 HMS混凝剂中的杂质 207

6.4.6 水解金属混凝剂的酸度 207

6.4.7 水解金属盐混凝剂的作用(机理) 209

6.4.8 混凝结果的说明 211

6.4.9 聚合电解质混凝剂 218

6.4.10 活性无水硅酸 221

6.4.11 絮凝剂的组合使用 222

6.4.12 臭氧与混凝 222

6.5 絮凝工艺 222

6.5.1 絮凝目的 222

6.5.2 迁移机理 223

6.5.3 间歇式与推流式反应器的絮凝动力学 225

6.5.4 理想连续流絮凝反应器 226

6.5.5 快速混合 231

6.5.6 温度对混凝和絮凝的影响 232

6.5.7 动电测量法 232

第7章 沉淀与气浮 235

7.1 沉淀工艺的发展史 235

7.1.1 早期历史 235

7.1.2 现代沉淀工艺 236

7.1.3 絮体层沉淀工艺与其他改进 236

7.2 沉淀理论 238

7.2.1 自由沉降 239

7.2.2 受阻沉降(沉淀类型3a和3b) 244

7.2.3 流态化 247

7.2.4 斜管(板)沉淀 249

7.2.5 絮体层澄清 251

7.2.6 沉淀池中水力混合和停留时间的分配 253

7.3 沉淀池的运行与设计 256

7.3.1 沉淀池类型 256

7.3.2 影响沉淀效率的其他因素 265

7.3.3 整流 266

7.3.4 水中颗粒和水质 266

7.3.5 季节流和异重流 269

7.4 溶气气浮 270

7.4.1 气浮的发展历史 270

7.4.2 气浮工艺的类型 271

7.5 溶气气浮理论 272

7.5.1 气浮机理 272

7.5.2 气浮模型 272

7.6 气浮池的设计与运行状况 281

7.6.1 气浮池类型 281

7.6.2 空气饱和系统 283

7.6.3 影响溶气气浮效率的因素 283

7-6.4 气浮处理出水的过滤 292

7.7 应用 292

7.7.1 工艺选择的影响因素 292

7.7.2 新兴技术 294

术语 295

第8章 粒状滤床与预涂膜过滤 299

8.1 饮用水过滤概述 299

8.1.1 滤池类型 299

8.1.2 主要机理、性能及应用 300

8.1.3 过滤要求 301

8.1.4 粒状滤料和预涂膜过滤对微生物的去除 301

8.2 滤料 303

8.2.1 滤料的种类 303

8.2.2 粒状滤料的重要性质 303

8.2.3 筛分因素 305

8.2.4 颗粒滤料的典型性质 306

8.3 流过多孔滤料的水力情况 306

8.3.1 固定流动床的水头损失 306

8.3.2 流化床的水头损失 308

8.3.3 流态化起点 308

8.4 快滤池过滤 310

8.4.1 概述 310

8.4.2 快滤池滤料 310

8.4.3 滤料的等价深度概念 312

8.4.4 单层滤料滤池与多层滤料滤池的对比 312

8.4.5 颗粒活性炭(GAC)在快滤池中的运用 313

8.4.6 滤速 314

8.4.7 容许周期和产水率 317

8.4.8 配水系统和承托层 318

8.5 快滤池理论及其模型 320

8.5.1 过滤机理 320

8.5.2 过滤的数学模型 321

8.5.3 过滤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324

8.6 快滤池运行情况 324

8.6.1 出水水质一般模式 324

8.6.2 初滤水排放的意义 327

8.6.3 连续监控浊度和微粒数的意义 327

8.6.4 充分预处理的重要性 327

8.6.5 滤速增加的危害和脏滤池的再启动 329

8.6.6 负压的有害影响 331

8.6.7 过滤中水头损失的增加 331

8.7 直接过滤 332

8.7.1 工艺概况、优点和缺点 332

8.7.2 适合直接过滤的水源 333

8.7.3 直接过滤的化学预处理 333

8.7.4 直接过滤滤池的细节 334

8.8 过滤中的流量控制 334

8.8.1 为什么需要控制 334

8.8.2 重力滤池的滤速控制系统 335

8.8.3 滤池控制系统的一般要素 337

8.8.4 选择合适的水力控制系统 337

8.9 快滤池的反冲洗 337

8.9.1 选择反冲洗的方法 338

8.9.2 反冲洗排水槽和冲洗水要求 340

8.9.3 反冲洗时的滤料膨胀 341

8.9.4 反冲洗时的分层和混杂 342

8.9.5 GAC滤池一吸附器的反冲洗 343

8.9.6 反冲洗水再利用 343

8.10 快滤池存在的问题 344

8.10.1 滤料污染和无机物沉积 344

8.10.2 反冲洗时承托层的移动 344

8.10.3 底部排水渠问题 346

8.11 粒状滤料压力滤池 346

8.11.1 压力滤池的描述 346

8.11.2 压力滤池与重力滤池的比较 347

8.11.3 压力滤池的运行 347

8.11.4 压力滤池滤速的控制 348

8.11.5 压力滤池的应用 348

8.12 慢砂滤池 348

8.12.1 描述和历史 348

8.12.2 过滤机理和性能 349

8.12.3 适合采用慢砂滤池的水源及其预处理 350

8.12.4 物理特征 351

8.12.5 慢砂滤池的操作和清洗 352

8.12.6 在小型系统中的应用 352

8.13 预涂膜过滤 353

8.13.1 应用和性能 354

8.13.2 过滤组件及隔膜 354

8.13.3 过滤容器 356

8.13.4 滤料 356

8.13.5 滤池的运行 356

8.13.6 预涂膜过滤器的理论研究 357

8.14 其他形式滤池 358

8.14.1 低水头连续反冲洗滤池 358

8.14.2 二级过滤系统 359

8.14.3 袋式过滤器和筒式过滤器 359

8.15 新兴技术 360

8.16 废物处置 360

第9章 离子交换和无机物吸附 361

9.1 离子交换及其理论 361

9.1.1 水处理中离子交换的应用 361

9.1.2 离子交换的过去和将来 362

9.2 离子交换材料和离子交换反应 363

9.2.1 强酸性和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剂 364

9.2.2 强碱性和弱碱性阴离子交换剂 364

9.2.3 活性氧化铝吸附 365

9.2.4 专用树脂 366

9.3 离子交换平衡 367

9.3.1 选择性系数和分离因素 367

9.3.2 选择性顺序 368

9.3.3 等温线示意图 370

9.4 离子交换和吸附动力学 372

9.4.1 纯离子交换速度 372

9.4.2 氧化铝与SBA树脂的比较 373

9.4.3 致密型树脂的反应速度 373

9.5 柱工艺及其计算 374

9.5.1 二元离子交换 374

9.5.2 多元离子交换 374

9.5.3 穿透检测和运行终止 376

9.5.4 单一柱的典型运行周期 376

9.5.5 部分再生和再生剂重复使用 377

9.5.6 组合柱工艺 377

9.5.7 树脂与氧化铝工艺的区别 378

9.6 设计 378

9.6.1 树脂特性 378

9.6.2 床尺寸与流速 379

9.6.3 固定床交换柱 380

9.7 顺流再生与逆流再生 380

9.7.1 失效再生剂的重复使用 380

9.8 离子交换与吸附的应用 380

9.8.1 Na离子交换软化法 380

9.8.2 软化设备中的废液的处置 384

9.8.3 H离子交换软化法 384

9.9 离子交换除Ba2+ 385

9.10 用离子交换除镭 385

9.10.1 软化过程中除镭 385

9.10.2 Ca型树脂除镭 386

9.10.3 镭污染盐液的处置 386

9.11 离子交换除NO3 386

9.11.1 水质对去除N03-的影响 387

9.11.2 检测N03-穿透 388

9.11.3 去除N03-的树脂的选择 388

9.11.4 含N03-树脂的再生 389

9.11.5 含N03-的再生剂的处置 389

9.11.6 失效再生剂的生物脱氮和重复使用 390

9.12 活性氧化铝去除F- 390

9.12.1 氧化铝去除F-系统的设计 391

9.12.2 氧化铝的F-容量的影响因素 392

9.12.3 F-失效的氧化铝柱的再生 393

9.13 树脂和氧化铝去除砷 394

9.13.1 As(Ⅲ)氧化成As(Ⅴ) 395

9.13.2 氧化铝除砷系统的设计 396

9.13.3 氧化铝对砷的吸附容量的影响因素 396

9.13.4 砷失效的氧化铝的再生 398

9.13.5 去除失效的氧化铝再生剂中的砷 399

9.14 离子交换去除砷 399

9.14.1 As(Ⅴ)离子交换穿透曲线 400

9.14.2 工艺变量对离子交换去除As(Ⅴ)的影响 401

9.14.3 砷失效树脂的再生 403

9.14.4 失效的离子交换再生剂的处理 404

9.15 树脂和氧化铝去除硒 405

9.15.1 将亚硒酸盐氧化成硒酸盐 405

9.15.2 离子交换去除Se(Ⅵ) 405

9.15.3 活性氧化铝去除Se(Ⅳ) 406

9.16 离子交换去除铬 406

9.16.1 树脂母体对去除铬酸根的影响 406

9.16.2 铬酸根失效树脂的再生性能 407

9.16.3 铬酸根浓度的影响 407

9.16.4 去除失效再生剂上的铬酸根 407

9.16.5 有关铬酸根去除工艺的建议 408

9.17 树脂去除色度和有机物 408

9.17.1 离子交换去除DOC的历史 408

9.17.2 DOC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 410

9.18 用阴离子交换去除铀 412

9.18.1 铀的化学性质和形成种类 412

9.18.2 离子交换去除铀的历史 413

9.18.3 pH值和竞争离子对铀的去除的影响 413

9.18.4 对铀失效的SBA树脂的再生性 416

9.19 阴离子交换去除高氯酸盐 417

9.19.1 选择高氯酸盐树脂的影响因素 417

9.19.2 高氯酸盐离子交换工艺的注意事项 418

9.20 废物处置 418

9.2.1 总结 418

第10章 化学沉淀 422

10.1 化学沉淀的基本原理 422

10.1.1 溶解平衡 422

10.1.2 通过化学沉淀去除金属 427

10.1.3 碳酸平衡 428

10.1.4 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平衡 430

10.2 通过化学沉淀对水作软化处理 432

10.2.1 工艺化学 434

10.2.2 石灰一苏打软化法软化药剂用量的计算 435

10.2.3 再碳酸化 442

10.2.4 分流处理 447

10.2.5 利用颗粒反应器进行软化处理 450

10.2.6 关于软化处理工艺的思考 451

10.3 天然有机物的去除 455

10.3.1 钙镁沉淀 456

10.3.2 铁铝强化 457

10.3.3 色度和三卤甲烷形成潜力(THMFP) 458

10.3.4 总结 459

10.4 用沉淀法来去除其他污染物 459

10.5 软化工艺的发展趋势 463

第11章 膜技术 465

11.1 膜工艺的规范背景 467

11.2 膜工艺的分类及构形 470

11.2.1 按材料分类 470

11.2.2 按几何学分类 472

11.2.3 按驱动力分类 474

11.2.4 电渗析 475

11.3 膜的特性及拦截特点 477

11.3.1 可溶性溶质一膜相互作用 478

11.3.2 可溶性溶质对膜的电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78

11.3.3 对拦截作用的影响 478

11.3.4 有机溶质的去除 479

11.3.5 去除病原体 482

11.3.6 膜的完整性 482

11.4 传质与分离 483

11.4.1 压力驱动膜工艺中的传质问题 483

11.4.2 电渗析中的传质 491

11.4.3 温度对通量的影响 492

11.5 工艺设计规范 493

11.5.1 污染指数 494

11.5.2 预处理 496

11.5.3 各种模型 501

11.5.4 实际排布设计 506

11.5.5 后处理 510

11.6 废物处置 511

第12章 化学氧化 513

12.1 氧化原理 514

12.1.1 热力学 514

12.1.2 动力学和反应历程 517

12.2 水处理使用的氧化剂 520

12.2.1 氯 520

12.2.2 二氧化氯 523

12.2.3 臭氧和高级氧化工艺 524

12.2.4 高锰酸钾 527

12.2.5 混合氧化剂 528

12.3 氧化工艺的应用 528

12.3.1 水处理实践中氧化剂的应用 528

12.4 消毒(和氧化)副产物的形成 531

12.4.1 概述 531

12.4.2 消毒副产物的识别 532

12.4.3 影响副产物形成的因素 538

12.4.4 氧化/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542

12.5 总结 543

第13章 有机化合物的吸附 545

13.1 吸附理论 546

13.1.1 吸附平衡 546

13.1.2 吸附动力学 553

13.2 GAC吸附系统 556

13.2.1 GAC的特点 556

13.2.2 GAC接触器 562

13.3 GAC系统的性能 563

13.3.1 影响有机化合物去除率的因素 563

13.3.2 无机化合物与活性炭的反应 570

13.3.3 生产性系统的吸附效率 571

13.3.4 过滤一吸附器对浊度的去除 578

13.4 GAC性能估算 578

13.4.1 等温线的确定和应用 578

13.4.2 小型柱试验及其应用 581

13.4.3 中试规模试验 583

13.4.4 柱数据的分析 584

13.4.5 数学模型 588

13.5 PAC吸附系统 588

13.5.1 与GAC对比 588

13.5.2 PAC的应用 588

13.6 PAC性能 591

13.6.1 PAC性能估计 591

13.6.2 使用PAC的经验 592

13.7 GAC的热再生 593

13.7.1 再生原理 593

13.7.2 再生炉 594

13.7.3 再生副产物 595

13.8 树脂对有机物的吸附 595

第14章 消毒 598

14.1 消毒的历史 599

14.1.1 氯 599

14.1.2 二氧化氯 599

14.1.3 臭氧 599

14.1.4 紫外照射 600

14.1.5 其他消毒剂 600

14.1.6 消毒工艺的规章制度 600

14.2 消毒剂和消毒原理 601

14.2.1 基础化学 601

14.3 消毒剂消耗反应 604

14.3.1 氯 604

14.3.2 二氧化氯 610

14.3.3 臭氧 610

14.3.4 紫外剂量需求 611

14.4 微生物学质量(指标)的评价 611

14.5 问题致病菌 612

14.6 消毒动力学 613

14.6.1 Chick定律及其细节 613

14.7 规章中的CT法 619

14.8 紫外工艺 620

14.9 消毒作用模型 620

14.9.1 氯 620

14.9.2 二氧化氯 621

14.9.3 臭氧 621

14.9.4 紫外线 621

14.9.5 物理因素对消毒效率的影响 622

14.9.6 生理学因素对消毒效率的影响 622

14.10 起后处理保护作用的消毒剂残量 623

14.11 技术的应用 623

14.11.1 氯化法 623

14.11.2 二氧化氯 626

14.11.3 臭氧化处理 628

14.11.4 紫外照射 631

14.12 多重消毒的应用 631

14.13 相关的比较 632

14.14 诊断和故障检修 632

第15章 水的加氟 633

15.1 历史 633

15.2 近期研究 635

15.3 加氟现状 636

15.4 理论 637

15.4.1 产生龋齿的原因 637

15.4.2 饮用水中的氟对牙齿的益处 638

15.5 操作和设计考虑 639

15.5.1 最佳含氟量 639

15.5.2 氟化学药剂和氟化学 639

15.6 应用 642

15.6.1 氟的投加系统 642

第16章 水处理厂残余物管理 646

16.1 固/液残余物生成量 647

16.2 固/液残余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652

16.3 固/液残余物的浓缩 657

16.4 固/液残余物的非机械脱水 663

16.4.1 砂质干化床 663

16.4.2 太阳能干化床 665

16.4.3 脱水贮池 665

16.4.4 冰冻一解冻式干化床 665

16.5 固/液残余物的机械脱水 667

16.5.1 真空过滤机 667

16.5.2 带式压滤机 668

16.5.3 离心机 669

16.5.4 压滤机 672

16.6 循环回用 673

16.7 膜和离子交换残余物 675

16.8 污泥的最终处置和利用 675

16.8.1 制成可售产品 676

16.8.2 与生物污泥的混合利用 676

16.8.3 土地利用 676

第17章 管道内部腐蚀和沉淀的控制 681

17.1 腐蚀、钝化和免疫性 682

17.1.1 电化学反应 682

17.1.2 能斯特方程 683

17.1.3 管道表面的腐蚀产物 685

17.1.4 腐蚀动力学 688

17.1.5 溶度曲线图 688

17.1.6 Pourbaix(波尔贝克斯)或电位/pH值图 693

17.2 腐蚀类型 696

17.2.1 均匀腐蚀 696

17.2.2 电蚀 696

17.2.3 斑点腐蚀 697

17.2.4 集中原电池腐蚀 697

17.2.5 结核(tuberculation) 698

17.2.6 裂缝腐蚀 698

17.2.7 侵蚀腐蚀 698

17.2.8 脱合金成分腐蚀以及选择性滤出 698

17.2.9 石墨化 699

17.2.10 微生物腐蚀 699

17.2.11 杂散电流腐蚀 700

17.3 影响腐蚀和金属释放的物理因素 700

17.3.1 物理特征 700

17.3.2 制作过程引发的一些特性 703

17.4 影响腐蚀的化学因素 703

17.4.1 概述 703

17.4.2 pH值 704

17.4.3 碱度/溶解无机碳(DIC) 704

17.4.4 缓冲强度(β),缓冲能力,缓冲指标 705

17.4.5 溶解氧 707

17.4.6 余氯 707

17.4.7 总溶解固体 708

17.4.8 硬度 708

17.4.9 氯化物和硫酸盐 708

17.4.10 硫化氢 708

17.4.11 氨 708

17.4.12 硅酸盐 709

17.4.13 正磷酸盐 709

17.4.14 天然色度以及有机质 709

17.4.15 聚磷酸盐 709

17.4.16 铁、锌和锰 710

17.4.17 铜 710

17.4.18 镁 710

17.4.19 铝 710

17.5 特定材料的腐蚀 710

17.5.1 铸铁和钢 710

17.5.2 铜 711

17.5.3 黄铜和青铜 714

17.5.4 铅以及含铅焊料 715

17.5.5 镀锌钢管 717

17.5.6 石棉水泥管(A-C),水泥砂浆管以及钢筋混凝土管 717

17.6 评定腐蚀的直接方法 719

17.6.1 物理检查 719

17.6.2 实验室的浸没试验 720

17.6.3 化学分析 720

17.6.4 微观技术 721

17.6.5 X射线元素分析 721

17.6.6 X射线衍射 723

17.6.7 红外线分光镜检查 725

17.7 检测腐蚀的间接方法 725

17.7.1 客户投诉日记与报告 725

17.7.2 腐蚀指标 726

17.7.3 建立在碳酸盐饱和状态上的指标 727

17.7.4 缓冲强度(β),缓冲能力,缓冲指标 732

17.8 选择控制腐蚀的方法 735

17.8.1 材料选择 735

17.8.2 工程考虑 736

17.8.3 化学处理 736

17.8.4 腐蚀控制处理的第二效应 740

17.8.5 衬里、外壳和涂料 741

17.9 腐蚀控制中的水样分析 741

17.9.1 定义问题 741

17.9.2 统计学方面的考虑 742

17.9.3 化学和物理分析 743

第18章 输配水系统中的生物质1量控制 745

18.1 防止污染的一般观点 745

18.2 污染防治的工程观点 746

18.2.1 输配系统建设实践 746

18.2.2 管子接缝材料 746

18.2.3 水库 746

18.3 导致微生物质量恶化的因素 748

18.3.1 水源水质 748

18.3.2 处理工艺 748

18.3.3 输配管网的操作和维护 749

18.4 输配水的微生物质量 750

18.4.1 细菌谱图 750

18.4.2 输配水过程中消毒剂的稳定性 755

18.5 影响细菌繁殖的因素 757

18.5.1 栖息环境特性 757

18.5.2 浊度和微粒的影响 757

18.5.3 肉眼能见的无脊椎动物中的微生物通道 758

18.5.4 微生物存留和生长的主要因素 758

18.5.5 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碳的测量 759

18.6 系统的监测 761

18.6.1 取样频率的指导原则 762

18.6.2 取样点的选择 763

18.6.3 检验菌的选择 763

18.6.4 数据分析 765

18.6.5 解决出现大肠菌的问题 766

18.6.6 抑制大肠菌生长的其他措施 768

18.7总结 77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