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前附《导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前附《导论》
  • 冯契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14785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485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519页
  • 主题词:近现代当代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前附《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智慧说三篇>导论》 3

一、时代的问题 3

1.“古今、中西”之争 3

2.知识与智慧的关系问题 7

3.知识与智慧关系问题的时代意义 10

二、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路子前进 13

1.毛泽东著作的启发 13

2.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 16

3.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20

三、从比较哲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23

1.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23

2.近代中西哲学的冲撞、会通及哲学革命的不足之处 26

3.在方法论和价值观上比较中西哲学传统 31

四、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转识成智 35

1.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 35

2.思维由抽象到具体 38

3.转识成智的飞跃 42

五、《智慧说三篇》的基本思想 46

1.《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46

2.《逻辑思维的辩证法》 50

3.《人的自由和真善美》 55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67

第一章 心物、知行关系 67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上的心物、知行之辩 67

第二节 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来考察心物、知行关系 74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74

二、形和神、能和所的关系 77

三、主体的能动性 81

第三节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85

一、认识论的主要问题以及认识过程的主要环节 85

二、从认识论角度看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91

三、“通古今之变” 97

第四节 认识论的研究方法 102

一、用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考察人类认识史 102

二、在造就自我中认识自己 104

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107

第二章 感性直观 112

第一节 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 112

一、对常识和唯物论的责难 113

二、实践经验给予对象的实在感 116

三、所与(Given)是客观的呈现 121

第二节 感性经验的分析 127

一、当前的直接经验 127

二、劳动促进感觉的发展 130

三、感性经验中的主体能动性 133

第三节 对事物的知觉 138

一、知觉的实体感 139

二、知觉是对个体的识别和对事实的感知 141

三、知觉中的时空关系 144

第四节 对感性经验的超越和复归 145

一、感性经验是知识和智慧大厦的基础 145

二、博学和心斋 147

第三章 理论思维 152

第一节 抽象作用 152

一、由具体意象到抽象思维 152

二、语言与抽象作用 156

三、科学的抽象和形而上学的抽象 158

第二节 摹写和规范 161

一、概念对所与的双重作用 161

二、化所与为事实 163

三、后验性和先验性 165

第三节 思维内容和思维活动 167

一、思维内容 167

二、思维活动 171

三、意识的综合统一性 173

第四节 理论和实践、思维和观察的统一 175

一、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175

二、思维和观察的交互作用 176

三、认识运动的总秩序 177

第四章 科学知识和逻辑 180

第一节 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何以可能 180

一、科学知识的特点 180

二、休谟、康德的问题 182

三、本书对这个问题的提法和见解 184

第二节 时空形式和逻辑范畴 186

一、关于时空形式 187

二、关于逻辑范畴 190

三、思维模式 194

第三节 形式逻辑的原则和接受总则 197

一、形式逻辑的原则 197

二、“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的接受总则 202

三、知识经验的必要条件 208

第四节 逻辑思维的主体 211

一、统觉和逻辑 211

二、行动模式先于思维的逻辑 213

三、反思和自我意识 216

第五章 一致而百虑 218

第一节 问题和意见的矛盾 218

一、关于问题 218

二、关于意见的矛盾 221

三、“一致而百虑”的思维矛盾运动 224

第二节 观点的斗争 228

一、观点的涵义 228

二、实事求是和主观盲目性 229

三、全面观点和解蔽 231

四、以道观之 235

第三节 认识论中的群己之辩 239

一、群己之辩与心物之辩 239

二、观点的社会意识性质 242

三、群体意识与个别精神 245

第四节 理论的体系化 248

一、百虑一致和理论体系 248

二、科学理论与意识形态 250

三、民族传统中兼容并包的精神 252

四、理论的生命力 255

第六章 具体真理和辩证思维 257

第一节 关于真理 257

一、命题的真假 257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60

三、实践检验 263

四、逻辑论证和科学发现 266

第二节 言、意能否把握道 268

一、中国哲学史上的言意之辩 268

二、辩证法的否定原理 273

三、《易传》提出的对立统一原理 277

四、破的方法和立的方法 281

第三节 逻辑思维如何把握具体真理 283

一、从康德到黑格尔 283

二、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 285

三、真理的具体性 287

四、辩证思维的形式 290

第四节 辩证法是过程 293

一、朴素的辩证法和自觉的辩证法 293

二、由外在的考察到内在的揭示,把握具体存在和本质联系 295

三、在天人交互作用中转识成智 297

第七章 自然界及其秩序 299

第一节 作为为我之物的自然界 299

一、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 300

二、世界统一原理和发展原理 305

三、自然界的秩序 308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天道观的主要论争 311

一、天人之辩与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原理 312

二、有无(动静)之辩与体用不二说 314

三、理气(道器)之辩与理一分殊说 317

第三节 事实界及其规律性联系 321

一、关于事实界 321

二、现实并行不悖 323

三、现实的矛盾发展 326

四、理和事,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330

第四节 可能界与可能的实现过程 332

一、关于可能界 332

二、现实的可能性 337

三、可能的实现 341

第五节 价值界与人化的自然 343

一、关于价值界 343

二、人化自然的秩序和人道的自然化 346

三、终极关怀问题 350

第八章 心灵与人性 354

第一节 心、性和认识自己 354

一、心 354

二、性 357

三、心与性 360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上的心性论 362

一、先秦:人性善恶之争,复性、成性之辩 363

二、汉魏到隋唐:性自然说与性觉说 367

三、宋明到清代:性即理说、心即理说与性日生日成说 373

四、近代:心性论随历史观而演变发展 377

第三节 主体意识与人的类本质 382

一、主体意识 383

二、人的类本质 387

三、天性与德性 390

第四节 社会意识与人的社会本质 392

一、主体的社会意识 392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96

三、劳动的异化与恶的历史作用问题 398

第五节 自由意识与德性的全面发展 402

一、自由意识 402

二、凝道成德,显性弘道 405

三、德性之知与价值原则 408

第九章 智慧和自由 411

第一节 “转识成智” 411

一、知识和智慧 411

二、科学与哲学 414

三、转识成智的飞跃 418

第二节 理性的直觉 420

一、理性的直觉并不神秘 420

二、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 425

三、理性直觉中的破和立 428

第三节 辩证的综合 432

一、元学理念与辩证综合 432

二、从抽象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35

三、哲学和哲学史 438

第四节 德性的自证 440

一、主体如何自证德性的真诚 440

二、历史地考察德性的自证 446

三、自明、自主和自得 451

附录一 冯契传略 455

附录二 索引 458

整理后记 48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