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上
  • 冯友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26653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805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823页
  • 主题词:中国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 1

全书绪论 1

第一节 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 1

第二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3

第三节 写的历史和史料 8

第四节 什么是哲学? 10

第五节 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 18

第六节 哲学与世界观 28

第七节 哲学中的主要派别 31

第八节 哲学和哲学史 36

第九节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 39

第十节 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 43

第十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51

第一册 绪论 57

第一章 商、周奴隶社会的兴盛与衰微--商代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前8世纪)宗教天道观的变化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68

第一节 商代奴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科学知识和技术工艺的进步 68

第二节 商代的阶级对立及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精神工具--宗教 70

第三节 商末阶级斗争及商周民族斗争的激化 72

第四节 周公旦巩固奴隶制的措施 74

第五节 周公旦对于奴隶主的天命论的补充 77

第六节 古代素朴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82

第七节 西周奴隶制的衰落及宗教神权的动摇 89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92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92

第二节 大转变时期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96

第三节 大转变时期--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和奴隶身分的解放 97

第四节 大转变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没落奴隶主贵族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 100

第五节 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 102

第六节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活跃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 108

第三章 齐、晋两国的改革及齐桓、晋文的霸业 114

第一节 齐、晋两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 114

第二节 齐桓公与管仲 115

第三节 管仲在齐国“相地衰征”的历史意义 119

第四节 管仲对于分封制的改革 121

第五节 管仲“尊贤育才”的政策 122

第六节 管仲对于旧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 124

第七节 管仲“富国强兵”的政策 124

第八节 管仲对诸侯国的关系的政策 127

第九节 晏婴的折中、调和论 129

第十节 晋国第一次封建化的改革--“郭偃之法” 133

第十一节 晋国的第二节变革--赵盾和“夷之蒐” 138

第四章 前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孔丘对于古代精神生活的反思 141

第一节 孔丘的阶级立场及其对于周制的态度 141

第二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仁”的理论 147

第三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礼”的理论 154

第四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的人格 164

第五节 孔丘对于古代宗教生活的反思 171

第六节 孔丘对于古代文艺生活的反思 178

第七节 孔丘对于古代学术生活的反思 184

第八节 孔丘对于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反思 188

第一节 子产在郑国推行的改良路线 195

第五章 邓析与子产的斗争,名家的起源 195

第二节 邓析反对子产的改良路线的斗争 201

第三节 关于伪《邓析子》 204

第六章 春秋末期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207

第一节 春秋时期军事上的“礼”与“非礼” 208

第二节 孙武和《吴孙子》 210

第三节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211

第四节 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213

第五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范蠡的政治策略中的表现 216

第六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计然的经济政策中的表现 218

第七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商人思想中的表现 222

第七章 墨翟和前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224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独立手工业的兴起 224

第二节 《墨子》其书和墨翟其人 225

第三节 墨翟对于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重视 227

第四节 墨翟对于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229

第五节 墨翟关于“尚贤”、“尚同”的思想 233

第六节 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经验主义的真理论 235

第七节 “兼爱”、“非攻”的阶级调和论 241

第八节 主张“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246

第九节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 250

第八章 晋法家思想的发展 252

第一节 晋法家和齐法家 252

第二节 魏国进一步的改革--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 253

第三节 韩国进一步的改革--申不害的“术” 258

第四节 赵国进一步的改革--赵武灵王“易胡服” 261

第一节 所谓“逸民” 266

第九章 道家的发生与发展和前期道家 266

第二节 杨朱的“为我”思想 271

第三节 《庄子·天下》篇论道家发展的阶段 276

第四节 《老子》、《庄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 277

第二册 绪论 283

第十章 泰国进一步的改革--商鞅变法 286

第一节 商鞅在秦国同顽固派的大辩论 286

第二节 商鞅推广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措施 291

第三节 商鞅对于宗法的变革 296

第四节 商鞅对于富国强兵的理论和措施 298

第五节 商鞅的进步的历史哲学 303

第十一章 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307

第一节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307

第二节 《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根源 316

第三节 《老子》对于地方阶级政权的攻击及其应付的策略 318

第四节 《老子》的兵法 321

第五节 《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 323

第六节 《老子》中的宇宙观 329

第七节 《老子》论“为道”和“为学” 338

第八节 《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 345

第十二章 孟轲--儒家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 348

第一节 孟轲的时代及其对于当时政治的态度 348

第二节 孟轲的政治思想 352

第三节 孟轲论“王”、“霸” 357

第四节 王道的物质条件--井田制 360

第五节 王道的精神条件--仁和忠恕之道 363

第六节 性善论和伦理学 366

第七节 孟轲的历史观及其对于道家墨家的斗争 374

第八节 孟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378

第十三章 墨家的支与流裔宋钘、尹文;农民的思想家许行 385

第一节 宋钘、尹文的政治、社会思想 385

第二节 许行的“神农之言” 392

第十四章 庄周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家哲学向唯心主义的进一步的发展 397

第一节 庄周其人和《庄子》其书 397

第二节 庄周论“齐物” 403

第三节 庄周论“逍遥” 411

第四节 《庄子》论道、有、无 418

第五节 庄周论自然和人为,必然和自由 425

第六节 倒退的社会观 428

第七节 庄周哲学是隐士思想的总结 433

第十五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后期名家的发展 437

第一节 关于名家这个称号 437

第二节 惠施的法家思想 441

第三节 惠施的“万物说” 442

第四节 惠施“历物之意”十事 444

第五节 惠施与庄周--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 451

第六节 惠施的对立面--公孙龙 454

第七节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 455

第八节 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辩论 461

第九节 公孙龙关于“指”、“物”的辩论 463

第十节 公孙龙关于“变”的辩论 468

第十一节 公孙龙关于“名”、“实”的辩论 473

第十二节 战国时期其他辩者的辩论 475

第十三节 庄周及其一派对公孙龙的态度 480

第十六章 慎到和稷下黄老之学 484

第一节 战国中后期各家的分化 484

第二节 《庄子·天下》篇所说的慎到 487

第三节 《慎子》中的慎到思想 490

第四节 黄老之学的确切内容 495

第十七章 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道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498

第一节 黄老之学的名称的由来及史料的根据 498

第二节 《管子》中的《水地》篇 500

第三节 黄老之学关于“精”、“气”的思想 503

第四节 对于“精”、“气”说的评价 512

第五节 黄老之学的法家统治术 516

第六节 黄老之学关于法的认识 521

第七节 黄老之学的认识论的含义 524

第八节 附录,齐法家的其它思想 526

(一)“重本抑末”的思想 526

(二)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530

(三)关于“法”、“术”、“势”的理论 534

(四)军事思想 537

第十八章 楚国的改革与屈原,稷下精气说的传播 539

第一节 楚国的封建化的改革 539

第二节 屈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进步的政治思想 541

第三节 屈原《天问》中的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 544

第四节 屈原《远游》、《离骚》中的精、气说 547

第五节 古代医学中的精、气说 554

第一节 关于墨经 559

第十九章 墨辩--后期墨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559

第二节 后期墨家思想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561

第三节 墨经中的科学知识 563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反映论的认识论 565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570

第六节 后期墨家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582

第七节 后期墨家的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 585

第八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诡辩学说的批判 594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老、庄学说和其它各家的批判 604

第二十章 阴阳五行家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世界图式 611

第一节 关于阴阳五行家 611

第二节 《洪范》以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 614

第三节 《月令》的世界图式 617

第四节 邹衍的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626

第五节 阴阳五行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630

第六节 对于阴阳五行家的估价和批判 633

第二十一章 易传的具有辩证法因素的世界图式 639

第一节 关于《易经》和易传 639

第二节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 642

第三节 易传中的“象” 647

第四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 654

第五节 易传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658

第六节 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662

第七节 易传哲学的阶级根源 672

第二十二章 荀况--儒家思想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677

第一节 荀况与《荀子》 677

第二节 荀况论“王”、“霸” 678

第三节 “法先王”和“法后王” 683

第四节 礼和法 686

第五节 荀况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688

第六节 荀况的反映论的认识论和思想方法 698

第七节 荀况的逻辑思想 711

第八节 荀况的社会思想 719

第九节 荀况关于“文”的理论 725

第十节 荀况的人性论 728

第十一节 荀况对于统一思想的主张 733

第二十三章 战国时期最后的理论家韩非的哲学思想 738

第一节 韩非的人口论的历史观 739

第二节 韩非论他所认为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 742

第三节 韩非综合原来法家三派 746

第四节 韩非关于法的论述 750

第五节 韩非关于势的论述 753

第六节 韩非关于术的论述 757

第七节 韩非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759

第八节 韩非对《老子》的改造 762

第九节 韩非的政治、经济主张 777

第十节 韩非对于当时战争的矛盾立场 780

第二十四章 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终结 787

第一节 儒家所作的总结 787

第二节 道家所作的总结 793

第三节 法家所作的总结 796

第四节 杂家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799

第五节 杂家的现出与先秦哲学的终结 80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