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绿色和谐文化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绿色和谐文化论
  • 黄志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6445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绿色和谐文化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绿色和谐文化基本理念 1

第一节 和谐 1

一 和谐之轨迹 2

1.真化、善化、美化:从彼此脱节向互动相济演进 2

2.生产与生活方式:从高熵模式向低熵模式复归 7

3.“三个文明”建设:从畸形发展向高度协同跃升 9

二 和谐之要义 13

1.多样的统一 13

2.关系的协调 14

3.力量的平衡 15

4.过程的疏通 16

5.争斗的扬弃 17

6.性能的优化 18

三 和谐之分类 19

1.低度和谐与高度和谐 19

2.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 20

3.消极和谐与积极和谐 22

4.传统和谐与绿色和谐 23

第二节 协合 34

一 本质规定 34

1.系统要素的粘合剂 34

2.化解内耗的润滑剂 35

3.系统活力的催化剂 36

二 模式类型 38

1.一般模式 38

2.特殊模式 39

3.协合与和谐的内在联系 40

三 协合标准与思路 40

1.中态标准 41

2.中事思路 41

3.中时思路 43

4.中节思路 44

第三节 美化 45

一 美化就是最优化、生态化 45

1.对“美化是最优化、生态化”的诠释 45

2.最优化、生态化的约束条件 45

3.“两个美化”的协同 46

二 美化客观世界的突破口 47

1.生态村与生态城建设 47

2.生态城乡共同体建设 50

3.生态国土、生态地球建设 51

三 美化主观世界的关键点 54

1.美化主观世界的关键是美化人的动机系统 54

2.主体动机系统的美化特征 55

3.美化主体动机系统的条件分析 57

第二章 绿色和谐文化基本原理 59

第一节 和生原理 59

一 万物因和而生生 60

1.事物本身在和谐中诞生 60

2.环境之和是其中事物生生的条件 61

3.“和”使万物生机勃勃 62

二 和生是异质冲突的解决 63

1.和生不排斥异质冲突 63

2.和生是异质冲突、协合、新生这三阶段过程的真理性显现 64

3.和生过程中异质冲突的解决方式 65

三 和生的展开与选择过程 66

1.存相与式能的规定 67

2.从式能到存相的展开过程 67

3.展开过程中的选择机制 69

第二节 和立原理 70

一 共处 71

1.人类需要共处 71

2.共处要讲原则 72

3.共处要有规则 74

二 和达 75

1.人类理当和达 76

2.“发达”的代价及控制 77

3.和达的循环 78

三 智爱 79

1.爱对分离的克服 79

2.智爱即合真之爱 80

3.智爱行动 81

第三节 和乐原理 82

一 和乐是“和谐”价值的真正实现 82

1.和乐体验的必然性 83

2.“内化”过程中的心理转换 83

3.和谐价值实现程度的提高趋势 85

二 和乐本质上是审美之乐 85

1.和乐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审美过程 85

2.审美之乐的价值选择 86

三 和乐应该是“孔颜之乐” 88

1.和乐与“孔颜之乐”性质契合 88

2.“孔颜之乐”的心境特征 89

3.和乐不排斥人的合理物质之需 90

第三章 自然系统的和谐 92

第一节 天籁和韵 92

一 循环再生过程 93

1.生态循环 94

2.转化再生与层级利用 98

3.主体性偏差及纠正 99

二 反馈调控机制 102

1.反馈调控的层次性 103

2.反馈调控的目的性 105

3.反馈调控的复杂性 107

三 系统和谐状态 110

1.恰当的要素比例 110

2.稳定的层次结构 111

3.和美的外在形式 112

4.绵延的生机活力 114

5.精致的系统耦合 115

第二节 人造绿色 117

一 绿色产品 118

1.产品“绿化”浪潮 118

2.绿色产品的设计要求 121

3.绿色产品的和谐作用 126

二 再生能源 127

1.对再生能源的吁求 127

2.再生能源体系 129

3.再生能源的和谐性能 134

三 生态工程 135

1.生态重建 135

2.人工生态 139

3.立体思维 141

第三节 人工与天工的璧合 142

一 形式协调 143

1.变中有常,常中有变 143

2.大小相宜,比例适度 146

3.对比得当,调和有致 149

二 作用互利 152

1.宜人结构的相容共生 153

2.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 155

3.熵产生最小原则 157

三 意蕴相洽 159

1.意蕴相通 159

2.氛围烘托 161

3.意象圆满规整 162

第四章 社会系统的和谐 165

第一节 个体和谐 166

一 生理和谐 166

1.外求健美,内求平衡 167

2.自然养颜与养生 171

3.优生·营养·锻炼 177

二 心理和谐 184

1.三维结构 185

2.创造功能 202

3.生成路径 204

三 身心和谐 211

第二节 人际和谐 216

一 人际和谐的特质 217

1.和人愿望 217

2.矛盾消融 221

3.人格共鸣 222

二 人际心灵的和谐 226

1.心灵的窗口 226

2.情感的火花 229

3.理性的魅力 232

三 人际行为的和谐 234

1.人际行为运动 234

2.人际交往艺术 237

3.人际交往文明 240

第三节 群体和谐 243

一 群体和谐的意义 243

1.群体和谐的界定 244

2.群体和谐的价值 244

二 个群的皈依与共进 247

1.目标相融 247

2.利益相依 250

3.发展相偕 255

三 群间的竞争与协作 260

1.群间竞争 261

2.群间协作 264

3.竞争与协作的辩证统一 266

第五章 人与自然的和谐 269

第一节 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 269

一 “合真”的增益作用 269

二 “向善”的消费功能 274

三 “达美”的直观效应 278

1.体验审美愉悦感 278

2.直观人的本质力量 280

3.提高主体的审美趣味 282

第二节 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 284

一 要素比例的协调性 284

1.人口与生物多样性 285

2.人口与耕地 286

3.人口与食物 288

4.人口与淡水 290

5.人口自身结构 291

二 物能循环的低耗性 294

1.生活的自律 294

2.生产的循环 296

三 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 299

1.科研活动的择优性 300

2.信息技术的完备性 302

3.社会行为的合理性 304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综合进化 305

一 人为自然立法 305

1.立法之要义 306

2.立法之必然 307

3.立法之原则 309

二 人守自然之法 314

1.自觉守法 315

2.法律规范 318

3.师法自然 323

三 走向综合进化 326

1.生态系统的稳态变迁 326

2.生态变迁的和谐要求与评价 329

3.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 331

参考文献 335

后记 34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