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哲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陈兴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00689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705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7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法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1
第一节 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 1
一、公正 4
二、谦抑 6
三、人道 9
第二节 刑法哲学的范畴体系 11
一、范畴 11
二、关系 13
三、体系 15
第一编 犯罪本体论 25
第一章 主观恶性 25
第一节 主观恶性的嬗变 25
一、古代的主观恶性 25
二、中世纪的主观恶性 27
三、近代的主观恶性 28
四、现代的主观恶性 29
第二节 心理事实 31
一、显意识 31
二、潜意识 37
第三节 规范评价 44
一、概述 44
二、违法性意识 50
三、期待可能性 53
四、意志自由 56
第四节 主观恶性的阻却 59
一、心神丧失 60
二、意外事件 61
三、不可抗力 61
第二章 客观危害 62
第一节 客观危害的嬗变 62
一、古代的客观危害 62
二、近代的客观危害 64
三、现代的客观危害 65
第二节 行为事实 66
一、行为 66
二、客体 71
三、结果 72
四、因果关系 73
第三节 价值评判 86
一、行为的价值评判 86
二、客体的价值评判 90
三、结果的价值评判 90
四、因果关系的价值评判 91
第四节 客观危害的阻却 97
一、正当防卫 97
二、紧急避险 98
三、其他阻却客观危害的事由 98
第三章 再犯可能 100
第一节 再犯可能的概念 100
一、再犯的主体 100
二、再犯的时间 100
三、再犯的性质 100
第二节 再犯可能的表征 101
一、犯罪人的分类 101
二、犯罪人的特性 103
三、犯罪人的表现 108
第三节 再犯可能的预测 110
一、再犯预测的概念 110
二、再犯预测的种类及其方法 111
三、再犯预测的意义 112
第四章 初犯可能 114
第一节 初犯可能的概念 114
一、初犯的主体 114
二、初犯的时间 114
三、初犯的性质 114
第二节 初犯可能的表征 114
一、形势 115
二、犯罪率 119
三、民愤 122
第三节 初犯可能的预测 125
一、初犯预测的概念 125
二、初犯预测的种类及其方法 125
三、初犯预测的意义 128
第五章 犯罪本质二元论 129
第一节 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 129
一、社会危害性的概念 129
二、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 133
三、社会危害性的法律后果 135
第二节 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 136
一、人身危险性的缘起 136
二、人身危险性的概念 139
三、人身危险性的评价 142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犯罪本质二元论 144
一、主观恶性与再犯可能 144
二、客观危害与初犯可能 147
三、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的统一 148
第六章 故意犯罪 157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嬗变 157
一、古代刑法中的故意犯罪 157
二、近代刑法中的故意犯罪 158
第二节 故意犯罪的概念 159
一、故意犯罪的心理本质 159
二、故意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一:认识因素 160
三、故意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二:意志因素 167
第三节 故意犯罪的法定分类 168
一、直接故意犯罪 168
二、间接故意犯罪 170
第四节 故意犯罪的学理分类 173
一、确定故意犯罪与不确定故意犯罪 173
二、偶然故意犯罪与预谋故意犯罪 177
三、事前故意犯罪与事后故意犯罪 178
四、危险故意犯罪与实害故意犯罪 178
第七章 过失犯罪 180
第一节 过失犯罪的嬗变 180
一、古代刑法中的过失犯罪 180
二、近代刑法中的过失犯罪 181
第二节 过失犯罪的概念 182
一、过失犯罪的心理本质 182
二、过失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一:注意能力 184
三、过失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二:注意义务 187
第三节 过失犯罪的法定分类 187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188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189
第四节 过失犯罪的学理分类 190
一、普通过失犯罪与业务过失犯罪 191
二、事实过失犯罪与法律过失犯罪 194
三、轻过失犯罪与重过失犯罪 197
第五节无过失责任 197
一、无过失责任的概念 197
二、无过失责任的评价 200
三、无过失责任之在中国 201
第八章 作为犯罪 204
第一节 作为犯罪的嬗变 204
一、古代刑法中的作为犯罪 204
二、近代刑法中的作为犯罪 205
第二节 作为犯罪的概念 206
一、作为犯罪的有形性 206
二、作为犯罪的违法性 209
第三节 作为犯罪的形式 210
一、利用自身动作实施作为犯罪 211
二、利用机械力实施作为犯罪 211
三、利用自然力实施作为犯罪 212
四、利用动物实施作为犯罪 212
五、利用他人实施作为犯罪 212
第四节 作为犯罪的类型 217
一、行为犯 217
二、结果犯 220
三、结果加重犯 221
第九章 不作为犯罪 224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的嬗变 224
一、古代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 224
二、近代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 225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 226
一、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 226
二、不作为犯罪的违法性 229
第三节 不作为犯罪的构成 230
一、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 230
二、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 238
三、作为义务之不履行与危害结果之发生具有因果关系 239
第四节 不作为犯罪的类型 245
一、不作为犯罪分类概说 245
二、纯正不作为犯罪 247
三、不纯正不作为犯罪 248
第十章 犯罪的附随情状 249
第一节 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249
一、犯罪的动机 249
二、犯罪的目的 260
三、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的关系 265
第二节 犯罪的时间和地点 271
一、犯罪的时间 271
二、犯罪的地点 273
第二编 刑罚本体论 279
第十一章 道义报应 279
第一节 道义报应的概念 279
一、康德之道义报应主义 279
二、道义报应之科学立论 281
三、道义报应的形式 282
第二节 刑罚的伦理根据 284
一、刑罚伦理根据的演变 284
二、刑罚伦理根据的底蕴 286
第三节 道义报应的实现 288
一、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刑事立法 288
二、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定罪量刑 289
三、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刑罚执行 290
第十二章 法律报应 291
第一节 法律报应的概念 291
一、黑格尔之法律报应主义 291
二、法律报应之科学立论 293
三、法律报应的形式 294
第二节 刑罚的法律根据 296
一、刑罚法律根据的演变 296
二、刑罚法律根据的底蕴 297
第三节 法律报应的实现 298
一、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刑事立法 298
二、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定罪量刑 300
三、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刑罚执行 301
第十三章 个别预防 302
第一节 个别预防的概念 302
一、个别预防的对象 302
二、个别预防的形式 305
三、个别预防的目的 309
第二节 个别预防的功能 309
一、剥夺功能 309
二、改造功能 310
三、感化功能 312
四、个别威慑功能 312
五、个别鉴别功能 313
第三节 个别预防的实现 313
一、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刑事立法 314
二、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定罪量刑 314
三、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刑罚执行 314
第四节 个别预防的评价 315
一、个别预防客观存在 315
二、个别预防困难重重 317
三、中国当前的个别预防 317
第十四章 一般预防 320
第一节 一般预防的概念 320
一、一般预防的对象 320
二、一般预防的形式 322
三、一般预防的目的 324
第二节 一般预防的功能 324
一、一般威慑功能 324
二、一般鉴别功能 325
三、补偿功能 325
四、安抚功能 325
五、鼓励功能 325
第三节 一般预防的实现 326
一、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必然 326
二、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及时 327
三、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公开 328
四、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适当 329
第四节 一般预防的评价 329
一、一般预防并非幻想 330
二、一般预防不是仙丹 334
三、中国当前的一般预防 336
第十五章 刑罚目的二元论 339
第一节 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 339
一、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对立性 339
二、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同一性 339
三、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关系 340
第二节 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 340
一、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对立性 340
二、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同一性 341
三、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 343
第三节 报应与预防:刑罚目的二元论 346
一、中国历史上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 346
二、西方历史上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 348
三、中国刑法学界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 354
四、刑罚目的之报应与预防的辩证统一 358
第十六章 生命刑 365
第一节 生命刑的演进 365
一、生命刑的起源 365
二、生命刑的泛滥 365
三、生命刑的没落 367
第二节 生命刑存废之争 367
一、生命刑存废的理论聚讼 367
二、生命刑存废的哲学思考 370
三、生命刑存废的评价 373
第三节 各国生命刑的比较 374
一、生命刑的废除 375
二、生命刑的限制 375
第四节 中国生命刑的限制 377
一、生命刑的限制与扩张之争 377
二、生命刑的立法限制 380
三、生命刑的司法限制 383
第五节 生命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386
一、生命刑修订的原则 386
二、生命刑修订的内容 388
第十七章 自由刑 390
第一节 自由刑的演进 390
一、中国自由刑的演进 390
二、西方自由刑的演进 391
第二节 自由刑优劣之争 394
一、自由刑的优点 394
二、自由刑的缺点 395
三、自由刑优劣之争的评价 396
第三节 各国自由刑的比较 398
一、终身自由刑的比较 398
二、有期自由刑的比较 399
三、限制自由刑的比较 401
第四节 中国自由刑的改革 402
一、限制无期徒刑 402
二、调整有期徒刑 404
三、完善拘役刑 406
四、改进管制刑 410
第五节 自由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413
一、无期徒刑的修订 413
二、有期徒刑的修订 413
三、拘役刑的修订 414
四、管制刑的修订 414
第十八章 财产刑 415
第一节 财产刑的演进 415
一、罚金的演进 415
二、没收财产的演进 417
第二节 财产刑存废之争 418
一、罚金存废之争 418
二、没收财产存废之争 424
第三节 各国财产刑的比较 426
一、罚金的比较 426
二、没收财产的比较 433
第四节 中国财产刑的改造 436
一、罚金的改造 436
二、没收财产的改造 439
第五节 财产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440
一、罚金的修订 440
二、没收财产的修订 443
第十九章 资格刑 444
第一节 资格刑的演进 444
一、象刑 444
二、名誉刑 445
三、耻辱刑 446
四、资格刑 447
第二节 资格刑存废之争 449
一、资格刑主存论 450
二、资格刑主废论 451
三、资格刑存废的评价 452
第三节 各国资格刑的比较 454
一、资格刑的地位 454
二、资格刑的种类 455
三、资格刑的期限 458
第四节 中国资格刑的完善 459
一、资格刑的非政治化 461
二、资格刑的分立制 462
三、资格刑的减免制 464
第五节 资格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465
一、资格刑种类的修订 465
二、资格刑内容的修订 465
第二十章 保安刑 467
第一节 保安处分的演进 467
一、古代的保安处分 467
二、中世纪的保安处分 467
三、近代的保安处分 467
第二节 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 470
一、一元论 470
二、二元论 471
三、一元论与二元论的评价 472
第三节 各国保安处分的比较 475
一、保安处分的适用对象 475
二、保安处分的适用条件 477
三、保安处分的基本类型 478
第四节 中国保安刑的建构 481
一、劳动教养 482
二、强制留场 482
三、强制禁戒 484
四、少年管教 484
五、善行保证 485
六、没收罪物 485
第五节 保安处分的修订及其评价 487
一、保安处分的理论考察 487
二、保安处分的立法分析 490
第三编 罪刑关系论 495
第二十一章 罪刑关系二元论 495
第一节 已然之罪与报应之刑 495
一、刑从罪生 495
二、刑当其罪 495
第二节 未然之罪与预防之刑 496
一、刑须制罪 497
二、刑足制罪 497
第三节 双重罪刑关系的辩证统一 499
一、双重罪刑关系的对立性 499
二、双重罪刑关系的同一性 499
第四节 罪刑关系基本原理的意义 502
一、对刑法理论的意义 502
二、对刑事立法的意义 502
三、对刑事司法的意义 504
第二十二章 罪刑关系的基本原则 506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506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变迁 506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根据 509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 512
四、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 515
第二节 罪刑均衡原则 523
一、罪刑均衡原则的变迁 523
二、罪刑均衡原则的根据 525
三、罪刑均衡原则的体现 528
四、罪刑均衡原则的适用 529
第二十三章 罪刑关系的法定化 535
第一节 刑事立法的概念 535
一、刑事立法的变迁 535
二、刑事立法的特征 536
三、刑事立法的意义 538
第二节 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538
一、刑事立法的粗疏与细密 538
二、刑事立法的超前与滞后 541
第三节 刑事立法的方式 543
一、法典型立法方式 544
二、散在型立法方式 547
三、编纂型立法方式 552
四、修正型立法方式 554
五、解释型立法方式 554
第四节 刑事立法的技术 556
一、结构严密化 556
二、条文科学化 559
三、罪刑协调化 560
四、文体规范化 561
第五节 刑事立法的效力 563
一、普遍管辖问题 563
二、管辖冲突问题 565
三、溯及力问题 565
第二十四章 罪刑关系的质的个别化 567
第一节 定罪的概念 567
一、定罪的变迁 567
二、定罪的特征 570
三、定罪的模式 571
第二节 定罪的原则 574
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界定 574
二、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理论基础 575
三、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体现 577
第三节 一般犯罪的认定 578
一、罪与非罪的认定 578
二、此罪与彼罪的认定 587
三、轻罪与重罪的认定 592
第四节 特殊犯罪的认定 602
一、未完成罪的认定 602
二、共同犯罪的认定 603
三、单复数罪的认定 605
第五节 刑事疑罪的处理 606
一、刑事疑罪的变迁 606
二、刑事疑罪的成因 608
三、刑事疑罪的处理 611
第二十五章 罪刑关系的量的个别化 614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 614
一、量刑的变迁 614
二、量刑的特征 614
三、量刑的模式 615
第二节 量刑的原则 617
一、量刑原则之比较 617
二、量刑原则之考察 619
三、报应与预防相统一的量刑原则 621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裁量 623
一、生命刑的裁量 623
二、自由刑的裁量 625
三、财产刑的裁量 627
四、资格刑的裁量 628
五、保安刑的裁量 630
第四节 量刑的情节 630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 630
二、量刑情节的适用原则 631
三、量刑情节的具体适用 634
第五节 量刑的方法 636
一、数学量刑法 637
二、电脑量刑法 638
第六节 量刑的制度 639
一、数罪并罚制度 640
二、自首制度 640
三、累犯制度 641
第二十六章 罪刑关系的现实化 643
第一节 行刑的概念 643
一、行刑的变迁 643
二、行刑的特征 645
三、行刑的意义 648
第二节 行刑的原则 651
一、惩罚 651
二、改造 651
三、惩罚与改造的统一 652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执行 653
一、生命刑的执行 653
二、自由刑的执行 658
三、财产刑的执行 666
四、资格刑的执行 670
五、保安刑的执行 671
第四节 行刑的制度 673
一、缓刑制度 673
二、减刑制度 674
三、假释制度 675
第二十七章 罪刑关系的理论化 677
第一节 概述 677
一、刑法学体系的反思 677
二、刑法学体系的重构 679
第二节 行为中心论 680
一、研究对象的反思 681
二、理论基础的反思 682
三、研究方法的反思 683
第三节 行为人中心论 684
一、研究对象的反思 685
二、理论基础的反思 685
三、研究方法的反思 686
四、理论结构的反思 687
第四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上) 687
一、苏联刑法学体系的发展阶段 687
二、苏联刑法学体系的理论反思 690
第五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下) 692
一、中国刑法学体系内容的反思 693
二、中国刑法学体系结构的反思 693
第六节 罪刑关系中心论 695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695
二、研究方法的更新 697
三、基本框架的建构 699
结束语 701
后记 704