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思政学基础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及海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 ISBN:750082364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3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74页
- 主题词:政治工作(学科: 概论 地点: 中国) 政治工作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思政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再版前言 1
导言:思政学及其研究对象 1
第一章 场际空间论 9
初版前言 10
一 场际空间的物质形态要素和场际空间的承负力 12
二 场际空间的意识形态要素和场际空间的约制效应 18
三 场际空间的类别 24
(一)超饱和承负场际空间、不饱和承负场际空间和平衡承负场际空间 25
(二)大范围场际空间和小范围场际空间 30
(三)高层次场际空间和低层次场际空间 37
(四)开放式场际空间和封闭式场际空间 42
(五)优性场际空间和劣性场际空间 46
四 场际空间的类别组合 51
第二章 萌生论 53
一 思想政治问题的定义 53
二 思想政治问题的性质 56
三 思想政治问题的萌生 61
(一)诱发源与思想政治问题的萌生 61
(二)素质空穴与思想政治问题的萌生 67
1.素质空穴的类别 68
2.政治觉悟型素质空穴与思想政治问题的萌生 71
3.道德意识型素质空穴与思想政治问题的萌生 72
4.知识构成型素质空穴与思想政治问题的萌生 73
5.生活阅历型素质空穴与思想政治问题的萌生 74
6.相容性型素质空穴与思想政治问题的萌生 76
(三)场际空间与思想政治问题的萌生 79
1.超饱和承负场际空间、不饱和承负场际空间、平衡承负场际空间的优劣与思想政治问题的萌生 79
2.其他类别场际空间的优劣与思想政治问题的萌生 91
四 思想政治问题的类别 95
第三章 扩散论(上) 99
一 思想政治问题的物质型扩散载体 103
(一)人员和非人员物质型扩散载体 104
(三)长期、短期及一次性物质型扩散载体 111
(二)单一身分和双重身分扩散载体 111
(四)有选择性和无选择性物质型扩散载体 115
(五)有固定扩散对象和无固定扩散对象物质型扩散载体 117
(六)主动的和被动的物质型扩散载体 119
(七)能动的和阻尼的物质型扩散载体 121
(八)高层次场际空间和低层次场际空间物质型扩散载体 124
二 思想政治问题的扩散形式 125
(一)思想政治问题扩散的三波效应 126
(二)思想政治问题扩散的共振效应和感应效应 132
(三)思想政治问题扩散的辐射效应 135
三 思想政治问题扩散的类别 138
(一)强源扩散和弱源扩散 139
(二)加速扩散、减速扩散和等速扩散 141
(三)二维扩散和三维扩散 151
(四)定向扩散和弥散扩散 153
(五)高效扩散和低效扩散 159
第四章 扩散论(下) 166
一 场际范围的概念 167
二 影响、决定场际范围极限边界的因素 169
三 工作客体概念及其基本构成单元 171
四 工作客体的类别 172
(一)作为原始扩散源物化体的工作客体和作为滋生扩散源物化体的工作客体 172
(二)无直接复制能力的工作客体和有直接复制能力的工作客体 174
(三)同类工作客体和异类工作客体 176
五 同类工作客体基本构成单元的类别 180
(一)同类单个工作客体及其类别 180
1.典型的同类单个工作客体和普通的同类单个工作客体 181
2.有所觉悟的同类单个工作客体和尚未觉悟的同类单个工作客体 184
3.结对的同类单个工作客体和游离的同类单个工作客体 186
(二)同类集群工作客体及其类别 187
1.典型的同类集群工作客体和普通的同类集群工作客体 188
2.有所觉悟的同类集群工作客体和尚未觉悟的同类集群工作客体 193
3.结对的同类集群工作客体和游离的同类集群工作客体 196
六 同类工作客体的类型 199
(一)简单的同类工作客体和复杂的同类工作客体 199
(二)单一型同类工作客体和混合型同类工作客体 204
(三)确定的同类工作客体和模糊的同类工作客体 208
七 工作客体的若干性质 211
(一)工作客体的客观现实性 211
(二)工作客体的广泛分布性 213
(三)工作客体的角色缺陷性 214
(四)工作客体的类别多样性 216
(五)工作客体的转化可能性 217
(六)工作客体对工作主体的选择性 218
八 工作客体与扩散载体的区别 220
九 场际范围的类别 222
(一)简单结构形态场际范围和复杂结构形态场际范围 222
(二)纯信息场际范围和非纯信息场际范围 223
(三)单层次结构场际范围和多层次结构场际范围 225
(四)单一性场际范围和复合性场际范围 227
第五章 工作主体论 231
一 工作主体概念及其构成 231
二 工作主体的类别 237
(一)专职工作主体和兼职工作主体 237
1.专职工作主体概念及其构成 237
2.兼职工作主体概念及其构成 243
3.专职工作主体和兼职工作主体的关系 247
(二)高层次场际空间工作主体和低层次场际空间工作主体 252
1.高层次场际空间工作主体概念及其构成 252
2.低层次场际空间工作主体概念及其构成 253
三 工作主体的功能 254
四 工作主体的若干性质 257
(一)使命的阶级性 257
(二)功能的塑造性 259
(三)作用的主导性 262
(四)品德的高尚性 265
(五)行为的模式性 266
五 工作主体的任务 268
(一)工作对象的概念和类别 268
(二)对于工作对象的塑造内容 270
(三)对于工作对象的塑造方法 274
(四)对于工作对象的塑造途径 275
(五)对于工作对象的塑造标准 276
第六章 思想政治工作论 278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和性质 278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性 282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阶级性 285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性 287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 289
1.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 289
2.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 290
3.思想政治工作的反复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 291
4.思想政治工作的条件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 292
二 思想政治工作的类别 293
(一)排除型思想政治工作 294
1.简单排除型思想政治工作和复杂排除型思想政治工作 295
2.同类排除型思想政治工作和异类排除型思想政治工作 296
3.真性排除型思想政治工作和假性排除型思想政治工作 297
(二)预防型思想政治工作 301
1.积极预防型思想政治工作和消极预防型思想政治工作 303
2.真性预防型思想政治工作和假性预防型思想政治工作 305
(三)塑造型思想政治工作 306
1.排除塑造型思想政治工作 307
2.预防塑造型思想政治工作 313
(四)动态型思想政治工作和静态型思想政治工作 319
第七章 场际条件论(上) 325
一 工作主体方面的场际条件 330
(一)工作主体方面的场际条件的概念和类型 330
(二)工作主体的自我塑造 336
二 场际空间方面的场际条件 361
(一)空间形态要素条件 362
(二)物质形态要素条件 364
(三)意识形态要素条件 367
第八章 场际条件论(下) 370
(一)五易律的定义 371
一 五易律 371
(二)因事而易 373
(三)因人而易 377
(四)因地而易 382
(五)因时而易 385
(六)因己而易 388
二 四节律 392
(一)四节律的定义 392
(二)摆表现 393
(三)论危害 400
(四)查根源 405
(五)订措施 409
三 三为律 415
(一)三为律的定义 415
(二)三为律的性质 419
(三)三为律与四节律的关系 424
四 互塑律 427
第九章 场际作用论 433
一 场际作用的概念及其性质 440
二 场际作用的类别 448
(一)M?V型场际作用和M—M型或(M型场际作用 449
(二)强力度场际作用和弱力度场际作用 454
三 工作客体的自我塑造 462
(一)(M?V)+类工作客体自我塑造和(W?V)+类工作客体自我塑造 466
(二)单个工作客体的自我塑造 469
(三)集群工作客体的自我塑造 470
四 工作客体的自我恶化 472
(一)(M?V)-类工作客体自我恶化和(W?V)-类工作客体自我恶化 473
(二)交互影响类工作客体自我恶化 475
(三)单个工作客体的自我恶化 478
(四)集群工作客体的自我恶化 479
第十章 场际效能论 483
一 场际效能发生源 483
二 场际效能的概念及其性质 487
三 场际效能的类别 491
(一)排除塑造性场际效能和预防塑造性场际效能 492
(二)明辨性场际效能、导向性场际效能和激励性场际效能 493
(三)原生型场际效能 496
1.单因原生型场际效能 497
2.多因原生型场际效能 498
(四)滋生型场际效能 500
1.单因滋生型场际效能 500
2.多因滋生型场际效能 501
(五)原生型场际效能与滋生型场际效能的关系 511
四 场际效能与场际作用的关系 518
初版后记 530
再版后记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