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藏高原科学讨论学 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论文 摘要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组织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235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青藏高原科学讨论学 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论文 摘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青藏高原地球物理条件、地质历史与隆起原因 1
1.西藏沉积的发育与地层区的形成 文世宣、章炳高、王义刚、孙东立、王玉净、陈楚震、董得源、廖卫华、陈挺恩、何国雄、穆西南、尹集祥、吴浩若 1
2.第三纪森林海拔高度的测定 D.I.阿克塞罗德 1
3.青藏古植被的演变与青藏高原的隆起 徐仁 2
4.青藏高原华夏植物群的发现及其在古植物地理学上的意义 李星学、姚兆奇 3
5.青藏高原古生物地理与大陆漂移 文世宣 3
6.西藏奥陶-志留纪头足类生物区系特征、兼论大陆漂移的一些问题 陈均远 陈挺恩 4
8.西藏珊瑚化石的地层分布及其动物地理区系 吴望始、廖卫华 5
7.印度半岛和印度喜马拉雅二叠纪古地理及其与特提斯区的关系 J.M.狄金斯 S.C.夏 5
9.论西藏的冈瓦纳型与特提斯型动物群的生态关系 金玉玕 7
10.西藏二叠纪生物群的性质和印度板块的北部边界问题 王玉净、穆西南 8
11.青藏高原晚三叠世植物地理 李佩娟、吴向午 8
12.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北特提斯古地理带(应用于阿尔卑斯地槽的方法) D.赫姆 9
13.根据被子植物化石探讨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气候变迁 郭双兴 10
14.西藏地区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古地理意义 宋之琛、刘耕武 11
15.雅鲁藏布缝合带的地质轮廓及地史特征 吴浩若 11
16.喜马拉雅中段先奥陶岩系的某些地层的地质特征 尹集祥、张旗 李达周、李炤华 12
17.特提斯喜马拉雅古生代的生物地层和古地理 V.J.古普塔 13
18.坦曲泥盆系的新化石 V.J.古普塔、G.特梅尔 14
19.喜马拉雅地质历史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王义刚 15
20.印度和尼泊尔喜马拉雅二叠纪的腕足类和瓣鳃类带 J.B.瓦特豪斯 V.J.古普塔 15
21.雅鲁藏布江—象泉河沉降带沉积岩相带的划分和沉积模式 王连城、王东安 16
22.西藏最高海相层位及早第三纪海? 章炳高 17
23.西藏吉隆盆地上新世时期自然环境 陈万勇 18
24.青藏高原东部石炭纪及二叠纪?类? 张遴信 18
25.对藏南曲布组舌羊齿植物群三个新种的质疑、兼论曲布组的时代问题 李星学 19
27.西藏侏罗系及侏罗系—白垩条的界线 孙东立 20
26.西藏三叠纪双壳类的分布和区? 陈楚震 20
28.园笠虫类(有孔虫)在喜马拉雅—西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白垩纪浅海岩系划分中的地层学意义 R.施罗德 21
29.西藏南部花岗岩类的特征和演化 涂光炽、张玉泉、赵振华、王中刚 22
30.西藏南部花岗岩类的岩石化学研究 王中刚、张玉泉、赵惠兰 23
31.西藏中、新生代火山岩及其地质意义 金成伟 24
32.西藏南部的一对变质带 张旗、李达周、李炤华 25
33.西藏花岗岩类岩石的岩石化学和成因探讨 刘关键、张魁武 25
34.西藏一些岩体的包裹体研究 卢焕章等 26
36.西藏南部花岗岩类的副成份矿物特征 潘晶铭、张玉泉、洪文兴 28
35.西藏花岗岩类中长石的特征与花岗岩类的演化 谢应雯、张玉泉、邓秉均 28
37.西藏某铬矿床的成因分析 池三川、师其政 29
38.地幔及地壳中氦同位素的变化及其对西藏地热区研究的意义 H.克里格 30
39.西藏高原南部花岗岩类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张玉泉、戴橦模、洪阿实等 31
40.西藏南部中酸性岩锆石U-pb计时讨论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 所同位素地质研究室铀—铅组 31
41.西藏地区深成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石慧馨 32
42.西藏东部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于津生、张鸿斌、虞福基、刘德平 33
43.西藏南部中酸性岩浆岩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 赵振华、王一光、钱志鑫 张玉泉、王中刚 33
44.西藏南部花岗岩类中微量元素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 王一先、赵振华、王中刚 34
45.自垩纪以来西藏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迁移和演化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一个关于青藏高原隆起的可能模式 周云生、张旗、金成伟、邓万明 35
46.从中酸性岩浆活动论西藏高原地壳运动特征 张玉泉 王中刚 许荣华 林学农 赵振华 谢应雯 陈福明 36
47.从青藏高原探讨挤压板块的热历史 朱炳泉 36
48.从冈底斯岩浆杂岩带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试论印度—欧亚板板的碰撞 陈福明 37
49.西藏南部花岗岩类中重结晶的黑云母与板块碰撞的关系 张玉泉 谢应雯 许荣华 林学农 38
50.大竹卡剖面超基性岩体的动力挤压特征及讨论 林学农 38
51.雅鲁藏布蛇绿岩带的层序、形成和侵位 邓万明、吴浩若、常承法、刘关键 39
52.青藏高原蛇绿岩体系和西藏西部的蛇绿岩成因 梅厚均、林学农、吴明堂、池家祥、张光宇。 40
54.雅鲁藏布蛇绿岩的火成岩研究 邓万明 41
53.塞浦路斯和阿曼的蛇绿岩 I.G.盖斯 41
55.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与深海沟沉积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曹荣龙 42
56.拉达克和那加兰蛇绿岩的一些观察 V.J.古普塔 42
57.蛇绿岩侵位和缝合线 R.M.沙克尔顿 43
58.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历史 常承法、潘裕生 43
59.沙克斯根(Shaksgam)流域的地质 A.德西尔 44
60.薄皮板块构造和造山上隆 许靖华 45
61.印度洋板块向北顶撞作用与我国西部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和地震活动特征的探讨 罗灼礼 46
62.阿富汗和西藏构造历史的某些相似性 M.马塔尔,P.塔波尼尔、F 普鲁斯特 46
63.遥感图象在编制青藏高原地质图中的应用 刘心季、于学政、陈荫祥 47
64.青藏高原近代隆起原因及其与地震关系的有限单元分析 罗焕炎、徐煜坚、宋惠珍、孙君秀、郭才华、张汝则、顾芷娟、 48
65.西藏的活动正断层 P.塔波尼尔,P.莫尔纳,王平成 49
66.青藏高原东北部及其邻区新构造与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初步分析 李玉龙,徐叔鹰 49
67.唐古拉—玉树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的初步研究 郑延中 50
68.青藏高原的构造 T.鲍尔迪兹萨尔 51
69.论非洲阿拉伯及印度板块向北漂移 张文堂 51
70.喜马拉雅地区造山事件的时期和它的意义 A.甘塞尔 52
71.喜马拉雅地区地震活动与近期地壳运动 叶洪、李荫槐、张文郁、于之水、夏勤 52
72.尼泊尔中喜马拉雅的构造分析和大地构造演化 M.布洛纳尔,M.科尔钦,P.福特,G.马斯克尔,A.比奇, 53
73.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大陆碰撞带和作为大陆演化一个阶段的碰撞作用 K.布尔克,J.杜威,W·S·F基德,A·M·C·森戈 54
74.印度河带:早三叠世大洋化的可能证据 J·P·巴索勒特,M·科尔钦,G·马斯克尔,J·马尔科克斯 55
75.喜马拉雅及邻区断块构造的形成和发展 李荫槐等 56
76.西藏的上地幔 L.诺普夫 56
77.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大陆板块构造 滕吉文 57
78.青藏高原震源分布与板块构造 环文林、汪素文、时振梁、鄢家全 58
79.中亚大地水准面特征及地壳构造 A.E.马鲁西 59
80.西藏高原东部和中部地区重力场的特征及地壳构造 周文虎、杨占寿、祝恒宾、武力高 60
81.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地区的均衡重力异常 唐伯雄、刘允龙、张立敏、周文虎、王谦身 60
82.西藏高原当雄——亚东地带地壳结构和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研究 滕吉文、熊绍柏、孙克忠、尹周?、姚虹、程立芬、穆藤、赖明惠、伍明储、苏迪元、王绍舟、黄文建、欧润生、郝维诚、邵安民、高思元、王梦麟、林中洋、曲克信、 61
83.青藏高原地壳和上地幔结构 邓大量 62
84.青藏高原地区瑞雷波群速度和地壳结构 姚振兴、李白基、梁尚鸿、朱培定、张立敏 63
85.西藏高原地震波速度结构的制约 王平成、P.莫尔纳 63
86.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面波Q值 冯锐、何正勤 64
87.青藏高原的现代构造 鄢家全、时振梁、汪素云、环文林 64
88.西藏高原札木、当雄地区小地震的基本特征 杨秉平、束沛溢、张致和、唐万龙、文继平 65
89.西藏高原札木、当雄地区的平均应力场 张立敏、束沛溢、杨秉平、张致和 66
90.关于青藏高原8级和8级以上大震预报问题的讨论 郭增建、秦保燕、刘光远 66
91.沿雅鲁藏布江河谷蛇绿岩带上一些岩石的压缩波和剪切波速度 王其允、陈颙 67
93.西藏的地壳演化和地热状态 M.N托克索斯、许同光 68
92.西藏的地热活动特征及其对高原构造模式的控制意义 佟伟、章铭陶 68
94.西藏的水热爆炸活动及其发生机制的初步研究 章铭陶、过帼颖 69
95.西藏高原地热分布特征与地球物理场特征 魏斯禹、滕吉文、杨秉平、胡忠义 70
96.西藏水热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 张知非、朱梅湘、刘时彬 70
97.羊八井热田热能开发潜力的估算 过帼颖、由懋正、刘时彬 71
98.西藏水热区的盐华及其地质意义 朱梅湘、佟伟、由懋正 71
99.西藏地热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 郑淑惠、张知非、倪葆令、沈敏子、候发高 72
100.西藏地热活动的背景与有关热源问题的讨论 廖志杰 72
101.羊八井热田的人工间歇井 张知非、沈敏子、周长进 73
103.西藏水热区硫同位素组成和深源热补给的研究 佟伟、朱梅湘、陈民扬 74
102.西藏间歇喷泉的动态变化特征 章铭陶、张知非 74
104.西藏高原古地磁研究和大陆漂移 朱志文、朱湘元、张一鸣 75
105.中生代期间西藏北皱缩量的抑制 P.莫尔纳、王平成 75
106.西藏南部地区航磁异常特征及地壳构造 潘作枢、申江胜、王孝沛 76
107.西藏高原地磁异常的特征 徐振武、夏国辉、王居易、贾士中、孔繁文 76
108.地壳与上地幔爆炸地震探测研究的磁带记录系统 赖明惠、伍明储、余武元、樊叙帮、徐敏、佘仁富、田东生、高纪元、潘卫平、沈梦培、李苏伟、崔贵存、倪大来 77
109.三分量磁饱和式磁力仪 刘士杰、卢军、高林征、苏先樱、周成炳 78
1.青藏高原陆栖脊椎动物区系及其演变的探讨 郑作新、冯祚建、张荣祖、胡淑琴、 81
二、青藏高原隆起对动植物区系特征与演化的影响 81
2.青藏高原的生物地理学与中亚地质历史的关系 L.W.斯旺 83
3.青藏高原哺乳动物地理分布特征及区系演变 张荣祖、郑昌琳 83
4.西藏东南部兽类的区系调查 冯祚建、郑昌琳、蔡桂全 84
5.西藏墨脱地区哺乳类区系 蔡桂全、张迺治 85
6.蓝羊(Pscudois nayaur)的演化 G.B.萨勒 86
7.亚洲的鼠兔属Ochotona R.M.米切尔 87
8.从鸟类进行关于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邻近地区生物地理的观察 S.D.里普利 87
9.关于青藏高原的鸡形目 C.萨维奇 88
10.喜马拉雅山南北坡鸟类区系及其垂直分布 王祖祥 89
11.西藏画眉亚科的地理分布和高原适应 李德浩 90
12.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起的关系 曹文宣、陈宜瑜、武云飞、朱松泉、 91
13.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无鳞鳅的研究 朱松泉 92
14.青藏高原鱼类区系改造的实践和探讨 赵利华、陈瑗、张玉书 93
15.喜马象属Leptomias Faust的高度特有性和生态特化 赵养昌、陈元清 94
16.蝗虫类在青藏高原上的适应性 印象初 95
17.缺翅目昆虫及其地理分布 黄复生 96
18.西藏昆虫的高原适应性 黄复生 97
19.大陆漂移和昆虫区系的起源 黄复生 98
20.西藏鳃足类动物的生态分布和区系特点 蒋燮治 100
21.西藏高原轮虫区系及其地理特征的分析 龚循矩 101
22.西藏高原原生动物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特点 沈韫芬 102
23.西藏高原的蓝藻 李尧英 103
24.西藏绿藻区系的特点和某些特有种类的发现与高原隆起的关系 胡鸿钧、魏印心 104
25.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衣区系的生物地理分析 魏江春、姜玉梅 105
26.西藏高等真菌区系和地理分区的研究 臧穆、宗毓臣 106
27.几属锈菌在青藏高原的演化 王云章 107
28.中国—喜马拉雅锈菌区系 谌谟美、王云章 108
29.中国—喜马拉雅多孔菌区系 谌谟美 109
30.东喜马拉雅南翼苔藓植物区系的特性及其起源 吴鹏程、罗健馨 110
31.西藏藓类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区系成分的分析 高谦、张光初、臧穆、黎兴江、曾淑英、 111
32.西藏丛藓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区系成分的研究 黎兴江 112
33.西藏金发藓科植物分类、分布及区系研究 徐文宣、熊若莉 113
34.西藏苔类植物区系的初步分析 罗健馨、吴鹏程、林邦绢 115
35.西藏蕨类植物区系的特点及其同喜马拉雅隆升的关系 秦仁昌、武素功 116
36.华金栋和他对西方了解西藏东南部狭谷区的贡献 U.施魏恩弗特 117
38.西藏毛茛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王文采 118
37.喜马拉雅区系与青藏高原区系的关系 J.F.多布雷梅 118
39.绿绒蒿属的分类系统及地理分布 庄璇 120
40.紫堇属某些类群在青藏高原上的分化 吴征镒、苏志云、庄璇 121
41.西藏蔷薇科植物的区系特点和地理分布 俞德浚、陆玲娣、谷粹芝 122
42.西藏豆科植物区系的形成与分化 李沛琼、倪志诚 123
43.青藏高原柳属植物的演化与分布 方振富、赵士洞 124
44.中国漆树科植物的分布及其区系特征 闵天禄 125
45.西藏伞形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 单人骅,佘孟兰 125
46.杜鹃属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的分化和发展 方瑞征、闵天禄 126
47.西藏报春花属植物的分布 陈封怀、胡启明 127
48.西藏龙胆科植物的区系及其地理亲缘 何廷农 128
49.垂头菊属的起源与分布 刘尚武 129
50.喜马拉雅—横断山脉是天南星属的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 李恒 130
51.西藏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的研究 郎楷永 131
52.西藏禾本科植物的区系特点与演化 刘亮 132
53.栽培大麦的进化系统 邵启全、李长森、巴桑次仁 134
54.西藏半野生小麦 邵启全、李长森、巴桑次仁 134
55.呼吸功能在慢性高山病血低氧发生原理中的作用 胡旭初、顾正中、宁学寒、周长福、林华英 135
65.适应性锻炼对低氧条件下脑电图的影响 顾正中、李长明 136
57.急性低氧下实验性颅内高压对兔脑血流的影响 石中瑗、顾正中、李长明 136
58.在几个海拔高度上四种西藏家畜的若干生理常值 黄文秀 137
59.急性低氧时的脑血流图改变 周兆年、黄肇荣 137
60.藏族高原世居者的通气调节 黄肇荣、朱受成、巴正丰、胡旭初 138
61.锻炼的和不锻炼的低地人进入高海拔时血中乳酸丙酮酸含量和乳酸—丙酮酸比例的比较研究 张瑾,周殿松 139
62.清醒狗上α—肾上腺能受体阻断剂芬妥拉明(Phentolamin;Regitin)对急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 胡旭初、宁学寒、周兆年、黄华玉 140
63.狗急性低氧下通气、动脉血和脑池液的pH、Pco2变化的平行观察 龚美纯、胡旭初 141
64.急性低氧时狗心泵力学表现与冠脉流量变化的关系 胡旭初、周兆年、宁学寒、卢希正、 142
65.急性低氧下心脏力学与心电、心肌乳酸的变化 胡旭初、宁学寒、周兆年 143
66.特高海拔高度上登山能力的预测 宁学寒、黄肇荣、龚美纯、石中瑗、胡旭初 144
67.严重急性高山反应者和高原习服良好者在平原上的化学反射性通气反应 胡旭初、黄肇荣、朱受成、巴正丰 144
68.以“心力环”、“血流环”和“功率环”表达心脏急性低氧耐受性 宁学寒、周兆年、卢希正、胡旭初、 145
69.高原劳动的合理分等 胡旭初、石中瑗、朱受成、龚美纯、林华英、顾正中、周殿松、魏春华、王福荣、宁学寒 145
70.高原肺水肿的发病率和特点 W.布兰德尔 146
71.增压对处于不同高原习服状态人的心肺效应 胡旭初、宁学寒、朱受成 147
72.青藏高原血流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蔡英年、邓希贤、恽君惕、梁益、廖登华 148
1.青藏高原的热力状况及其对于大气环流的影响 叶笃正、高由禧 151
三、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与分异 151
2.西藏高原热源对大尺度大气环流的作用 H.弗洛恩 152
3.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影响 高由禧、李慈 152
4.青藏高原与东亚夏季风雨量的关系 张捷迁 153
5.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东亚大气环流动力影响的数值试验 王安宇、王谦谦、瞿章、钱永甫、颜宏 154
6.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动力影响的数值试验 王谦谦、瞿章、颜宏、钱永甫 155
7.青藏高原在影响行星环流反馈机制中的作用 E.R.莱特尔、丁一汇 156
8.珠穆朗玛峰对大气影响的若干考察研究 高登义 157
9.南亚高压 朱福康、陆龙骅、陈咸吉、赵卫、李桂琴、张鸿材、黄福明、刘富明、孙国武 157
11.夏季100毫巴青藏高压 罗四维 158
10.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机理分析 张鸿材 158
12.夏半年青藏高原500毫巴低涡、切变线的研究 孙国武 159
13.青藏高原边界层中的切变 罗四维 160
14.青藏高原辐射热平衡研究 寇有观、曾群柱、谢维荣、萧鉥 160
15.青藏高原地区的基本气候特征 沈志宝 161
16.青藏高原天气系统的天气气候特征 袁福茂 162
17.青藏高原气候区划 林振耀、吴祥定 162
18.西藏气候区划的几个问题 张谊光、黄朝迎 163
20.历史时期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初步探讨 吴祥定、林振耀 164
19.高原隆起前后的气候状况 吴祥定、林振耀 164
21.青藏高原冰川的研究 施雅风、李吉均 165
22.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大陆性冰川的特征 谢自楚 166
23.西藏东南部的季风海洋性冰川 李吉均、郑本兴 167
24.尼泊尔喜马拉雅冰川特征 樋口敬仁 167
25.喀喇昆仑山的巴托拉冰川—复合型冰川的一个例子 施雅风、张祥松 168
26.青藏高原现代冰川的近期进退变化 张祥松、郑本兴、谢自楚 169
27.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探讨 郑本兴、李吉均 170
28.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孔布地区的冰川历史与大喜马拉雅山隆起的关系 伏见·硕二 170
29.冰川状况与冰川沉积相;对青藏高原沉积相结构的推论 E.德比希尔 171
30.珠穆朗玛峰地区和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的地面立体摄影测量和制图 王文颖、陈建明 172
31.陆地影像在青藏高原冰川研究中的若干应用 曾群柱、米德生、刘景璜 173
32.陆地卫星图象上鉴别冰川跃动 R.M.克林姆尔 174
33.西藏的冰川融水 R.M.克林姆尔 175
34.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区的水文特征 李念杰、李椷、蔡祥兴 176
35.西藏南部枪勇沟与珠西沟冰川水文特征的比较研究 杨锡金 177
36.中国西部山地某些山区的冰川水文特征 杨针娘 177
37.喜马拉雅山水中稳定同位素含量的若干特征 牛木久雄 178
38.西藏河流水化学 陈传友、关志华 179
39.雅鲁藏布江水文特征 关志华、陈传友 180
40.西藏湖泊的水化学特征 范云崎 181
41.东班公湖的水文特征 区裕雄 182
42.青藏高原的盐湖 陈克造、杨绍修、郑喜玉 183
43.青藏高原硼酸盐矿物 高仕杨、李秉校 183
44.青藏高原盐湖水化学特征 于昇松、唐渊 184
45.青藏高原晚更新世至现代成盐期的基本特征 蔡碧琴、黄麒 184
46.西藏高原的上新世与第四纪地层和自然环境 王富葆、李炳元、张青松 185
47.青藏高原第三纪以来植物群发展的初步探讨 孔昭震、杜乃秋 186
48.试从孢粉分析论西藏中南部全新世的自然环境的演变 黄赐璇、梁玉莲 187
49.西藏高原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和隆起问题 黄万波、计宏祥 188
50.唐古拉山上新世至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演变 徐叔鹰 188
51.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张青松、李炳元、王富葆、杨逸畴、尹泽生 189
52.青藏高原隆起过程 李吉均、李炳元、王富葆、张青松、文世宣、郑本兴 190
53.西藏高原地貌的基本特征 杨逸畴、李炳元、尹泽生、张青松、王富葆 190
54.西藏高原的夷平面 张青松、李炳元、杨逸畴、尹泽生 191
55.西藏高原水系的形成与演化 李炳元、景可、张青松、杨逸畴、尹泽生、王富葆 192
56.西藏高原湖泊成因的探讨 陈志明 193
57.西藏地貌类型及其制图 尹泽生、杨逸畴、李炳元、张青松、徐静芳 194
58.青藏高原冰缘地貌及其区域性特征 崔之久 195
59.冰冻夷平阶地—高山多年冻土的标志 T.L.皮伟 196
60.青藏高原冻土的某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童伯良 196
61.青藏高原腹部地区土层季节冻结和融化的某些特征 黄小铭、杨海容、刘铁良 197
62.加拿大高山多年冻土及其与西藏的某些比较 R.J.E.布朗 198
63.青藏高原现代冻土发育历史的计算研究 丁德文、郭东信 199
64.西藏高原泥石流 唐邦兴、李德基、吕儒仁、谭万沛、田连泉、柳素清 199
65.西藏波密地区加马其美沟泥石流运动特征 田连泉、李德基、柳素清 200
67.再论西藏高原土壤的三维层性分布 刘朝端 201
66.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泥石流的特征 杜榕桓、章书成 201
68.羌塘高原土壤形成特点与分布规律 李明森 202
69.西藏高原的古土壤与高原隆起的关系 高以信、陈鸿昭、吴志东 203
70.西藏高原土壤多元发生的微形态研究 曹升赓、高以信 203
71.青藏高原与中国植被 张新时 204
72.试论青藏高原植被的纬向地带性 张经纬、王金亭、陈伟烈、李渤生 204
73.西藏高原草原植被的基本特征 王金亭 205
74.西藏森林的基本特征 李文华、韩裕丰、李裕久 206
76.西藏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态学研究 李文华 207
75.西藏森林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陈伟烈 207
77.高山与内陆地区树木生长与抑制的因素 P.沃德尔 208
78.东尼泊尔湿润喜马拉雅的植被垂直带与动态 沼田真 209
79.东喜马拉雅植被垂直带的初步研究 郑度、陈伟烈 209
80.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风成区域 L.W.斯旺 210
81.西藏高山冰缘植被的初步研究 李渤生 210
82.西藏高原沼泽 赵魁义、王德斌、宋海远 211
83.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域分异 郑度、张荣祖、杨勤业 212
84.青藏高原隆起对现代自然地理过程的影响 张荣祖、李炳元、郑度、杨勤业 212
85.青藏高原的土地类型 孙鸿烈 213
86.自然灾害制图在解决高山和高原发展中实际问题的应用 J.D.艾夫斯 214
87.高原、峡谷和地方风现象 U.施魏恩弗特 215
88.青藏高原农业地城分异 程鸿、倪祖彬、孙尚志、虞孝感、陈斗仁 216
89.喜马拉雅西藏山系及东南亚高海拔作物种植的地生态差异性 H.乌利希 217
90.西藏农业分布上限及其因素分析 虞孝感、孙尚志 218
91.西藏高原1—12月温度特征与作物栽培上限的关系 侯光良、蒋世逵、倪建华 218
92.青藏高原麦类作物高产的农业气候分析 李继由 219
94.雅鲁藏布江中游农业生产潜力的探讨 杨勤业、郑度 220
93.西藏生境对麦类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 路季梅、俞炳杲 220
95.西藏草地的特点和分类 邓立友 221
96.西藏草地资源及其评价 牟新待、邓立友 222
97.西藏高原家畜地理分布的研究 黄文秀、王素芳 222
98.人和动物在高原上的适应能力 C.耶斯特 223
99.青藏高原的畜牧地带 倪祖彬 224
100.西藏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病虫害 谌谟美、黄复生 224
2.西藏阿里地区盐土的发生演变及其含硼特征 高以信,张连第 229
1.青藏高原隆起对其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 陈鸿昭,高以信,吴志东 229
迟到论文目录 229
3.西藏土壤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高以信 230
4.西藏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特点 高以信,陈鸿昭,吴志东 231
5.印度夏季季风期西藏上空对流层的环流状况 M·G·汉弥尔顿 232
6.巴基斯坦独特的地质特点 A·法拉 232
7.印度—亚洲的碰撞、西藏高原的俯冲以及中亚西部碰撞后的变形,古地磁新资料的含意 C·T·克洛特威克 233
8.作为地壳演化特征的巨大基底断裂 J·V·海普沃斯 234
9.第那尔喀斯特及其特点 J·罗格里克 235
10.巴基斯坦西部的构造史 K·A·迪扬,R·D·劳伦斯,A·法拉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