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华玄义》的哲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法华玄义》的哲学
  • 沈海燕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5571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22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543页
  • 主题词:天台宗-佛经-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法华玄义》的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1

前言 1

一、本书研究的对象 2

二、本书研究的目的 3

三、本书的组成 4

四、结论 5

导言 1

一、智顗的著作《法华玄义》 1

二、《法华玄义》的哲学 2

三、智顗诠释《法华经》的特色 3

四、智顗哲学的影响力 3

五、《法华经》对表述智顗哲学的重要意义 7

六、有关《法华经》的译本和评论 8

第一章 时代背景及智顗生平 10

第一节 历史背景 10

一、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10

二、南北朝佛教的不同 12

三、师说传统的形成 12

第二节 智顗的生平 17

一、智顗的出身 17

二、智顗出生的瑞象 18

三、修行之路 18

四、出家为僧 19

五、师从慧思的岁月 19

六、金陵弘法 21

七、栖隐天台 22

八、重返金陵 26

九、与隋皇室的交往 26

十、荆州之旅 29

十一、返程扬州 29

十二、天台山的最后岁月 29

十三、石城圆寂 30

十四、结论 31

第二章 《法华玄义》内容概述和解析:通解五章 32

第一节 标章 33

一、释名 34

二、显体 38

三、明宗 43

四、论用 44

五、判教相 45

第二节 引证 52

第三节 生起 53

第四节 开合 53

一、五种 54

二、十种 54

三、譬喻 55

第五节 料简 56

第六节 观心 56

一、观心标章 56

二、观心引证 57

三、观心生起 57

四、观心开合 58

五、观心料简 58

第七节 会异 59

一、释名 60

二、辨相 61

三、释成 64

四、对谛 65

五、起观教 65

六、起圣说圣默 68

七、得用不得用 68

八、明四悉檀权实 69

九、开权显实 70

十、通经 71

第三章 《法华玄义》内容概述和解析:别解五章 73

第一节 释名 73

一、别释法 75

(一)妙之三义 75

(二)说法:心、佛、众生三法 77

1.广明众生法 79

1.1 法数 79

1.2 法相 81

1.2.1 通解十如是 81

1.2.2 别解十如是 82

2.广明佛法 87

3.广明心法 88

(三)结论 89

二、别释“妙” 89

(一)通释妙 89

1.相待妙 89

2.绝待妙 90

(二)别释妙 90

1.迹门十妙 90

1.1 标章 91

1.2 引证 92

1.3 生起 92

1.4 广解 93

1.4.1 境妙 93

1.4.1.1 广释诸境 94

(1)十如境 95

(2)因缘境 95

(3)四谛境 96

(4)二谛境 98

(5)三谛境 100

(6)一谛境 102

1.4.1.2 论诸境同异 105

(1)十二因缘境合十如是 105

(2)四谛合十如是、十二因缘 106

(3)二谛合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 108

(4)三谛合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二谛 110

(5)一谛境合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二谛、三谛 113

(6)无谛无说合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二谛、三谛以及一实谛 113

1.4.1.3 结论 116

1.4.2 智妙 117

1.4.2.1 总论诸智 118

1.4.2.2 智照境 125

1.4.2.3 对境明智 134

1.4.2.4 展转相照对境 140

1.4.2.5 结论 148

1.4.3 行妙 151

1.4.3.1 佛教修行的四个层次 152

1.4.3.2 约五数明行妙 154

(1)别五行 154

(2)圆教五行 167

1.4.3.3 结论 168

1.4.4 位妙 169

1.4.4.1 小药草位 170

1.4.4.2 中药草位 173

1.4.4.3 上药草位 177

1.4.4.4 小树位 178

1.4.4.5 大树位 181

1.4.4.6 圆教位 183

1.4.4.7 结论 195

1.4.5 三法妙 198

1.4.5.1 三轨的定义 199

1.4.5.2 三轨之粗妙 203

1.4.5.3 开粗三法显妙三法 205

1.4.5.4 三轨竖通始终 206

1.4.5.5 三轨横通十种三法 209

1.4.5.6 结论 213

1.4.6 感应妙 214

1.4.6.1 释感应名 215

1.4.6.2 明机应相 217

1.4.6.3 明机感不同 218

1.4.6.4 明机应相对 220

1.4.6.5 明粗妙 221

1.4.7 神通妙 222

1.4.8 说法妙 226

1.4.8.1 释法名 227

1.4.8.2 明分法大小 230

1.4.8.3 对缘有异 231

1.4.8.4 明粗妙 232

1.4.9 眷属妙 235

1.4.9.1 明来意 236

1.4.9.2 明眷属 236

1.4.9.3 明粗妙 238

1.4.9.4 明法门眷属 239

1.4.9.5 观心眷属 242

1.4.10 功德利益妙 243

1.4.10.1 远益 244

1.4.10.2 广开十益 245

1.4.10.3 近益 248

1.4.10.4 当文益 248

1.4.10.5 流通利益 249

1.4.10.6 观心利益 251

1.5.1 结成权实 252

1.5.2 迹门十妙总结 252

2.本门十妙 253

2.1 释本迹 253

2.2 本门十妙 255

2.2.1 略释十意 255

2.2.2 生起次第 256

2.2.3 明本迹开合 256

2.2.4 引文证成 257

2.2.5 广释 258

2.2.6 约三世料简 260

2.2.7 论粗妙 260

2.2.8 结权实 260

2.2.9 利益 261

2.2.10 观心 261

2.3 本门十妙总结 262

三、释莲华 262

(一)定法譬 263

(二)引旧释 263

(三)引经论 264

(四)正解释 265

四、释经 274

(一)明无翻 274

(二)明有翻 276

(三)和融有无 277

(四)历法明经 278

(五)观心明经 283

第二节 显体 287

一、正显经体 287

二、广简伪 289

三、一法异名 292

四、入实相之门 294

五、遍为众经体 304

六、遍为诸行体 306

七、遍为一切法体 306

第三节 明宗 307

一、简宗体 307

二、正明宗 307

三、众经因果同异 308

四、明粗妙 308

五、结成 308

第四节 论用 309

一、明力用 309

二、明同异 309

三、明历别 310

四、对四悉檀 313

五、悉檀异同 314

第五节 判教相 315

一、大意 315

二、出异解 316

(一)南方各家的判教学说 316

(二)北方各家的判教学说 317

三、明难 319

(一)难南地五时义 319

(二)难北地五时义 322

四、研详去取 324

五、判教相 325

(一)举大纲:顿、渐、不定三教 326

(二)引三文证 326

(三)五味半满相成 328

(四)明合不合 328

(五)料简 329

(六)增数明教 330

第六节 五章总结 332

第四章 《法华玄义》的成就 335

第一节 《法华玄义》的组织结构 339

一、《法华玄义》的第一大部分——通释 340

二、《法华玄义》的第二大部分——别释 341

(一)释名 341

(二)辨体 350

(三)明宗 351

(四)论用 351

(五)教相 351

三、智顗讨论界域的模式 351

四、结论 355

第二节 《法华玄义》的技巧方法 356

一、辩证的二分法 357

(一)开合 357

(二)兴废 359

(三)体用 360

(四)粗妙 361

(五)善恶 364

(六)通别 365

二、定义清晰 367

三、全面地评价诸家之说 369

(一)对光宅法云理论的评价 369

(二)对“南三北七”判教理论的评价 370

1.南三北七的判教理论 370

2.难南北诸说之义不成 372

3.对诸家之说研详去取 377

四、比较的方法 379

五、全面的概念之罗列和描述 383

六、符号的运用 384

(一)对字的解读 385

(二)对字的结构的剖析 387

(三)对黑墨色的辨析 388

(四)对词句的解读 391

(五)类比譬喻的运用 392

(六)佛陀神通运用的符号意义 404

(七)解读《法华经》的含意 405

(八)数字的运用 407

七、结论 414

第三节 《法华玄义》的理论思想体系 414

一、判教的体系 415

二、相即的体系 416

(一)“具”的概念 417

(二)“即”的概念 417

(三)“通”的概念 422

(四)“摄”的概念 424

(五)“对”的概念 430

(六)“合”的概念 431

(七)“照”的概念 432

(八)“生起”的概念 433

三、推陈出新的体系 435

(一)创造性地采用旧有的名相概念 435

(二)将旧有的思想融会进新的体系中 435

(三)从诠释经义中推衍和构建全新的名相 436

(四)综合各家观点,调和不同意见 436

(五)自由地将不同的体系摄归一处 437

(六)建立中国化的佛教 438

四、结论 448

五、本书的主题 450

六、《法华玄义》的独特之处以及智顗的成就 451

附录: 454

图表一:法华玄义的结构 454

图表二:通释(七番通释五重玄义) 455

图表三:别释(五重各说五重玄义) 456

图表四:释妙 458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461

术语索引(汉、梵、英) 47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