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樊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6037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9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19页
- 主题词:伦理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实践理性”与“伦理精神” 1
第一节 道德形而上学难题及其理论假设 1
第二节 “实践理性”?“精神”? 2
一 “实践理性”的追问 2
二 康德的本意 4
三 黑格尔的“精神” 7
第三节 “伦理精神” 9
一 道德哲学的“精神”概念 9
二 “伦理精神” 13
第四节 体系与方法 15
一 道德哲学与道德形而上学 15
二 “自由的观念”与现象学 16
三 “自由的意志”与法哲学 19
四 民族伦理精神与历史哲学 20
第一章 逻辑体系:伦理理念的价值生态及其资源意义 25
第一节 “伦”—“理”生态与伦理实体 26
一 “伦”—“理”生态 26
二 “伦理”资源 29
第二节 “道”—“德”生态与道德自我 30
一 “道”—“德”生态 30
二 “道德”启迪 33
第三节 “德”—“得”生态与人生智慧 35
一 “德”——“得”生态 35
二 人生智慧 38
第四节 “人文力”生态与意义世界 40
一 “人文力”生态 40
二 “德”—“得”相通 43
第五节 结语:作为价值生态的中国伦理理念 45
第二章 历史体系:道德体系的现实生态及其源始性价值资源难题 48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48
第二节 道德体系的人文之根与价值之始 50
一 历史的“实然” 50
二 理论的“应然” 53
三 “必然”的难题 56
第三节 “最好的动力”与“最强的动力”的“冲动力体系” 60
一 道德体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逻辑模型 61
二 道德体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矛盾运动 64
三 市场体制下“相适应”的辩证复归 69
第四节 法哲学体系中道德—法律的生态互动 73
一 逻辑体系:以黑格尔法哲学为参照 73
二 家—国一体的法哲学体系 78
三 法哲学体系中的道德—法律“相协调” 82
第五节 简短的结语 87
第三章 “经济决定伦理” 91
第一节 哲学本体论的解读、泛读与误读 92
一 本体论逻辑 92
二 “决定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93
三 本体论之真理性限度 95
第二节 道德价值论的僭越 96
一 本体论与价值论 97
二 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 99
三 自然、实然、应然、必然 101
第三节 实践论的虚妄 103
一 历史合理性 103
二 实践上的虚妄 105
第四章 “理想类型” 113
第一节 “理想类型”的二重向度:道德哲学与历史哲学 114
一 “理想类型”与“理型”、“终极实体” 114
二 “理想类型”与“规律” 117
第二节 “宗教—伦理—理性经济行为”:道德哲学结构 119
一 方法论诠释 119
二 三维结构 122
三 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 126
四 内在矛盾 132
第三节 文化霸权的历史哲学取向 134
一 两种风范 134
二 潜隐的霸权 136
三 精神谱系 140
第四节 “儒家资本主义”:一个错位的回应?! 143
第五章 “经济伦理” 146
第一节 问题:“经济伦理”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146
第二节 价值悖论:目的—工具的两难 150
一 两难价值 150
二 目的行为、工具行为、策略行为 152
第三节 规范悖论:“立法者”—“解释者”的僭越 155
一 一般悖论与特殊悖论 155
二 “立法者”?“阐释者”?“社会代言人”? 156
三 伦理主体、经济主体 159
第四节 实践悖论:制度化的“围城” 160
一 “结构伦理”与“信念伦理” 160
二 制度化危机 162
第五节 简短结论:虚拟命题 164
第六章 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何种“相适应” 167
第一节 为何“相适应”?超越而涵摄的价值理念 168
一 自然过程,还是价值过程 168
二 诠释“相适应”的诸价值理念:增长;进步;发展;至善 169
第二节 如何才是“相适应”?“不适应”的几种性状 173
一 体系不匹配 174
二 供给不足 176
三 互动无力 178
第三节 何种“相适应”?生态“相适应” 179
一 “生态相适应” 179
二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生态相适应” 180
三 生态合理性 181
第七章 “伦理世界观” 184
第一节 问题与方法 184
第二节 从“道德世界观”到“伦理世界观” 186
一 黑格尔的“道德世界观” 186
二 “道德世界观”的内在否定性与“伦理世界观”的逻辑演绎 188
第三节 现象学与法哲学中的“伦理”—“道德” 190
一 “伦理”与“道德”的矛盾及其诠释 190
二 “伦理世界观”的概念规定 192
第四节 “伦理世界观”的精神体系 194
一 “道德自我意识”与“社会伦理精神” 194
二 “伦理世界观”的辩证结构 195
三 “伦理世界观”的两次飞跃 200
第五节 “伦理世界观”的价值品性 203
一 两大公设 203
二 “伦理世界观”与“伦理型世界观” 204
三 “伦理世界”、“伦理规律”、“伦理实体” 205
第八章 从“本体世界观”到“生态世界观” 210
第一节 生态觉悟的文明本质 212
一 本体思维与本体世界观 212
二 生态觉悟与生态世界观 213
第二节 本体伦理世界观的三种形态 215
一 形态一:存在论的本体伦理世界观 216
二 形态二:价值论的本体伦理世界观 218
三 形态三:人伦本体的伦理世界观 220
第三节 伦理世界观的文明转换:从本体到生态 221
一 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方法论 221
二 “概念图解模式” 223
第九章 伦理—经济生态:一种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 225
第一节 “第四种理念” 225
一 “原子的观点” 226
二 “道德世界观” 227
三 “本体思维” 228
四 “第四种理念” 230
第二节 从“生态实体性”出发 231
一 实体性与生态实体性 231
二 “道德哲学革命” 232
三 “原子”的虚妄与陷阱 235
第三节 “实体”的“伦理世界观 238
一 生态形而上学与“伦理世界观” 239
二 “伦理的共体”与“不道德的个体” 241
三 “实体伦理” 242
第四节 生态思维 245
一 本体思维与文明霸权 245
二 “生态思维” 247
三 两种文化战略:本体归责与生态修复 250
第十章 道德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体系及其辩证转换 256
第一节 “理性”向“精神”的辩证转换 256
一 “实践理性”的悖论 257
二 转换的课题 258
三 “理性”向“精神”、认识向实践的过渡 259
第二节 “冲动”与“冲动的合理体系” 261
一 “理性”向“精神”转换的概念中介 261
二 “冲动”与“冲动的体系” 262
三 “冲动的合理体系” 264
第三节 从“冲动的合理体系”到“冲动力的合理体系” 267
第十一章 冲动形态的伦理及其道德哲学意义 270
第一节 冲动形态的伦理 271
一 认知形态的伦理与冲动形态的伦理 271
二 作为道德哲学概念的“冲动” 272
三 伦理冲动的两种道德哲学形态 274
第二节 伦理感 280
一 “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感 281
二 实体感 284
三 精神感 286
第三节 道德感 288
一 “得道感” 289
二 “敬重情感” 290
三 义务感 292
第四节 耻感的道德哲学意义 293
一 耻感的两种道德哲学传统和道德哲学体系 294
二 耻感的伦理根源与伦理动力 298
三 耻感的道德本性 303
四 从“免而无耻”到“有耻且格” 307
第五节 谁偷走了伦理? 308
第十二章 伦理的实体与不道德的个体 313
第一节 伦理—道德的悖论与悲剧 313
第二节 个体、集体与实体 315
一 个体 316
二 集体 319
三 实体 322
第三节 实体与主体 328
一 谁是道德的主体? 328
二 主体与实体 334
三 伦理的实体与不道德的个体 337
第四节 伦理实体诸形态的辩证发展及其伦理—道德悖论 341
一 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实体——家庭 343
二 过渡的或否定性的伦理实体——市民社会 349
三 复归的或否定之否定的伦理实体——国家 354
第五节 简短的结语:两种形态的个人主义与道德哲学的转向 360
第十三章 “经济冲动”的法哲学结构及其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转换 362
第一节 作为道德哲学概念的“经济冲动” 364
第二节 “经济冲动”的道德哲学模型 369
第三节 从“需要”到“需要的体系” 374
第四节 从“劳动”到“集体行动” 380
第五节 从“财富”到“幸福财富” 385
第十四章 伦理一经济概念互释与理论移植中的意义对话及其价值异化 388
第一节 概念互释与理论移植的解释学规律 389
第二节 “意义”对话与价值互动 393
第三节 意义对话中的价值异化 400
一 过度解释 400
二 价值霸权 403
三 价值异化 404
第四节 “价值生态”与创造性的意义对话 408
第五节 个案分析:“诚信”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411
一 问题的提出:“诚信”的三种诠释向度与道德难题 411
二 本体世界的道德真理 413
三 意义世界的本体外化 417
四 生活世界的意义真谛 424
五 一个新问题:到底应当如何劝善 429
第十五章 “冲动的合理体系”的法哲学概念 431
第一节 “冲动”及其“冲突” 433
第二节 “庄严的哲学格式” 439
第三节 “满足的总和” 444
第十六章 冲动“力”的“合理体系” 451
第一节 冲动的“共同媒介”:“力” 452
第二节 “合理体系”要素一:冲动“力”的大小 457
一 “伦”:文化传统及其“集体记忆” 458
二 “理”:“伦”之人性化与普遍性 459
三 “道”:由理性形态向冲动形态的转换与道德同一性 461
四 “德”:“教养”与“教化” 462
五 “德”—“得”相通: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沟通合一 463
第三节 “合理体系”要素二:冲动“力”的方向 469
一 伦理冲动的“力” 469
二 经济冲动的“力” 472
三 义利互动与冲动力的“合理体系” 473
第四节 “合理体系”要素三:冲动“力”的作用点 476
第五节 “冲动合理体系”的“力”学模型:平行四边形原理 483
一 “冲动力合理体系”的平行四边形逻辑模型 484
二 “力”的原理、法则及其形上基础 485
第十七章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历史哲学结构 492
第一节 意识—意志的“精神”复归及其历史运动 492
第二节 “伦理精神”—“民族精神”的道德哲学统一 497
第三节 伦理精神“哲学的历史” 504
第四节 法哲学向历史哲学的概念过渡:人文力 508
一 “人文力”与历史哲学 508
二 “冲动力”的历史哲学概念 510
三 “人文力”概念的道德哲学意义 512
第十八章 传统伦理体系的精神哲学形态 515
第一节 儒家的“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 516
一 特殊的文明路径与中国社会的基本课题 516
二 “伦理世界” 519
三 道德世界与道德世界观 524
四 伦理精神的同一性 529
第二节 道家伦理的精神哲学意义 537
一 “道”—“德”智慧与道德形而上学的本体建构 538
二 入世与隐世 542
三 心与身、人伦原理与人生智慧 544
四 道家为何不能成为中国伦理精神的主流 547
第三节 “康德公设”与佛家伦理精神的结构性地位 550
一 道德世界观的基本矛盾与佛家伦理的精神哲学贡献 551
二 佛家伦理与儒家伦理的精神会通 558
第四节 儒、道、佛三位一体与中国伦理的精神哲学形态 561
一 中国道德哲学的历史形态 562
二 中国伦理的精神形态与精神生态:自给自足 568
三 民族伦理精神的内在矛盾 570
第十九章 “冲动体系”的历史哲学运动 576
第一节 “冲动体系”的历史哲学形态 577
第二节 “自然”的“冲动体系” 584
一 “自然”的“冲动” 585
二 “自然”的“体系” 588
三 “自然”的合理性 591
第三节 计划经济的伦理条件 594
一 被“计划”的“冲动” 595
二 “计划”的“冲动体系” 598
三 “计划”的“冲动合理体系”的伦理条件 601
第四节 “冲动”的“市场”及其“体系” 605
一 “个人利益的战场” 606
二 “需要的体系” 608
三 市场经济的“冲动合理体系” 612
第二十章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形态 616
第一节 有“精神”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616
第二节 道德形而上学精神哲学基础的逻辑形态 623
第三节 道德形而上学精神哲学基础的历史形态 627
第四节 道德形而上学精神哲学基础的哲学形态 631
第五节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辩证法 634
一 精神哲学基础的“变”与“不变” 635
二 精神哲学基础与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伦理精神体系之间的“互变” 638
结语 伦理精神“预定的和谐” 642
第一节 伦理精神的形上“预定”:冲突,还是和谐? 642
第二节 伦理精神的概念真理:“和谐”的“实体” 646
第三节 “伦理世界”的和谐:“神的规律”和“人的规律” 652
一 “伦理世界”:家庭与民族 653
二 伦理规律:“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 657
三 个体与实体 660
四 “伦理世界”和谐的复归 662
第四节 “道德世界”的和谐:“道德规律”与“自然规律” 666
一 道德与自然之间“预定的和谐” 668
二 “义务与现实之间被设定的和谐” 671
三 “道德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和谐 672
四 关于道德世界和谐的辩证 675
第五节 走向“和谐伦理 679
参考书目 681
后记 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