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 犯罪概念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  犯罪概念研究
  • 冯亚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017719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223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 犯罪概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危害性辨析 7

第一节 一个共许前提——社会危害性 7

1.不同法系中社会危害性的不同表达形式 7

2.对“前提”的置疑 8

第二节 社会危害性并非行为的固有属性 11

3.哲学上的“属性”问题 12

4.“犯罪”性质的变异现象 13

5.自然的东西既不善也不恶 15

6.误解与重新约定 17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在价值判断中才得以显现 19

7.价值判断的范式过程 19

8.能否逾越事实与价值之间的鸿沟 23

9.价值结论的三种基本取向 28

第四节 社会危害性的判断主体 29

10.不同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9

11.国家只是形式上的判断主体 31

12.法律之应然根源于国家之应然 33

13.法律的终极效力 36

15.“工具论”应当休矣 41

16.“死法”的症结之一 44

17.“恶法”应否服从 45

18.法律控制与宽容精神 47

19.刑法之罪与道德之恶 55

20.平等与自由的悖论——兼谈自然法 61

21.小节——天国之梦 73

第五节 社会危害性的判断标准——“效用原则 75

22.价值标准基于需要和利益而形成 75

23.需要和利益发源于生活的体验 76

24.亚文化群的价值标准 78

25.价值评价中的混乱状态 79

第六节 社会危害性的载体——有罪过的行为 84

26.“载体”问题的困惑 84

27.评价活动的目的性 85

28.法律所评价的仅是人的行为 86

29.走出理论的困境 89

30.精神生活是联接人类群体的纽带 93

31.刑法应切中人的意志 101

32.“严格责任原则”是否可行 104

33.本章小结 112

第二章 关于应受刑罚处罚性 115

第一节 对犯罪本质的思考 115

34.犯罪本质问题的提出 115

35.寻找认识“质差”的突破口 116

36.质差在于应受的处罚不同 120

37.在“热水”定性上的启迪 125

38.治安违法行为——中介状态的两可性 127

39.犯罪是具有多重本质的事物 128

40.所谓生产力标准与法律标准的冲突 131

第二节 刑罚和犯罪的先后制约关系 133

41.刑罚与犯罪谁居于上位 133

42.“自然犯”并非自然的是犯罪 134

43.“法定犯”的界定依据 136

44.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139

45.司法定罪中的逆向思维 142

46.应罚性不等同于法律后果 144

第三节 刑罚的有效性及其对犯罪外延的影响 147

47.刑罚应保持自由刑的中心地位 147

48.罚金刑不应独立适用 149

49.规定法人犯罪不可行 151

50.保安处分在刑法中能否有一席地位 154

51.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 158

52.刑法规范的威慑效应及规范之灵活运用 159

53.本章小结 161

第三章 关于刑事违法性 164

第一节 刑事违法性与犯罪构成 164

54.形式上的刑事违法性 164

55.法定犯罪构成的理论化倾向 165

56.犯罪构成的分解及其要件 171

57.犯罪认识体系与文化背景 176

58.类推制度没有必要取消 183

59.事物性质的模糊性问题 190

第二节 概念刑法学与刑事法律关系 196

60.刑法学的门类划分 196

61.刑事法律关系的三大类型及相互间的转化 199

62.“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提法不妥 205

63.犯罪客体是一种“权利”而非“社会关系 206

64.犯罪对象存在于所有的犯罪之中 209

65.犯罪结果是犯罪对象的转化形态 212

66.本章小结 215

主要参考书目 217

后记 22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