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组网技术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张公忠,陈锦章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041407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17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6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组网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 1
1.1 当前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主要特点 1
1.2 当前局域网发展概况 4
1.3 我国公用数据通信网发展概况 7
1.4 各类数据通信网的特点与适用业务 7
1.5 各种数据通信网的比较 9
1.6 接入系统的发展 10
第一部分 局域网组网技术 14
第2章 局域网技术和标准 14
2.1 定义 14
2.2 拓扑结构 15
2.2.1 星状拓扑结构 15
2.2.2 环状拓扑结构 15
2.2.3 总线和树状拓扑结构 15
2.3.1 双绞线 16
2.3 局域网传输媒体 16
2.3.2 同轴电缆 17
2.3.3 光缆 18
2.4 总线/树状拓扑结构局域网 20
2.4.1 总线/树状局域网的特性 20
2.4.2 基带系统 20
2.4.3 宽带系统 21
2.5 环状拓扑结构局域网 23
2.5.1 环状局域网的特性 24
2.5.2 环状拓扑结构的益处 25
2.5.3 环状拓扑结构的潜在问题 25
2.5.4 星-环状体系结构 26
2.6 星状拓扑结构局域网 28
2.7 局域网标准 29
2.7.1 标准的重要性 29
2.7.2 标准组织 29
2.8.1 局域网参考模型 31
2.8 局域网协议 31
2.8.2 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 32
2.8.3 局域网数据链路控制 34
2.8.4 寻址 35
2.9 IEEE 802标准 37
2.9.1 标准结构 37
2.9.2 IEEE 802标准系列 37
2.10 FDDI标准 37
2.11.1 LLC服务的几种形式 38
2.11 IEEE 802逻辑链路控制 38
2.11.2 不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41
2.11.3 连接方式服务 41
2.11.4 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44
2.11.5 MAC服务规范 46
2.11.6 流量控制 46
2.11.7 差错控制 47
2.11.9 LLC协议数据单元 51
2.11.8 LLC操作形式和类别 51
2.11.10 1型操作 53
2.11.11 2型操作 53
2.11.12 3型操作 55
第3章 以太网组网技术基础 56
3.1 以太网发展情况及其标准 56
3.2 媒体访问控制方式 57
3.2.1 帧结构 57
3.2.2 以太网与IEEE 802.3帧结构区别和兼容 57
3.2.3 CSMA/CD机理 58
3.3 物理层结构与功能 61
3.3.1 编码与解码 61
3.3.2 收发器 62
3.3.3 四种10BASE以太网物理性能比较 63
3.4 10BASET技术特点 64
3.4.1 10BASET以太网系统组成 64
3.4.2 10BASET集成器功能 66
3.4.3 基于10BASET发展的现代网络技术 68
4.1 快速以太网体系结构 70
第4章 100Mb/s快速以太网组网技术 70
4.2 快速以太网系统组成 71
4.2.1 网卡与集线器的连接 71
4.2.2 使用的媒体 72
4.2.3 集线器 72
4.3 快速以太网与10BASET/FL性能比较 73
4.4 快速以太网系统的跨距 74
4.5 自动协商与10Mb/s或100Mb/s自适应功能 76
4.5.1 自动协商 76
4.5.2 10Mb/s或100Mb/s自适应 77
4.6 组网典型连接解决方案 78
第5章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 80
5.1 千兆位以太网体系结构与功能模块 81
5.2.1 千兆位以太网按PHY层分类 82
5.2.2 1000BASEX 82
5.2 千兆位以太网分类 82
5.2.3 1000BASET 83
5.3 千兆位以太网实现技术 83
5.3.1 千兆位以太网组网跨距 83
5.3.2 帧扩展技术 84
5.3.3 帧突发技术 85
6.1 从共享型以太网发展到交换型以太网 86
6.1.1 共享型以太网系统存在的问题 86
第6章 交换型以太网与全双工以太网组网技术 86
6.1.2 交换型以太网系统的特点 88
6.1.3 以太网交换器工作的逻辑机理 89
6.2 网桥与交换器工作机理 89
6.2.1 以太网上网桥的作用 90
6.2.2 透明网桥 90
6.2.3 生成树算法 94
6.2.4 网桥与交换器的区别 95
6.3 以太网交换器结构 95
6.3.2 矩阵交换结构 96
6.3.1 软件执行交换结构 96
6.3.3 总线交换结构 97
6.4 以太网交换器的交换方式 97
6.4.1 静态交换方式 97
6.4.2 动态交换方式 98
6.5 以太网交换器的分类和应用 99
6.5.1 按带宽分类 100
6.5.2 按端口上支持的媒体分类 100
6.5.3 按架构分类 100
6.5.4 按应用分类与相应的典型组网方式 101
6.6 全双工以太网 103
6.6.1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重要性 103
6.6.2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特点 104
6.6.3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应用 105
第7章 令牌环网 106
7.1 媒体访问控制技术 106
7.2 MAC帧 107
7.3 MAC基本操作 109
7.4 优先级机制 110
7.5 物理层编码 111
7.6 令牌环网组网技术 111
7.6.1 令牌环网基本组成 111
7.6.2 星-环状组网结构 112
7.6.3 交换型令牌环网 113
第8章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114
8.1 FDDI标准的范围 114
8.2 MAC协议 115
8.2.1 令牌环 115
8.2.2 MAC帧 116
8.2.3 基本操作 118
8.2.4 容量分配 119
8.3 物理层协议 122
8.3.1 数据编码 122
8.3.2 物理层中与媒体相关的部分 124
8.4 FDDI应用领域与组网技术要点 126
8.4.1 FDDI应用领域 126
8.4.2 FDDI组网技术要点 127
第9章 异步传输模式技术 129
9.1 概述 129
9.1.1 ATM的产生 129
9.1.2 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 129
9.1.3 快速分组交换和异步传输模式 130
9.2 ATM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31
9.2.1 ATM分层结构 132
9.2.2 ATM高层 133
9.2.3 ATM适配层 134
9.2.4 ATM层 136
9.2.5 ATM物理层 140
9.2.6 ATM交换结构 142
9.3.1 局域网仿真概述 144
9.3 ATM局域网仿真 144
9.3.2 LAN仿真的组成 146
9.3.3 LAN仿真中的连接 148
9.3.4 LAN仿真的操作过程 150
9.3.5 LAN仿真和虚拟LAN 153
9.4 ATM上的多协议 154
9.4.1 ATM上的多协议的提出 155
9.4.2 MPOA的三个基本技术成分 155
9.4.3 MPOA的逻辑部件 156
9.4.4 MPOA的操作过程 157
9.4.5 可移植性以及与非MPOA系统共存 159
第10章 路由器技术 160
10.1 相关协议简介 160
10.1.1 Internet协议 160
10.1.2 NetWare协议 166
10.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169
10.2.1 路由器连接体系结构 170
10.2.2 路由器工作流程 171
10.2.3 路由器组网特点 173
10.3 两种常用的内部网关协议 174
10.3.1 距离向量算法和路由信息协议 175
10.3.2 OSPF路由协议 179
10.4 常用的外部网关协议BGP-4 185
10.4.1 自治系统对外路由的一致性 185
10.4.2 BGP协议的设计目标 186
10.4.3 BGP基本工作过程 186
10.4.4 BGP协议的操作特性 187
10.4.5 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连接 188
10.4.6 自治系统内的网络流量及其分类 188
10.5 路由器基本结构 189
10.6 路由器的配置使用方法 190
10.6.1 配置模式 191
10.6.2 配置举例 191
第11章 虚拟局域网 195
11.1 VLAN概述 196
11.2 实现机制与交换方式 197
11.2.1 端口交换 197
11.2.2 帧交换 198
11.2.3 信元交换 198
11.3 VLAN成员定义 198
11.3.1 逻辑分组方法 198
11.3.2 VLAN成员定义的具体实现 200
11.3.3 VLAN成员信息的传递 203
11.4 VLAN配置 204
11.4.1 配置自动化程度 204
11.4.2 配置方式 205
11.5 VLAN间通信 207
11.5.1 边界路由 207
11.5.2 “独臂”路由器 208
11.5.3 路由服务器/路由客户机 208
11.6 VLAN的协议和标准 209
11.5.4 ATM上的多协议路由 209
11.5.5 第三层交换技术 209
11.6.1 IEEE 802.1Q标准 210
11.6.2 ISL协议 214
11.7 VLAN的功能 215
11.7.1 提高管理效率 216
11.7.2 控制广播数据 216
11.7.3 增加网络安全性 217
11.7.4 减少站点的移动和改变位置的开销 217
11.7.5 实现虚拟工作组 218
11.7.6 基于服务的VLAN 219
第12章 第三层交换技术 221
12.1 路由器面临的挑战 221
12.1.1 网络“瓶颈效应” 222
12.1.2 TCP/IPv4协议栈操作对端系统的影响 222
12.1.3 传统的解决方案 223
12.1.4 两类第三层交换的解决方案 224
12.1.5 两类第三层交换实现的策略 225
12.2 应用于局域网的第三层交换技术 226
12.2.1 3Com的FastIP技术 226
12.2.2 Cisco的NetFlow交换 228
12.2.3 Ipsilon的IP交换技术 229
12.2.4 局域网第三层交换技术的比较 233
12.3 应用于广域网的第三层交换技术 234
12.3.1 广域网存在的问题 234
12.3.2 Cascade的IP Navigator技术 235
12.3.3 Cisco的标记交换 238
12.3.4 广域网第三层交换技术的比较 242
12.4 新型结构高性能第三层交换技术 243
12.4.1 3Com的基于FIRE的高性能交换 243
12.4.2 Bay的IP路由交换器 245
12.4.3 LAN主干交换设备——新型结构高性能第三层交换器的典型应用 248
13.2.1 频分复用 250
13.2 多路复用 250
第13章 传输信道技术 250
13.1 概述 250
第二部分 广域网组网技术 250
13.2.2 时分复用 251
13.3 数据传输方式 256
13.3.1 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 257
13.3.2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257
13.3.3 单工、半双工、全双工工作方式 258
13.4 数据传输质量 258
13.5 广域网传输媒体 259
13.5.1 电缆 260
13.5.2 无线传输媒体 263
13.6 光纤通信系统 265
13.6.1 概述 265
13.6.2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265
13.7.1 VSAT的类型 267
13.7 卫星通信 267
13.7.2 VSAT使用的频段与多址接入方式 268
13.7.3 VSAT系统的通信体制 270
13.8 接入网技术概述 271
13.8.1 利用双绞线的传输系统 272
13.8.2 光纤接入网 273
13.8.3 固定无线接入 274
13.8.4 混合光纤同轴网 274
14.2 电话网的网络结构 275
14.2.1 网络结构的类型 275
第14章 公用电话交换网 275
14.1 概述 275
14.2.2 网络等级 277
14.3 我国电话通信网 277
14.3.1 概述 277
14.3.2 本地电话网 278
14.4.2 我国公用电话交换网编号计划 280
14.4 我国公用电话交换网编号计划 280
14.4.1 国际电话业务编号计划建议 280
14.5 数字交换机的结构 281
14.5.1 概述 281
14.5.2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组成 281
14.6 信令系统 285
14.6.1 信令的类型 286
14.6.2 用户线信令和局间信令 286
14.7 中国1号信令系统 286
14.7.1 模拟型线路信令 287
14.7.2 数字型线路信令 287
14.7.3 记发器信令 288
14.8 7号信令系统 289
14.8.1 7号信令功能结构 289
14.8.2 消息传送部分(MTP) 290
14.8.3 用户部分 291
14.9 各种信令系统转换与配合的必要性 292
第15章 分组交换数据网 293
15.1 分组交换原理与特点 293
15.2 分组交换网的构成 294
15.2.1 分组交换机 295
15.2.2 网络管理中心 298
15.2.3 分组装拆设备和远程集中器 299
15.2.4 分组终端 301
15.2.5 传输线路 302
15.3 分组传送业务 302
15.3.1 基本业务 302
15.3.2 用户任选的补充业务 303
15.4 公用分组网的主要协议 305
15.4.1 网络编址及X.121建议 305
15.4.2 X.25建议 307
15.4.3 X.3,X.28,X.29,X.32建议 315
15.5.1 交换虚电路的建立与释放 318
15.5 网内控制 318
15.5.2 路由选择 321
15.5.3 流量控制 323
15.6 终端接口与参数选择 325
15.7 网络性能 326
15.7.1 分组交换机主要性能参数 326
15.7.2 分组交换网络主要性能指标 326
第16章 数字数据网 329
16.1 概述 329
16.2 我国DDN网络结构 330
16.3 DDN网的组成 332
16.3.1 用户环路 332
16.3.2 DDN数字信道 333
16.3.3 节点机 336
16.3.4 网络管理设备 337
16.4.2 帧中继业务 338
16.4.1 专用电路业务 338
16.4 DDN提供的业务 338
16.4.3 压缩话音/G3传真业务 340
16.4.4 虚拟专用网(VPN)业务 341
16.5 用DDN的组网技术 341
16.5.1 用DDN组构计算机网 341
16.5.2 用DDN组构语音网络 344
16.6 用户终端接入DDN方式 345
17.1.1 帧中继的引入 348
17.1 概述 348
第17章 帧中继 348
17.1.2 快速分组交换 349
17.1.3 FR与现有通信方式的比较 350
17.1.4 与帧中继有关的主要标准 350
17.2 帧中继技术概述 351
17.2.1 帧中继与ISDN 351
17.2.2 帧中继业务 352
17.2.3 业务参数和服务质量 352
17.2.4 帧丢弃 353
17.3 帧中继协议 354
17.3.1 帧结构 354
17.3.2 协议处理 356
17.3.3 虚电路连接 357
17.3.4 帧中继与分组交换的区别 358
17.4 拥塞控制 359
17.4.1 概述 359
17.4.2 用户业务参数与拥塞控制 360
17.4.3 FECN和BECN 360
17.4.4 强化链路层管理(CLLM)消息 361
17.4.5 优先级 362
17.5 PVC的管理 362
17.5.1 概述 362
17.5.2 用于PVC管理的消息格式 363
17.5.3 单向程序 364
17.5.4 双向程序 365
17.5.5 异步PVC STATUS消息 366
17.6 SVC信令 367
17.6.1 概述 367
17.6.2 LAPF帧格式 367
17.6.3 交换虚电路消息的结构 368
17.6.4 呼叫建立 370
17.6.5 呼叫清除 372
17.7 帧中继的应用 372
17.7.1 帧中继多协议封装 372
17.7.2 帧中继和X.25的互通 373
17.7.3 帧中继传送话音 374
第18章 窄带ISDN 376
18.1 概述 376
18.1.1 ISDN的概念和特点 376
18.1.2 ISDN的发展概况 377
18.2 ISDN网络结构 378
18.2.1 ISDN的网络功能 378
18.1.3 ISDN的标准 378
18.2.2 编号计划 380
18.2.3 网间互通 381
18.2.4 ISDN提供分组方式业务的方式 382
18.2.5 ISDN提供帧方式业务的方式 383
18.2.6 ISDN共路信令系统 384
18.3.1 用户网络接口的特点 385
18.3.2 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参考配置 385
18.3 ISDN的用户网络接口 385
18.3.3 信道类型 386
18.3.4 接口结构及各层功能概述 387
18.3.5 基本速率接口分层功能 388
18.3.6 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物理层 388
18.3.7 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链路层 390
18.3.8 第3层ISDN用户网络接口呼叫控制规范 392
18.3.9 用户线双向数字传输 395
18.4.1 承载业务 396
18.4 ISDN提供的业务 396
18.4.2 用户终端业务 399
18.4.3 补充业务 400
18.5 ISDN的应用 401
18.5.1 ISDN接入设备 401
18.5.2 ISDN在Internet接入中的应用 403
18.5.3 ISDN在远程办公中的应用 404
第19章 有线电视网 405
19.1 引言 405
19.2 HFC结构与参考模型 405
19.2.1 传统的电缆网络结构 405
19.2.2 HFC网络 407
19.3 HFC系统提供的业务 412
19.4 线缆调制解调器 413
19.4.1 概述 413
19.4.2 线缆调制解调器的基本功能 414
19.5.1 概述 416
19.5 机顶盒 416
19.5.2 机顶盒的基本结构 417
19.5.3 一种数字机顶盒的实例 418
19.6 HFC系统中提供电话业务 419
19.6.1 利用传统电话技术 419
19.6.2 用ATM技术 421
19.6.3 用IP电话技术 423
19.7 HFC系统提供数据业务 423
19.8 视频点播系统 426
19.8.1 VOD系统结构 426
19.8.2 以HFC作为接入网的VOD系统 427
19.8.3 以ADSL作为接入网的VOD系统 429
19.9 全国有线电视广域网 431
19.9.1 IP Over SDH概述 432
19.9.2 IP Over ATM 434
19.9.3 IP Over SDH和IP Over ATM的比较 436
第20章 WAN接入技术 441
20.1 用户接入网络 442
20.2 用户入网参数 446
20.2.1 数字数据网络 446
20.2.2 帧中继网络 447
20.2.3 分组网络 451
20.2.4 虚拟专用网络 452
20.3 简单故障诊断 453
20.3.1 非仪表故障诊断 453
20.3.2 仪表测试 454
20.4 注意的问题 456
第21章 WAN的演进 457
21.1 租用线业务的集成 457
21.2 基于帧、分组、包业务的集成 458
21.3 IP VPN与增值网络 459
21.4.1 ATM骨干网连接边缘路由器 460
21.4 IP和ATM的结合 460
21.4.2 ATM承载经典IP 461
21.4.3 局域网仿真 461
21.4.4 ATM承载多协议 461
21.4.5 IP交换 462
21.4.5 多协议标记交换 463
21.5 IP与SDH的结合 466
21.6 IP、ATM与DWDM的结合 467
21.7 传统电话业务的集成 469
21.8 传真与电子邮件的结合E-FAX 473
21.9 基于Web的管理 473
第三部分 多媒体应用与Internet/Intranet技术 476
第22章 网络多媒体技术与系统 476
22.1 引言 476
22.2 IP网与局域网的多媒体应用 476
22.2.1 H.323建议概述 477
22.2.2 支持IP网上多媒体端系统的协议 479
22.2.3 话音编码标准 480
22.2.4 视频编码标准 481
22.3 电路交换数字网上的多媒体应用 483
22.3.1 H.320建议概述 483
22.3.2 多点控制单元(MCU) 484
22.4 公用电话交换网上的多媒体应用 485
22.5 IP电话 486
22.5.1 IP电话概述 486
22.5.2 IP电话系统工作原理 487
22.5.3 IP电话网关所用的协议 489
22.5.4 IP电话网关的功能构成 489
22.5.5 IP电话质量指标参数 491
22.5.6 IP电话所需的传输带宽 492
第23章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494
23.1 网络安全性 494
23.1.2 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 495
23.1.3 网络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 495
23.1.1 网络的安全问题 495
23.1.4 网络安全的评估标准 497
23.1.5 IT业的“隐藏战线” 497
23.2 开放型网络安全保障技术 499
23.2.1 概述 499
23.2.2 对称密码系统 501
23.2.3 公钥密码系统 508
23.2.4 数字签名 512
23.2.5 协议的安全性 516
23.2.6 密钥管理 518
23.2.7 认证服务 520
23.2.8 Kerberos系统介绍 522
23.2.9 访问控制 527
23.2.10 完整性控制 528
23.3 被动防卫型安全保障技术——防火墙技术 528
23.3.1 防火墙概念 529
23.3.2 防火墙基本组件和实现技术 530
23.3.3 复合型防火墙系统 534
23.4 Intranet安全保障体系的分析和设计 537
23.4.1 Intranet的安全问题需求分析 537
23.4.2 Intranet安全保障体系的结构与设计方案 539
23.4.3 Intranet/Intranet使用的安全标准 542
24.1.1 Internet发展简史 545
24.1.2 Internet结构与信息服务 545
24.1 Internet/ Intranet信息服务与关键技术 545
第24章Intranet结构与组网技术 545
24.1.3 Intranet特点 546
24.1.4 若干关键技术 547
24.2 B/S计算模式的特点与发展 552
24.2.1 B/S计算模式的确定与特点 553
24.2.2 B/S计算模式发展的三个阶段 554
24.2.3 基于新一代Web技术的B/S计算模式特征 555
24.2.4 典型的应用体系结构 556
24.3.1 公共网关接口CGI方法 559
24.3 Web访问数据库方法 559
24.3.2 专用服务器API方法 561
24.3.3 JDBC API方法 563
24.3.4 Plug-In方法 564
24.3.5 几种Web访问数据库方法的比较 566
24.4 域名服务(DNS)系统 566
24.4.1 名字解析过程 567
24.4.2 名字空间与命名规则 568
24.4.3 资源记录 569
24.4.4 名字服务器 570
24.4.5 域名解析过程举例 570
24.4.6 Intranet域名体系规划举例 572
24.5 目录服务与LDAP 574
24.5.1 目录服务概述 574
24.5.2 X.500目录服务标准 578
24.5.3 轻型目录访问协议(LDAP) 584
24.5.4 当前流行的几种目录服务技术 587
24.6 电子邮件系统 590
24.6.1 电子邮件系统的发展与变迁 590
24.6.2 电子邮件系统与SMTP 594
24.6.3 电子邮件访问模式 597
24.6.4 多目的Internet邮件扩展(MIME)协议 599
24.7 代理服务器技术 601
24.7.1 代理服务器的组成与结构 601
24.7.2 代理服务器的工作原理 602
24.7.3 代理服务器的主要功能 603
24.7.4 Free Proxy服务器 605
24.7.5 代理服务器实例 606
24.8 Intranet组成与集成 609
24.8.1 Intranet总体结构 609
24.8.2 典型的Intranet网络结构 611
附录 英汉术语对照表 613
参考文献 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