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技史文库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杜升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0466136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180MB
- 文件页数:375页
- 主题词:天文学史-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中国-近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技史文库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 3
第一节 外因促进了天文学体系的变化 3
第二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特征 5
一、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5
二、地域需要 6
三、实用性明显 6
四、社会地位重要 6
五、有两个重要分支 7
六、整体观念强 7
七、天文资料积累丰富而连续 8
八、成就突出 8
九、使用赤道坐标体系 8
十、重视实测 8
第三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9
第四节 中外天文学交流的历史回顾 12
第五节 中国天文学发展进入低谷 18
第六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转轨的历史必然性 19
第二章 西学东渐与中国天文学的逐渐变化 20
第一节 天文学观念的逐渐转变 20
第二节 历法计算中数学方法的变化 23
第三节 宇宙观念的多样化与转变 25
第四节 天文仪器的变化 28
第五节 中国天文学向近代天文学过渡 31
第三章 欧洲天文学的革命 34
第一节 欧洲古代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及特点 34
一、欧洲古代天文学体系的形成 34
二、托勒密数学天文学的主要特点 36
三、亚里士多德与托勒密宇宙学的基本特点 39
第二节 哥白尼对欧洲古代天文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 41
一、哥白尼时代的欧洲天文学 41
二、哥白尼的宇宙学革命 43
三、哥白尼的数学天文学改革 44
四、哥白尼学说的继承性 46
第三节“二说”并驰,“五天”沸腾 47
一、“日心地动说”的早期传播 47
二、第谷的日心—地心体系 50
三、隆哥蒙塔奴斯体系及其“平权说” 51
四、开普勒的天体运动理论 53
第四节 望远镜给天文学带来了新动力 55
一、望远镜天文新发现 55
二、对亚里士多德宇宙学的全面清算 56
三、天文观测水平的迅速提高 59
第五节 近代天文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61
一、开普勒学说的传播 61
二、天体运动力学机制的探寻 62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与近代天体力学的建立 65
第六节 天文学革命所导致的宗教纷争 67
第四章 明末西方天文学的传入 72
第一节 耶稣会士来华的背景 72
一、耶稣会的由来 72
二、护教措施 73
三、耶稣会的东来及其所面对的中国 74
四、对华传教方略的确立 75
第二节 入华耶稣会士的早期天文活动 77
第三节 西学东渐的客观条件与不利因素 85
一、传教士方面——欲传秘法的愿望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85
二、中国方面——推崇与拒斥的对立 89
第四节《崇祯历书》的编纂 94
一、历局的设立与耶稣会士的入局 94
二、徐光启的改历方针 97
三、新历书的诞生 100
第五节 中西天文学的第一次对垒 102
一、历理之辩 103
二、东局始末 105
三、历争中的钦天监 107
四、“会通”与“划一”的对立 109
第五章 西方天文学的早期译著 112
第一节《坤舆万国全图》和《乾坤体义》 112
一、《坤舆万国全图》 112
二、《乾坤体义》 116
第二节《天问略》 117
第三节《寰有诠》 119
一、该书的一般情况 119
二、对《论天》内容的介绍 120
三、对新学说的态度及与《崇祯历书》的关系 121
四、对中国学者的影响 122
第四节《经天该》 122
第五节《浑盖通宪图说》 125
第六节《简平仪说》 129
第七节《表度说》 132
第八节《日月星晷式》 133
第九节《远镜说》 136
第六章《崇祯历书》研究 140
第一节《崇祯历书》的产生过程 140
第二节《崇祯历书》中的宇宙模式 144
第三节《崇祯历书》对西方天文仪器及伽利略观测成果的介绍 150
第四节《崇祯历书》中传统天文学的地位 154
第五节对《崇祯历书》的评价 161
第七章 清代前期中国天文学体系的逐渐转变 169
第一节 清初两种天文学体系的继续较量 169
第二节《历象考成》的编纂 174
一、编纂始末 174
二、《历象考成》的内容 175
第三节《历象考成后编》 177
一、《历象考成后编》的编纂经过 177
二、《历象考成后编》的内容及其改进 178
三、《历象考成后编》对东亚诸国的影响 184
第四节《仪象考成》 186
一、《仪象考成》的编纂经过 186
二、玑衡抚辰仪的制作及其社会背景 187
三、《仪象考成》的恒星观测和星表编制 189
第五节《仪象考成续编》 191
一、《仪象考成续编》的编纂 191
二、《仪象考成续编》的内容、对恒星的见解与观测精度 192
第六节《灵台仪象志》 193
一、《灵台仪象志》的编纂与内容 193
二、《灵台仪象志》星表精度的研究 196
第八章 西方天文学知识在民间的传播和研究 209
第一节 薛凤祚与《历学会通》 209
第二节 王锡阐的研究 213
第三节 梅文鼎及其工作 217
第四节 明末清初的其他天文学家 227
第九章 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孕育 232
第一节 中国的近代天文学 232
第二节 中国近代天文学思想的酝酿 233
第三节 改变探测手段的历程 242
第四节 社会变革与近代天文学 242
第十章 传教士中的天文学家 244
第一节 利玛窦 244
第二节 熊三拔 247
第三节 阳玛诺 248
第四节 邓玉函 250
第五节 罗雅谷 252
第六节 汤若望 254
第七节 南怀仁 257
第八节 蒋友仁 261
第九节 戴进贤 263
第十节 纪理安 266
第十一节 伟烈亚力 267
第十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央观象台 271
第一节 中央观象台的创建和变迁 271
第二节 中央观象台的历书天文工作 272
第三节《观象丛报》 274
第四节 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奠基人——高鲁 275
第十二章 青岛观象台 277
第一节 青岛观象台的历史沿革 277
第二节 青岛观象台的天文仪器设备 279
第三节 青岛观象台的天文研究工作 281
一、测时和授时工作 281
二、太阳黑子的观测和记录 281
三、日食、月食的观测和计算 282
四、万国经度测量工作 283
五、其他研究工作 284
第十三章 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观象台 285
第一节 建台历史 285
一、徐家汇观象台的创建 285
二、佘山观象台的创建 285
三、两台一体的沿革 286
第二节 主要的仪器、图书和出版物 287
第三节 徐家汇观象台的主要研究工作 288
一、授时和报时服务 289
二、天气预报 289
三、参加万国经度联测作出重要贡献 290
第四节 余山观象台的主要研究工作 292
一、太阳观测和研究 292
二、星团和星云的照相观测 293
三、恒星的照相观测和方位观测 293
四、新星的照相观测 294
五、彗星的照相观测 294
六、大行星的照相观测 294
七、小行星的照相观测 294
八、月亮观测 295
第十四章 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 296
第一节 天文研究所的历史渊源 296
第二节 天文研究所的机构和变迁 298
第三节 天文陈列馆简史 300
第四节 杰出的近代天文学家——余青松 302
一、生平简介 302
二、学术上的主要成就 302
三、创建紫金山天文台和凤凰山天文台 303
第五节 天文研究所的主要研究人员 304
一、张钰哲 304
二、李珩 305
三、程茂兰 305
四、戴文赛 306
五、陈遵妫 307
第十五章 紫金山天文台和凤凰山天文台 308
第一节 紫金山天文台的选址经过 308
第二节 紫金山天文台的设计和建筑 310
第三节 建台初期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313
第四节 凤凰山天文台 314
第十六章 中国近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317
第一节 实用天文学方面的主要研究工作 317
一、编历和授时 317
二、经纬度测量 319
第二节 实测天体物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321
一、太阳黑子观测和分光观测 321
二、变星和新星的观测 322
三、太阳系天体的观测 324
第三节 日食观测 325
一、1936年的日全食观测 326
二、1941年的日全食观测 326
三、1948年的日环食观测 328
第四节 理论研究工作 329
第十七章 天文学术团体和出版物 331
第一节 中国天文学会 331
一、发起与沿革 331
二、组织系统和会员情况 332
三、专业委员会 333
四、学术活动和交流 334
附 中国天文学会简章(创立时订) 335
第二节 其他天文学术团体 337
一、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 337
二、中国天文委员会 338
三、历法研究会 338
第三节 近代天文出版物 339
一、近代天文刊物 340
二、中国天文学会在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的书刊 342
第十八章 近代天文教育机构 343
第一节 概况 343
第二节 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 344
一、齐鲁大学的历史沿革 344
二、天文算学系的教学工作 346
第三节 中山大学天文系 347
一、中山大学及其天文系的创建 347
二、天文系的教学和科学研究 348
三、天文系的师资队伍 349
第四节 中国近代天文教育的先驱——王锡恩 349
参考文献 351
总跋 352
补记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