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康伟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198465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39页
- 主题词:师生关系-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建构的意义 1
一、对构建教育本质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2
二、对认识和实现教育目的意义 4
三、对构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9
四、对构建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12
五、对构建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14
六、范式转换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7
(一)范式视界 17
(二)范式转换 19
(三)新范式的意义 32
第一章 中西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38
一、中国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38
(一)孔子“如父子”师生关系 38
(二)封建时期“如君臣”师生关系 43
(三)建国后“如主客”师生关系 48
二、西方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59
(一)苏格拉底朴素平等的师生关系 59
(二)赫尔巴特“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61
(三)杜威“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63
(四)新兴哲学思潮下的师生关系 65
(五)现代西方实证性师生关系 67
第二章 师生主体间性思想的理论基础 72
一、英文单词“intersubjectivity”的词源学的考释 72
(一)英语解释的本义 72
(二)汉语翻译不同称谓的辨析 73
二、西方哲学中不同层面“主体间性”的意蕴与整合 75
(一)他者是可还原的我 75
(二)在世界之中 78
(三)视界融合 82
(四)语言中的交往 84
(五)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86
(六)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的总体价值旨归 89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间性”思想之批判 90
(一)儒学中“仁”的先验主体间性意味(德性维度) 91
(二)庄子论“辩”中的主体间性意味(知性维度) 95
四、中西主体间性理论之比较 98
(一)思维路径的比较 98
(二)理论局限性的比较 99
(三)融合的切入点 100
第三章 师生主体间性理论的确证和本质特征 102
一、师生主体间性教育理论逻辑确证 102
(一)历史逻辑 103
(二)学理逻辑 106
(三)理论确证 112
二、师生主体间性理论的本质特征 123
(一)师生始终是教育主体而非客体 123
(二)师生主体间性中主体是合理的新主体 125
(三)师生主体间性是对传统主体性的超越 126
(四)师生主体间与主客体的主体性有本质区分 130
(五)创新性论证了主体性二分法 133
(六)孕育师生平等和谐的价值应然 137
(七)展现交互共生的价值取向 140
(八)以师生主体性为基础的主体间指导学习 148
第四章 师生主体间性的教学理论与实践 152
一、师生主体间性教学理解何以可能 152
(一)理论依据 153
(二)有效前提 160
(三)理解媒体 166
二、师生主体间性教学特点 189
(一)平等性和指导性共融 189
(二)共识性与创新性共融 192
(三)差异性和共通性共融 193
(四)交互性与发展性共融 195
三、师生主体间性:教学效能的价值追求 196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价值 196
(二)实现教学效能的保障 197
(三)扬弃传统教学目的理路 199
(四)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根本之道 201
四、师生主体间性理念建构教学效能的方略 201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思维方式 201
(二)变革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202
(三)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 203
第五章 师生主体间性的德育理论与实践 208
一、师生主体间性德育的价值取向 209
(一)混沌未化的取向 209
(二)等级森严的取向 211
(三)主客二元的取向 212
(四)师生主体间性的取向 213
二、师生主体间性德育理论建构 215
(一)理论内涵 217
(二)合理性辩护 220
三、现实师生道德教育困境的表征 222
(一)外在仪式 222
(二)意义弱化 223
(三)简单、不连续性 224
四、师生主体间性德育的实践理路 225
(一)基本前提 226
(二)基本保障 227
(三)基本条件 230
(四)关键要素 233
(五)基本途径 234
第六章 师生主体间性的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 236
一、管理理论的主体间性转向 237
(一)古典管理理论 237
(二)现代管理理论 238
(三)管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242
二、班级管理的主体间性转向 244
(一)古典班级管理理论的流变 244
(二)现代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246
(三)师生主体间性班级管理理论的确立 250
三、师生主体间性班级管理的特点、原则和策略 252
(一)特点 252
(二)原则 256
(三)策略 260
余论:哲学和教育相互彰显的理想情怀 267
参考文献 274
致谢 286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