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炼油技术专业(群)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于月明主编;高金文,刘淑娟主审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3899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90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100页
- 主题词:石油炼制-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参考资料;石油炼制-课程标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炼油技术专业(群)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炼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调研分析报告 1
一、毕业生调研 1
二、毕业生岗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调研 2
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2
四、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3
第二部分 炼油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5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5
二、入学要求 5
三、学习年限 5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 5
五、职业岗位与职业面向 5
六、职业岗位(群)工作分析 6
七、课程结构 6
八、实施性教学安排 6
九、专业教学团队基本要求及建设意见 6
十、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基本要求及建设建议 28
十一、实施建议 28
十二、学习评价建议 35
第三部分 炼油技术专业(群)课程标准 37
《物料输送与传热》课程标准 37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37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37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37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 38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38
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39
七、教学基本条件 41
八、其他说明 41
《物料分离过程与操作》课程标准 42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42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42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42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 42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43
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43
七、教学基本条件 44
八、其他说明 47
《原油一次加工过程与操作》课程标准 47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47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48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48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 48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49
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49
七、教学基本条件 49
八、其他说明 52
《石油产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 52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52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53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53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 53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54
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55
七、教学基本条件 55
八、其他说明 59
《炼化生产过程的检测与控制》课程标准 60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60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60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60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 60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61
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61
七、教学基本条件 61
八、其他说明 65
《计算机基础应用与操作》课程标准 66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66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66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66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 67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67
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70
七、教学基础条件 70
八、其他说明 70
《典型化工装置生产过程与操作》课程标准 71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71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71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71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 72
五、教学内容及要求 73
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73
七、教学基本条件 73
八、其他说明 78
《油品计量》课程标准 79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79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79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79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 79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80
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80
七、教学基本条件 83
八、其他说明 83
《炼化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标准 84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84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84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84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 84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85
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85
七、教学基本条件 85
八、其他说明 88
参考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