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
  • 杨建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08337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845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871页
  • 主题词:行政法-中国-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章 行政法的宪政理念论  1

一、权利保障的历史发展  1

(一)从人权到国民权再到人权 1

(二)从自由权到社会权  3

(三)魏玛宪法与社会法治国家  4

(四)自由权与社会权的冲突和融合  6

(五)从由法律保障权利和自由到由宪法保障权利和自由 8

(六)从权利的国内保障到权利的国际保障  8

二、权利保障与制度改革  9

(一)权力配置与权利保障问题  9

(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主权”原理的重要途径  12

(三)确立国民、市民、居民的概念范畴,明确其各自的权利义务  13

(四)推进以三大改革为核心的诸项改革  14

三、行政法的发展概观  15

(一)行政法学的使命  15

(二)主要发达国家行政法的沿革及行政法制度的建立 17

(三)中国行政法的沿革及现状  26

四、行政法学体系的架构  37

(一)建构科学的行政法学原理和理论体系 37

(二)行政法学的总论和各论  40

(三)行政法各论的作用和意义  41

(四)行政法各论的特点及研究方法论  43

第一章 行政国家与法治行政论  45

一、行政国家与行政的使命  45

(一)从立法国家到行政国家  45

(二)行政国家的悖论  48

(三)行政的使命  50

二、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57

(一)行政法的概念界定  57

(二)关于公法与私法的区别 60

(三)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64

(四)行政法的作用 75

三、法治行政原理的确立及发展  80

(一)两种法治国家观  80

(二)民主政治的制度及其发展  85

(三)法治行政原理的基础 89

(四)依法律行政的原理  97

(五)法律保留论与能动的行政  103

四、中国行政法基本原则  114

(一)基本原则的取舍问题  114

(二)合法性原则 115

(三)合理性原则 118

(四)公开原则 120

第二章 行政权力价值论  122

一、行政权概念的变迁  122

(一)行政权的由来  122

(二)自由主义法治国家的行政权  126

(三)现代福利国家的行政权  128

二、行政权的内容和功能  132

(一)行政权的行使方式  132

(二)行政权的主要内容及功能 134

三、行政权的特征  141

(一)行政权的公共利益性  142

(二)行政权的优益性  142

(三)行政权的先定性  143

(四)行政权的单方命令性和强制性  143

(五)行政权的职权与职责统一性  144

(六)行政权的不可自由处分性 144

(七)行政权的执行性  145

四、行政权的依据和基准  145

(一)现代国家中人民的地位  146

(二)现代国家行政权的依据  147

(三)行政权的运用与公共利益的追求  148

(四)权力分立与民主主义的价值  151

(五)地域性分权化与集权化  153

(六)权力控制是法治的起点和归宿 156

五、行政权与行政责任  158

(一)行政的任务与公共秩序的维持  158

(二)行政决定与行政责任  160

(三)规制权限与行政责任  161

第三章 参与型行政与公共利益论  164

一、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与利益均衡制度  164

(一)《宪法修正案》与公共利益研究的课题  164

(二)行政法上的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165

二、公共利益的判断与行政法的多重属性  168

(一)公共利益的判断及实体性要件  168

(二)行政法的多重性  169

三、参与型行政与利益表达机制  171

(一)参与型行政的概念  171

(二)行政立法过程的参与理念  171

(三)行政立法过程参与机制的设置  173

(四)行政立法过程的利益表达  175

(五)行政参与局限性的克服  178

四、舆论监督与公共利益  181

(一)舆论监督对公共决策的意义  181

(二)正确理解舆论监督和“公共利益” 185

第四章 行政组织与公务员法制论  188

一、行政组织法的研究视角  188

二、行政组织  189

(一)行政组织的概念  189

(二)行政组织的特点 190

(三)中国的行政组织 192

三、行政组织法  193

(一)行政组织法的概念  193

(二)中国行政组织法的概况及课题  194

(三)行政组织法的内容  195

四、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色  196

(一)从事公务机会的公开、平等的原则 197

(二)功绩制的原则 197

(三)公务员在政治上中立的原则 198

(四)身份保障的原则 199

(五)人事行政机关独立的原则 199

(六)科学人事行政的原则——民主主义的原则与功绩制的原则之统一  199

五、中国公务员法制  201

(一)国家干部制度的再建及改革  201

(二)公务员的概念和范围 206

(三)公务员法律关系  210

(四)公务员的权利 217

(五)公务员的义务  220

(六)公务员的责任  224

第五章 民主政治与行政立法论  228

一、委任立法和行政立法  228

二、行政立法的性质  230

三、行政立法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33

(一)现代社会国家立法内容的复杂性、专业性和技术性  233

(二)根据情况变化灵活地改废条款的必要性 234

(三)根据地方实际能动地立法的必要性  235

(四)脱离政党支配客观公正立法的必要性  235

四、行政立法的种类及根据  236

(一)美国行政立法的种类及根据  236

(二)英国行政立法的种类及根据  238

(三)法国行政立法的种类及根据  240

(四)德国行政立法的种类及根据  241

(五)日本行政立法的种类及根据  241

五、行政立法的原则  243

(一)遵循宪法、法制统一的原则 243

(二)民主立法的原则 244

(三)科学立法的原则 245

(四)对上述原则的确认和适用问题  248

六、对行政立法的统制与救济  249

(一)行政立法与法律依据  250

(二)禁止笼统的委任  251

(三)对授权范围和目的的限定性解释  253

(四)对行政立法的程序控制 254

(五)行政立法的公布等 256

(六)正确运用法的一般原则 257

七、行政立法的要件统制  258

(一)研究行政立法要件统制的意义  258

(二)行政立法的生效要件  259

(三)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生效要件  266

(四)行政立法的消灭及效力 269

八、行政立法中的“民主政治原则腐化”的克服  270

(一)把握正当程序与权力配置视角的意义  270

(二)警惕行政立法中的“民主政治原则腐化” 271

(三)以正当程序的理念进行权力配置  275

第六章 行政行为一般论  278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278

(一)最广义说  280

(二)广义说  280

(三)狭义说  281

(四)最狭义说  281

二、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 282

(一)主体特征——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所作的行为 282

(二)职能特征——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职权、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 283

(三)法律特征——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依据法律规定所作的能产生直接行政法律后果的行为 284

(四)范围特征——行政行为是对外部采取的行为  284

(五)目的特征——行政行为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标  285

三、行政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85

(一)行政行为与国家行为 286

(二)行政行为与行政立法行为  287

(三)行政行为与内部行为 293

(四)行政行为与公务员的个人行为  294

四、行政行为的分类  295

(一)单方行政行为、双方行政行为、多方行政行为   296

(二)羁束行政行为和裁量行政行为 297

(三)要式行政行为和不要式行政行为 298

(四)实体性行政行为和程序性行政行为 298

(五)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和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299

(六)无附款行政行为和有附款行政行为 299

(七)职权行政行为、授权行政行为和委托行政行为   302

(八)权利性行政行为、义务性行政行为与确认法律事实和法律地位的行政行为 303

(九)行政行为的其他分类 306

五、行政行为的效力  307

(一)行政行为效力的差异性  307

(二)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308

(三)行政行为的拘束力 308

(四)行政行为的执行力 309

(五)行政行为的不可争力(形式性确定力) 309

(六)行政行为的不可变更力(实质性确定力) 310

六、行政行为法  310

(一)行政行为法的概念  310

(二)行政行为法的特征和意义  311

第七章 行政行为要件论  312

一、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  313

二、行政行为的生效要件  314

(一)行政行为生效要件的概念  314

(二)行政行为生效要件的种类  315

三、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321

(一)理解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的视角 321

(二)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的种类  322

四、有瑕疵行政行为及其后果  330

(一)有瑕疵行政行为的概念  331

(二)有瑕疵行政行为的撤销及变更  332

(三)行政行为的废止  337

(四)有瑕疵行政行为效力研究的课题  339

第八章 政府规制与行政许可论  342

一、行政许可分类方法论  342

(一)从立法政策学上进行分类  342

(二)根据属性的分类  344

二、行政许可的作用  344

(一)行政许可的积极作用 345

(二)行政许可制度的某些消极作用 347

三、行政许可与政府职能定位  349

四、无瑕疵行政许可裁量请求权  351

五、行政规制的缓和与行政许可制度的完善  353

(一)行政许可与规制缓和  353

(二)日本的规制缓和  354

(三)中国行政许可理论与制度的完善  357

(四)日本审议会制度的经验借鉴  379

第九章 政民协治与行政合同论  385

一、现代合同的构造  385

二、行政合同的概念、种类和特征  387

(一)行政合同的概念  387

(二)各国对行政合同的理解和运用 387

(三)行政合同的分类  389

(四)行政合同的特征  393

三、管理方式的转换与政民协治的理念  394

四、行政合同与法治行政——行政合同的原则  397

(一)必须有法律根据或者明确的法律授权  397

(二)不超越行政权限——行政合同的法界限  398

(三)出于行政需要——目的正当性原则 399

(四)内容必须合法——私法规定在行政合同中的适用 400

(五)竞争原则和公开原则 401

(六)书面主义的原则 401

五、行政合同中的权利义务  401

(一)行政主体的权利  402

(二)行政主体的义务  403

(三)对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404

六、行政合同的缔结及履行  404

(一)行政合同的缔结程序、方式  404

(二)行政合同履行的原则 406

七、行政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407

八、行政合同的纠纷及其救济机制  408

第十章 服务行政与行政指导论  410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  410

二、行政指导的方式和类型  412

(一)行政指导的方式  412

(二)行政指导的类型  413

三、行政指导的特征  415

(一)行政指导的非强制性  416

(二)行政指导的事实行为性  417

(三)行政指导的能动性  417

(四)行政指导关系中行政主体的优越性 418

(五)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的一种外部行为 418

(六)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单方面的意思表示行为 419

(七)行政指导是基于行政职权作出的行为 419

(八)行政指导形式的多样性  420

四、行政指导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420

(一)行政指导与行政领导  420

(二)行政指导与行政命令  421

(三)行政指导与行政合同 422

(四)行政指导与行政的其他行为 423

五、行政指导的地位和意义  424

(一)国外行政指导的发展  424

(二)中国行政指导的发展  427

(三)行政指导的作用及效用 431

六、行政指导与法治行政  434

(一)行政指导的局限性  434

(二)行政指导的法律控制 436

(三)对行政指导的救济途径  444

第十一章 能动行政与政府职能论  446

一、房屋拆迁与政府职能论  446

(一)房屋拆迁的定位与政府的主导推进作用 446

(二)商业拆迁与公益拆迁——利益均衡中的政府职责  448

(三)房屋拆迁与私人财产权的实体保障 451

(四)房屋拆迁与私人财产权的程序保障  453

二、劳动教养的目的与责任论  456

(一)劳动教养的存废问题  456

(二)劳动教养目的论  458

(三)劳动教养制度的缺陷及其对策  468

(四)实现劳动教养目的之责任论  473

三、行政强制执行权力论  486

(一)“模式”的疑惑  486

(二)对中国行政强制执行现状的把握和法律解释学的应用 488

(三)“原则”和“例外”倒置的弊端 489

(四)行政执行制度的模式与行政执行权力的配置  492

(五)行政案件和解的法理和制度探微  494

第十二章 行政裁量论  501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概念泛化的遏制  501

二、行政裁量的形态及特征  504

(一)行政裁量的概念  504

(二)行政裁量的类型及特征  505

(三)行政裁量的普遍性  509

三、行政裁量的必要性  512

(一)法规范的不完备性决定了行政裁量的必要  512

(二)法律的普遍公正和现实的个别不公正之间的矛盾,需要行政裁量来调和  513

(三)不确定的法律概念需要行政裁量加以确定和具体化 513

(四)行政权在现代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行政裁量形式的有用性  514

四、行政裁量的运作规则  514

(一)符合合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515

(二)符合合理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515

(三)行政自我拘束原理与行政裁量  515

(四)行政裁量须认真履行法定程序 516

(五)及时裁量和说明理由的原则  516

五、对行政裁量的监督制约机制  517

(一)对行政裁量的立法统制 517

(二)对行政裁量的行政统制 520

(三)对行政裁量的司法统制 523

(四)对行政裁量的社会统制 525

六、行政裁量的运作及其监督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  525

第十三章 行政监督手段论  527

一、以权力约束权力  527

(一)权力机关对行政权力的监控  528

(二)司法制约 533

(三)行政制约——自律性监督制约机制 536

(四)党的领导和纪委监督的法制化  540

二、以权利抗衡权力  542

三、以舆论监督权力  544

四、行政权的程序统制  546

五、以正确的理念导引权力  548

(一)确立公民意识,张扬个人权利 548

(二)实行公开政府,确保公民知情权  549

(三)坚持民主政治,确保公民参与 550

第十四章 行政复议论  552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与特征  552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  552

(二)行政复议的特征  553

二、行政复议的作用和意义  556

(一)行政复议是较为便捷、经济、迅速的救济途径  556

(二)行政复议有利于提高立法质量和执法水平  556

(三)行政复议对实现政府管理职能,维护各种秩序起着重要作用 557

(四)行政复议有利于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建立  557

三、对行政复议基本原则的确认与反思  558

(一)行政复议基本原则的含义及特点 558

(二)行政复议基本原则的内容  558

四、对行政复议基本制度的确认与反思  563

(一)纵向管辖制和自由选择制 564

(二)一级复议制和终局复议制  565

(三)书面复议制 567

(四)复议、行政合一制 567

(五)依法复议,不得调解制 568

(六)复议不停止执行制 568

(七)被申请人承担举征责任制 570

五、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571

(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571

(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衔接关系 572

六、行政复议的课题与展望  574

(一)私人和政府的意识障碍及其克服  574

(二)行政复议机关的依附性和客观信赖性 575

(三)复议申请人对复议过程的参与 577

(四)体制建设的重要性  577

(五)维护法制的统一性  579

(六)关键在于制度的运行  579

第十五章 行政诉讼论  581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581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  581

(二)中国行政诉讼的特征  590

(三)行政诉讼案件的构成要件  595

(四)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关系 596

二、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与功能  599

(一)行政诉讼法的概念  599

(二)行政诉讼法的渊源  600

(三)行政诉讼法的功能  603

(四)行政诉讼法的效力范围  607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609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  609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特征  610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611

(四)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613

四、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614

(一)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  614

(二)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  617

五、行政审判依据及适用  626

(一)行政审判依据及范围  626

(二)适用法律、法规  632

(三)参照行政规章  637

(四)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地位  641

(五)司法解释问题  643

(六)审判规范之间的冲突及处理 645

(七)有关行政审判依据的若干疑难问题  649

六、行政诉讼制度改革的视点  654

(一)行政诉讼目的价值的确认  654

(二)权利救济与权力控制目的论  655

(三)修改《行政诉讼法》视点 656

七、行政诉讼的类型与权利救济的利弊分析  657

(一)行政诉讼类型化及困惑  657

(二)原告适格的扩大与行政诉讼类型的完善  659

(三)赋课义务诉讼与判决的拘束力和执行力 666

八、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统制及界限  670

(一)从权力分立论看司法权的界限  671

(二)统治行为论  672

(三)立法裁量论  673

(四)行政裁量论与尊重行政的首次性判断权  675

(五)行政诉讼目的再考  677

九、刘燕文诉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案的启示  678

(一)案情简介  678

(二)法院受理此案的合法性之争  680

(三)司法审查的原则和界限 683

(四)完善行政程序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687

(五)改革和完善学位管理制度,是权利救济的根本保障  688

(六)司法能动性与学术领域的自律 692

第十六章 行政赔偿论  695

一、行政赔偿的概念、特征及法律根据  695

(一)行政赔偿的概念  695

(二)行政赔偿的特征  696

(三)行政赔偿的法律根据  698

二、行政赔偿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700

(一)行政赔偿与国家赔偿  700

(二)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  701

(三)行政赔偿与刑事赔偿  703

(四)行政赔偿与民事赔偿 704

三、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  705

(一)行政赔偿归责原则的含义  705

(二)行政赔偿归责原则的类型  706

(三)《国家赔偿法》确定的违法责任原则 709

四、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710

(一)行政侵权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代表的行政管理行为的实施者  710

(二)行政侵权主体的行为是执行职务的行为 712

(三)行政侵权行为是违法的 714

(四)损害结果已经发生  715

(五)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716

五、行政赔偿范围  718

(一)行政赔偿范围的含义 718

(二)行政赔偿范围的确定  718

(三)国家应予赔偿的行政侵权损害范围 719

(四)行政赔偿责任的免除——国家不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行为 723

六、行政赔偿请求人  726

(一)行政赔偿请求人的概念  726

(二)行政赔偿请求人的确定  727

七、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727

(一)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概念  727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范围  728

八、行政赔偿程序  730

(一)行政赔偿程序的含义  730

(二)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 731

(三)行政先行处理程序  733

(四)行政赔偿诉讼  734

九、行政追偿制度  735

(一)赔偿义务机关的求偿权  735

(二)行政追偿权的适用要件  736

(三)行政追偿的性质与追偿金额  737

(四)追惩  737

十、行政赔偿的方式  738

(一)行政赔偿方式的概念  738

(二)行政赔偿方式的确定  738

(三)行政赔偿方式的种类  739

十一、行政赔偿标准  741

(一)行政赔偿标准的确定及类型  741

(二)对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标准  742

(三)对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标准  744

十二、行政赔偿费用  745

第十七章 行政补偿论  747

一、行政补偿的概念、性质和特征  747

(一)行政补偿的概念  747

(二)行政补偿的性质  748

(三)行政补偿的特征  749

二、行政补偿的原则  751

(一)公平合理、妥善安置、扶植发展的原则 751

(二)补偿直接损失的原则 752

(三)补偿物质损失的原则 752

(四)补偿实际损失的原则 752

三、中国行政补偿制度的历史发展及根据  753

四、中国行政补偿的基本制度  756

(一)土地征用补偿等制度  757

(二)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  757

(三)公用征调补偿制度  758

(四)执行治安职务损失补偿制度 759

(五)行政许可补偿制度  759

五、中国行政补偿制度的课题  761

第十八章 行政程序法论  766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及种类  766

(一)理解行政程序概念的多重视角 766

(二)从行政过程论的视角来把握行政程序的概念  766

(三)行政程序的概念界定  768

(四)行政程序的种类  770

二、行政程序法的概念、地位和作用  774

(一)行政程序法的概念和地位  774

(二)行政程序法与行政实体法的关系 775

(三)行政程序法的作用 775

三、行政程序法的历史发展  776

(一)关于行政程序法的起源  777

(二)行政权力的扩张与行政程序法典化的世界潮流  778

(三)行政程序立法模式论  780

(四)中国行政程序法制建设状况  781

四、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785

(一)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785

(二)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786

五、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  787

(一)程序公正原则的保障制度  787

(二)相对人参与原则的保障制度  791

(三)效率原则的保障制度 794

六、正当行政程序的追求——行政程序价值论  796

代结章 行政法学研究方法论  803

一、学习研究方法的方法——相互尊重,学会接力赛  803

二、培养对行政法学的兴趣——正视行政法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805

三、培养行政法学研究能力——注重基础能力,戒除急功近利  807

(一)语言能力  807

(二)读解能力 808

(三)问题意识能力 808

(四)调查能力 809

(五)整理能力 809

(六)质疑能力 810

(七)分析能力 811

(八)归纳总结能力 811

(九)自信心是研究基础能力的增强剂 812

四、收集、整理、运用资料——兼存并蓄,事半功倍  812

五、珍惜交流和请教的机会——勤学好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813

六、把握规律,全力以赴夯实行政法学专业知识  815

七、学术论文与学术真诚  818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820

一、专著(以出版时间为序) 820

二、论文(以发表时间为序) 828

附录二 相关法规范的简称与全称对照表(以初次通过颁布时间为序)  836

后记  84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