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体育通史 第4卷 1927-1949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体育通史  第4卷  1927-1949
  • 崔乐泉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ISBN:978750093366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7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04页
  • 主题词:体育运动史-中国-1927~1949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体育通史 第4卷 1927-194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上编 抗日战争前南京政府时期的体育(1927—1937年) 7

第一章 影响体育发展的主要社会思潮 7

第一节 实用主义思潮 7

一、实用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 8

(一)实用主义思想的传入与实用主义思潮的兴起 8

(二)实用主义体育思想在中国的形成 9

二、实用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11

(一)胡适的体育思想 11

(二)陶行知的体育思想 13

(三)吴蕴瑞的体育思想 16

三、实用主义思潮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19

第二节 新生活运动 22

一、新生活运动的组织发起与主要内容 23

(一)新生活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23

(二)新生活运动的主要内容 26

二、新生活运动的实施及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28

(一)新生活运动的实施 28

(二)新生活运动对体育的影响 30

第二章 近代体育制度的建立 33

第一节 建立体育行政管理领导机构 34

一、国民党党部系统的体育管理机构 34

(一)国民党中央党部民训部体育科 34

(二)党政军学体育促进会 36

二、国民党主要军事机关的体育机构 38

(一)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体育科 38

(二)训练总监部体育科 39

三、国民政府教育部所属的体育管理机构 40

(一)国民政府教育部体育委员会 40

(二)国民政府教育部体育督学系统 44

(三)冀、察、平、津四省市体育训练委员会 46

第二节 制订和公布体育法规 46

一、最初的体育工作方针 47

二、公布《国民体育法》 49

三、公布《国民体育实施方案》 53

(一)目标 54

(二)行政与设施 55

(三)推行办法 56

(四)考试方法 57

(五)分年实施计划 57

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规范发展 59

第一节 颁布学校体育的法令、法规 60

一、各项体育法令、法规中的学校体育目标 61

二、“戊辰学制”中学校体育的规定 66

(一)初等教育法规中的学校体育规定 67

(二)中等教育法规中的学校体育规定 72

(三)职业学校教育法规中的学校体育规定 76

(四)高等教育法规中的学校体育规定 77

三、学校学生健康检查规则 79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实验研究和体育教材的出版 81

一、学校体育的实验研究 81

(一)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价问题的研究 82

(二)女生体育教学问题的研究 83

(三)体育教学中按能力分班问题的研究 84

(四)大学体育普及问题的研究 84

二、体育教材的编辑出版 85

(一)各级学校体育教材 86

(二)新兴运动项目介绍与课外活动参考书 88

(三)体育教学参考书 92

第三节 体育师资培训 97

一、体育师资培训概况 97

二、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机构 99

(一)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科) 99

(二)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科) 103

(三)其他体育系(科)和体育专业学校 107

三、派送留学生与举办短期体育训练班 111

(一)派送留学生 112

(二)举办短期体育训练班 112

第四章 社会体育的规范发展 115

第一节 颁布社会体育的有关法令 115

第二节 加强体育场馆建设 118

一、公共体育场建设 118

二、民众教育馆建设 122

第三节 体育实验区活动 123

第四节 企事业机关和军队中的体育 125

一、企事业机关体育 125

二、军队体育 126

(一)国民党20军的体育 126

(二)国民党32军的体育 127

(三)冯玉祥和他所领导的军队体育 127

第五章 竞技体育的规范发展 129

第一节 关于运动竞赛的法规 129

第二节 国内组织的运动竞赛 130

一、第4届全国运动会 130

二、第5届全国运动会 131

三、第6届全国运动会 133

四、各地区的运动竞赛活动 134

(一)大区运动会 134

(二)各省运动会 136

第三节 参加国际体育比赛 137

一、远东运动会 137

(一)承办第8届远东运动会 137

(二)参加第9届远东运动会 138

(三)参加第10届远东运动会 138

(四)远东运动会的解体 140

二、奥运会 143

(一)参加第10届奥运会 143

(二)参加第11届奥运会 147

第六章 国术馆系统的形成 152

第一节 中央国术馆 152

一、中央国术馆形成的历史背景 153

二、中央国术馆的组织建设 155

三、中央国术馆的活动宗旨与任务 158

四、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 164

第二节 地方国术馆 164

一、地方国术馆的组织状况 164

二、地方国术馆的教学训练与考试 166

三、地方国术馆的研究工作 169

第三节 国术活动的对外交流 169

一、推向东南亚 170

二、走向奥运会 171

第四节 国术馆影响下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173

一、摔跤活动的发展 174

二、象棋活动的发展 174

三、围棋活动的发展 176

第七章 体育科学研究 177

第一节 体育学术思想上的交锋 177

一、关于“土体育”与“洋体育”的争论 177

二、关于“学校选手制”体育的争论 183

三、关于“民族体育”问题的争论 187

四、关于“体育救国论” 193

第二节 出版体育刊物和著作 195

一、具有代表性的体育刊物 196

二、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著作 200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苏区体育 206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对体育工作的领导 206

一、体育工作的方针 207

二、体育工作的领导机构 210

三、俱乐部和“列宁室” 210

四、党政各部门的重要指示与领导带头 214

第二节 苏区的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 215

一、列宁小学中的体育 216

二、干部学校中的体育 218

三、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的体育实践 220

第三节 中央苏区的运动竞赛 222

一、全中央苏区性的运动竞赛 222

二、省一级的运动会 223

三、县区运动会 224

四、少先队、儿童团及学校运动会 225

五、长征途中的运动会 227

第四节 其他苏区的体育竞赛活动 228

一、湘赣苏区 228

二、赣东北(闽浙赣)苏区 228

三、湘鄂西(洪湖)苏区 229

四、鄂豫皖苏区 229

五、川陕苏区 230

下编 抗日战争后南京政府时期的体育(1937—1949年) 233

第九章 国民党统治区的体育 233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学校体育 233

一、战时条件下的学校体育 233

(一)战时学校体育的目标 234

(二)战时学校体育的教学时数安排 235

(三)战时学校体育的教材内容 236

二、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体育的发展变化 236

三、学校体育发展的一般状况 237

(一)战争条件下的艰难发展 237

(二)培训师资与编写教材 238

(三)学生体质的下降 242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体育与法规建设 243

一、社会体育 243

(一)体育场建设 243

(二)军队体育的开展 245

(三)社会体育宣传 247

二、体育法规建设 248

(一)抗日战争后公布的体育法规文件 248

(二)规定体育节 250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竞技体育活动 252

一、举办第7届全国运动会 252

二、参加第14届伦敦奥运会 254

第十章 抗日根据地的体育 258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的体育 258

一、边区体育组织机构 258

(一)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 259

(二)延安体育会与延安新体育学会 259

(三)救亡室 261

二、抗日根据地的竞赛活动 261

(一)陕甘宁边区的竞赛活动 262

(二)其他地方性竞赛活动 264

(三)军队的竞赛活动 265

三、根据地群众体育的蓬勃兴起 266

(一)群众活动领导机构的进一步完善 267

(二)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267

(三)抗日根据地群体活动的特点 269

四、边区的体育人才培养与体育宣传 270

(一)延安大学体育系 270

(二)《新华日报》与体育 271

第二节 八路军、新四军的体育 272

一、八路军、新四军体育的组织与管理 272

二、部队体育竞赛活动的蓬勃开展 273

(一)八路军、新四军的体育竞赛活动 273

(二)八路军一二○师的体育竞赛活动 275

(三)抗日军政大学的体育竞赛活动 277

(四)八路军办事处的体育竞赛活动 279

第三节 解放区的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 281

一、解放区的体育组织与管理 281

二、解放区的学校体育 282

(一)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 282

(二)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286

第十一章 日伪统治区的体育 287

第一节 日伪统治区的学校体育 288

一、伪满统治区的学校体育 288

(一)伪“满洲国”建立初期的学校体育 288

(二)伪满“新学制”公布后的学校体育 289

二、伪华北政权统治下的学校体育 291

三、汪伪统治下的学校体育 292

四、日伪统治下的体育师资培养 293

(一)东北地区的体育师资培养 293

(二)华北地区的体育师资培养 294

(三)华东地区的体育师资培养 295

第二节 日伪统治区的竞技体育 295

一、日伪统治区的竞技体育组织机构 296

(一)伪“满洲帝国体育联盟” 296

(二)伪“华北体育协会” 298

(三)伪“中国体育协会” 300

二、日伪统治区的竞技体育活动 302

(一)日伪间的体育交流 302

(二)所谓的“全国”和地区性运动会 304

(三)单项运动会 306

(四)体育比赛仪式中的奴化教育渗透 308

第三节 日伪统治区的大众体育 309

一、民众体操 310

二、体育周间 313

三、社会体育团体 314

(一)“童子团”与“青少年团” 314

(二)“武道会”与“武术协会” 316

(三)“体育保健协会” 317

四、体育宣传 318

(一)创办《满洲体育》 318

(二)创办《盛京时报》 319

第四节 日伪统治区人民的体育斗争 319

一、为爱国救亡而建立的体育组织 319

(一)东北体育协进会 320

(二)中华全国体育界救亡协会 321

二、运动竞赛中的体育斗争 321

三、学校中的体育斗争 323

第十二章 近代西方体育运动项目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326

第一节 田径与游泳 326

一、田径运动 326

(一)主要的田径比赛活动 327

(二)田径比赛成绩的中外对照 329

(三)田径运动代表人物和团队 330

二、游泳运动 334

(一)主要的游泳比赛活动 335

(二)游泳比赛成绩的中外比照 337

(三)游泳运动代表人物 337

第二节 球类运动 339

一、篮球 339

(一)主要的篮球比赛活动 341

(二)篮球运动的对外交往 343

(三)篮球运动代表人物和球队 345

二、足球 346

(一)主要的足球比赛活动 348

(二)足球运动的对外交往 351

(三)足球运动代表人物和球队 352

三、排球和乒乓球 354

(一)排球 354

(二)乒乓球 357

四、网球与棒、垒球 359

(一)网球 359

(二)棒、垒球 361

第三节 体操及其他 363

一、体操 364

二、举重 364

三、自行车 365

四、滑翔 366

大事记 367

主要参考文献 372

后记 37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