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构造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长春地质学院地地质力学教研室区域构造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15038·教66
- 出版时间:1979
- 标注页数:25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区域构造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一、区域构造学课程的性质、任务 1
二、区域构造的研究方向 1
三、区域构造学教材的编写设想 2
第一篇古构造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7
第一章古构造成分的鉴别 7
第一节对古断裂构造的分析 7
一、依据不同时期断层面力学性质的转变,分析古断裂构造的存在及其性质 8
二、依据一定时期的构造层与断裂变动的不整合覆盖关系,确定古断裂构造的存在及其发生时期与力学性质 9
三、依据同一断裂切割不同构造层时造成错动幅度的突然变化,分析古断裂构造的存在及其断距大小、断层性质 10
四、依据断层面两侧岩系构造变动程度的显著差异,确定古断裂变动的存在及其性质 12
五、依据对同沉积断裂的分析,确定古断裂构造的存在及其活动时期与断距规模 12
六、依据断裂变动与一定时期岩浆活动的相互关系,分析古断裂构造的存在,展布方向、活动时期及次数 15
七、依据断裂变动与一定时期变质作用之间的关系,分析古断裂构造的存在及其性质 18
八、依据对断裂变动两侧地质构造及其发展历史的综合分析,推测古断裂构造的存在及其影响 18
第二节对古褶皱构造的分析 18
二、依据不同构造层中由于形成时物理条件与岩石力学性质的不同,产生的不同褶皱变动特点,分析古褶皱构造的存在 20
一、依据新、老褶皱构造的不整合覆盖关系,以及不同构造层中褶皱构造的不同特点,查明有关时期褶皱变动状况 20
三、依据同沉积褶皱与后沉积褶皱的相互关系,查明褶皱构造的发生、发展过程 21
四、依据同混合岩化的褶皱变动,了解古褶皱构造的形成时期及其形态特征 25
五、依据褶皱变动与岩浆活动的某些关系,概略分析褶皱构造的形成时期及其形态特征与方向 28
六、依据构造裂隙充填物的规律性分布,确定古褶皱构造的形成时期及其发展过程 28
七、依据对主要为同次构造运动形成的变质岩系的构造研究,恢复古老的褶皱构造形象 28
八、依据对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地区的变质杂岩构造的详细观测,确定多期褶皱构造形象及互其相关系 31
第一节古构造体系的主要涵义与研究意义 34
一、古构造体系的主要涵义 34
第二章古构造体系的研究 34
二、古构造体系的研究意义 39
第二节古构造体系研究的基本途径 40
一、准确鉴别与筛分有关时期的古构造形迹是研究古构造体系的基础 41
二、把对形成与形变、建造与改造的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是研究古构造体系的关键 41
第三章古构造分析的具体方法及实例剖析 48
第一节对褶皱构造发育时期较长的地区,通过观测具有明确时代标志的 48
构造裂隙充填物的发育状况,查明褶皱断裂变动的发展过程—— 48
以桂西北凌云地区的古构造分析为例 48
一、工作基础 48
三、基本轮廓和主要结论 49
二、分析讨论的中心和途径 49
第二节对新老构造体系复合地区,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结构面力学性质的 52
转变过程,查明不同时期构造体系的发生与发展——以豫西卢氏 52
地区不同时期构造体系分析为例 52
一、工作基础 53
二、分析讨论的中心和途径 53
三、基本轮廓和主要结论 53
二、分析讨论的中心和途径 55
一、工作基础 55
期的古构造轮廓分析为例 55
系,查明古构造体系的发育历史——以五台、太行地区前震旦时 55
第三节对古老变质岩地区,通过鉴定不同时期的古构造形象及其相互关 55
三、基本轮廓和主要结论 56
第四节对中、小型聚煤盆地地区,通过研究成煤前、成煤期及成煤后的 58
建造、改造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查明构造体系的发生、发展及其 58
对煤系的形成、改造的影响——以燕辽地区两个侏罗纪煤盆地构 58
造体系发展过程的分析为例 58
一、工作基础 59
二、分析讨论的中心和途径 59
三、基本轮廓和主要结论 66
查明古构造型式——以祁连山区古构造型式的鉴定为例 67
第五节对不同构造阶段的构造成分差别显明地区,通过筛分古构造成分, 67
一、工作基础 68
二、分析讨论的中心和途径 68
三、基本轮廓和主要结论 71
第六节对受到多次构造运动影响的前寒武纪变质岩地区,通过鉴别不同 72
运动时期的形变特点及其叠加、改造关系,查明前寒武纪的构 72
造形变史及古构造型式——以嵩山地区前寒武纪的古构造分析为 72
例 72
三、基本轮廓和主要结论 73
一、工作基础 73
二、分析讨论的中心和途径 73
第七节对受到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地区,通过由新到老、逐层剥开,研究 75
不同构造阶段的古构造体系轮廓及其与成岩、成矿关系,查明不 75
同时期构造体系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所反映出的构造运动方式 75
——以燕辽及其邻区古构造体系分析为例 75
一、工作基础 75
二、分析讨论的中心和基本途径 77
三、基本轮廓和主要结论 77
一、关于不同时期古构造成分的准确“定时”问题 85
小结 当前古构造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5
二、关于同沉积构造在力学涵义方面的准确“定性”问题 86
三、关于不同时期结构要素与建造资料的准确“定位”、“定向”问题 86
四、关于不同时期地球体的“极移”问题 86
五、关于古构造研究新途径、新方法的探索问题 86
第二篇中国主要构造体系及其发生与发展 89
第四章巨型纬向构造体系 89
第一节阴山—天山构造带 89
一、概述 89
二、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90
三、阴山—天山构造带的演化简史 105
四、阴山—天山构造带的主要矿产及分布 107
小结 108
第二节秦岭—昆仑构造带 109
一、概述 109
二、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110
三、秦岭—昆仑构造带的发生、发展及其形成的历史 126
四、秦岭—昆仑构造带的主要矿产及其分布 129
五、小结 131
一、概述 132
第三节南岭东西构造带 132
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简述 133
三、南岭构造带与成矿的一些关系 136
第五章经向构造体系 138
第一节川滇南北带 138
一、概述 138
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简述 138
三、矿产分布 146
四、小结 146
一、滇西藏东南北带 147
第二节其它南北带 147
二、川黔南北带 148
三、湘中南北带 148
第六章新华夏构造体系 149
第一节新华夏构造体系概述 149
第二节我国东部沉积建造及岩浆建造发育概况 153
一、中生代以前建造发育特征 153
二、中、新生代建造 155
一、第一隆起带 157
第三节新华夏系隆起带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157
二、第二隆起带 158
三、第三隆起带 165
四、新华夏隆起带与成矿关系 169
第四节新华夏系沉降带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170
一、第一沉降带 170
二、第二沉降带 173
三、第三沉降带 182
一、关于华夏系、新华夏系、华夏式构造的发育时期 191
第五节新华夏构造体系发生、发展等问题的讨论 191
二、关于新华夏系一级隆起带与沉降带的发展 192
三、关于新华夏构造带的共性和特性问题 193
四、新华夏系的近期活动 193
第七章山字型构造体系 195
第一节淮阳山字型构造 195
一、概述 195
二、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196
三、关于淮阳山字型构造的成生、发展的初步讨论 221
四、淮阳山字型构造与成矿关系 223
五、小结 225
第二节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 227
第三节云南、广西、粤北等山字型 231
一、云南山字型 231
二、广西山字型 232
三、梅县山字型 233
四、武都山字型及其他 233
第八章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 234
第一节纬向构造体系的控矿作用 238
一、阴山—天山构造带的矿产分布 238
第九章中国主要构造体系与矿产分布关系小结 238
二、秦岭—昆仑构造带的矿产分布 240
三、南岭构造带的矿产分布 241
第二节经向构造体系的控矿作用 242
第三节扭动构造体系的控矿作用 244
一、多字型构造的控矿作用 244
二、山字型构造的控矿作用 247
三、入字型构造的控矿作用 249
四、旋扭构造体系的控矿作用 249
主要参考文献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