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和谐社会价值观建设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金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ISBN:978751303837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248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哲学)-理论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价值论-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和谐社会价值观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谐社会价值观建设的灵魂 1
第一章 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物化和物役”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革命 14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价值”的潜隐 15
(一)人的自然存在的优先性 16
(二)“共同体是实体” 18
二、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关系中“人的价值”的觉醒 21
(一)人的社会存在优先性的张扬 22
(二)“天赋人权” 25
(三)“人是目的” 28
三、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人的物化和物役” 31
(一)商品拜物教 31
(二)货币拜物教 35
(三)资本拜物教 38
四、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德国哲学的价值论转向 41
(一)洛采的价值引入 42
(二)尼采的价值重估 44
(三)文德尔班的“价值哲学论” 46
五、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革命 50
(一)价值立场:个人自由到人类幸福 51
(二)价值基础:概念逻辑到生活逻辑 54
(三)价值话语:需要的满足到人类解放 5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与主题 62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62
(一)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 63
(二)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66
(三)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69
(四)精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73
二、基于“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主题的核心价值观 75
(一)人本 76
(二)发展 78
三、基于“物质生活生产和再生产”主题的核心价值观 81
(一)富裕 81
(二)共有 84
四、基于“社会关系生产和再生产”主题的核心价值观 86
(一)自由 87
(二)平等 90
(三)民主 92
(四)公正 96
(五)和谐 99
五、基于“精神生活生产和再生产”主题的核心价值观 102
(一)解放 102
(二)文明 105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价值实践理论的历史发展 109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实践理论的原初结构 109
(一)面向“革命”课题的“阶级斗争”核心价值观 110
(二)面向“建设”课题的“生产力”核心价值观 112
(三)面向“发展”课题的“自由个性”核心价值观 116
二、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119
(一)制度革命 119
(二)人民主权 123
(三)政治解放 127
三、建设时期“生产力”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129
(一)体制改革 130
(二)人民富有 133
(三)经济解放 136
四、发展时期“自由个性”核心价值观的回归 139
(一)以人为本 139
(二)差异和谐 141
(三)人类解放 14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价值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 148
一、民生为本 148
(一)以人民的生命为本 149
(二)以人民的生活为本 152
(三)以人民的生活的生产为本 154
二、共同富裕 157
(一)共同建设 158
(二)共同享有 161
三、公平正义 164
(一)劳动正义代替资本正义 165
(二)权利正义取代权力正义 168
四、和谐发展 171
(一)代内和谐发展 172
(二)代际和谐发展 176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价值视阈中的和谐社会价值观建设 179
一、德性培育:和谐社会价值观的个体养成 179
(一)中国共产党人 180
(二)领导干部 182
(三)公众人物 185
(四)先进模范 188
(五)青少年 191
(六)社会大众 194
二、责任制度:和谐社会价值观的组织建设 196
(一)政府组织 197
(二)非政府组织 199
(三)事业组织 202
(四)企业组织 205
三、价值生态: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国家建构 208
(一)物质价值生态 209
(二)制度价值生态 212
(三)行为价值生态 215
(四)精神价值生态 218
结语 伟大的灵魂与卓越的成就 222
主要参考文献 234
后记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