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历史理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社会历史理论
  • 李华钰,严强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19658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50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2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历史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的产生 1

一、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缺陷及其根源 1

目录 1

二、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产生的条件 8

三、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形成过程 16

四、社会历史理论领域的伟大变革 21

第二节 社会历史理论是社会历史哲学 24

一、社会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 24

二、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其逻辑起点 28

三、社会历史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32

一、社会历史理论在实践中的完善与应用 37

第三节 社会历史理论的发展与现时代 37

二、社会历史理论面临的挑战 45

第一编 自然和社会 54

第二章 人类社会的产生 54

第一节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 54

一、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 54

二、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6

三、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和联系 60

第二节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63

一、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 63

二、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66

三、劳动发展史是理解人类发展史的锁钥 68

第三章 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 71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71

一、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71

二、社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75

三、评“地理环境决定论” 79

第二节 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 82

一、生态系统、生态平衡 82

二、社会发展对生态平衡的干预 83

三、生态平衡对社会发展的制约 87

一、物质资料生产的本质和方式 95

第一节 物质资料生产的方式和结构 95

第四章 物质资料生产 95

第二编 社会生产 95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结构 98

第二节 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规律 124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24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31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40

第五章 人类自身生产 144

第一节 人类自身生产的性质和结构 144

一、人类自身生产的特征 144

二、人类自身生产的构成 147

三、人类自身生产的性质 149

一、人类自身生产的作用 151

第二节 人类自身生产的作用和地位 151

二、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相互关系 159

三、社会发展与人口调节 166

第六章 精神生产 176

第一节 精神生产的特点与作用 176

一、精神生产概念的形成 176

二、精神生产的特点 180

三、精神生产的社会作用 186

第二节 精神生产的结构和发展规律 189

一、精神生产力的构成 189

二、精神生产关系的构成 195

三、精神生产的发展规律 199

一、科学的一般特征 202

第三节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

二、科学是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 207

三、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211

四、科学和社会主义社会 214

第三编 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 221

第七章 历史主体的活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221

第一节 历史主客体范畴 221

一、历史主客体理论渊源 221

二、科学的历史主客体理论的形成过程 225

三、历史主体的特点和系统结构 230

四、历史客体的特点和系统结构 236

一、历史主客体的结构关系的类型和关系体系 239

第二节 历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239

二、历史主客体关系的中介 243

三、历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245

四、历史主客体理论和历史观基本问题 248

第三节 历史运动的客观逻辑和历史主体活动的自由 251

一、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 251

二、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253

三、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56

四、历史的必然性和自由 260

第一节 人性和人的本质 265

一、历史上有关人的各种学说 265

第八章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265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的艰苦探索 269

三、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 273

第二节 人的价值 279

一、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人的价值观 279

二、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28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 287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287

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292

第九章 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296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296

一、英雄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296

二、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299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02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304

第二节 历史人物的作用及社会制约性 305

一、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05

二、历史人物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307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310

四、群众和领袖的关系 313

第三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17

一、群众观点 318

二、群众路线 32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结构理论 326

一、古代的社会结构学说 326

第十章 科学的社会结构理论与方法 326

第四编 社会结构 326

二、近代的社会结构理论 328

第二节 科学的社会结构理论和研究方法 332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 332

二、研究社会结构的科学方法论原则 340

三、批判现代西方哲学曲解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 345

第十一章 社会结构的宏观分析 352

第一节 社会经济结构 352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组成要素 352

二、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本质 355

一、社会政治结构的组成要素 357

第二节 社会政治结构 357

二、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359

三、社会的政治组织 365

第三节 社会意识结构 367

一、社会意识结构的功能和特性 367

二、社会意识结构的主体层次性 371

三、社会意识结构发展水平的层次性 373

四、社会意识的诸形式 376

第四节 社会形态 380

一、社会形态的含义 380

二、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384

一、氏族和部落 387

第一节 氏族和民族 387

第十二章 构成社会的人群共同体 387

二、民族 389

第二节 家庭 393

一、家庭的起源和实质 393

二、家庭发展的历史形式 396

三、家庭的功能 404

第三节 阶级 406

一、阶级的起源 406

二、阶级的实质 409

三、社会的阶级结构 411

四、阶级斗争 416

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28

第一节 改造社会的实践构成社会过程 428

第五编 社会过程 428

第十三章 社会过程与社会发展 428

二、社会实践的目的是改造社会存在 431

第二节 社会过程的本质是社会发展 433

一、社会发展的前进性 433

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435

三、社会发展的曲折性 440

第三节 社会发展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443

一、社会发展的标准是社会文明程度 443

二、社会文明的发展决定人的解放程度 446

一、社会发展的原因 449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源泉 449

第十四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 449

二、社会发展的源泉 451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 452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 454

一、社会发展动力的要素分析 454

二、社会发展动力的功能分析 456

三、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类型分析 458

第三节 不同性质社会的发展动力 460

一、阶级对抗社会的发展动力 460

二、非对抗性社会的发展动力 465

一、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 469

第一节 社会形态更替的方式 469

第十五章 社会形态的更替 469

二、社会革命的条件 473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 475

第二节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 478

一、旧形态的危机和新的社会关系萌芽 478

二、旧形态的顽抗和进步阶级的进击 479

三、旧形态的衰亡和新形态的生长 481

第三节 社会形态更替的顺序性和跳跃性 484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顺序性 484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跳跃性 486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 48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 489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 489

二、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样性 492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49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心 497

一、社会发展中心的选择 497

二、社会主义发展中心的转移 498

三、社会主义发展中心的坚持 50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发展的途径 502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 502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505

三、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 50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