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
  • 杨维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978780123897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32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47页
  • 主题词:佛教-宗教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 1

引论:“心”、“性”与“心性问题” 1

第一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形成背景 15

第一节 印度佛教心性论的形成与发展 16

一、由无我论到实相论 16

二、心性本净与心性本不净 23

三、如来藏义与阿赖耶识 29

第二节 儒家学说的心学传统 33

一、先秦心、性范畴的历史形成 34

二、性善论与性恶论 37

三、尽心知性与心知“道”论 43

第三节 道家、玄学与般若中观 45

一、道家道体论与玄学本体论 46

二、格义生解与六家七宗 54

三、《肇论》与玄佛互释 59

四、法性·法身·涅槃 64

第二章 本净与本觉 69

第一节 当现二常与南北两道 70

一、理体与顿悟 71

二、本体与修为 75

三、本净与本不净 80

第二节 真识与妄识 85

一、阿黎耶识与阿摩罗识 86

二、真心与妄心 92

三、理体与心体 97

第三节 一心二门与本净本觉 101

一、一心·二门·三大 101

二、本觉与本不觉 107

三、真如无明互熏与体用合一 112

第三章 理体与心体 117

第一节 理超四句与中道佛性 118

一、诸法实相与名言戏论 119

二、理超四句与四种四句 122

三、四重二谛与中道佛性 128

第二节 一念心与性具善恶 134

一、一心与一念无明法性心 134

二、善恶释义与三因互具 139

三、染净不二与理毒性恶 146

第三节 心意识与离言真如 152

一、心体与心意识 153

二、离言真如与四重二谛 157

三、三性与相名五法 161

第四节 自性清净圆明体与真妄交彻 167

一、一心与自性清净圆明体 167

二、真妄交彻与性具善恶 172

三、心体心用与迷染悟净 176

第五节 本寂真心与本觉自心 181

一、本寂真心与守本归真 181

二、自心本体与“三无”之旨 188

三、空寂之知与性在作用 196

第四章 生佛与佛性 203

第一节 识体理体与生佛两界 204

一、种姓与种子 205

二、佛性与无漏种子 210

三、识体理体与一分无性 215

第二节 生佛互具与无情有性 219

一、生佛互具与三法无差 219

二、十界互具与一念十界 223

三、真如遍在与无情有性 229

第三节 五教佛性与即生即佛 235

一、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235

二、因果圆融与即生即佛 241

三、海印三昧与华严境界 249

第四节 无心合道与即心即佛 253

一、即事而真与无心合道 254

二、无情无性与无情说法 263

三、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 267

第五章 唯心与唯识 273

第一节 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 275

一、性具实相与一念三千 275

二、色心不二与内外不二 279

三、一心三观与三谛圆融 284

第二节 心意识与唯识无境 288

一、三能变与名言熏习 288

二、四分与三类境 298

三、唯识无境与唯识九难 304

第三节 一真法界与法界圆融 310

一、三性同异与染净缘起 311

二、四种法界与法界圆融 319

三、相即相入与唯心回转 323

第六章 心性与解脱 333

第一节 止观并重与妄尽还源 334

一、贪欲即道与止观双修 335

二、妄尽还源与华严三昧 340

三、妄心观与真心观 347

第二节 染净善恶与转识成智 353

一、善恶三性与五位百法 353

二、转识成智与四缘具足 359

三、五重唯识与修行五位 368

第三节 顿悟成佛与语境显性 374

一、不立文字与言下便悟 375

二、语境显性与言语机锋 383

三、公案颂古与借言悟禅 390

第七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发展路向及其基本特征 399

第一节 中国佛教心性论范式的历史形成 400

一、一个方法论原则:哲学诠释学 401

二、儒家、道家、玄学对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影响 403

三、中国佛教心性论范式的历史形成 411

第二节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 415

一、天台宗的性具范式 416

二、法相唯识宗的藏识范式 419

三、华严宗的性起范式 422

四、禅宗的自心范式 424

五、中国佛教心性论范式的比较 429

第三节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基本特征 439

一、“心性本寂”与“心性本觉” 439

二、中国佛教心性论的人本化特征 444

三、中国佛教心性论的人心化、伦理化特征 449

四、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形而上特征 455

第八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对儒道心性论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467

第一节 中国佛教心性论对儒学心性论的影响 468

一、中国佛教心性本体论与宋明理学的道德形而上学 469

二、中国佛教心性论与宋明理学的人性论 473

三、中国佛教心性解脱论与儒家道德修养论 480

第二节 中国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 483

一、中国佛教心性论与道教心性论的历史形成 484

二、中国佛教心性论与道教道体论 489

三、中国佛教心性论与道教道性论 494

四、中国佛教心性论与道教内丹心性论 500

第三节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历史地位 507

一、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与日本的“批判佛教” 507

二、如来藏思想与本觉思想的底蕴 511

三、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历史地位 517

附录:主要参考资料 521

(一)印度佛教典籍 521

(二)中国佛教典籍 522

(三)研究著作 525

(四)研究论文 529

后记 53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