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空气洁净技术原理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许钟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030112334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553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572页
- 主题词:空气净化-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空气洁净技术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版序 1
第二版序 1
第一版前言 1
第一章微粒及其分布特性 1
1-1微粒的分类 1
1-1-1按微粒的形成方式分类 1
1-1-2按微粒的来源分类 1
1-1-3按微粒的大小分类 1
1-1-4微粒的通俗分类 1
目 录 1
1-2-1 粒径 3
1-2微粒大小的量度 3
1-2-2平均粒径 4
1-3微粒的统计分布 8
1-3-1粒径分布曲线 8
1-3-2按粒径的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 15
1-3-3在双对数纸上的粒径分布 20
1-3-4按密度的分布 21
1-4微粒大小的集中度 24
1-5对数正态分布的应用 26
1-5-1集中度的确定 26
1-5-2平均粒径的计算 28
1-5-3粒径分布的几种关系 29
1-6粒数统计量 30
参考文献 31
第二章室外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大气尘 32
2-1大气尘的概念 32
2-2大气尘的发生源 33
2-2-1 自然发生源和人为发生源 33
2-2-2大气尘的发生量 35
2-3大气尘的组成 38
2-3-1无机性非金属微粒 38
2-3-2金属微粒 39
2-3-3有机性微粒 45
2-4大气尘的浓度 46
2-4-1浓度表示方法 46
2-3-4有生命微粒 46
2-3-5大气尘的一般组成 46
2-4-2大气尘浓度的自然基础值 47
2-4-3计重浓度 47
2-4-4计数浓度 57
2-4-5计数浓度和计重浓度的对比 59
2-5大气尘的粒径分布 60
2-5-1全粒径分布 60
2-5-2在双对数纸上的分布 61
2-5-3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布 67
2-6-1风的影响 69
2-6影响大气尘浓度和分布的因素 69
2-6-2湿度的影响 71
2-6-3绿化的影响 77
2-7大气微生物的分布 77
2-7-1浓度分布 77
2-7-2粒径分布 79
参考文献 80
第三章微粒的过滤机理 82
3-1过滤分离 82
3-2过滤器的基本过滤过程 84
3-3-1拦截(或称接触、钩住)效应 85
3-3纤维过滤器的过滤机理 85
3-3-2惯性效应 86
3-3-3扩散效应 86
3-3-4重力效应 87
3-3-5静电效应 87
3-4计算纤维过滤器效率的步骤 88
3-5孤立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捕集效率——孤立圆柱法 88
3-5-1拦截捕集效率 88
3-5-2惯性捕集效率 90
3-5-3扩散捕集效率 91
3-5-4重力捕集效率 92
3-5-5静电捕集效率 92
3-5-6孤立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总捕集效率 93
3-6过滤器内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捕集效率——纤维干涉的影响和修正方法 94
3-6-1有效半径法 95
3-6-2结构不均匀系数法 95
3-6-3实验系数法 96
3-6-4半经验公式法 96
3-7计算纤维过滤器总效率的对数穿透定律 97
3-7-1对数穿透定律 97
3-7-2对数穿透定律的适用性 99
3-8影响纤维过滤器效率的因素 101
3-8-1微粒尺寸的影响 101
3-8-2微粒种类的影响 107
3-8-4纤维粗细和断面形状的影响 108
3-8-3微粒形状的影响 108
3-8-5过滤速度的影响 109
3-8-6纤维填充率的影响 110
3-8-7气流温度的影响 111
3-8-8气流湿度的影响 111
3-8-9气流压力的影响 111
3-8-10容尘量的影响 112
3-9毛细管模型概说 112
3-10颗粒过滤器的效率 117
参考文献 119
第四章空气过滤器的特性 121
4-1空气净化系统过滤器的作用和分类 121
4-3面速和滤速 122
4-2过滤器的特性指标 122
4-4效率 123
4-4-1效率 123
4-4-2穿透率 124
4-4-3净化系数 124
4-5阻力 124
4-5-1滤料阻力 124
4-5-2过滤器全阻力 126
4-6容尘量 130
4-7过滤器的设计效率 131
4-8-1高效过滤器串联效率 135
4-8过滤器的串联效率 135
4-8-2中效过滤器串联效率 137
4-9使用期限 137
4-9-1过滤器寿命 137
4-9-2寿命和运行风量的关系 138
4-10计重效率的估算 141
4-11滤纸过滤器 143
4-11-1折叠形滤纸过滤器 143
4-11-2管形滤纸过滤器 145
4-11-3滤纸过滤器所用的滤纸 148
4-11-4滤纸的一般特性 153
4-11-5滤纸过滤器的发展 156
4-12纤维层过滤器 157
4-14静电自净器 160
4-13发泡材料过滤器 160
4-14-1静电自净器的用途 161
4-14-2静电自净器的工作原理 161
4-14-3静电自净器的结构 163
4-14-4静电自净器的效率 164
4-14-5二次电离式静电自净器 166
4-15特殊过滤器 168
4-15-1活性炭过滤器 168
4-15-2杀菌过滤器 170
参考文献 170
5-1高效过滤器气道内的流动状态 172
第五章高效过滤器的结构设计 172
5-2高效过滤器的全阻力 173
5-2-1滤料阻力△P1 174
5-2-2气道摩擦阻力△P2 175
5-2-3进出口局部阻力C 176
5-2-4全阻力△P 177
5-3最佳波峰高度 177
5-4最佳深度 179
5-5波峰角 180
5-6无分隔板过滤器的结构参数 182
5-7管形过滤器的计算 184
参考文献 186
第六章室内微粒的运动 187
6-1作用在微粒上的力 187
6-2微粒的重力沉降 187
6-3微粒在惯性力作用下的运动 190
6-4微粒的扩散运动 191
6-5微粒在表面上的沉积 192
6-5-1微粒在无送风室内垂直表面上的扩散沉积 192
6-5-2微粒在无送风室内底(平)面上的沉积 194
6-5-3微粒在送风室内平面上的沉积 194
6-6气流对微粒运动的影响 199
6-6-1影响室内微粒分布的因素 199
6-6-2微粒的迁移 201
6-6-3热对流气流的影响 202
6-6-4人走动的二次气流影响 207
6-7气流中微粒的凝并 208
6-8平行气流中点源的污染包络线 209
6-8-1点源污染包络线 210
6-8-2污染源的实际微粒分布 211
6-8-3污染包络线的计算 217
参考文献 218
第七章空气洁净度级别 219
7-1空气洁净度标准(级别)的沿革 219
7-2空气洁净度级别的数学表达式 223
7-4表示空气洁净度级别的平行线 225
7-3不同粒径的粒数换算关系 225
7-5-1控制的最小粒径 228
7-5空气洁净度所要控制的对象 228
7-5-2控制的微粒数量 229
7-6被控制的含尘浓度的具体条件 230
7-7 由成品率确定空气洁净度的理论方法 231
7-7-1空气洁净度对成品率的影响 231
7-7-2计算成品率的理论公式 234
7-8洁净环境中分子态污染物的级别 242
参考文献 244
8-2气流的状态 245
8-2-1几种基本流动状态 245
8-1控制污染的途径 245
第八章洁净室原理 245
8-2-2紊流过程的物理状态 247
8-3乱流洁净室原理 248
8-3-1乱流洁净室原理 248
8-3-2乱流洁净室的风口 249
8-3-3乱流洁净室的效果 251
8-4单向流洁净室原理 251
8-4-1单向流洁净室的分类 251
8-4-2单向流洁净室原理 255
8-5-1流线平行度 259
8-5单向流洁净室的三项特性指标 259
8-5-2乱流度 261
8-5-3下限风速 264
8-6辐流洁净室原理 270
8-6-1辐流洁净室的形式 270
8-6-2辐流洁净室原理 270
8-7洁净室的压力 273
8-7-1静压差的物理意义 274
8-7-2静压差的作用 274
8-7-3洁净室与邻室间防止缝隙渗透的静压差的确定 275
8-7-4洁净室与室外(或与室外相通的空间)之间防止缝隙渗透的静压差的确定 275
8-7-5乱流洁净室防止开门时进入气流污染的静压差的确定 276
8-7-7建议采用的压差 278
8-7-6单向流洁净室防止开门时进入气流污染的静压差的确定 278
8-8入室的缓冲与隔离 279
8-8-1缓冲室和气闸室 279
8-8-2空气吹淋室 282
8-9全顶棚送风、两侧下回风洁净室的特性 286
8-9-1线汇模型 287
8-9-2流场的特点 292
8-9-3允许室宽 298
参考文献 298
第九章生物洁净室原理 300
9-1生物洁净室的应用 300
9-2微生物的主要特性 306
9-3微生物的污染途径 307
9-4生物微粒的等价直径 308
9-5生物微粒的标准 310
9-5-1微生物的尺度 310
9-5-2浮游细菌数量和标准 311
9-5-3沉降细菌数量和标准 313
9-6沉降菌和浮游菌的关系 314
9-6-1奥梅梁斯基公式的证明 315
9-6-2沉降量公式的修正 315
9-6-3沉降菌法和浮游菌法在洁净室内的应用 318
9-7-1高效过滤器对微生物的过滤效率 320
9-7过滤除菌 320
9-7-2细菌对滤材的穿透 322
9-7-3微生物在滤材上的繁殖 322
9-8消毒灭菌 323
9-8-1概念 323
9-8-2主要消毒灭菌方法 324
9-8-3紫外线消毒灭菌 324
9-9一般生物洁净室 331
9-9-1形式 331
9-9-2风速 332
9-9-3局部气流问题 333
9-10-1标准 335
9-10隔离式生物洁净室 335
9-10-2隔离方式 337
9-10-3生物安全柜 338
参考文献 339
第十章洁净室均匀分布计算理论 341
10-1洁净室三级过滤系统 341
10-2乱流洁净室含尘浓度瞬时式 342
10-3乱流洁净室含尘浓度稳定式 344
10-3-1单室的稳定式 344
10-3-2多室的稳定式 344
10-4有局部净化设备时的含尘浓度稳定式 346
10-5瞬时式和稳定式的物理意义 347
10-6乱流洁净室其他计算方法 348
10-7单向流洁净室含尘浓度计算法 349
10-8乱流洁净室自净时间和污染时间的计算 349
10-8-1概念 349
10-8-2自净时间的计算 350
10-8-3发尘污染时间的计算 354
10-9单向流洁净室的自净时间 355
参考文献 356
第十一章洁净室不均匀分布计算理论 357
11-1不均匀分布的影响 357
11-2三区不均匀分布模型 359
11-3三区不均匀分布的数学模型 360
11-4N-n通式的物理意义 362
11-5不均匀分布计算和均匀分布计算对比 363
参考文献 364
第十二章洁净室特性 365
12-1静态特性 365
12-2动态特性 370
12-3不均匀分布特性曲线 374
12-4浓度场的不均匀性 378
12-4-1主流区和回风口区浓度之比 378
12-4-2涡流区和主流区浓度之比 378
12-4-4不均匀分布和均匀分布浓度之比 379
12-4-3涡流区和回风口区浓度之比 379
12-5新风尘浓负荷特性 380
12-5-1新风三级过滤的技术效果 380
12-5-2新风尘浓负荷比 381
12-5-3新风尘浓负荷比与部件寿命的关系 383
参考文献 384
第十三章洁净室的设计计算 385
13-1室内外计算参数的确定 385
13-1-1大气尘浓度 385
13-1-2室内单位容积发尘量 385
13-1-3新风比 390
13-2-1N的计算 393
13-2高效空气净化系统计算 393
13-2-2 n的计算 394
13-2-3ψ的计算 395
13-2-4三种设计计算原则 398
13-2-5例题 398
13-3中效空气净化系统计算 401
13-4有局部净化设备场合的计算 403
13-4-1既有集中式空调系统又有专用空调机的机房 403
13-4-2只靠专用空调机加新风处理的机房 404
参考文献 405
14-1主流区概念的应用 406
第十四章局部洁净区 406
14-2主流区的特性 410
14-2-1气流分布特性 410
14-2-2速度衰减特性 411
14-2-3浓度场特性 412
14-2-4主流区污染度 416
14-3部分围挡壁式洁净区 419
14-4气幕洁净棚 421
14-4-1应用 421
14-4-2空气幕的隔离作用 422
14-4-3气幕洁净棚隔离效果的理论分析 424
14-4-4气幕洁净棚的性能 426
14-5-1应用 429
14-5围帘洁净棚 429
14-5-2净化效果的理论分析 430
14-5-3实验效果 434
14-6洁净隧道用层流罩 434
14-6-1抗污染干扰的要求 434
14-6-2操作面上辅助送风的作用 435
参考文献 436
第十五章阻漏层理论 438
15-1 概念 438
15-2漏泄方程 438
15-3阻漏方程 442
15-4阻漏效果 444
15-5-1稀释阻漏 445
15-5阻漏层的阻漏机理 445
15-5-2过滤阻漏 446
15-5-3降压阻漏 447
15-5-4阻隔阻漏 447
15-6阻漏层送风末端 447
15-6-1概述 447
15-6-2阻漏层送风末端的结构 448
15-6-3阻漏层送风末端的应用 449
15-6-4几种送风末端的比较 455
参考文献 455
16-1采样系统 456
第十六章采样理论 456
16-2等速采样 461
16-2-1在有速度气流中采样 461
16-2-2在静止空气中采样 466
16-2-3采样口直径计算 466
16-3采样管中微粒的损失 468
16-3-1采样管中的扩散沉积损失 468
16-3-2采样管中的沉降沉积损失 473
16-3-3采样管中的碰撞损失 474
16-3-4采样管中的凝并损失 476
16-3-5与实验对比 476
16-3-6综合结论 479
16-4最小检测容量 480
16-4-1 问题的提出 480
16-4-2非0检验原则 481
16-4-3最少总粒子数原则 484
16-4-4浮游菌最小采样量 486
16-5最小沉降面积 487
参考文献 488
第十七章测定和评价 490
17-1微粒浓度的测定 490
17-1-1计重浓度法 490
17 1-2计数浓度法——滤膜显微镜计数法 491
17-1-3计数浓度法——光散射式粒子计数器计数法 493
17-1-4其他计数浓度法 504
17-1-5相对浓度法 504
17-1-6生物微粒测定法 505
17-2过滤器的测定 507
17-2-1测定范围 507
17-2-2过滤器效率的测定 508
17-2-3过滤器容尘量的测定 518
17-3检漏 521
17-3-1高效过滤器的检漏 521
17-3-2隔离式生物洁净装置的检漏 523
17-4-1洁净室测定的种类 524
17-4洁净室的测定 524
17-4-2洁净室的测定状态 527
17-4-3必要测点数 527
17-4-4连续采样方法 530
17-4-5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532
17-5洁净度级别的评定 533
17-5-1洁净度级别的评定标准 533
17-5-2动静比 536
17-5-3大气尘浓度的修正 537
参考文献 538
中、英、日常用术语对照 540
索引 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