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教戒律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佛教戒律学
  • 劳政武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7801232402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2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49页
  • 主题词:佛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佛教戒律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名号论 1

一、规范 2

二、佛教内规范 3

三、佛教外规范 5

第二节 范畴论 7

一、中国佛教 7

二、历代法令 8

三、内外规范的关系 8

第三节 目的论 12

一、在振兴中华文化上的价值 12

二、为宏扬守戒重律之风 14

三、为探求戒律适应时代之道 16

一、方法论与西洋哲学 18

第四节 方法论 18

二、佛学研究的方法论 19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 21

附注 26

第二章 佛教戒律在印度的形成与发展 34

第一节 制戒的根由 34

一、佛教防制淫欲极严 37

二、是教内规范变化的分界限 37

三、制戒的必要性--“十利” 39

第二节 律藏的结集 41

一、第一次结集 42

二、第二次结集 44

第三节 部派与大乘的戒律 45

一、大天五事 46

二、部派的分裂情况 47

三、各部律藏 48

四、大乘戒律 50

第四节 从《摩奴法典》看原始佛教戒律的渊源 52

附注 59

第三章 佛教戒律传入中国与其发展 63

第一节 戒律之初传中土 63

一、戒律传入之始 63

二、传入的事实应在更早期 64

三、道安对佛教规范的贡献 65

四、律藏的翻译经过 66

五、各律的传播情况 67

第二节 律宗的创立、发展与衰微 68

一、律宗的法统 69

二、南山宗的传承 71

三、律宗的衰微 73

第三节 中国化的禅宗规范 74

一、禅宗的系谱 75

二、中国化规范的初创 76

三、百丈怀海制订“禅门清规” 77

四、历代禅门规范大要 78

附注 79

第四章 历代政府对佛教的规范 83

第一节 中国固有法制之特色 83

第二节 东汉--南北朝 88

第三节 隋、唐、五代 97

第四节 辽、宋、金 105

第五节 元 111

第六节 明 114

第七节 清、近代 119

附注 124

第一节 法源概说 127

一、法源的定义 127

第五章 佛教规范的法源 127

二、三类法源 128

第二节 律藏结构 129

一、大正版大藏经 130

二、卍续藏经 130

三、南传大藏经 131

第三节 广律 132

一、十诵律 133

二、四分律 133

三、摩诃僧祇律 133

四、五分律 134

五、根有律 135

六、铜鍱律 135

一、比丘戒本 137

第四节 戒经 137

二、比丘尼戒本 139

第五节 僧团内规--犍度 140

一、十诵律 141

二、四分律 142

三、铜鍱律 143

四、五分律 144

五、根有律 145

六、摩诃僧祇律 145

第六节 大乘戒律与禅门清规 147

一、三聚净戒--大乘菩萨戒的总纲 147

二、主要的菩萨戒经 148

三、禅门清规 149

附注 151

第六章 戒律的罪与罚 155

第一节 戒律的罪与罚之特色 155

一、概说 160

第二节 犯戒论 160

二、“杀人戒”分析 162

三、开缘问题 166

第三节 处罚论 168

一、处罚的等级与种类 169

二、罚名与章名对照表 170

三、“处罚”释义 171

四、长劫果报问题 173

第四节 犯戒处罚的本质问题--忏悔 174

一、忏悔之性质 176

二、忏悔的类别 177

三、羯磨 179

四、布萨 180

五、自恣 182

六、禅门的忏悔方式 183

附注 184

第七章 受戒的类别--在家戒 188

第一节 概说 188

第二节 信佛的门户--三归 190

一、三归的意义 191

二、三归的方式 192

三、三归的利益 193

四、三归的限制 193

第三节 五戒 194

一、五戒的内容 195

二、五戒的性质 199

三、受戒的方式 200

四、五戒与十善 201

第四节 八戒 202

一、八戒的意义 203

二、八戒的内容 204

三、受戒方式与限制 206

附注 207

四、受戒的功德 207

第八章 受戒的类别--出家戒、菩萨戒 210

第一节 沙弥(尼)、式叉尼戒 210

一、名称的意义 210

二、十戒的内容 211

三、沙弥(尼)威仪 212

四、式叉摩尼六法 216

五、受戒方式与限制 217

第二节 综述比丘、比丘尼戒 218

一、比丘、比丘尼的名称与来源 219

二、比丘尼八敬法 220

三、受戒方式与限制 221

四、二部僧戒条特色 223

第三节 比丘戒条 224

第四节 比丘尼戒条 235

第五节 大乘菩萨戒 241

一、十重戒的内容 243

二、四十八轻戒的内容 244

三、“十善道”是菩萨戒的根本 247

四、受戒方式与限制 248

附注 249

第九章 历代法令对佛教规范之分析 252

第一节 历代法律规范宗教之原则 252

第二节 出家人在法律上的地位 254

一、僧道之定名 254

二、从俗之伦理化 255

三、犯罪之处罚特例 257

四、对出家人之优待 258

第三节 出家人身分之取得 259

一、年龄之限制 259

二、家境之限制 262

三、考试经文之限制 264

四、出家人数之限制 266

五、其他条件之限制 266

第四节 对个人的管理 267

一、私入道之处罚 267

二、犯奸罪之加重 270

三、不得娶妻妾或与亲属共居 271

四、禁施异术邪道 272

五、其他禁止规定 275

第五节 对寺院僧团之管理 278

一、管理机关 278

二、宗教自治原则 280

三、对寺庙器物之保护 281

四、限制寺庙之修建 282

附注 283

第十章 佛教戒律的基本原理 288

第一节 戒律之精神与目标 289

一、根本精神 290

二、实践精神 291

三、戒律之目标 293

第二节 律宗的“判教” 294

一、“判教”大意 295

二、各宗的“判教”概况 296

三、律宗判教 299

四“化教”与“行(制)教”的判释 300

第三节 “制教”有关理论 302

一、罪质论--“性戒”与“遮戒” 302

二、持犯论--“止持”与“作持” 305

三、舍戒论 308

第四节 律宗“四科” 310

一、戒法 311

三、戒行 313

二、戒体 313

四、戒相 314

五、“四科”的关系 315

附注 315

第十一章 戒体论 319

第一节 戒体的要义与实用 320

一、戒体的定义 320

二、戒体与“业”论 321

三、戒体的实用 322

第二节 戒体的种类 325

一、“作戒体”与“无作戒体” 325

二、立二种戒体的理由 327

三、到底何者为戒体 328

第三节 戒体的性质 330

一、实法宗的理论 331

二、假名宗的理论 333

三、圆教宗的理论 335

第四节 其他戒体问题 339

一、三聚净戒 339

二、“定共戒”与“道共戒” 340

附注 341

第十二章 规范会通论 344

第一节 从禅宗“无相戒”看戒律的会通 345

一、“无相戒”内容 346

二、“无相戒”性质 350

三、佛教规范的会通 351

第二节 从现代法学看戒律 353

一、戒律的“权源”为何 353

二、戒律的“基础”为何 355

三、戒律的“责任”特性为何 356

一、实际互成 360

第三节 儒家道德与佛教规范的会通 360

二、义理相通 362

三、旨趣有异 364

第四节 从西方伦理学看佛教规范 367

一、西方伦理学大意 367

二、会通的可能性 369

三、康德道德哲学概述 370

四、康德道德哲学与戒律思想比较 372

五、“科学的伦理学”的效用 373

六、“后设伦理学”的方法 374

附注 375

第十三章 戒行论 380

第一节 个人戒行问题 380

一、戒行的检讨 381

二、戒行问题的症结 382

三、如何激浊扬清 383

第二节 戒律的适应性问题 385

一、“禁止性规范”的适应性 386

二、“作为性规范”的适应性 387

三、“僧团内规”的适应性 388

第三节 对戒律的误解与曲解问题 389

一、误解的处理 390

二、曲解的处理 392

第四节 俗人可阅戒律吗 393

一、欧阳竟无的驳正 394

二、道宣误解为起因 395

三、以讹传讹千余年 397

四、必须彻底澄清 398

第五节 如何振兴重律守戒之风 398

附注 405

主要参考书目 410

评议[吴汝钧] 419

后记 42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