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1卷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1卷  上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579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6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1卷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 3

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3

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3

鸦片战争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3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 3

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

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兴起 13

二、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 18

二、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 18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18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1

各阶层群众的反抗斗争 24

附图1— 26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8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8

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4

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创办 34

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4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36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42

五、二十世纪初的国际环境 42

五、二十世纪初的国际环境 42

俄国十月革命和欧亚革命浪潮的兴起 44

一、五四爱国运动 49

第二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9

一、五四爱国运动 49

第二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9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54

各种新思潮的涌现 54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54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57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成长 62

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论争 65

三、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72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72

三、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72

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75

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77

党的早期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 81

四、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4

四、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4

一大的召开 84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88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活动 91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活动 91

一、中央局工作的逐步展开 91

一、中央局工作的逐步展开 91

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93

党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认识 93

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93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99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 104

三、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07

工人罢工斗争的蓬勃兴起 107

三、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07

工人运动的继续高涨 111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16

四、党对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领导 119

农民运动的新局面 119

四、党对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领导 119

青年运动的新态势 122

妇女运动的新面貌 124

五、党在创立初期的自身建设 125

五、党在创立初期的自身建设 125

第二编 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第四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新局面的形成 133

一、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33

第二编 党在大革命时期 (1923年6月—1927年7月)第四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新局面的形成 133

一、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33

二、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建立 139

二、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建立 139

推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139

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43

三、开创革命的新局面 146

国民党的新变化和黄埔军校的建立 146

三、开创革命的新局面 146

国共合作对革命群众运动的推动 149

反击国民党右派和平定商团叛乱 153

四、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57

四、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57

第五章 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161

一、五卅运动和全国的反帝怒潮 161

席卷全国的五卅风暴 161

一、五卅运动和全国的反帝怒潮 161

第五章 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161

省港大罢工 168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171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171

三、北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运动 176

北方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176

三、北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运动 176

争取冯玉祥国民军和发动“首都革命” 178

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运动的开展 180

四、反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斗争 183

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 183

四、反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斗争 183

制定同国民党右派斗争的新政策 187

反对西山会议派和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189

五、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192

五、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192

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问题 192

资产阶级和农民问题 194

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97

武装斗争问题 199

第六章 北伐战争和革命力量的发展 202

一、北伐前的形势 202

北方反奉斗争的失败与两广统一 202

一、北伐前的形势 202

第六章 北伐战争和革命力量的发展 202

蒋介石夺取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205

二、党为北伐做准备 208

二、党为北伐做准备 208

三、北伐的胜利进军 213

两湖战场的作战 213

三、北伐的胜利进军 213

赣闽浙苏战场的作战 217

民众的支援和北伐军的政治工作 219

国民军再起和泸顺起义 222

四、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 225

湘鄂赣地区的工农运动和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重视 225

四、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 225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229

五、党在大革命运动中发展壮大 232

五、党在大革命运动中发展壮大 232

帝国主义的干涉与革命阵营内部矛盾的表面化 240

一、共产国际和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 240

第七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240

一、共产国际和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 240

第七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240

共产国际在北伐过程中对中共的影响 245

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形成 251

二、蒋介石加紧勾结中外反动势力和大革命的局部失败 257

二、蒋介石加紧勾结中外反动势力和大革命的局部失败 257

三、武汉政局和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61

东征北伐之争和第二次北伐 261

三、武汉政局和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61

武汉国民政府的危机 264

党的五大 266

四、大革命的失败 269

革命危机的加剧和五月紧急指示 269

四、大革命的失败 269

大革命的失败及经验教训 273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285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285

第三编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第八章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285

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 285

第三编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第八章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285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发展 292

革命形势转入低潮 294

二、各地的武装起义 296

二、各地的武装起义 296

南昌起义 296

八七会议 300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306

广州起义 309

其他武装起义 310

三、“左”倾盲动错误的出现及纠正 315

三、“左”倾盲动错误的出现及纠正 315

四、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320

四、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320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320

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思想 325

一、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29

第九章 党为复兴革命运动的艰苦斗争 329

一、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29

第九章 党为复兴革命运动的艰苦斗争 329

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337

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337

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337

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地下斗争的开展 340

反对托陈取消派的斗争 343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346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346

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开辟 346

湘赣、湘鄂赣根据地的开辟 348

湘鄂西、鄂豫皖根据地的开辟 350

其他根据地的开辟 352

四、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 356

海陆丰、井冈山等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356

四、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 356

土地革命政策的发展 360

五、党和红军建设纲领的制定 365

中共中央九月来信 365

五、党和红军建设纲领的制定 365

古田会议 369

六、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 372

六、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 372

一、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的出现及纠正 378

第十章 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和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378

第十章 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和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378

一、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的出现及纠正 378

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388

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388

三、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396

中央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 396

三、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396

鄂豫皖根据地的反“围剿” 404

湘鄂西根据地的反“围剿” 408

赣东北、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的反“围剿” 41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412

红军的建设和作战原则的基本形成 415

第十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局和革命运动的挫折 420

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420

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420

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420

第十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局和革命运动的挫折 420

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424

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429

二、冒险主义、关门主义错误对党的工作的危害 435

二、冒险主义、关门主义错误对党的工作的危害 435

三、红军继续进行反“围剿”斗争 444

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反“围剿”的失利 444

三、红军继续进行反“围剿”斗争 444

中央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446

川陕根据地反三路、六路围攻的胜利 450

湘鄂川黔等根据地的开辟 452

政权建设 454

四、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454

四、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454

经济建设 458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62

党的建设 463

五、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 467

五、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 467

六、临时中央“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473

查田运动 473

六、临时中央“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473

错误地开展反对“罗明路线”和邓、毛、谢、古的斗争 475

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477

第十二章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484

一、实现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 484

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484

第十二章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484

一、实现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 484

遵义会议 488

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493

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493

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 493

北上与南下战略方针的争论 495

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499

三、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500

红一方面军的东征和西征 500

三、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500

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 503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507

四、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512

四、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512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516

第十三章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516

华北事变 516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516

第十三章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516

《八一宣言》 519

一二九运动 523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527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527

瓦窑堡会议 527

西北地区抗日力量联合的实现 533

三、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策略的转变 536

三、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策略的转变 536

刘少奇关于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的策略思想 536

国民党统治区党组织的恢复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 540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544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544

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49

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49

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 549

西安事变 556

六、党为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565

促进国共合作抗日的努力 565

六、党为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565

迎接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 567

七、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573

七、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573

第四编 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第十四章 争取实现全面抗战路线 583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583

二、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600

三、实现全面抗战的努力和国共军队配合作战 608

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626

五、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 644

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649

第十五章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64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664

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 675

三、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694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702

五、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708

六、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722

第十六章 巩固抗日民主阵地 732

一、1941年以后的战略格局 732

二、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 736

三、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749

四、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760

五、党在沦陷区的斗争 771

六、整风运动 777

第十七章 争取人民抗战的最后胜利 792

一、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 792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803

三、建立联合政府的谈判 811

四、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823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837

第五编 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第十八章 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民主 853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 853

二、争取和平建国 860

三、调整战略部署 868

四、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的兴起 876

五、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881

六、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891

第十九章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 900

一、从自卫战争到解放战争 900

二、战略防御作战的重大胜利 924

三、加强解放区建设 931

四、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发展 940

第二十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 950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950

二、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和整党运动 957

三、夺取全国胜利纲领的制定和实施 964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978

五、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进一步展开 985

第二十一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991

一、历史性的战略决战 991

二、夺取全国胜利 1009

三、筹建新中国 1026

结束语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1038

后记 105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