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东方智慧的现代魅力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东方智慧的现代魅力
  • 田文棠,杜乃俭,许允贤等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408494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东方智慧的现代魅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语: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 1

上篇: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一、儒家伦理与东亚文明 3

(一)东亚文明的历史形成 3

(二)东亚文明的现代发展 7

(三)东亚文明的未来前景 13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解读 19

(一)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使命 19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蕴涵 26

(三)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价值 33

三、构建凸显中国文化特色的软实力体系 39

(一)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40

(二)增强软实力的目的 44

(三)构建软实力的举措 50

四、中韩文明史上绽放幽香的两枝奇葩——张载与曹南冥实学思想之异同比较及其现代意义 58

(一)实学思想相同方面 58

(二)实学思想起点的不同 59

(三)实学思想落点的不同 63

(四)实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65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代意义 67

(一)传统人文主义的概念界定 67

(二)传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71

(三)传统人文主义的多元形成 79

(四)传统人文主义的现代意义 83

六、中国文化的转型重建与未来发展 87

(一)对近代文化量变转型重建的反思 88

(二)对现代文化质变转型重建的回顾 93

(三)对当代文化整体转型重建的前瞻 98

(四)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意义的管窥 102

七、秦文化的历史构成与现代诠释 109

(一)秦文化的历史渊源 109

(二)秦文化的基本特征 115

(三)秦文化的构成要素 117

(四)秦文化的现代意义 122

(五)打造新的秦文化 124

八、对传统儒学的现代诠释与超越——评《中国儒学史》、《儒学在现代中国》 128

(一)两书的基本内含 128

(二)儒学的历史断限 129

(三)“新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研究、重建和现代诠释 130

(四)原生儒学、变态儒学与儒学诠释的方法论意义 130

下篇:道家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九、道家生态智慧的思想基础 135

(一)“道法自然”与生态平衡 136

(二)“万物自化”与环保意识 140

(三)“知常曰明”与适度增长 143

(四)“知足不辱”与持续发展 147

(五)“去奢崇俭”与开源节流 149

十、道家“寡欲论”的现代意义 152

(一)道家的“无欲”、“寡欲”与现代的人欲横流 152

(二)老子的“崇俭去奢”与现代生态文明 158

(三)庄子的“清心寡欲”与现代的“回归自然” 162

(四)老庄“寡欲论”的不同与物质精神因素的互补作用 166

十一、玄奘唯识学境界的现实意义 169

(一)玄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169

(二)玄奘的唯识学理论 171

(三)玄奘唯识学境界的现代意义 176

十二、荀子欲求观的现代诠释 177

(一)荀子欲求观同其性恶论密不可分 177

(二)关键在于把欲望与需求区别开来 182

(三)荀子欲求观的现代转换 188

十三、从“天人之分”到“天人相胜”的哲学反思 191

(一)“文艺复兴”与人的觉醒 193

(二)“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195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环球生态危机 198

十四、科学发展与“天人并生” 203

(一)“可持续发展”与“人的第二次觉醒” 203

(二)“关爱大地母亲”与反全球化运动 207

(三)科学发展与创新型工业模式 210

十五、彰显多元文化魅力的“长安学”建构刍议 215

(一)长安与历史上的周秦汉唐 215

(二)长安是中古时期中国文化的中心 216

(三)长安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基本特征 218

(四)对老子“其人其书”的评价 220

(五)建构“长安学”的本意 224

十六、道家“自然”观念与六朝美学生态——《文心雕龙美学范畴研究》序 225

(一)刘勰美学范畴总论 226

(二)刘勰美学范畴分论 227

(三)六朝美学生态活力与“自然之势” 230

附录: 232

一、文化三题 232

(一)文化定义新释 232

(二)文化定性新说 238

(三)文化定位新论 245

二、时代大潮与哲学变革 251

(一)哲学的困境 251

(二)哲学的变革与应用 253

三、两岸文教交流之我见 259

后记 26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