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科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认知科学
  • 史忠植编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202202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91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604页
  • 主题词:认知科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认知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引言 1

1.2认知科学的兴起 3

1.3认知科学的发展 6

1.4认知科学的研究内容 9

1.5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 10

1.5.1认知内在主义方法 10

1.5.2认知外在主义方法 12

1.5.3认知语境方法 13

1.6认知科学的实验技术 15

1.6.1单细胞记录 15

1.6.2正电子发射层析摄影术 16

1.6.3磁共振成像 16

1.6.4脑磁图 17

1.6.5事件相关电位 17

1.7认知科学的未来方向 18

第2章 认知的神经基础 20

2.1神经元 20

2.1.1神经元的基本组成 20

2.1.2神经元的分类 22

2.1.3神经胶质细胞 23

2.2突触传递 25

2.2.1化学性突触 26

2.2.2电突触 28

2.2.3突触传递的机制 29

2.3神经递质 29

2.3.1乙酰胆碱 30

2.3.2儿茶酚胺类 31

2.3.3 5-羟色胺 34

2.3.4氨基酸和寡肽 35

2.3.5一氧化氮 36

2.3.6受体 36

2.4信号跨膜转导 38

2.4.1转导蛋白 38

2.4.2第二信使 39

2.5静息膜电位 42

2.6动作电位 45

2.7离子通道 50

2.8神经系统 52

2.8.1中枢神经系统 52

2.8.2周围神经系统 53

2.9大脑皮层 55

第3章 感知与注意 59

3.1概述 59

3.2感知的基本形式 62

3.2.1感觉 62

3.2.2知觉 64

3.2.3表象 65

3.3知觉恒常性 71

3.4特征捆绑 73

3.4.1特征整合理论 74

3.4.2特征捆绑的形式模型 75

3.4.3双阶段理论 75

3.4.4时间同步理论 76

3.4.5神经网络模型 77

3.5知觉理论 78

3.5.1建构理论 78

3.5.2直接知觉 79

3.6知觉有效编码 81

3.7知觉组织 86

3.8注意 88

3.8.1注意的功能 88

3.8.2选择性注意 91

3.8.3注意分配 96

3.8.4注意系统 97

第4章 视觉和物体识别 98

4.1视觉的生理机制 98

4.1.1视网膜 98

4.1.2光感受器 100

4.1.3外膝体 101

4.1.4视皮层 102

4.2视皮层信息处理 103

4.2.1视皮层感受野 103

4.2.2特征选择性 104

4.2.3功能柱 105

4.2.4球状功能结构 106

4.3颜色视觉 106

4.4马尔的视觉计算理论 107

4.5格式塔视觉理论 113

4.6拓扑视觉理论 114

4.7视觉的正则化理论 117

4.8基于模型的视觉理论 121

4.9计算机视觉 122

4.9.1图像分割 124

4.9.2图像理解 126

4.9.3主动视觉 127

4.9.4立体视觉 128

4.9.5利用启发式知识的方法 131

4.10同步化响应 132

4.10.1概述 132

4.10.2神经生物学实验 134

4.10.3时间编码 134

4.10.4视皮层的神经元振荡模型 136

4.10.5视觉系统中的表象与尺度变换 138

4.10.6神经网络中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 140

4.11物体识别模型 142

4.12人脸识别 144

第5章 听觉和言语 147

5.1听觉通路 147

5.2听觉信息的中枢处理 150

5.2.1频率分析机理 150

5.2.2强度分析机理 152

5.2.3声源定位和双耳听觉 152

5.2.4对复杂声的分析 152

5.3语音编码 153

5.4韵律认知 154

5.4.1韵律特征 154

5.4.2韵律建模 157

5.4.3韵律标注 158

5.4.4韵律生成 159

5.4.5韵律生成的认知神经科学机制 160

5.5语音识别 160

5.5.1语音识别概况 160

5.5.2单词识别理论 163

5.5.3中文语音识别系统 165

5.6语音合成 168

5.6.1语音合成概况 168

5.6.2语音合成的方法 169

5.6.3概念到语音转换系统 173

5.7听觉场景分析 177

5.7.1初级分析 178

5.7.2以图式为基础的知觉组织 179

5.7.3初级分析与图式加工之间的关系 180

5.7.4场景分析的总体评价 181

5.8言语行为 182

第6章 记忆 184

6.1记忆过程 184

6.2记忆系统 186

6.2.1感觉记忆 187

6.2.2短时记忆 188

6.2.3长时记忆 192

6.3长时记忆 194

6.3.1长时记忆的类型 194

6.3.2长时记忆的模型 197

6.3.3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202

6.4工作记忆 204

6.4.1工作记忆模型 204

6.4.2工作记忆和推理 206

6.4.3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 207

6.5遗忘理论 208

6.6内隐记忆 212

6.7记忆的生理机制 213

6.7.1记忆痕迹 214

6.7.2海马与杏仁体 215

6.7.3记忆的存储过程 217

6.7.4记忆的保存和增强 219

第7章 知识表征 223

7.1引言 223

7.2谓词逻辑 225

7.3产生式系统 231

7.3.1事实的表征 231

7.3.2规则的表征 232

7.4语义网络模型 237

7.4.1语义网络的概念和结构 237

7.4.2复杂知识的表征 238

7.4.3常用的语义联系 240

7.4.4语义网络的推理 241

7.5图式理论 243

7.6框架表征法 245

7.6.1框架结构 245

7.6.2框架网络 247

7.6.3推理方法 249

7.7脚本 251

7.8面向对象的知识表征 253

7.9表象计算模型 254

7.9.1空间载体 255

7.9.2表象文件和命题文件 255

7.9.3表象加工过程 256

7.10双重编码理论 256

7.11空间认知和认知地图 257

7.11.1空间认知 257

7.11.2认知地图 259

7.12连接主义表征 260

7.13概念 262

7.13.1概念形成 262

7.13.2概念结构 263

7.14小结 265

第8章 语言 266

8.1引言 266

8.2语言习得和发展 268

8.3语言处理模型 270

8.4语言认知 274

8.4.1句子加工中的概率和约束问题 274

8.4.2课文表征与记忆 275

8.4.3模块理论与语言加工 276

8.4.4语言理解中的压抑机制 277

8.5乔姆斯基的形式文法 278

8.5.1短语结构文法 278

8.5.2上下文有关文法 279

8.5.3上下文无关文法 280

8.5.4正则文法 281

8.6扩充转移网络 283

8.7概念依赖理论 286

8.8语言理解 288

8.8.1概述 288

8.8.2发展阶段 290

8.8.3基于规则的分析方法 292

8.8.4基于语料的统计模型 297

8.8.5机器学习方法 299

8.9脑语言功能区 301

8.9.1经典语言功能区 301

8.9.2语义相关功能区 302

8.9.3音韵相关功能区 303

8.9.4拼字相关功能区 303

8.9.5双语者脑语言功能区 303

第9章 学习 305

9.1学习系统 305

9.2行为学习理论 306

9.2.1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307

9.2.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307

9.2.3联结学习理论 308

9.2.4操作学习理论 309

9.2.5相近学习理论 312

9.2.6需要消减理论 314

9.3认知学习理论 318

9.3.1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319

9.3.2认知目的理论 320

9.3.3认知发现理论 321

9.3.4认知同化理论 323

9.3.5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25

9.3.6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328

9.4人本学习理论 330

9.5观察学习理论 331

9.6内省学习 333

9.6.1内省学习一般模型 335

9.6.2内省学习的元推理 336

9.6.3失败分类 337

9.6.4内省过程中的基于范例推理 338

9.7学习计算理论 339

9.7.1哥尔德学习理论 339

9.7.2模型推理系统 340

9.7.3概率近似正确学习理论 341

9.8感知学习 342

9.9粒计算 344

9.9.1词计算理论 344

9.9.2粗糙集理论 344

9.9.3基于商空间的粒计算 345

9.9.4信息粒度格模型 345

第10章 思维和决策 350

10.1引言 350

10.2思维的层次模型 357

10.3抽象思维 358

10.3.1演绎推理 359

10.3.2归纳推理 360

10.3.3反绎推理 362

10.3.4类比推理 363

10.3.5非单调逻辑 365

10.3.6数理辩证逻辑 366

10.4形象思维 367

10.5灵感思维 369

10.6创造思维 373

10.7问题求解 376

10.7.1问题空间 376

10.7.2产生式系统 379

10.7.3启发式搜索 381

10.7.4手段目的分析法 383

10.7.5解决问题的策略 385

10.8科学发现的理论 388

10.8.1经验论 389

10.8.2唯理论 389

10.8.3先验论 391

10.8.4证伪主义 392

10.8.5结构主义 393

10.9发现策略 393

10.9.1数据驱动 394

10.9.2理论驱动 395

10.9.3发现系统BACON 397

10.10决策理论 403

10.10.1决策效用理论 404

10.10.2满意原则 405

10.10.3逐步消元法 406

10.11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406

10.11.1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406

10.11.2综合集成研讨厅 409

10.12决策的神经机制 410

第11章 认知与情绪 412

11.1引言 412

11.2情绪的种类 414

11.2.1情绪的基本形式 414

11.2.2情绪状态 414

11.2.3情感的种类 415

11.3情绪的表达 415

11.4情绪理论 417

11.4.1 James-Lange情绪学说 417

11.4.2情绪评估-兴奋学说 417

11.4.3情绪三因素说 417

11.4.4基本情绪论 418

11.4.5维度论 419

11.4.6非线性动态策略 420

11.5情绪加工 421

11.5.1情绪语义网络理论 421

11.5.2 A.T.Beck的图式理论 422

11.5.3 J.M.G.Williams的情绪加工理论 423

11.6情绪的功能 424

11.6.1情绪的动机作用 424

11.6.2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424

11.6.3情绪的健康功能 425

11.6.4情绪的信号功能 425

11.7情感智能 425

11.8情感计算 427

11.9具有情感的机器人 432

11.10情感与认知 433

11.10.1情感优先假说 433

11.10.2认知评价观点 433

11.10.3图式命题联想和类比表征系统 434

11.10.4情绪双回路理论 435

第12章 意识 436

12.1引言 436

12.2意识理论 438

12.2.1I.B.Farber的意识观 438

12.2.2心理学的意识观 438

12.2.3还原论 439

12.2.4剧场假设 440

12.2.5意识的主动模式和感知模式 441

12.2.6微管假说 441

12.2.7量子意识观 441

12.2.8神经达尔文主义 442

12.2.9建构理论 442

12.2.10意识模型 443

12.2.11意识系统模型 443

12.3意识的神经相关物 444

12.4显意识思维与潜意识思维 445

第13章 认知发展 451

13.1引言 451

13.2智力理论 453

13.2.1智力的因素论 453

13.2.2多元智力理论 454

13.2.3智力结构论 455

13.3智力的测量 455

13.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459

13.4.1图式 460

13.4.2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463

13.4.3新皮亚杰主义 470

13.5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471

13.5.1成熟因素 471

13.5.2经验因素 472

13.5.3社会环境因素 473

13.5.4平衡化因素 474

13.6认知发展的人工系统 475

第14章 社会认知 477

14.1概述 477

14.2社会认知的内容和因素 479

14.2.1认知偏见 480

14.2.2情境效应 482

14.2.3认知者背景 482

14.2.4认知对象 484

14.3个人知觉 484

14.3.1知觉线索 485

14.3.2对他人情绪的识别 487

14.3.3对他人性格的判断 487

14.3.4印象整饰 488

14.4自我调节 489

14.4.1推理和决策的自我调节 490

14.4.2兴趣的自我调节 490

14.4.3自我调节的个体差异 491

14.5归因理论 492

14.5.1对他人的归因理论 492

14.5.2自我归因 495

14.6归因偏差 496

14.6.1归因偏差的分类 496

14.6.2影响归因的因素 498

14.7归因的影响 499

14.8内隐社会认知 501

第15章 认知模型 504

15.1认知建模 504

15.2物理符号系统 506

15.3 Norman模型 509

15.4基于记忆的认知模型 511

15.4.1联想记忆模型 511

15.4.2流程型认知模型 513

15.4.3认知-记忆信息处理模型 514

15.5 ACT模型 515

15.6 SOAR模型 516

15.7心智的社会 519

15.8动力系统理论 520

15.9大脑协同学 522

第16章 认知模拟 526

16.1概述 526

16.2图灵机 526

16.3人工神经网络 528

16.4智能计算机 531

16.5脑机接口 537

16.6细胞自动机-仿脑机 537

16.7认知机模型 540

16.8意识机 543

16.9环球心智系统 543

参考文献 54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