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
  • 方立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4258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269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6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小引 610

第二十三章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617

第一节 宇宙图式论 618

一 《经律异相》的天地说 618

二 《法范珠林》的三界说 622

三 《法界安立图》的宇宙图式说 626

第二节 宇宙时间观 634

一 《经律异相》的三界成坏说 634

二 《法苑珠林》的劫量说 636

三 《法界安立图》的四大千劫量说 640

第二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现象论 645

第一节 僧肇的物不真论和物不迁论 649

一、“假号不真”的物不真论 649

二、“动静未始异”的物不迁论 658

第二节 天台宗的诸法即实相说 665

一 实相的意义、内容与表述 666

二 诸法即实相 670

一 三自性说:存在的三种形态 678

第三节 法相唯识宗的三自性说与三类境说 678

二 三类境说:现象的三种类别 681

第四节 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 684

一 事事无碍的界说 684

二 事事无碍论的内容 686

三 事事无碍论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 693

四 事事无碍论的理论基础现中国特色 698

第五节 镇澄对僧肇《物不迁论》的批评 703

一 性空与性住 705

二 法住与性住 712

三 性空与实性(佛性) 715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 718

第一节 印度佛教本体论略述 718

一 本体“实有”说 719

二 本体性空说 722

三 本体心识说 728

第二节 中国佛教本体论形成的本土思想背景 738

一 中国固有本体论思想概述 738

二 中国佛教本体论开成的途径 746

第三节 气本原说的认同与扬弃 748

一 气与“四大” 749

二 气与因果报应及神不灭 750

三 气与心 752

第四节 道体说的牵附与会通 755

一 以道家之“道”为佛教之“道” 755

二 从“道亦虚空”到“虚空为道本” 758

三 道体遍在与无情有佛性 759

一 东汉三国时代的本无思想 762

二 本无宗的本体思想 764

第一节 法性实在论的确立与转向 772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 772

一 慧远的法性实在论 773

二 鸠摩罗什对法性实在论的批评 776

三 法性实在论的理论转轨 778

第二节 “理”思想的拓展与演进 783

一 中国哲学“理”范畴简述 784

二 竺道生的理佛说 785

三 天台宗的理具说 789

四 华严宗的理体说 794

五 禅宗的理事不二说 797

一 心本原说的提出 806

第三节 心本原说的创立与发展 806

二 东晋时代心有无义之争辩与心本体说之滥觞 811

三 《大乘起认论》的一心二门说 814

四 地论师与摄论师关于心识本原之论辩 819

五 天台宗的心本说 822

六 华严宗的真心本原说 829

七 禅宗的自心本原说 836

小引 846

一 佛教伦理旨趣的根据——人生论 857

第一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 857

二 佛教伦理价值的基石——果报论 859

三 佛教伦理自觉的本原——心性论 864

第二节 伦理原则与伦理德目 867

一 三大伦理原则 867

二 重要的伦理德目 876

第三节 中国佛教伦理与世俗伦理 881

一 中国佛教与儒家世俗伦理协调的方式 882

二 佛教伦理思想为中国世俗伦理提供的新因素 892

第四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895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 898

第一节 禅·禅定·禅悟 899

第二节 汉晋禅学 904

一 禅法的传入 904

二 东晋十六国时代禅法的多元融合 906

第三节 南北朝禅学 915

一 北朝禅学的五系 915

二 南朝禅学的重镇 927

三 南北朝禅学的基本特点 933

一 止观的涵义与类别 935

第四节 天台宗的圆顿止观法门 935

二 圆顿止观法门 937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 949

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 949

一 道信的“念佛即是念心”说 950

二 从道信的“守一”到弘忍的“守心” 952

第二节 南顿北渐 955

一 晋宋之际的顿渐分野 957

二 神秀一系:重渐修渐悟 959

三 慧能和神会:主顿悟渐修 963

四 洪州、石头二宗和五家:倡无修顿悟 972

五 南顿北渐的异同 982

一 何谓如来禅 985

二 何谓祖师禅 995

三 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禅法区别 999

四 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历史界限 1004

五 祖师禅提出的思想背景及其流传的文化意义 1009

第四节 文字禅、看话禅与默照禅 1011

一 绕路说禅的文字禅 1012

二 参究话头的看话禅 1015

三 守默观照的默照禅 1018

第五节 念佛禅 1022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 1031

第一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的界说 1032

一 观 1032

二 照 1033

三 证 1034

四 悟 1034

一 汉魏西晋的禅观与般若直观 1036

第二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 1036

二 东晋南北朝禅观与空观相融合的直观方式 1039

三 隋唐以来中国佛教诸宗的直觉方式 1046

第三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1071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1073

第一节 印度佛教语言观略述 1074

第二节 中国儒家、道家、玄学家的语言观略述 1089

一 儒家重社会功能的语言观 1089

二 道家语言观的四要点 1092

三 魏晋玄学家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说 1095

第三节 禅宗前中国佛教语言观要略 1097

一 译经、转读、唱导涉及的语言观 1097

二 东晋时代著名佛教学者的语言观 1101

三 天台、三论、净土诸宗的语言观 1104

第四节 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 1114

一 重在不执文字的“不立文字”说 1115

二 不立文字原则下的“不离文字”说 1132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1145

一 早期佛教的四谛和三法印说 1146

第一节 印度佛教真理观概述 1146

二 部派佛教的二谛说 1148

三 大乘佛教的实相说 1150

第二节 鸠摩罗什、僧肇和竺道生在中国佛教真理观上的奠基性作用 1154

第三节 三论师系与成论师系在二谛问题上的歧异 1158

一 二谛意义 1159

二 二谛内容 1161

三 二谛体性 1163

一 重在无所得的破邪显正说 1170

第四节 吉藏的破邪显正说与四重二谛说 1170

二 意在言亡虑绝的四重二谛说 1175

第五节 智的七种二谛说与三谛圆融说 1179

一 与判教相结合的七种二谛说 1179

二 三谛圆融说与中道佛性化 1182

第六节 窥基的四重二谛说 1196

小结 1199

结语 1203

征引与参考书目 1225

主要人名索引 1247

后记 126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