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级计算机网络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高级计算机网络
  • 史忠植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7294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363页
  • 主题词:暂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高级计算机网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信息基础设施 1

1.2 网络的发展过程 2

1.2.1 通信的发展简史 2

1.2.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4

1.2.3 Internet的发展 4

1.2.4 国内Internet的发展 6

1.3 计算机网络的原理结构 7

1.4 千兆位网络 8

1.5 网络信息安全 9

1.6 网络计算 10

1.7 统一网络 11

1.7.1 统一网络的逻辑结构 11

1.7.2 IP综合信息网络结构 12

1.7.3 骨干网络节点的构造 13

1.7.4 宽带IP本地网络 13

第2章 广域网 14

2.1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14

2.2 广域网中的路由选择 15

2.3 X.25 15

2.4.1 帧中继概述 16

2.4 帧中继 16

2.4.2 帧中继的体系结构 17

2.4.3 帧中继的帧格式 17

2.4.4 帧中继的拥塞管理 19

2.4.5 帧中继的PVC状态确认规程 22

2.4.6 帧中继网络的发展 26

2.5 综合业务数字网 27

2.5.1 ISDN的信道结构 28

2.5.2 ISDN的OSI模型 29

2.5.3 ISDN接入Internet的实现 29

2.5.4 ISDN业务分类及特性 31

2.6 数字数据网 34

2.6.1 概述 34

2.6.3 DDN的结构 35

2.6.2 数字数据网的组成 36

2.6.4 复用技术 38

2.6.4.1 PCM帧复用 38

2.6.4.2 超速率复用 39

2.6.4.3 子速率复用 40

2.6.5.3 DDN节点定时 42

2.6.5.2 DDN节点频率源 42

2.6.5 数字数据网的同步 42

2.6.5.1 DDN网同步方式 42

2.6.5.4 DDN节点间的同步 43

2.6.5.5 用户接入同步 44

2.6.6 数字数据网的业务 45

2.6.6.1 专用电路业务 46

2.6.6.2 帧中继业务 46

2.6.6.3 话音/G3传真业务 48

2.6.6.5 用户入网速率 49

2.6.6.4 VPN业务 49

2.6.7 DDN用户接入方式 50

2.6.7.1 用户终端设备接入方式 50

2.6.7.2 用户网络与DDN互连方式 52

第3章 ATM技术 54

3.1 ATM技术概述 54

3.2 ATM的协议体系结构 56

3.2.1 物理层 57

3.2.2 ATM层 58

3.2.3 ATM适配层 58

3.2.4 AAL协议 59

3.3 ATM的逻辑连接 60

3.4 ATM信令系统 63

3.5 ATM的信元 64

3.6 ATM的服务类别 67

3.7 ATM的服务质量 68

3.8 ATM局域网 70

3.8.1 局域网仿真 70

3.8.2 LANE的基本原则 71

3.8.3 LANE的基本构成模块 72

3.8.4 LANE的连接 73

3.8.5 LANE性能分析 75

第4章 TCP/IP及其相关协议 77

4.1 互联网 77

4.2 网际协议IP 79

4.2.1 IP地址 79

4.2.2 子网掩码 80

4.2.3 IP数据报格式 81

4.3 基本路由选择 82

4.4 路由器 84

4.5.1 概述 86

4.5 下一代网际协议IPv6 86

4.5.2 头部格式 87

4.5.3 IPv6的地址 90

4.5.4 IPv6的扩展头部及其功能 92

4.6 传输控制协议TCP 95

4.6.1 TCP报头 95

4.6.2 TCP服务 97

4.7 TCP/IP与ATM结合 98

4.7.1 IP over ATM 98

4.7.2 IP交换 100

4.8 IP over SDH 102

4.9 基于IP交换的集群路由 104

第5章 多协议标记交换 106

5.1 概述 106

5.2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发展 108

5.3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网络体系结构 110

5.3.1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总体框架 110

5.3.2 MPLS的网络模型 112

5.4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基本原理 113

5.5.2 SEAM机制 115

5.5.1 概述 115

5.5 VC合并技术 115

5.5.3 VP合并 116

5.5.4 DIDA机制 117

5.5.5 阱树机制 117

5.5.6 AAL5X机制 117

5.5.7 IETF方案 118

5.5.8 今后还需改进的地方 118

5.6.1 路由选择机制 119

5.6.2 传统路由循环控制 119

5.6 路由环路控制 119

5.6.3 标记分发协议(LDP) 120

5.6.4 环路检测 121

5.6.5 环路防止算法 122

5.7 MPLS的路由技术 124

5.8 MPLS网络性能 125

5.9 MPLS的流量工程 126

5.9.1 流量工程的目标 126

5.9.2 流量工程的工作原理 126

5.9.3 MPLS的流量工程 128

5.9.4 MPLS流量工程应用示例 129

5.10 基于传统ATM骨干网的MPLS移植技术 130

5.11.1 概述 132

5.11 MPLS支持虚拟专网 132

5.11.2 覆盖VPN与MPLS VPN 133

5.11.3 MPLS VPN的工作原理 134

5.11.4 MPLS VPN的工作过程 134

5.12 MPLS的最新研究进展 135

第6章 多播 140

6.1 概述 140

6.2 IP多播协议 143

6.3.2 源根节点的最短路径树 144

6.3 多播路由 144

6.3.1 共享树 144

6.4 扩散技术 146

6.5 跨越树的多播路由算法 148

6.6 约束Steiner树 149

6.7 反向路径广播 149

6.8 截断的反向路径广播 150

6.9 反向路径多播 151

6.10 核心树 152

6.11 路由多播选择算法KMB 154

6.12 动态多播路由选择算法VTDM 156

6.13 限界最短多播算法BSMA 158

6.14 适用于光纤网络的多播MZQ算法 160

6.14.1 MZQ路由算法 160

6.14.2 MZQ算法的波长分配 160

6.15 多播的应用 161

第7章 宽带网络性能分析 163

7.1 概述 163

7.2 现代通信中的排队理论 164

7.2.1 主要的排队分析法 164

7.2.2 现代通信中排队系统的特点 164

7.2.3 现代通信研究中常用的排队分析方法 165

7.3 现代通信业务的自相似特性 167

7.3.1 自相似性的性能 168

7.3.2 关于自相似性对排队性能影响的实验 168

7.3.3 自相似的业务建模 170

7.3.4 基于自相似业务模型的性能分析 170

7.4 拥塞控制 171

7.4.1 相对高速率的信元插入 171

7.4.2 信元时延偏差 172

7.4.3 网络对信元时延偏差的影响 173

7.4.4 UNI上的信元时延偏差 173

7.5 流量控制 174

7.5.1 使用虚通道进行资源管理 176

7.5.2 连接允许控制 176

7.5.3 使用参数控制(UPC) 176

7.5.4 有选择地丢弃信元 181

7.5.5 通信量整形 182

7.6 ABR通信量管理 182

7.6.1 ABR速率控制 183

7.6.2 反馈机制 183

7.6.3 信元流 185

7.6.4 RM信元的格式 186

7.6.5 ABR容量分配 187

第8章 网络管理 191

8.1 网络管理的由来 191

8.2 网络管理的功能 192

8.2.1 故障管理 193

8.2.2 安全管理 193

8.2.3 性能管理 193

8.2.4 配置管理 194

8.3.1 网络管理的模型 195

8.3 网络管理的实现 195

8.2.5 计费管理 195

8.3.2 Internet的网管模型 197

8.4 网络管理协议 198

8.5 几种流行的网络协议 199

8.5.1 SNMP 199

8.5.2 CMIS/CMIP 200

8.5.3 CMOT 200

8.5.4 LMMP 201

8.6.1 SNMP的工作原理 202

8.6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202

8.5.5 管理信息库MIB 202

8.6.1.1 SNMP的安全机制 203

8.6.1.2 传输层的支持 204

8.6.1.3 SNMP的局限性 204

8.6.2 对基本SNMP的完善 205

8.6.2.1 远程网络监视 205

8.6.2.2 安全SNMP 206

8.6.3 SNMP的发展 207

8.6.3.1 SNMP版本2(SNMPv2) 207

8.7 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和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S/CMIP) 208

8.6.3.2 SNMP版本3(SNMPv3) 208

8.7.1 SNMP,CMIP和CMOT的比较 209

8.7.2 传输服务支持 209

8.7.3 协议操作方式 211

8.7.4 管理信息的标识 211

8.8 网络管理系统 211

8.9 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 212

8.10 设计网络管理系统的原则 213

8.11 现有网络管理平台 214

8.12 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215

9.1 网络安全概述 217

第9章 网络安全 217

9.2 网络安全的级别 219

9.3 网络安全策略 220

9.3.1 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能 220

9.3.2 网络设计及硬件 223

9.3.2.1 安全设备 223

9.3.2.2 虚拟网络 224

9.4 虚拟专用网 225

9.4.1 VPN的安全性 226

9.5 入侵检测 227

9.4.2 VPN软件 227

9.6 防火墙 230

9.6.1 防火墙概述 230

9.6.2 防火墙的种类 230

9.6.3 防火墙产品 234

9.6.4 防火墙未来发展趋势 235

9.7 加密 235

9.7.1 单密钥体制 237

9.7.2 双密钥体制 237

9.8 常规密码体系 239

9.7.3 一般的数据加密模型 239

9.8.1 流密码 240

9.8.2 分组密码 240

9.8.3 DES算法 241

9.9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242

9.9.1 RSA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242

9.9.2 数字签名 243

9.10 报文的鉴别 245

9.11 密钥分配 247

9.12 公钥证书 249

9.12.1 概述 249

9.12.2 简单公钥设施 252

9.13 网络安全的发展 255

第10章 千兆位以太网 257

10.1 概述 257

10.2 千兆位以太网模型 260

10.3 路由技术 263

10.4 载波扩充 264

10.5 帧突发 266

10.5.1 帧突发工作原理 266

10.5.2.1 理论最大吞吐效率 268

10.5.2 帧突发性能分析 268

10.5.2.2 突发能力对最坏情况效率的影响 269

10.5.2.3 性能模拟测试——吞吐率 269

10.5.2.4 性能模拟测试——延迟 269

10.5.2.5 浮获效应 269

10.6 半双工方式 271

10.6.1 半双工配置 271

10.6.2 半双工工作方式下的拓扑结构 271

10.6.3 半双工工作方式比特预测分析 272

10.7 全双工方式 273

10.7.2 全双工中继器——拥塞控制 274

10.7.1 全双工中继器——带缓存的分发器 274

10.8 光纤通信技术 275

10.8.1 概述 275

10.8.2 同步数字系列 276

10.8.3 波分复用 276

10.8.4 IP over WDM 278

10.9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的应用 279

10.9.1 对交换机到交换机连接的升级 279

10.9.2 对交换机到服务器连接的升级 280

10.9.3 骨干网升级 280

10.9.4 对高性能台式机升级 281

10.10 未来的10Gb/s以太网 282

第11章 移动计算 283

11.1 概述 283

11.2 无线应用协议 284

11.3 无线应用环境 287

11.3.1 WAE模型 287

11.3.2 WAE内容格式 289

11.3.3 WML编码器的实现 290

11.4 移动计算机网络 292

11.4.1 概述 292

11.4.2 移动计算机网络的协议结构 293

11.4.3 物理层 295

11.4.4 数据链路层 296

11.4.5 网络层 297

11.4.6 传输层 300

11.4.7 应用层 301

11.5 移动主体 303

第12章 网络应用 305

12.1 IP电话 305

12.1.1 概述 305

12.1.2 IP电话效果 307

12.1.3 Internet多媒体语音系统技术标准H.323 308

12.1.5 VoIP的服务质量问题 312

12.1.6 包丢失补偿 313

12.1.7 回音补偿 313

12.2 VoIP嵌入式软件体系结构 313

12.2.1 语音数据包软件模块 315

12.2.2 电话信令网关软件模块 317

12.2.3 网络数据包协议模块 318

12.2.4 网络管理模块 318

12.3.1 视频业务 319

12.3 基于IP的视频业务 319

12.1.4 IP电话的关键技术 320

12.3.2 相关技术 321

12.3.3 服务质量 323

12.3.4 基于信道和接收端状态的信源编码 326

12.3.5 资源预留管理 327

12.4 电子商务 329

12.4.1 基于主体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结构 329

12.4.2 拍卖交易过程 329

12.4.3 谈判支持 330

12.4.4 信息自动获取 331

12.5 智能信息平台 332

12.5.1 搜索引擎 332

12.5.2 数据挖掘 334

12.5.3 信息检索 335

12.6 网络教育 336

12.6.1 网络教育的特点 336

12.6.2 网络教育的技术框架 337

12.6.3 基于主体的网络教育系统 337

12.7 数字图书馆 339

参考文献 34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