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生态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吴鼎福,诸文蔚著;朱述宾责任编辑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7534311578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生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教育生态学的定义 1
第二节 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4
第三节 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5
第四节 教育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6
第五节 教育生态学的萌芽和发展 8
第二章 教育的生态环境 11
第一节 教育的自然环境 12
(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物圈 13
(二)自然生态环境的剖析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15
(三)自然生态因素与人类的生态适应类型 16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环境 18
(一)家庭环境对教育的作用 18
(二)学校环境对教育的巨大影响 20
(三)校外教育机构和渠道对教育的影响 23
(四)经济对教育的制导作用 25
(五)政治对教育的多方面作用与影响 27
第三节 教育的规范环境 29
(一)文化环境与教育 30
(二)科学技术与教育 32
(三)语言、文字、现代信息载体与教育 35
(四)民族性与教育 37
(五)伦理、道德与教育 38
(六)哲学与教育 40
(七)民主、法制与教育 42
(八)社会风气、习俗与教育 44
(九)宗教、信仰与教育 46
(十)艺术与教育 47
第四节 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49
(一)人的生理状况和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49
(二)人的心理素质与心态对教育的影响 55
第五节 教育生态环境的多维镶嵌性 66
(一)生态因子的性质和作用 66
(二)n维空间生态因子的综合网络 72
(三)教育生态因子作用的法则 73
第三章 教育的生态结构 77
第一节 教育的宏观生态与微观生态 78
第二节 人的年龄层次与教育的结构层次 83
第三节 生态金字塔学说与教育的生态锥体 86
第四节 教育生态的层次分析 90
(一)教育的个体生态 91
(二)教育的群体生态 94
(三)教育的生态系统 96
第五节 教育的水平结构及其分布模式 100
第六节 生态群体的迁入与迁出、波动与振荡 103
第七节 教育生态群体中的性比与年龄分布 107
第八节 教育的时间分布 109
第四章 教育的生态功能 111
第一节 教育生态的内在功能——“育才”功能 111
(一)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生态条件 112
(二)“三大功能团”协调动作 113
(三)教育生态功能的演变和发展 116
第二节 教育生态的外在功能——社会功能 119
(一)教育对政治的服务功能 121
(二)教育对经济的奠基功能 123
(三)教育对科技的“二元”功能 126
(四)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130
第五章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34
第一节 限制因子定律 134
第二节 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 138
第三节 “花盆效应” 144
第四节 教育生态位原理 146
第五节 教育生态链法则 150
第六节 教育节律 153
第七节 社会性群聚与阿里氏原则 155
第八节 群体动力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62
第九节 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 166
第十节 教育生态的边缘效应 167
第六章 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 171
第一节 迁移与潜移规律 171
第二节 富集与降衰规律 174
第三节 教育生态的平衡与失调 177
(一)从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上分析 178
(二)从教育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 182
第四节 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 184
第五节 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188
第七章 教育的行为生态 194
第一节 教育的个体行为生态 196
(一)从众行为、顺从行为和反从众行为 196
(二)亲和、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197
(三)整饰自己的行为、投其所好和自我防卫行为 198
(四)自我评价、内疚自责、反思反省、自我批评 202
(五)模仿行为、暗示与行为感染 203
第二节 教育的集群行为生态 207
第三节 学习行为剖析 208
(一)感知与认知行为 208
(二)意识与非意识行为 209
(三)保持行为 211
(四)渴求行为 212
(五)沟通行为 212
(六)竞争行为 212
第四节 教学行为探究 213
(一)镇静行为 213
(二)启迪行为 213
(三)讲授行为 214
(四)演示和演算行为 214
(五)辅导行为 215
(六)沟通和交流行为 215
第五节 不良行为及其矫正 216
(四)不文明行为 217
(三)发狂行为 217
(五)对不良行为的矫正 217
第八章 教育生态的演替和演化 220
第一节 生态演替与演化的一般原理 220
第二节 教育生态的演替 225
第三节 纵向教育结构演化趋势 228
第四节 教育生态演替和演化的动力系统 233
第九章 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 238
第一节 教育生态检测和评估的一般原理 238
第二节 教育生态评定的根据和技术 240
第三节 各类教育生态检测 248
(一)学科检测 249
(二)智力检测 253
(三)品德检测 256
(四)人格检测 257
(五)体育检测 261
第四节 教育的生态评价 262
(一)教育经济效益的检测评估 264
(二)教育决策和教育计划的评估 274
(三)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 283
(四)管理水平的检测评估 287
(五)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质量评价和重点学科评选 288
(六)学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计划确定系统的优化分析 290
(七)优秀校长评估和CPM领导行为评价系统 298
第五节 教育评价信息获取和统计技术 302
(一)抽样技术 303
(二)分类测量技术 304
(三)位次测量技术 307
(四)测量赋值技术 308
(五)查阅资料法 309
(六)调查法 309
(八)实验法 310
(七)个案法 310
第六节 教育生态评价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310
第十章 生态教育 314
第一节 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314
第二节 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 318
(一)人口膨胀及人口生态学问题 318
(二)环境污染和破坏及污染生态 322
第三节 生态意识和自然协调 322
第四节 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生态教育 331
后记 339
主要参考文献 341
(一)粗野行为 612
(二)变态行为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