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术交流的变革 论在线学术交流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学术交流的变革  论在线学术交流
  • 杨秀萍,赖茂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0465694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04页
  • 文件大小:134MB
  • 文件页数:323页
  • 主题词:信息技术-应用-学术工作-文化交流-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学术交流的变革 论在线学术交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学术交流的功能和过程 1

第一节 学术交流的功能和过程 2

一、基本概念 2

二、学术交流的功能 5

第二节 学术交流的过程 7

一、学术交流的一般过程 8

二、非正式交流过程与正式交流过程 9

第三节 传播学理论和学术交流模式 13

一、相关的传播学理论 13

二、相关的传播模型 16

三、学术交流模型 19

第二章 学术交流的现状 25

第一节 学术研究环境的变化 26

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 26

二、研究目的和成果评价的变化 27

三、研究经费来源和出资人要求的变化 27

四、科研人员信息交流行为的变化 28

第二节 学术交流体系面临的危机 29

一、传统学术交流体系的局限性 30

二、出版业与学术交流体系的矛盾 31

三、数据泛滥 33

四、协同研究面临的诸多障碍 35

第三节 学术交流方式的变化 36

一、机媒交流(CMC)的出现 36

二、学术交流的数字化、网络化 38

三、出版模式的变革 39

第四节 媒介选择理论 40

一、社会存在感理论 40

二、富媒体理论 41

三、去社会情境假说 43

四、去个人化理论 44

第三章 在线学术交流的诞生和发展 47

第一节 电子期刊 48

一、电子期刊概况 48

二、纯电子期刊 49

三、作为一种社会—技术系统的电子期刊 50

四、电子期刊的地位和特点 52

第二节 开放存取——新的学术交流运动 55

一、开放存取运动 55

二、开放存取期刊 56

三、机构库 57

第三节 预印本系统和数字图书馆 59

一、预印本系统 59

二、e-印本 61

三、数字图书馆 62

第四节 基于网络的学术交流平台 63

一、学术网站 63

二、网络学术论坛和社区 64

三、学术博客 65

四、在线互动知识构建 66

五、在线学术会议与远程教育 68

第五节 在线学术交流模式综合分析 69

一、UNISIST模型的更新 69

二、学术交流体系的新模式 71

三、在线学术交流的特点 72

第四章 科研信息化与新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 77

第一节 e-Science 79

一、e-Science发展概述 79

二、进展和实例 81

第二节 Cyberinfrastructure 87

一、基本概念 87

二、美国新的科研基础设施的愿景规划 88

三、CI的任务、原则、目标和战略 94

四、基于CI的学术研究模式:Cyberscholarship 98

第三节 我国对新的科研基础设施的探索和应用 102

第五章 国外科研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的认知和利用情况 105

第一节 概述 106

第二节 对学术交流体系的认知和态度 108

一、学术交流体系的现状 108

二、期刊文献资源的可获得性 109

三、开放存取出版方式的用户认知及变化 110

四、开放存取的重要性及优势 112

五、学术交流中的资源类型 113

第三节 在线学术交流行为 115

一、数字化学术资源的利用 115

二、成果发表的方式 116

三、影响出版方式选择的因素 118

四、开放存取期刊发表模式的应用 122

五、机构库发表模式的应用 122

六、自出版模式的应用 124

第四节 在线学术交流的未来发展 125

一、在线学术交流服务的质量和价值 125

二、在线学术交流发展的阻碍因素 126

三、版权问题 127

四、学术交流行为的变化趋势 130

五、OA的未来发展 131

第五节 调查结论 133

第六章 我国科研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的认知和利用情况 137

第一节 概述 138

第二节 对学术交流体系的认知和态度 139

一、学术交流体系的现状 139

二、参与在线学术交流的动机 142

三、在线学术交流的资源需求 143

第三节 在线学术交流行为 146

一、发表学术成果的方式 146

二、在线学术交流服务的应用 147

三、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用户熟悉度 149

四、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获知途径 150

第四节 在线学术交流的未来发展 151

一、在线学术交流服务的优势和影响 151

二、在线学术交流发展的阻碍因素 153

三、版权保护问题 156

四、学术交流行为的变化趋势 156

五、学术交流体系的未来发展 157

第五节 调查结论 159

第六节 我国和西方国家调查结论的对比 160

第七章 在线学术交流平台案例 163

第一节 开放存取期刊和机构库 164

一、开放存取期刊目录 164

二、开放存取资源库目录 166

三、开放阅读期刊联盟 168

四、arXiv.org 169

五、PubMed Central 170

六、PLoS 172

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174

八、奇迹文库 176

九、美国的大学机构库项目 177

第二节 学术门户网站和学术博客 179

一、科学网 179

二、丁香园 182

三、科学松鼠会 183

四、数字出版在线 185

五、数字化考古公共博客(Digging Digitally) 186

第三节 网上学术论坛和学术社区 187

一、化学在线学术交流平台 188

二、诺贝尔学术资源网 189

三、小木虫论坛 190

四、国际社会网络分析网络(INSNA) 191

五、维基百科 192

六、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194

七、生命百科全书 195

八、PlanetMath 197

第四节 学术会议在线 198

一、AllConferences.Com 199

二、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199

三、视频讲座网VideoLectures.NET 201

四、国家图书馆在线讲座 202

第五节 e-Science 203

一、地震工程仿真网络(NEES) 203

二、虚拟天文台 205

第六节 综合分析与总结 207

一、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主要作用 208

二、各类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特征比较 208

三、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运营与发展模式 212

四、在线学术交流平台持续发展的关键 216

第八章 我国在线学术交流体系发展构想 221

第一节 发展在线学术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22

一、我国发展在线学术交流的必要性 222

二、我国建设在线学术交流体系的可行性 225

第二节 发展在线学术交流的指导思想 227

第三节 我国在线学术交流体系的总体构想 230

一、学术交流体系建设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230

二、国家学术交流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

三、在线学术交流体系的技术保障 235

第四节 中国科协系统在线学术交流体系的基本架构 236

一、目标和要求 236

二、体系的基本架构 237

三、公共平台的结构和功能 239

四、学科平台和地方科协平台 242

第九章 中国科协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243

第一节 平台的建设模式 244

一、公共平台的建设模式 244

二、学科平台和地方科协平台的建设模式 245

三、制度和机制保障 246

四、公共平台建设阶段的划分 246

五、基本框架探索和平台初期建设试点 248

第二节 平台的运营管理 254

一、公共平台的运营管理 254

二、学科平台和地方科协平台的运营管理 256

第十章 发展在线学术交流的政策环境 257

第一节 我国现有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258

一、相关法律和法规 258

二、科技发展战略 266

三、科技发展规划 267

四、有关加强学术行为规范和学风建设的政策 273

第二节 发展在线学术交流的政策建议 278

一、要重视全面规划和体系设计工作 278

二、建立有效的动员和激励机制 280

三、坚持公益性原则,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投入和发展机制 281

四、加大对开放存取(OA)的支持和引导 282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83

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284

七、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通力合作 285

八、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学术诚信管理机制 286

九、建立和完善国际合作机制 286

十、加强组织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 287

附录 291

附录1 在线学术交流调查问卷(科研人员用) 292

附录2 在线学术交流调查问卷(科研管理和组织人员用) 299

后记 30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