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技术与应用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技术与应用
  • 王儒达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5327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技术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网络技术概论 1

1.1 通信网络 1

1.1.1 通信网络的历史 1

1.1.2 网络发展要素 6

1.1.3 未来的网络 9

1.2 我国通信网络现状与有线电视网络的机遇 10

1.2.1 我国通信网络现状 10

1.2.2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挑战与机遇 11

第二章 通信网络技术基础 13

2.1 网络通信与服务的基本概念 13

2.1.1 网络应用类型及其特点 13

2.1.2 网络性能参数 15

2.1.3 网络服务类型与服务质量 15

2.1.4 网络功能 17

2.1.5 网络类别: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18

2.1.6 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 19

2.1.7 基本网络机制 19

2.2 分层体系结构 24

2.2.1 层次 25

2.2.2 层次的实现 25

2.3 开放数据网络模型 27

2.4 OSI参考模型 28

2.4.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29

2.4.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29

2.4.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30

2.4.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30

2.4.5 会话层(session layer) 30

2.4.8 OSI参考模型的数据传输 31

2.4.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31

2.4.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31

2.4.9 各层功能总结 32

第三章 数字通信基础 33

3.1 模拟信号数字化转换过程 33

3.1.1 取样 33

3.1.2 量化 33

3.1.3 编码 34

3.2 信源编码:MPEG—2压缩标准 34

3.2.1 信源压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4

3.2.2 视频压缩 35

3.2.3 音频压缩 43

3.2.4 基本流(ES) 50

3.2.5 打包基本流(PES) 51

3.2.6 节目流(PS)和传输流(TS) 52

3.2.7 MPEG-2解码器 55

3.3 数字复接技术 56

3.3.1 多路复用原理 56

3.3.2 数字复接 56

3.3.3 同步数字系列SDH 57

3.4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 59

3.4.1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 59

3.4.2 数字信号无失真传输条件 61

3.4.3 信道均衡的概念 63

3.4.4 扰码与解码 63

3.5 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 64

3.5.1 数字信号调制 64

3.5.2 QPSK调制 65

3.5.3 QAM调制 66

3.5.4 MPSK和MQAM比较 67

3.5.5 正交频分复用(OFDM) 68

3.6 信道编码 69

3.6.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 69

3.6.2 线性分组码 71

3.6.3 卷积码(连环码) 74

3.6.4 级联码 75

3.6.5 交织法 75

7.2 宽带网络接入技术 1 77

4.1 HFC网络的结构与组成 78

4.1.1 HFC网络的拓扑结构与形式 78

第四章 HFC网络基础知识 78

4.1.2 HFC网络结构的优点 81

4.2 HFC网络的前端 81

4.2.1 前端分类 81

4.2.2 前端设备 82

4.3 HFC网络的光纤传输 84

4.3.1 光纤与光缆 84

4.3.2 光发射机 89

4.3.3 光接收机 94

4.3.4 掺铒光纤放大器 96

4.3.5 光无源器件 97

4.4 HFC网络的同轴电缆分配网 101

4.4.1 同轴电缆分配网络结构 101

4.4.2 同轴电缆 102

4.4.3 分配器和分支器 108

4.4.4 宽频带放大器 111

4.5 密集波分复用传输系统(DWDM) 114

5.1.1 网络系统的整体设计 116

5.1.2 系统的指标分配与验算 116

5.1 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 116

第五章 有线电视网络设计与实现 116

5.2 光纤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的设计 117

5.2.1 光系统总体规划 117

5.2.2 网络拓扑结构分析与设计思想 118

5.2.3 光传输技术的选择 119

5.2.4 1310nm光链路设计 123

5.2.5 1550nm光链路的设计 126

5.3 HFC网的双向传输 127

5.3.1 双向HFC网络概述 127

5.3.2 双向HFC网络设计与施工 128

5.4 DVB-C系统 130

第六章 IP数据网络基础 131

6.1 以太网(IEEE802.3) 131

6.1.1 以太网 131

6.1.2 10Mbps以太网 138

6.1.3 100 Mbps快速以太网 145

6.1.4 1000 Mbps(千兆位)以太网 146

6.1.5 10Gbps以太网的进展 149

6.2 TCP/IP协议体系结构 151

6.2.1 TCP/IP的技术思想 151

6.2.2 TCP/IP的结构功能 152

6.2.3 TCP/IP协议数据包格式 153

6.2.4 TCP/IP协议互联网络的几个基本概念 153

6.3 网络层协议 156

6.3.1 IP地址及其解析 156

6.3.2 IP数据报及其传输 157

6.3.3 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 159

6.4 传输层协议 160

6.4.1 端口与寻址 160

6.4.2 传输控制协议TCP 161

6.4.3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63

6.5 TCP/IP高层应用与Internet 164

6.5.1 TCP/IP高层应用和协议 164

6.5.2 Internet提供的信息服务:WWW 168

6.6 ATM网络 170

6.6.1 ATM技术概要 170

6.6.2 ATM复用原理 171

6.6.3 ATM的传输和交换原理 171

第七章 有线电视宽带IP网络 174

7.1 宽带IP网络建设概述 174

7.1.1 广电系统的有线电视网络数据业务 174

7.1.2 有线电视宽带IP网络建设及设计原则 175

7.2.1 铜线接入技术 177

7.2.2 光纤接入技术 183

7.2.3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系统LMDS 186

7.2.4 机顶盒(STB) 189

7.2.5 因地制宜选择宽带社区接入方案 195

7.3 IP光传送网技术 195

7.3.1 IP over SDH 196

7.3.2 IP over ATM 197

7.3.3 IP over DWDM 200

7.3.4 三种IP over what技术的比较 204

7.4 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 206

7.4.1 MPLS的工作原理 207

7.4.2 MPLS的应用 208

7.4.3 当前的MPLS产品 209

7.5 宽带IP网中的VPN技术 211

7.5.1 IP VPN介绍 211

7.5.2 IP VPN体系结构 212

7.5.3 VPN体系中的其他问题 219

7.5.4 如何选择VPN设备 220

7.6 网络管理技术 220

7.6.1 网管系统的基本功能 220

7.6.2 网络管理协议 220

7.6.3 网络管理新技术 222

7.7 IP电话技术 223

7.7.1 IP电话的技术原理 223

7.7.2 IP电话产生的背景及优势 224

7.7.3 IP电话的相关技术标准 224

7.7.4 IP电话的几种形式 225

7.7.5 IP电话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组件 226

7.7.6 IP电话有关的信令及协议 228

7.7.7 IP电话的呼叫接续通信流程 230

7.7.8 IP电话存在的问题 231

7.7.9 IP电话的发展趋势 232

第八章 DVB标准的数据广播 233

8.1 现代数据广播 233

8.2 传输平台新技术——DVB的数据广播标准 234

8.2.1 数据管道(Data piping) 234

8.2.2 数据流(Data streaming) 235

8.2.3 多协议封装(Multiprotocol encapsulatio MPE) 235

8.2.4 数据轮放(Data carousels) 236

8.2.5 对象轮放(Object carousels) 236

8.2.6 DVB数据包可以有以下几种格式 237

8.2.7 数据广播描述符(databroadcast_id) 237

8.3 应用系统新技术 现代数据广播的实用型应用技术 237

8.4 现代数据广播的商业应用模式 238

9.1.1 卫星通信发展和卫星广播概念 240

第九章 卫星广播电视 240

9.1 卫星广播概论 240

9.1.2 广播卫星轨道位置和卫星电视广播频段 241

9.2 卫星广播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242

9.2.1 系统概述 242

9.2.2 卫星转发器 244

9.2.3 卫星地面上行站系统 245

9.2.4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 245

9.3 卫星模拟电视接收机 246

9.3.1 卫星模拟电视接收机的工作原理 246

9.3.2 卫星模拟电视接收机的特性 246

9.3.3 与卫星接收机连接的天线自动控制装置 247

9.4 卫星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及IRD 247

9.4.1 卫星数字电视传送 248

9.4.2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 248

9.5.1 “村村通”卫星电视直播原理 249

9.5 卫星广播电视“村村通”系统 249

9.5.2 “村村通”卫星电视直播系统二期工程 250

9.6 卫星数字电视信号的接收方法 251

9.7 卫星声音广播 253

9.7.1 NICAM728工作原理简述 255

9.7.2 40路广播节目卫星传送方案 255

9.8 卫星电视技术的新发展 255

第十章 MMDS传输方式 257

10.1 基本特点 257

10.2 系统组成 257

10.3 数字化传输 258

10.4 双向交互 259

11.2.1 广播电视系统中CAS的特征 260

11.2 有条件接收(CA) 260

11.1 概述 260

第十一章 广播电视系统中的有条件接收技术 260

11.2.2 CAS通常采用两类方法 261

11.2.3 扰频方式的加解扰过程 261

11.3 密钥数据的生成和保护 262

11.3.1 伪随机序列 262

11.3.2 密码学算法 263

11.3.3 密钥数据的管理和传送 264

11.4 数字信号传送加解扰处理技术 265

11.4.1 全数字传送系统中加解扰技术特性 265

11.4.2 视频压缩数据的加扰方式 267

11.4.3 节目特定信息(Program Specific Information PSI) 268

11.5 欧洲DVB组织对数字电视CAS的研究成果 269

11.6 智能卡 270

11.6.1 智能卡的安全措施 273

11.6.2 智能卡的发放 274

11.6.3 DVB系统的可分离条件接收组件 274

11.6.4 智能卡发展前景 275

第十二章 广播电视网络方案、产品与应用 276

◎ 宽带综合业务信息网络 276

◎ 用千兆位以太网技术构建广电宽带城域网 284

◎ 基于宽带IP机顶盒的社区网络应用及增值服务运营解决方案 290

◎ HFC网络的IP电话 296

◎ 有线电视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网络管理系统 301

◎ SkyCable有线电视宽带增值业务系统 303

◎ 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 308

◎ MHP端到端解决方案 311

◎ 青岛有线电视网络建设 31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