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 犯罪概念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冯亚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79071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250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刑事犯罪-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 犯罪概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社会危害性辨析 6
第一节 一个共许前提——社会危害性 6
1.不同法系中社会危害性的不同表达形式 6
2.对“前提”的质疑 10
第二节 社会危害性并非行为的固有属性 13
3.哲学上的“属性”问题 13
4.“犯罪”性质的变异现象 15
5.自然的东西既不善也不恶 18
6.误解与重新约定 19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在价值判断中才得以显现 21
7.价值判断的范式过程 21
8.能否逾越事实和价值之间的鸿沟 26
9.价值结论的三种基本取向 31
第四节 社会危害性的判断主体——社会主义文化群 32
10.不同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32
11.国家只是形式上的判断主体 34
12.法律之应然根源于国家之应然 37
13.法律的终极效力 40
14.亚文化群与主文化群 43
15.“工具论”应当休矣 46
16.“死法”的症结之一 49
17.“恶法”应否服从 50
18.法律控制与宽容精神 53
19.刑法之罪与道德之恶 62
20.平等与自由的悖论——兼谈自然法 69
21.小节——天国之梦 81
第五节 社会危害性的判断标准——“效用原则” 83
22.价值标准基于需要和利益而形成 83
23.需要和利益发源于生活的体验 85
24.亚文化群的价值标准 87
25.价值评价中的混乱状态 88
第六节 社会危害性的载体——有罪过的行为 94
26.“载体”问题的困惑 94
27.评价活动的目的性 95
28.法律所评价的仅是人的行为 96
29.走出理论的困境 99
30.精神生活是连接人类群体的纽带 104
31.刑法应切中人的意志 113
32.“严格责任原则”是否可行 116
33.本章小结 125
第二章 关于应受刑罚处罚性 128
第一节 对犯罪本质的思考 128
34.犯罪本质问题的提出 128
35.寻找认识“质差”的突破口 129
36.质差在于应受的处罚不同 134
37.在“热水”定性上的启迪 139
38.治安违法行为——中介状态的两可性 141
39.犯罪是具有多重本质的事物 143
40.所谓生产力标准与法律标准的冲突 146
第二节 刑罚和犯罪的先后制约关系 148
41.刑罚与犯罪谁居于上位 148
42.“自然犯”并非自然的是犯罪 149
43.“法定犯”的界定依据 152
44.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155
45.司法定罪中的逆向思维 159
46.应罚性不等同于法律后果 161
第三节 刑罚的有效性及其对犯罪外延的影响 165
47.刑罚应保持自由刑的中心地位 165
48.罚金刑不应独立适用 167
49.规定法人犯罪不可行 169
50.保安处分在刑法中能否有一席地位 172
51.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 177
52.刑法规范的威慑效应及规范之灵活运用 178
53.本章小结 181
第三章 关于刑事违法性 183
第一节 刑事违法性与犯罪构成 183
54.形式上的刑事违法性 183
55.法定犯罪构成的理论化倾向 185
56.犯罪构成的分解及其要件 191
57.犯罪认识体系与文化背景 197
58.类推制度没有必要取消 204
59.事物性质的模糊性问题 212
第二节 概念刑法学与刑事法律关系 219
60.刑法学的门类划分 219
61.刑事法律关系的三大类型及相互间的转化 222
62.“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提法不妥 229
63.犯罪客体是一种“权利”而非“社会关系” 230
64.犯罪对象存在于所有的犯罪之中 233
65.犯罪结果是犯罪对象的转化形态 237
66.本章小结 240
主要参考书目 243
后记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