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上
  • 冯友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2665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36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699页
  • 主题词:中国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 1

全书绪论 1

第一节 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 1

第二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2

第三节 写的历史和史料 6

第四节 什么是哲学 8

第五节 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 8

第六节 哲学与世界观 23

第七节 哲学中的主要派别 26

第八节 哲学和哲学史 30

第九节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 30

第十节 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 36

第十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42

第一册 3

绪论 3

第一章 商、周奴隶社会的兴盛与衰微—商代和西周时期(前16世纪至前8世纪)宗教天道观的变化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13

第一节 商代奴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科学知识和技术工艺的进步 13

第二节 商代的阶级对立及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精神工具—宗教 15

第三节 商末阶级斗争及商周民族斗争的激化 16

第四节 周公旦巩固奴隶制的措施 18

第五节 周公旦对于奴隶主的天命论的补充 21

第六节 古代素朴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25

第七节 西周奴隶制的衰落及宗教神权的动摇 30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33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33

第二节 大转变时期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36

第三节 大转变时期—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和奴隶身份的解放 37

第四节 大转变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没落奴隶主贵族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 40

第五节 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 42

第六节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活跃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 46

第三章 齐、晋两国的改革及齐桓、晋文的霸业 52

第一节 齐、晋两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 52

第二节 齐桓公与管仲 53

第三节 管仲在齐国“相地衰征”的历史意义 56

第四节 管仲对于分封制的改革 58

第五节 管仲“尊贤育才”的政策 59

第六节 管仲对于旧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 60

第七节 管仲“富国强兵”的政策 61

第八节 管仲对诸侯国的关系的政策 63

第九节 晏婴的折中、调和论 64

第十节 晋国第一次封建化的改革—“郭偃之法” 68

第十一节 晋国的第二次变革—赵盾和“夷之蒐” 72

第四章 前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孔丘对于古代精神生活的反思 75

第一节 孔丘的阶级立场及其对于周制的态度 75

第二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仁”的理论 80

第三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礼”的理论 86

第四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的人格 94

第五节 孔丘对于古代宗教生活的反思 100

第六节 孔丘对于古代文艺生活的反思 106

第七节 孔丘对于古代学术生活的反思 111

第八节 孔丘对于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反思 114

第五章 邓析与子产的斗争,名家的起源 121

第一节 子产在郑国推行的改良路线 121

第二节 邓析反对子产的改良路线的斗争 126

第三节 关于伪《邓析子》 129

第六章 春秋末期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131

第一节 春秋时期军事上的“礼”与“非礼” 131

第二节 孙武和《吴孙子》 133

第三节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134

第四节 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136

第五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范蠡的政治策略中的表现 139

第六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计然的经济政策中的表现 141

第七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商人思想中的表现 144

第七章 墨翟和前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146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独立手工业的兴起 146

第二节 《墨子》其书和墨翟其人 147

第三节 墨翟对于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重视 149

第四节 墨翟对于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150

第五节 墨翟关于“尚贤”、“尚同”的思想 154

第六节 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经验主义的真理论 156

第七节 “兼爱”、“非攻”的阶级调和论 161

第八节 主张“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165

第九节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 168

第八章 晋法家思想的发展 170

第一节 晋法家和齐法家 170

第二节 魏国进一步的改革—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 171

第三节 韩国进一步的改革—申不害的“术” 175

第四节 赵国进一步的改革—赵武灵王“易胡服” 178

第九章 道家的发生与发展和前期道家 182

第一节 所谓“逸民” 182

第二节 杨朱的“为我”思想 186

第三节 《庄子·天下》篇论道家发展的阶段 190

第四节 《老子》、《庄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 191

第二册 197

绪论 197

第十章 秦国进一步的改革—商鞅变法 200

第一节 商鞅在秦国同顽固派的大辩论 200

第二节 商鞅推广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措施 204

第三节 商鞅对于宗法的变革 209

第四节 商鞅对于富国强兵的理论和措施 210

第五节 商鞅的进步的历史哲学 214

第十一章 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18

第一节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218

第二节 《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根源 225

第三节 《老子》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攻击及其应付的策略 227

第四节 《老子》的兵法 230

第五节 《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 232

第六节 《老子》中的宇宙观 236

第七节 《老子》论“为道”和“为学” 244

第八节 《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 250

第十二章 孟轲—儒家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 253

第一节 孟轲的时代及其对于当时政治的态度 253

第二节 孟轲的政治思想 256

第三节 孟轲论“王”、“霸” 261

第四节 王道的物质条件—井田制 263

第五节 王道的精神条件—仁和忠恕之道 266

第六节 性善论和伦理学 268

第七节 孟轲的历史观及其对于道家墨家的斗争 275

第八节 孟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278

第十三章 墨家的支与流裔宋钘、尹文;农民的思想家许行 284

第一节 宋钘、尹文的政治、社会思想 284

第二节 许行的“神农之言” 290

第十四章 庄周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家哲学向唯心主义的进一步的发展 294

第一节 庄周其人和《庄子》其书 294

第二节 庄周论“齐物” 299

第三节 庄周论“逍遥” 306

第四节 《庄子》论道、有、无 311

第五节 庄周论自然和人为,必然和自由 317

第六节 倒退的社会观 320

第七节 庄周哲学是隐士思想的总结 324

第十五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后期名家的发展 327

第一节 关于名家这个称号 327

第二节 惠施的法家思想 330

第三节 惠施的“万物说” 331

第四节 惠施“历物之意”十事 333

第五节 惠施与庄周—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 339

第六节 惠施的对立面—公孙龙 341

第七节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 342

第八节 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辩论 347

第九节 公孙龙关于“指”、“物”的辩论 349

第十节 公孙龙关于“变”的辩论 353

第十一节 公孙龙关于“名”、“实”的辩论 357

第十二节 战国时期其他辩者的辩论 358

第十三节 庄周及其一派对公孙龙的态度 362

第十六章 慎到和稷下黄老之学 366

第一节 战国中后期各家的分化 366

第二节 《庄子·天下》篇所说的慎到 368

第三节 《慎子》中的慎到思想 371

第四节 黄老之学的确切内容 376

第十七章 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道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378

第一节 黄老之学的名称的由来及史料的根据 378

第二节 《管子》中的《水地》篇 380

第三节 黄老之学关于“精”、“气”的思想 383

第四节 对于“精”、“气”说的评价 390

第五节 黄老之学的法家统治术 393

第六节 黄老之学关于法的认识 398

第七节 黄老之学的认识论的含义 400

第八节 附录,齐法家的其他思想 402

(一)“重本抑末”的思想 402

(二)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405

(三)关于“法”、“术”、“势”的理论 408

(四)军事思想 411

第十八章 楚国的改革与屈原,稷下精气说的传播 413

第一节 楚国的封建化的改革 413

第二节 屈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进步的政治思想 414

第三节 屈原《天问》中的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 417

第四节 屈原《远游》、《离骚》中的精、气说 419

第五节 古代医学中的精、气说 425

第十九章 墨辩—后期墨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430

第一节 关于墨经 430

第二节 后期墨家思想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431

第三节 墨经中的科学知识 433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反映论的认识论 435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439

第六节 后期墨家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449

第七节 后期墨家的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 451

第八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诡辩学说的批判 459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老、庄学说和其他各家的批判 467

第二十章 阴阳五行家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世界图式 473

第一节 关于阴阳五行家 473

第二节 《洪范》以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 475

第三节 《月令》的世界图式 478

第四节 邹衍的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485

第五节 阴阳五行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489

第六节 对于阴阳五行家的估价和批判 492

第二十一章 易传的具有辩证法因素的世界图式 496

第一节 关于《易经》和易传 496

第二节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 499

第三节 易传中的“象” 502

第四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 508

第五节 易传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512

第六节 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515

第七节 易传哲学的阶级根源 523

第二十二章 荀况—儒家思想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528

第一节 荀况与《荀子》 528

第二节 荀况论“王”、“霸” 529

第三节 “法先王”和“法后王” 533

第四节 礼和法 535

第五节 荀况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537

第六节 荀况的反映论的认识论和思想方法 546

第七节 荀况的逻辑思想 556

第八节 荀况的社会思想 563

第九节 荀况关于“文”的理论 568

第十节 荀况的人性论 571

第十一节 荀况对于统一思想的主张 575

第二十三章 战国时期最后的理论家韩非的哲学思想 579

第一节 韩非的人口论的历史观 580

第二节 韩非论他所认为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 583

第三节 韩非综合原来法家三派 586

第四节 韩非关于法的论述 589

第五节 韩非关于势的论述 592

第六节 韩非关于术的论述 595

第七节 韩非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597

第八节 韩非对《老子》的改造 600

第九节 韩非的政治、经济主张 612

第十节 韩非对于当时战争的矛盾立场 614

第二十四章 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终结 621

第一节 儒家所作的总结 621

第二节 道家所作的总结 626

第三节 法家所作的总结 629

第四节 杂家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631

第五节 杂家的出现与先秦哲学的终结 63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