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
  • 周苏主编;张丽娜,陈敏玲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50011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373页
  • 主题词:创造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TRIZ基础 1

1.1 发明与创新的基础概念 1

1.1.1 发现和发明 2

1.1.2 创造与创新 3

1.1.3 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 4

1.2 TRIZ的起源与发展 5

1.2.1 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 6

1.2.2 TRIZ的发展历程 7

1.3 发明的五个级别 8

1.3.1 发明的创新水平 8

1.3.2 发明级别的划分 10

1.3.3 发明级别划分的意义 13

1.4 TRIZ的核心思想 14

1.5 TRIZ的未来发展 14

1.6 国家标准:创新方法应用能力等级规范 15

1.7 习题 16

1.8 实验与思考:在线学习创新方法 17

1.8.1 实验目的 17

1.8.2 工具/准备工作 17

1.8.3 实验内容与步骤 17

1.8.4 实验总结 20

1.8.5 实验评价(教师) 20

第2章 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 21

2.1 试错法 21

2.2 头脑风暴法 22

2.2.1 基本规则 23

2.2.2 小组成员 24

2.2.3 方法实施 25

2.2.4 使用技巧 26

2.2.5 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27

2.3 形态分析法 28

2.3.1 方法的特点 28

2.3.2 方法的实施 29

2.3.3 方法的优缺点 30

2.4 和田十二法 30

2.5 习题 32

2.6 实验与思考:头脑风暴法实践 33

2.6.1 实验目的 33

2.6.2 工具/准备工作 33

2.6.3 实验内容与步骤 33

2.6.4 实验总结 34

2.6.5 实验评价(教师) 34

第3章 创新思维技法 35

3.1 思维定式 35

3.1.1 四种思维定式 35

3.1.2 泛化思维视角 37

3.2 创造性思维方式 37

3.2.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38

3.2.2 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40

3.2.3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42

3.2.4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43

3.2.5 转换问题 45

3.3 创造性思维技法 46

3.3.1 整体思考法 46

3.3.2 多屏幕法 48

3.3.3 尺寸-时间-成本分析 53

3.3.4 资源-时间-成本分析 54

3.3.5 金鱼法 56

3.4 最终理想解方法 58

3.4.1 理想度 58

3.4.2 理想系统 59

3.4.3 最终理想解 59

3.4.4 理想化方法的应用 61

3.5 习题 63

3.6 实验与思考:创造性思维技法的实践 63

3.6.1 实验目的 63

3.6.2 工具/准备工作 64

3.6.3 实验内容与步骤 64

3.6.4 实验总结 71

3.6.5 实验评价(教师) 71

第4章 系统分析方法 72

4.1 系统与系统思维 72

4.1.1 系统的层级 72

4.1.2 系统思维 73

4.1.3 系统分析 74

4.2 功能分析 76

4.2.1 功能 76

4.2.2 功能分解与功能结构 77

4.2.3 功能模型分析 78

4.3 组件分析 80

4.3.1 建立组件列表 81

4.3.2 建立结构关系 82

4.3.3 建立组件模型 83

4.4 因果分析 83

4.4.1 三轴分析法 84

4.4.2 五个“为什么” 84

4.4.3 鱼骨图分析 85

4.4.4 因果轴分析 86

4.5 资源分析 88

4.5.1 资源的特征 88

4.5.2 资源的分类 89

4.5.3 资源分析方法 90

4.5.4 使用资源的顺序 92

4.6 裁剪分析 93

4.6.1 裁剪原理和过程 95

4.6.2 裁剪对象选择 96

4.6.3 基于裁剪的产品创新设计过程模型 97

4.7 习题 98

4.8 实验与思考:关于眼镜的系统组件分析 98

4.8.1 实验目的 98

4.8.2 工具/准备工作 99

4.8.3 实验内容与步骤 99

4.8.4 实验总结 100

4.8.5 实验评价(教师) 100

第5章 S曲线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101

5.1 技术系统定义 101

5.2 技术系统进化规律的由来 102

5.3 S曲线及其作用 103

5.3.1 S曲线 103

5.3.2 技术预测 107

5.4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108

5.4.1 3条生存法则 109

5.4.2 5条发展法则 113

5.4.3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本质 119

5.4.4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应用 120

5.5 习题 122

5.6 实验与思考:深入理解S曲线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122

5.6.1 实验目的 122

5.6.2 工具/准备工作 122

5.6.3 实验内容与步骤 122

5.6.4 实验总结 126

5.6.5 实验评价(教师) 126

第6章 发明原理与应用 127

6.1 发明原理的由来 127

6.2 原理1:分割 130

6.3 原理2:抽取 132

6.4 原理10:预先作用 133

6.5 原理13:反向作用 134

6.6 原理15:动态特性 135

6.7 原理18:机械振动 137

6.8 原理19:周期性作用 138

6.9 原理28:机械系统替代 140

6.10 原理32:颜色改变(改变颜色、拟态) 141

6.11 原理35: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 142

6.12 习题 144

6.13 实验与思考:熟悉与应用嵌套(套娃)原理 145

6.13.1 实验目的 145

6.13.2 工具/准备工作 145

6.13.3 实验内容与步骤 145

6.13.4 实验总结 150

6.13.5 实验评价(教师) 150

第7章 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 151

7.1 TRIZ中的矛盾 151

7.2 技术矛盾 152

7.3 39个通用工程参数 153

7.4 矛盾矩阵 157

7.5 利用矛盾矩阵求解技术矛盾 158

7.5.1 分析技术系统 158

7.5.2 定义技术矛盾 159

7.5.3 解决技术矛盾 160

7.6 矛盾矩阵的发展 163

7.7 习题 165

7.8 实验与思考:应用矛盾矩阵获取问题解决方案 166

7.8.1 实验目的 166

7.8.2 工具/准备工作 166

7.8.3 实验内容与步骤 166

7.8.4 实验总结 170

7.8.5 实验评价(教师) 170

第8章 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 171

8.1 物理矛盾 171

8.1.1 定义物理矛盾 172

8.1.2 物理矛盾的定义步骤 173

8.1.3 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的关系 174

8.2 分离方法 174

8.2.1 时间分离 175

8.2.2 空间分离 176

8.2.3 条件分离 177

8.2.4 系统级别上的分离 178

8.3 利用分离方法求解物理矛盾 179

8.3.1 分析技术系统 180

8.3.2 定义物理矛盾 181

8.3.3 解决物理矛盾 181

8.4 将技术矛盾转化为物理矛盾 182

8.5 用发明原理解决物理矛盾 183

8.6 习题 185

8.7 实验与思考:用分离方法解决物理矛盾 185

8.7.1 实验目的 185

8.7.2 工具/准备工作 185

8.7.3 实验内容与步骤 186

8.7.4 实验总结 187

8.7.5 实验评价(教师) 187

第9章 物场分析与标准解 188

9.1 物场分析的概念 188

9.1.1 物质 188

9.1.2 场 189

9.1.3 物场模型 189

9.2 物场分析方法 191

9.3 物场模型类型 193

9.4 物场分析的一般解法 195

9.5 物场模型分析的应用 198

9.6 标准解系统 202

9.6.1 建立标准解 202

9.6.2 76个标准解 203

9.6.3 应用标准解的步骤 204

9.7 标准解的应用案例 216

9.7.1 建立物场模型并确定问题的类型 217

9.7.2 求标准解对系统进行改进 217

9.8 习题 218

9.9 实验与思考:物场分析与标准解系统应用 219

9.9.1 实验目的 219

9.9.2 工具/准备工作 219

9.9.3 实验内容与步骤 219

9.9.4 实验总结 225

9.9.5 实验评价(教师) 225

第10章 科学效应与知识库应用 226

10.1 科学效应的作用 226

10.2 TRIZ理论中的科学效应 228

10.2.1 专利与科学效应 228

10.2.2 科学效应库 237

10.2.3 应用科学效应解决创新问题 238

10.3 创新的知识资源 240

10.3.1 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知识资源 240

10.3.2 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知识类型 240

10.4 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库 242

10.4.1 发明原理实例库 242

10.4.2 专利知识库 242

10.4.3 领域知识库 243

10.4.4 专题知识库 243

10.5 习题 244

10.6 实验与思考:科学效应应用实践 244

10.6.1 实验目的 244

10.6.2 工具/准备工作 244

10.6.3 实验内容与步骤 244

10.6.4 实验总结 247

10.6.5 实验评价(教师) 247

第11章 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 248

11.1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技术进化 248

11.2 飞机机翼的进化 250

11.2.1 问题描述 250

11.2.2 问题分析 250

11.2.3 设计思路 252

11.2.4 最终方案 253

11.3 提高智能吸尘器的清洁效果 253

11.3.1 初始问题情境 254

11.3.2 定义问题模型 254

11.3.3 研究理想解决方案 254

11.3.4 具体解决方案 255

11.4 宝马汽车的外形设计 255

11.4.1 问题描述 255

11.4.2 问题分析 256

11.4.3 问题解决 256

11.5 油漆灌装系统的裁剪 257

11.5.1 功能分析 257

11.5.2 裁剪 258

11.5.3 利用TRIZ工具得到创新解 260

11.6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 261

11.6.1 ARIZ解题模块 261

11.6.2 ARIZ解题过程 262

11.7 习题 262

11.8 实验与思考:TRIZ创新方法应用实践 263

11.8.1 实验目的 263

11.8.2 工具/准备工作 263

11.8.3 实验内容与步骤 263

11.8.4 实验总结 265

11.8.5 实验评价(教师) 265

第12章 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266

12.1 破坏性技术创新 266

12.1.1 破坏性创新的定义 267

12.1.2 科技创新的三大层次 268

12.1.3 破坏性创新的类型 269

12.1.4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 270

12.2 破坏性创新的运用 273

12.2.1 破坏性创新是大公司的黑洞 273

12.2.2 产品破坏性创新 274

12.2.3 市场破坏性创新 275

12.3 突破性创新 277

12.3.1 突破性创新是基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 277

12.3.2 突破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的关系 278

12.4 演讲:破坏性创新技术最初都是个笑话 278

12.4.1 从铜时代到氧气时代 279

12.4.2 个人数据才是大未来 279

12.4.3 介入网络的能力重于所有权 279

12.4.4 所有生意都是数据生意 280

12.4.5 现在只是分享时代的早期 280

12.4.6 增强现实、新交互界面与视觉跟踪 281

12.4.7 远距离图像与视频技术 281

12.4.8 注意力在哪儿,钱就在哪儿 281

12.4.9 人工智能是可购买的智慧 282

12.5 习题 282

12.6 实验与思考:课程论文——谈“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283

12.6.1 实验目的 283

12.6.2 工具/准备工作 283

12.6.3 实验内容与步骤 283

第13章 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申请 286

13.1 知识产权概述 286

13.2 专利及分类 288

13.2.1 专利的概念及特点 288

13.2.2 专利的类型 289

13.3 专利权 291

13.3.1 专利权人 291

13.3.2 专利权法 292

13.3.3 专利权的获得 293

13.4 国内专利申请程序 294

13.4.1 申请受理阶段 294

13.4.2 初步审查阶段 296

13.4.3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 296

13.4.4 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 297

13.4.5 授权阶段 297

13.5 国外专利申请程序 297

13.5.1 国际阶段 298

13.5.2 国家阶段 299

13.6 专利检索 300

13.6.1 专利检索的意义 300

13.6.2 专利检索方法 301

13.7 课程学习与实验总结 302

附录 307

附录A 40个发明原理 307

IP1:分割原理 307

IP2:抽取原理 307

IP3:局部质量原理 308

IP4:增加不对称性原理 309

IP5:组合(合并)原理 310

IP6:多功能性(多用性、广泛性)原理 311

IP7:嵌套(套娃)原理 311

IP8:重量补偿原理 311

IP9:预先反作用原理 312

IP10:预先作用原理 313

IP11:预补偿(事先防范)原理 314

IP12:等势原理 314

IP13:反向作用原理 315

IP14:曲面化原理 316

IP15:动态特性原理 318

IP16:未达到或过度作用原理 318

IP17:空间维数变化(一维变多维)原理 319

IP18:机械振动原理 321

IP19:周期性作用原理 322

IP20:有益(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 323

IP21: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快速通过)原理 324

IP22:变害为利原理 325

IP23:反馈原理 325

IP24:借助中介物原理 326

IP25:自服务原理 327

IP26:复制原理 328

IP27:廉价替代品原理 329

IP28:机械系统替代原理 329

IP29:气动与液压结构原理 330

IP30: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 330

IP31:多孔材料原理 331

IP32:颜色改变(拟态)原理 331

IP33:同质(均质)性原理 332

IP34:抛弃和再生原理 332

IP35: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 333

IP36:相变原理 333

IP37:热膨胀原理 334

IP38:加速氧化(使用强力氧化剂)原理 334

IP39:惰性环境原理 335

IP40:复合材料原理 335

附录B 物理效应 336

附录C 化学效应 338

附录D 几何效应 340

附录E 部分习题与实验参考答案 340

附录F 39×39矛盾矩阵 349

参考文献 35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