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籍版本学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古籍版本学  第2版
  • 曹之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5740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50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581页
  • 主题词:古籍-版本学-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籍版本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版自序 1

第一编 中国古籍版本学概论 3

第一章 古籍版本与古籍版本学 3

一、古籍及其数量 3

什么是“古籍” 3

古籍的数量 5

二、版本与古籍版本学 6

“版本”释名 6

古籍版本学及其研究内容 9

三、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2

从刘向谈起 12

古籍版本学与目录学的关系 14

古籍版本学与校勘学的关系 15

古籍版本学与书史的关系 16

四、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 16

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17

读书治学的需要 18

发展现代出版事业的需要 20

发掘文物、保护文物的需要 20

图书馆工作的需要 21

五、古籍版本学的研究方法 22

破除“神秘”感 22

文献考证法 23

比较研究法 24

实验研究法 24

计量研究法 25

最基本的训练 26

六、古籍的结构 28

古籍的单页版式 28

古籍的外形结构 30

古籍的内部结构 32

七、古籍版本的类别 35

以刻印时间区分 35

以刻印地点区分 36

以刻印单位区分 37

以装订形式区分 38

以制版工艺区分 38

以写本种类区分 39

以活字种类区分 40

以字体、行款区分 40

以纸张区分 40

以颜色区分 40

以版式区分 41

以刻印质量区分 42

以内容区分 42

以用途区分 43

以流传情况和价值区分 44

第二章 古籍版本学史略 45

一、古籍版本学的产生 46

先秦两汉的同书异本及其研究 46

先秦两汉的善本 48

汉代版本目录 50

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上) 52

晋代同书异本及其研究 52

晋代的善本 55

晋代版本目录 56

三、古籍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中) 58

南北朝同书异本及其研究 58

南北朝的善本 61

南北朝版本目录 63

四、古籍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下) 66

隋唐五代的同书异本及其研究 66

隋唐五代的善本 69

隋唐五代的版本目录 71

五、古籍版本学的成熟时期(上) 74

宋代同书异本的复杂化 74

宋代同书异本的研究 76

宋代的善本 79

宋代古籍版本学的丰硕成果 80

六、古籍版本学的成熟时期(下) 83

元代同书异本研究 83

元代的善本 86

元代古籍版本学成果 88

七、古籍版本学的繁荣时期(上) 88

明代同书异本研究 88

明代的善本 91

明代古籍版本学成果 93

八、古籍版本学的繁荣时期(下) 93

清代同书异本研究 94

清人的善本观 96

清代古籍版本学家 99

清代古籍版本学成果 104

九、当代古籍版本学 105

民国时期的古籍版本学 105

新中国成立后的古籍版本学家 107

新中国成立后古籍版本学的成就 110

第二编 中国古籍版本源流 115

第三章 写本源流 115

一、先秦两汉写本 115

简策的外形 115

简策的制作 118

帛书的形制 121

汉代写本 123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写本 125

三国写本 125

晋代写本 126

南北朝写本 127

隋唐写本 129

五代写本 133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写本的特点 134

三、宋元写本 136

宋元官方写本 136

宋元民间写本 138

宋元抄书盛行的原因 141

四、明代写本 143

明代官方写本 143

明代民间写本 145

明代写本的特点和价值 150

五、清代写本 151

《四库全书》 152

清代民间写本 153

清代写本的特点和价值 157

六、佛经写本 161

佛经写本的供养者 161

佛经写本的抄写者 164

《敦煌遗书》之外的佛经写本 167

第四章 唐五代刻书 169

一、唐代刻书 169

知见刻书目录 169

刻书特点 172

二、五代刻书 173

知见刻书目录 173

刻书特点 178

第五章 宋代刻书 179

一、国子监刻书 179

国子监简介 179

国子监刻书 180

监本的质量 183

二、公使库刻书 184

“公使库”小考 185

知见刻书目录 187

三、朱熹刻书及其他 189

朱熹刻书 189

周必大、陆游、廖莹中等刻书 193

四、陈起刻书及其他 195

临安陈起等刻书 196

建安余氏等刻书 198

五、宋代刻书的特点 201

第六章 辽、西夏、金、元刻书 206

一、辽国刻书 206

二、西夏刻书 209

三、金国刻书 214

四、元代官刻 218

中央官刻 219

地方官刻 221

五、元代书院刻书 225

书院刻书简介 225

书院刻书的条件 227

六、元代民间刻书 230

元代家刻 230

元代坊刻 232

七、元代刻书的特点 235

第七章 明代刻书 240

一、经厂刻书 240

经厂概述 240

经厂本的内容和版式 243

经厂刻书的有利条件 245

正确评价经厂本 246

二、国子监刻书 246

南监继承的版片 247

南监修补的版片 249

南监新刻的版片 251

南监刻书众多的原因 253

北监刻书与监本的质量 255

三、藩府刻书 257

财力之富 258

藏书之多 258

人才之盛 260

韬晦之计 260

诸藩刻书 263

四、书帕本 264

“书帕”小考 264

书帕本的特点 267

五、明代家刻 269

六、毛晋刻书 275

毛晋的生平 275

毛晋刻书 276

毛晋刻书的功过 280

七、明代坊刻 283

建阳书坊 283

苏州书坊 286

金陵书坊 287

杭州书坊 288

北京书坊 289

八、明代刻书的特点 291

第八章 清代刻书 297

一、武英殿刻书 297

武英殿的编制 297

康熙年间刻书 299

雍正以后刻书 301

二、国子监刻书 303

三、官书局刻书 305

官书局的创立 305

金陵书局与浙江书局 307

崇文书局与广雅书局 309

其他书局 311

书局之间的合作 311

四、清代家刻 312

五、北京琉璃厂刻书及其他 319

六、清代刻书的特点 324

第九章 太平天国刻书及其他 328

一、太平天国刻书 328

知见刻书目录 328

刻本特点 330

二、民国时期的古籍出版 332

古籍出版概况 332

雕版与活字 332

影印与铅印 336

古籍出版的特点 338

三、佛经刻本 339

宋代佛经刻本 339

辽金佛经刻本 341

元代佛经刻本 342

明代佛经刻本 343

清代佛经刻本 345

佛经刻本众多的原因 346

四、道藏刻本 349

第十章 插图本、拓本及其他 352

一、插图本 352

先秦到唐代的插图本 353

宋元插图本 354

明代插图本 355

清代插图本 357

二、拓本 359

拓本与搨本 359

拓本源流 360

拓本的价值 365

三、活字本 366

泥活字 366

木活字 369

铜活字 374

锡活字和铅活字 378

四、套印本 378

套印的产生 379

明清的套印 381

五、石印本 383

石印出版家简介 383

石印本的内容 386

石印的优缺点 389

第三编 中国古籍版本鉴定 393

第十一章 根据内容鉴定版本 393

一、卷数 393

篇与卷 393

分卷方法 393

卷次的命名 394

卷数的增减 395

卷数与版本鉴定 397

二、编例 397

三、学术源流 400

四、名物制度 403

五、内容时限 405

六、篇目排列 406

七、内容文字 407

八、小结 408

第十二章 根据形式鉴定版本 411

一、书名页 411

书名页的类型 411

关于“藏版”问题 412

二、序跋 415

序跋概说 415

序跋与版本鉴定 420

三、卷端 422

卷端书名冠词 422

编纂校刊姓氏 425

四、避讳 429

避讳的历史 430

避讳的方法 432

避讳的功过 434

五、牌记 437

牌记的内容 437

牌记的作用 440

牌记的价值 441

六、行款 445

行款的源流 446

行款与版本鉴定 448

七、字体 451

依汉字演变的先后次序分类 451

依书法流派分类 453

依字体大小及笔画繁简分类 458

八、刻工姓名 459

刻工简介 459

历代刻工 460

研究刻工的意义 464

九、装订形式 466

卷轴装 466

旋风装 467

经折装 469

蝴蝶装 470

包背装 471

线装 472

十、纸张 473

古籍用纸的种类 474

从晋到唐的图书用纸 476

宋元图书用纸 477

明清图书用纸 480

十一、藏书印 482

藏书印的历史 482

藏书印的种类 485

藏书印的价值 488

十二、室名 489

室名概说 489

室名与版本鉴定 494

第十三章 写本与活字本的鉴定 496

一、写本的鉴定 496

二、活字本的鉴定 502

第十四章 古籍版本作伪 506

一、古籍版本作伪举例 506

书名作伪 507

著者作伪 507

卷数作伪 508

序言作伪 508

年号作伪 509

牌记作伪 509

藏书印作伪 510

题跋作伪 511

纸张作伪 512

二、古籍版本作伪的鉴别 514

第十五章 利用有关图书鉴定版本 516

一、利用文史工具书鉴定版本 516

二、利用古籍书目鉴定版本 517

三、利用史料鉴定版本 518

四、利用书影鉴定版本 520

五、利用古籍版本学专著鉴定版本 523

第十六章 考订一书的版本源流 527

一、考订一书版本源流的意义 527

二、考订一书版本源流的方法 529

查考成书原貌 529

查考同书异本 532

梳析源流 534

三、善本 536

善本因人而异 537

善本因时而异 538

当今善本 543

主要参考文献 546

图1 清刻本校样《读史方舆纪要》眉批(彩图一) 20

图2 孙学雷、董光和编《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书印选编》 27

图3 古籍单页版式 28

图4 鱼尾的样式 30

图5 古籍外形结构 30

图6 刘向 48

图7 郑玄 48

图8 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 61

图9 僧祐撰《出三藏记集》 64

图10 玄奘(彩图二) 70

图11 曹士冕《法帖谱系图》 81

图12 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 82

图13 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 89

图14 钱大昕 100

图15 黄丕烈 100

图16 缪荃孙 102

图17 叶德辉 103

图18 张元济 106

图19 傅增湘 107

图20 顾廷龙 108

图21 张秀民 109

图22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111

图23 汉画像砖《抱简图》 116

图24 竹简 118

图25 书刀 120

图26 帛书(彩图三) 122

图27 《永乐大典》 144

图28 明抄本程俱撰《麟台故事》(彩图四) 150

图29 文澜阁 152

图30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何良俊撰《何氏语林》 153

图31 清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161

图32 敦煌莫高窟 162

图33 唐人写经 168

图34 唐咸通九年(868年)王玠刻《金刚经》 171

图35 冯道 174

图36 五代刻《文殊师利菩萨像》 177

图37 南宋监本《春秋公羊疏》 182

图38 宋淳熙四年(1177年)抚州公使库刻本《礼记郑注》(彩图五) 187

图39 朱熹 190

图40 宋庆元二年(1196年)周必大刻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公集》 194

图41 宋陆子遹刻《渭南文集》 195

图42 宋淳熙间廖莹中刻韩愈《昌黎先生集》(彩图六) 195

图43 宋临安陈起刻《唐女郎鱼玄机诗集》(彩图七) 197

图44 宋绍熙二年(1191年)建安余仁仲刻《春秋公羊经传解诂》 199

图45 宋眉山万卷堂刻《新编近时十便良方》 200

图46 山西应县木塔 208

图47 辽刻本《蒙求》 209

图48 西夏刻《金刚经》 211

图49 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文集》 217

图50 元大德九年(1305年)宁国路刻《后汉书》 223

图51 元泰定三年(1299年)西湖书院刻《文献通考》 226

图52 元岳浚刻《孝经》(彩图八) 231

图53 元天历三年(1330年)叶日增刻《王氏脉经》 233

图54 元后至元五年(1339年)刻《农桑辑要》 238

图55 明经厂刻书图(彩图九) 241

图56 明景泰四年(1453年)经厂刻《历代君鉴》 244

图57 明南京国子监刻《金史》 253

图58 明北京国子监刻《南齐书》 256

图59 明藩王藏书印举例 259

图60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晋藩刻《元文类》 264

图61 明嘉靖间顾起经刻《分类笺注王右丞诗集》 271

图62 王咸绘《毛晋汲古阁图》(彩图十) 275

图63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毛晋刻《明僧弘秀集》 277

图64 建阳书坊图 283

图65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余象斗刻《万锦情林》 285

图66 今立建阳“书林门” 286

图67 明金陵唐富春刻《新刻出像音注增补刘智远白兔记》 288

图68 明杭州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 289

图69 明嘉靖元年(1522年)金台汪谅刻《文选注》所附书目 291

图70 武英殿 298

图71 清康熙间曹寅扬州诗局刻《全唐诗》 300

图72 清同治五年(1866年)金陵书局刻《五言诗》 308

图73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广雅书局刻《禹贡班义述》 310

图74 清黄丕烈刻《仪礼》 315

图75 清金山钱熙祚刻《易说》 317

图76 孙殿起撰《琉璃厂小志》 320

图77 琉璃厂刻《地理点穴撼龙经》 320

图78 清南京李光明庄刻书目录 325

图79 福建四堡今存书坊“梅园” 326

图80 福建四堡书坊墨缸 326

图81 太平天国刻本封面 330

图82 刘承干嘉业堂版片 333

图83 商务印书馆发行店旧址 337

图84 中华书局总公司旧址 338

图85 北宋开宝间刻《开宝藏》 340

图86 明万历间刻《径山藏》 344

图87 明天启六年(1626年)吴发祥刻《萝轩变古笺谱》(彩图十一) 355

图88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胡正言刻《十竹斋笺谱》(彩图十二) 355

图89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李渔刻《芥子园画传》(彩图十三) 358

图90 捶拓工具 360

图91 唐拓《温泉铭》 362

图92 毕昇 367

图93 仿毕昇胶泥活字版 368

图94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翟金生泥活字《仙屏书屋初集》 369

图95 元王祯制木活字轮盘 372

图96 清武英殿摆字图 373

图97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华燧铜活字本《九经韵览》 376

图98 清雍正四年(1776年)内府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 377

图99 元至正元年(1341年)江陵资福寺无闻和尚刻《金刚经注》(彩图十四) 380

图100 明万历九年(1581年)凌瀛初刻四色套印本《世说新语》(彩图十五) 382

图101 清武英殿套印《唐宋文醇》 383

图102 清光绪十年(1894年)上海点石斋石印工厂图 384

图103 清光绪五年(1879年)点石斋石印本《金陵杂述》 384

图104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翠岩精舍刻《广韵》书名页 412

图105 清嘉庆十年(1805年)三间草堂刻《唐才子传》书名页 413

图106 明辽藩刻本《梁昭明太子文集》卷端 429

图107 王彦坤编著《历代避讳字汇典》 436

图108 宋建阳蔡琪刻《汉书集注》牌记 437

图109 宋眉山程舍人宅刻《东都事略》牌记 438

图110 宋钱塘王叔边刻《后汉书注》牌记 439

图111 宋临安荣六郎刻《抱朴子》牌记 445

图112 宋蜀刻《李长吉文集》 449

图113 各种书体比较 454

图114 清康熙十七年(1708年)林佶写刻《午亭文编》 457

图115 李国庆编《明代刊工姓名索引》 465

图116 卷轴装 467

图117 旋风装 469

图118 经折装 470

图119 梵夹装 470

图120 蝴蝶装 471

图121 包背装 471

图122 线装 472

图123 《天工开物》造纸抄造工艺图 474

图124 造纸所用竹帘 475

图125 清弘历印 483

图126 藏书印形状图 485

图127 叠文印 486

图128 名号印举例 486

图129 朱彝尊“曝书亭” 490

图130 明詹佛美木活字本《招摇池馆集》 503

图131 武英殿聚珍版《墨法集要》 505

图132 宋淳熙间龙舒郡斋刻本《金石录》(彩图十六) 515

图133 明宣德九年(1434年)朱氏尊德书堂刻《增订附注资治通鉴节要续编》(彩图十七) 51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