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党制度创新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党制度创新
  • 金勇兴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331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政党-政治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党制度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康绍邦 1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社会结构转型——“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2

一 社会与社会结构 2

二 社会结构转型 8

三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14

第二节 政党制度创新——“另一只看得见的手” 16

一 政党与政党制度 17

二 政党制度创新 21

三 “另一只看得见的手” 25

第三节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与“另一只看得见的手” 27

一 社会结构转型必然要求政党制度创新 28

二 政党制度创新引导社会结构转型 29

三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相关性的总趋势 31

四 多党合作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 33

第二章 前沿概述 37

第一节 关于社会结构转型研究 37

一 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 38

二 社会结构转型的不同表述 40

第二节 关于政党制度创新研究 44

一 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政党制度创新的卓越贡献 45

二 学术界对政党制度创新的探索成果 48

三 政党制度创新的新的理论概括 50

四 政党制度创新的集成标志 53

第三节 关于政党制度创新与社会结构转型研究 56

一 政党制度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相关性 57

二 政党制度创新与群体利益表达的相关性 59

三 政党活动与欧洲一体化的相关性 61

四 新加坡政党制度与政局稳定的相关性 62

第三章 理论假设 67

第一节 具备两个对应的概念范畴 68

一 二者从属于不同学科的概念范畴 68

二 二者侧重于不同属性的制度安排研究 71

三 二者表现为“中介”与客体的关系 75

第二节 来自两个相向运行的方向 78

一 社会结构转型呈现从下向上的运行 79

二 政党制度创新呈现从上向下的运行 81

三 政党制度创新在相向运行中得到升华 82

第三节 政党制度创新有别于“政府干预” 84

一 二者具有各不相同的权力主体 85

二 二者具有各自的相对客体 88

三 社会结构转型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91

四 政党制度创新与“政府干预”的关系 93

第四节 政党制度创新有利于限制“看不见的脚” 97

一 “权力寻租”犹如一双“看不见的脚” 97

二 政党制度创新可以抑制“看不见的脚”的延伸 99

三 政党制度创新可以构成有效的“防火墙” 102

第五节 政党制度创新有利于弥补“政府失灵” 103

一 “市场失灵”使“政府干预”成为必要 104

二 “政府失灵”成为政党制度创新的空间 106

三 政党制度创新能够弥补“政府失灵” 109

第四章 哲理思考 112

第一节 第一次理性飞跃:从社会结构转型到政党制度创新 113

一 “一只正待明朗的看得见的手” 113

二 “一只有形的巨大的社会政治资源的手” 118

三 “一只显现的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的手” 120

第二节 第二次理性飞跃:从政党制度创新到和谐社会构建 121

一 (具体概念)抽象理念:返回的起点 124

二 具体理念(抽象实践):返回的“中介” 126

三 和谐社会构建(具体实践):返回的终点 131

第三节 “二次理性飞跃”的深刻启示 133

一 政党制度创新的社会根源是社会结构转型 133

二 政党制度创新的社会归宿是和谐社会构建 135

三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137

第五章 实证分析 140

第一节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的历史演进 141

一 第一阶段(1840—1911年) 142

二 第二阶段(1911—1949年) 143

三 第三阶段(1949—1978年) 145

四 第四阶段(1978—2005年) 146

第二节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的相关性 149

一 社会动乱不安,政党林立纷争 150

二 社会基本稳定,政党和谐共处 154

三 相关性中四种组合的总趋势 158

第三节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的数量表述 159

一 从互不适应到相互适应的进化 159

二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党制度创新的数量表述 161

三 相互适应而互为良性发展的总趋势 163

第六章 独特功能 172

第一节 达成共识的认同整合功能 173

一 政治主张与价值取向的核心内容一致性 174

二 政党之间达成共识 176

三 社会公众广泛认可 178

第二节 共同向往的目标整合功能 179

一 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趋向一致 180

二 群体之间具体利益差别得到调整 182

三 群体内部具体矛盾得到化解 184

第三节 共事机构的组织整合功能 186

一 多党合作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 187

二 多党合作制度与人民政协 190

三 多党合作制度与中共统战部 191

第四节 共享资源的优势整合功能 193

一 共同享受社会政治资源 194

二 政党社会政治资源优势互补 196

三 寻找政治资源的新的生长点 198

第五节 互守规则的约定整合功能 200

一 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约定 201

二 友党互助的关系约定 202

三 政党遵守宪法的规定 204

第六节 协商运行的机制整合功能 206

一 主要协商的运行主体结构 207

二 主要协商的内容与形式 209

三 主要协商的作用与效应 212

第七章 法理探析 215

第一节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创新法理探析的必要性 216

一 宪政政治需要政党制度创新 216

二 依法治国需要政党制度创新 218

三 政党制度创新需要法理论证 220

四 政党制度创新需要明确人民政协的法律地位 223

第二节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创新面临的法理问题 224

一 以宪法序言来安排政党制度效力不够充分 225

二 现行宪法对多党合作的规定有待修改和补充 227

三 现行宪法对政党制度创新的法律程序缺乏明确规定 229

第三节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创新的合法性 231

一 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中确立 233

二 在宪法中已有明确规定 234

三 具有“内心”认可因素 236

第四节 进一步从法理上完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创新 240

一 要在合法性上体现科学化 241

二 要在宪法和法律条文中体现规范化 244

三 要在具体实践中体现程序化 247

第八章 应用对策 252

第一节 弘扬“和而不同”的理念 253

一 光大“和而不同”的传统和谐文化精华 256

二 抛弃“苟合取容”的传统和谐文化糟粕 258

三 在政党制度创新中扬弃传统和谐文化价值观 260

第二节 借鉴政党监督的制度安排 263

一 借鉴国外政党监督制度安排的有益成果 264

二 政党监督的主旋律是“多党合作” 267

三 开发政党监督资源 269

第三节 改革健全和完善现行政党制度安排 272

一 前提条件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72

二 核心内容是权利与义务统一 275

三 目标取向是政党民主政治 276

第四节 突出政党制度运行的程序 278

一 政党制度运行有序 279

二 有效的监督程序设计 282

三 设定纠偏机制 283

第五节 强调贯彻政党制度的时效性 285

一 一定时间范围内必须生效 286

二 不能制定多而贯彻少 287

三 创新要有时效性,贯彻也要有时效性 289

第六节 兑现奖惩落实政党制度的规定 290

一 落实政党制度的规定“刚性化” 291

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或惩罚 293

三 依法诉讼和依法裁决 295

附录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298

附录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89年12月30日) 311

附录三中共中央统战部负责人就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答新华社记者问(2005年3月21日) 319

后记 32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