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禅宗通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禅宗通史
  • 杜继文,魏道儒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4928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36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54页
  • 主题词:禅宗-佛教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国禅宗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作者的话 1

导言 1

第一章 禅宗前史——禅学和禅僧团 22

第一节 禅的性质和作用 22

一、禅的原始含义 22

二、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禅类观念 24

三、禅与禅宗 26

第二节 早期禅法 27

一、小乘禅数学 28

二、大乘三昧 33

第三节 禅学的独立化运动(东晋十六国) 37

一、北方诸国与佛教神异的流行 37

二、鸠摩罗什和觉贤的禅籍译介与慧远禅林 39

三、慧观与南朝宋的禅业建设 40

四、早期的禅法宗系 43

第四节 禅僧团的出现和北朝的官禅 46

一、玄高禅僧团 47

二、跋(佛)陀和慧光 49

三、僧稠与僧实 51

第五节 下层禅众和菩提达摩禅系 56

一、北朝流民与下层禅众 56

二、菩提达摩及其禅系 59

三、传说中的达摩著作和达摩禅 63

四、慧可的禅理及其意义 67

第六节 楞伽师与南天竺一乘宗 69

一、《楞伽经》与楞伽师 69

二、僧粲和法冲 71

三、南天竺一乘宗人物 73

第二章 禅宗的形成及其分布(隋与唐代初期) 78

第一节 形成期的历史特点 78

一、北朝和隋唐的佛教政策与禅僧队伍的变化 78

二、《起信论》与禅的理论模式 81

三、初唐定学诸相和禅僧南流 82

第二节 禅宗史上的里程碑——黄梅禅系的形成 84

一、双峰山道信与禅众定居 84

二、东山弘忍的山居禅学与坐作并重的禅行 88

第三节 牛头禅系和润州僧群 90

一、法融和牛头禅的建立 91

二、牛头传承和润州籍僧群 94

第四节 弘忍门徒之一——嵩山禅系 99

一、法如禅门 100

二、老安禅门 107

第五节 弘忍门徒之二——京师楞伽禅系 110

一、玄赜与净觉 110

二、《楞伽师资记》中的禅宗诸祖和禅说 112

1.求那跋陀罗的安心说和禅理学 113

2.从菩提达摩到粲禅师的安心说和禅理学 116

3.道信的“是心是佛”和“安心念佛” 117

第六节 弘忍门徒之三——京师神秀禅系 121

一、禅宗的合法化与神秀禅要 121

二、神秀语录与语录体的意义 127

三、神秀诸徒 130

1.义福及其“五方便门”和“入七净” 130

2.普寂及其“摩拂”和重戒 134

3.景贤与诸福 137

四、京禅与官僚 139

第七节 弘忍门徒之四——四川禅系 140

一、资州智诜禅系 140

二、南山念佛门禅系 141

第三章 禅宗的南北对立和诸家态势(中唐之一) 143

第一节 禅的性质和作用 143

第二节 关于慧能生平及其与神秀对立的传说 144

一、慧能生平异说 144

二、慧能嗣法略稽 146

三、南宗与南人 150

四、南宗始祖的出身和攀龙附凤的背后 154

第三节 南宗的创业者和他们的禅特色 156

一、岭南系 156

二、荷泽系 161

1.神会与南宗的确立 161

2.神会的宗脉与流向 163

3.荷泽禅与唐、蕃佛教关系 166

4.神会的著作和思想 169

三、净泉保唐系 179

四、永嘉禅观 185

1.玄觉与《证道歌》的山林优游禅 185

2.《永嘉集》向古典禅修的回归和禅心理描述 188

第三节 《坛经》的思想结构和历史地位 197

一、《坛经》的种类和演化 197

二、《坛经》的宗体本与道德化倾向 201

第四节 禅宗的南北对立与中唐政治 211

一、北宗普寂的门徒及其分布 211

二、普寂禅系在中唐初期的重兴 214

三、南宗的兴起与地区政治 218

四、南北嬗变诸因 221

第四章 诸家竞起和它们的分布(中唐之二) 227

第一节 南阳慧忠的“无情有性”说及其对南方禅师的批判 227

一、“一切无情皆是佛心” 229

二、斥“即心是佛”和“神性”说 233

三、“无心可用”与“无说”说 236

第二节 牛头宗的南移与径山禅 238

一、玄素和慧忠与牛头宗重兴 239

二、径山法钦与牛头南移的原因 242

三、牛头-径山的禅特点 244

第三节 江西禅系的崛起 247

一、关于怀让及其禅思想的传说 247

二、道一在洪州的创业和“触境皆如“、“随处任真” 250

三、洪州诸大禅师之一——京禅类 255

1.惟宽及其“不得忘” 255

2.怀晖和弘辨的“日理万机”即是“佛心”说 257

3.大义和他的“不定”说 259

4.如满与唐顺帝 261

四、洪州诸大禅师之二——理禅类:大珠慧海 261

1.“心性”论和“解脱”论的新特色 261

2.唯识框架与“即凡即圣” 264

3.论“体用”不二和“势” 270

五、洪州诸大禅师之三——农禅类 272

1.怀海的农禅理论和《禅门规式》 272

2.《禅门规式》中的佛教社会主义纲领 279

3.农禅的普及和普愿的禅道学 283

六、洪州诸大禅师之四——其他支派 289

1.坚持“即心是佛”支 290

2.以“灵知”为佛体支 290

3.倡“心非佛非智”支 291

第四节 关于湖南石头宗系及其禅风的考察 294

一、希迁及其门徒 296

二、传说中的石头禅观 301

三、《参同契》析 303

第五章 晚唐五代十国的形势与禅宗五家的分立 308

第一节 排佛和毁佛的升温与佛教整体的禅宗化趋向 309

一、宗密的禅教一致和三教融合论 311

二、士大夫舆论对禅教合一和三教融合的影响 315

三、裴休的禅教统一论 320

第二节 藩镇割据下的河北禅宗 323

一、赵州从谂和赵州门风 323

二、镇州义玄和临济宗风 328

1.义玄和普化 328

2.棒喝交加和毁佛毁祖 330

3.自信自主和“立处皆真” 332

4.临济宾主句 333

5.义玄门徒和魏州存奖 336

第三节 赣湘禅宗的复兴和沩仰宗 339

一、希运的不求知解和“无心是道” 339

二、灵祐、慧寂和沩仰宗 342

第四节 惟俨禅系的兴起和曹洞宗 349

一、华亭的“避世禅”和夹山的“弄潮人” 350

二、道吾的《乐道歌》和石霜的“枯木众” 351

三、昙晟的“失去人身最苦”说 352

四、良价的师友伦理学和禅宗政治学 354

第五节 福州雪峰禅系与韶州云门宗 361

一、宣鉴诸徒和福建禅宗之发达 361

二、义存的“入地狱去”和雪峰禅系 363

三、雪峰师备支 366

1.师备的唯识空观和“金刚眼睛” 366

2.玄沙的门人和桂琛的“密学” 369

四、雪峰在闽的其他弟子 370

五、雪峰文偃支和云门宗 371

1.文偃的生平和宗系 371

2.云门“三句语” 373

3.“总在这里” 375

第六节 法眼宗及其在南唐、吴越的发展 377

一、文益生平和他的“一切见成” 377

二、古圣“眼目”和《宗门十规论》中的“禅社” 380

三、法眼宗的炽盛和德韶、慧明禅的经院化 383

四、德韶的门徒和延寿禅论对佛教的整合 386

1.延寿生平和思想特点 386

2.从“三界唯心”到“即境即佛.是境作佛” 388

3.“万善同归”和禅独立性的丧失 389

第六章 两宋社会与禅宗巨变 394

第一节 概说 394

第二节 临济宗的振兴和禅家新风 400

一、汾阳善昭的公案代别和颂古 400

二、黄龙慧南和黄龙派 408

1.慧南和他的黄龙三关 408

2.黄龙诸徒与慧洪的文字禅 411

三、杨岐派初兴和早期传承 415

第三节 云门宗的扩展和多头开拓 416

一、从结交文士到住持京都寺院的诸师 417

二、雪窦重显及其诗文颂古 419

三、契嵩的三教合一新说 423

1.以“三教”融合护法 423

2.以“心”为三教统一之本 428

第四节 两宋之际的临济两支 435

一、概略 435

二、圆悟克勤及其《碧岩集》 438

三、大慧宗杲和他的话头禅 445

1.宗杲生平及其思想渊源 445

2.“话头”与“死句活句” 450

3.从逻辑分析到心理体验 455

4“随缘放旷,任性逍遥” 458

第五节 宏智正觉与曹洞宗复起 460

一、北宋曹洞宗概况 460

二、宏智正觉与“默照禅” 463

1.正觉生平 463

2.默照禅 464

三、宗杲对默照禅的评论 469

第六节 南宋中后期的禅宗 473

一、王朝的宗教政策与禅宗概貌 473

二、禅宗派系结构及其外传 475

第七章 元代禅宗及其南北分流 479

第一节 元代社会与禅宗 479

一、元代社会与宗教政策 479

二、佛道斗争与禅宗 482

三、教禅廷辩与尊教抑禅 484

四、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 487

第二节 金元之际的北方禅宗 488

一、海云印简与北方临济宗 489

二、万松行秀与北方曹洞宗 492

三、《从容庵录》与评唱之风 494

第三节 元代南方临济宗 497

一、之善系与居简系 498

二、崇岳系 501

三、祖先系 503

四、高峰原妙及其禅学思想 505

1.“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507

2.“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 509

3.“无心三昧” 510

五、看话禅的复兴与四宗调和 511

1.明本生平及其著作 511

2.对公案诠释之批判 513

3.看话禅 515

4.禅净合一与四宗一旨 520

六、天如惟则与千岩元长 522

1.惟则的禅净融合新说 522

2.元长的禅密统一说 524

第八章 明代禅宗的衰退和分解 527

第一节 朱元璋与明代佛教 527

第二节 明初禅宗与禅师的讲、教兼施 531

一、元叟行端系禅师 532

二、觉原慧昙与季潭宗泐 535

三、恕中无愠与呆庵普庄 536

第三节 明中叶的义学纷纭与禅宗落寞 538

一、禅向义学的倾斜 539

二、德宝及其对看话禅的增订 542

第四节 禅宗最后的兴盛与明末临济宗 545

一、禅宗的复起及其特点 545

二、密云圆悟的一条白棒 548

三、汉月法藏的禅思想 551

1.“得心于高峰,印法于寂音” 551

2.“大慧一出,扫空千古禅病” 553

3.五家宗旨与威音王圆相 556

四、圆悟对法藏师徒的批判 561

第五节 无明慧经与明末曹洞宗 564

一、无明慧经的农禅兴宗 564

二、博山元来的兼容思想 569

1.禅律并行,禅教兼重 569

2.禅与净土,“当求一门深入” 571

三、永觉元贤的“救儒禅” 574

1.元贤生平 574

2.著作 576

3.论“治经” 579

第九章 清初禅宗的最后活跃及其终结 581

第一节 清初诸帝与禅宗 581

一、清世祖与禅宗 581

二、清世宗与禅宗 585

三、清前期禅宗的基本特点 591

第二节 天童系与磐山系 593

一、密云圆悟的弟子与天童系 593

二、破山海明与川滇黔禅学 596

1.海明在巴蜀的影响 596

2.海明的棒打和禅净教戒的统一 599

3.海明一系的传播 602

三、玉林通琇与磐山系 603

第三节 云门系与寿昌系 607

一、云门系简况 607

二、天然函罡与祖心函可 608

三、为霖道霈与民间佛教 610

四、觉浪道盛的集大成思想 613

1.以儒说谈宗 613

2.为国说法 614

3.集大成与定宗旨 616

大事记 620

新版后记 63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