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美学的历史 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美学的历史  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
  • 汝信,王德胜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62694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59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776页
  • 主题词:美学史(地点: 中国 年代: 20世纪) 美学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美学的历史 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问题的提出 3

一 百年美学:学术史的追寻——研究20世纪中国美学的几个问题 3

(一)学术史研究的可能性 3

(二)学术史的着眼点 6

(三)关注百年 11

二 走向回归之路——20世纪中国美学的提问方式 18

(一)“美学的提问方式” 18

(二)“本质论”与“存在论” 19

(三)两种命题的混淆 25

(四)回归美学自身 29

论析1 思之未思——20世纪中国美学与中国思想 35

(一)美学现象:思之辉煌 35

(二)美学实相:思之未思 37

(三)美学真相:思想问题 41

(四)回顾意义:呼唤思想 45

论析2 遭遇挑战——20世纪中国美学留下的三个问题 47

(一)“美学”是什么? 47

(二)美学民族化的可能性与前景 56

(三)审美文化与美学的第三种可能 64

第二编 历史与反思 77

一 世纪回望——20世纪中国美学概观之一 77

(一)坎坷历程与发展阶段 79

(二)思想来源与中西融合 87

(三)审美与现实的关系 97

(四)余论 108

二 美学的荣耀与遗憾——20世纪中国美学概观之二 114

(一)清代朴学:现代学术史的真正起点 114

(二)荣耀:学科近代化任务的基本完成 117

(三)遗憾:功利主义幽灵的缠绕 124

三 美学研究:历史分期与学术特点——20世纪中国美学概观之三 132

(一)与古典美学的本质不同 132

(二)美学研究的分期 133

(三)美学各时期的学术特点 138

(四)美学立足点的转变 163

四 美学方法:寻找理论的通途——20世纪中国美学的方法论问题 166

(一)译介法与注经法 168

(二)归纳法、演绎法与比较法 171

(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方法 176

(四)结构主义方法与解构主义方法 181

(五)辩证逻辑方法 187

五 美学论争:学术形态的内与外——20世纪中国美学论争及其历史经验 191

(一)美学论争与学术转型 191

(二)美学论争与意识形态变革 199

(三)美学论争与知识增长 205

(四)美学论争的历史经验 209

论析1 20世纪中国美学的两次转型 212

(一)古代和谐向近代崇高的转型 213

(二)近代崇高理想向现代辩证和谐的转型 216

(一)以现实改造之心探求美学 222

论析2 20世纪中国美学开创期的四个问题 222

(二)关注文艺实践 224

(三)创造审美话语 226

(四)认识艺术特性 228

论析3 心理学美学在中国 230

(一)中国心理学美学的诞生 230

(二)20—30年代:中国心理学美学第二波 232

(三)30年代:中国心理学美学第三波 235

(四)80—90年代:中国心理学美学第四波 237

(一)向西方学习 242

论析4 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建设 242

(二)走向繁荣 244

(三)审美经验研究 248

(四)艺术创造的心理阐释 254

(五)立足本土的探究 261

(六)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基础 266

论析5 文艺美学的理性探问 271

(一)理论的建构行程 271

(二)对文学艺术性质的认识 277

(三)关于艺术构思的认识 284

(四)意匠经营:文艺的审美创造 290

论析6 中国实践美学问题的发展历程 299

(一)“前实践美学”:社会与个体、物质与精神 300

(二)实践美学:积淀与突破、理性的凝聚与感性的超越 307

(三)“后实践美学”:回归心理本体与超越实践美学 316

论析7 “美学大讨论”:理论前提与思维方式的缺陷 324

(一)学科的错位 325

(二)偏执与障弊 328

(三)美学的功利化 332

(四)历史虚无主义 336

(五)美学研究与政治 338

论析8 转型研究:90年代中国美学话题 341

(一)多元取向与多种建构 341

(二)意义、问题与前景 363

第三编 承续与转换 369

一 美学:知识背景中的问题——对20世纪中国美学知识特性的思考 369

(一)“两脉整合”及其他 371

(二)“西方”的“中国化” 377

(三)方法的借用 381

二 中国与西方——1949年前中国对西方美学的接受 385

(一)“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 390

(二)西方启蒙美学与道德心智一元论的改造 400

(三)中国艺术精神与西方启蒙美学 411

三 现代与传统——20世纪中国美学对传统的承续与超越 431

(一)忧患意识与启蒙追求 431

(二)“反传统”与承续传统 436

(三)梁启超、王国维与鲁迅 442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中国历程 455

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认识 455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学术思路 460

论析1 问题与出路:中国的西方美学史研究 475

(一)向原著深入 475

(二)向横向深入 481

(三)向纵向深入 485

论析2 深沉凝重的理论反思 491

(一)在反思中走向自觉 491

(二)批判期:引进国外美学的标准 494

(三)建构期:守持中国美学本位 499

(四)发扬期:走向世界美学舞台 504

论析3 现代建构中的承续与转换 510

(一)传统:资源利用与转化 510

(二)现代美学建构中的传统特质 515

(三)范畴、话语及文体 520

论析4 任重道远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527

(一)革命性与间接性 527

(二)曲折的努力 535

(三)开放性前景 539

论析5 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现代中国的影响——以瞿秋白、毛泽东为中心 543

(一)关于“无产阶级文学” 545

(二)瞿秋白与毛泽东的连续性 553

(三)组织感情:革命文艺的功能 557

(四)“民族形式” 562

(五)个体经验与文艺政策的关系 567

第四编 历史中的个人 575

一 美学的启蒙——王国维与20世纪中国美学 575

(一)美学启蒙与超功利主义美学 575

(二)美学的悲剧性与体系建构 583

(一)美学理想:人格的审美教育 592

二 美育的“中坚人物”——蔡元培与20世纪中国美学 592

(二)人格美育的理论依据 600

(三)学术史的意义 615

三 融会中西的理论体系——朱光潜与20世纪中国美学 620

(一)体系结构与特点 620

(二)当代意义与历史贡献 630

四 生命哲学与“散步”美学——宗白华与20世纪中国美学 642

(一)生命哲学背景 643

(二)对生命本体的理解 647

(三)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美学 654

(一)创立“实践美学” 668

五 从“实践”到“主体性”的迁移——李泽厚与20世纪中国美学 668

(二)构建“主体性” 675

(三)“积淀”的探索 679

(四)“情感本体” 685

六 唯物主义的美学家——蔡仪与20世纪中国美学 692

(一)用“新的观点”研究美学 692

(二)背景及其他 696

(三)方法论与认识论 701

(四)对评价的评价 707

(一)“美是自由的象征” 713

七 美学上的浪漫主义——高尔太与20世纪中国美学 713

(二)“美感点燃了美” 721

(三)“美必然是负熵的” 725

论析1 从朱光潜“接着讲” 732

(一)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 733

(二)对“意象”的重视与研究 737

(三)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 744

(四)朱光潜的局限性与50年代对朱光潜的批评 751

后记 75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